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啥?此话当真?”
穆兴云顾不得被窝里的女子,光着身子从大木床上站了起来。对穆兴云来说,钱比色更重要。
魏师爷兴奋得像只公鸡般叫道:“是!没错的。这回,王兰田这小子可算是栽到咱们手里了。我们可以不折不扣地给他安上一个‘私通陶匪’的罪名。这小子现在正在抓紧时间处理货物。他的仓库我进去过,那茶叶堆得像小山一样,是只大肥羊。”
不过,魏师爷留了一手,没有把王兰田仓库里的那些各种各样的花瓶和古董告诉他,魏师爷太想得到它们了。
“你给我找找裤衩子!”穆兴云要下地,却怎么也找不着这东西。
魏师爷在床脚下摸索了一会儿,拣起裤衩递了过去。
“好!你办得不错。”
穆兴云边穿衣服,边赞许地拍了拍魏师爷的肩膀。两人走到外室,穆兴云接着说:“昨天,咱去拉了一车茶叶,目的就是敲打他一下。他要是聪明的话,赶紧送上一些银子,了却了这桩事儿。可这小子偏偏是个榆木脑袋,我看不砸就是不行。”
“就是嘛!区区一千两银子哪成呢?”
显然,魏德财从王兰田那儿出来,私藏了两千两。
“听说他想处理完货物就走,我们得赶快呀!”魏德财又说。
穆兴云说:“你多安排几个弟兄,抓紧时间盯着他。但不要急于求成,要等到王兰田把货物处理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再出手。那时,他手里的银子多了,我们宰他也方便。没个三五千两银子,还想了却这事?他还想跑?没门!给我盯住了他。”
“一定,一定!”
说完,穆兴云又返回了内室,找那个女子寻欢去了。这小女子命苦,没赶上啥好年代,是不会有人来救她的。
第023:第六章:圣湖畔,陶克陶父子齐抗垦 '本章字数:4172 最新更新时间:20120601 00:00:00。0'
第六章:圣湖畔,陶克陶父子齐抗垦
陶克陶胡,这个世人众说纷纭的蒙古人出生在内蒙古哲里木盟。他在少年时代就以勇猛著称。清末,朝廷实行“官垦”,触动了普通蒙古人的利益。在诉求无望的情况下,陶克陶胡率领贫苦牧民揭竿而起,开始了转战东北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生涯。陶克陶胡被朝廷称为“蒙古巨寇”……
一、 横空出世
这一年是同治三年(1864年)春天 。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以南的查干淖尔草原,刚刚冒出芽的小草东生西窜着织结成一片片嫩绿色的地毯,将无垠的大地罩了个严严实实。在这地毯上,各种说不出名字的野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春天,深邃的天空蓝得像大海,片片白云犹如大海中的浪花。朝霞初升时,从兴安岭露出半个脸的太阳散发着柔和的红晕。不一会儿,东升的太阳从寂静的草原尽头喷薄而出,显得明净清澈。从山坡上树林缝隙间喷射出的那道道霞光如同刚刚冶炼出来的金子,就连舒展在太阳上面的朵朵白云也被它画上了金色细边。远处的群山重重叠叠,舒缓地伸向天际,苍凉中透出大莽原原始的本色。查干淖尔草原南部,圣洁的查干湖犹如大地母亲的乳汁,滋养着这片草原上的蒙古人。
在山脚下,一串相连的小泡子岸边,几座白色的蒙古包孤零零地散落在草原上,如同一个个被打翻的银碗倒扣在那里。蒙古包那洁白的毛毡在晨辉映照下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里就是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的塔奔塔虎古尔班?格日屯,汉语叫做三家子的地方。
在一座最大的蒙古包内,恩和?毕力格图老爷盘着腿坐在炉火旁边抽着闷烟。那烟袋上发出的火光在黑暗中一闪一闪的,同外面夺目的晨晖形成强烈反差。恩和老爷似乎在焦急地等待着什么,他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显得更加惆怅。恩和?毕力格图的祖上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当年,这个哈布图?哈萨尔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跟随哥哥成吉思汗为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大蒙古帝国的建立立下过不朽功勋。他让对手们闻风丧胆,被蒙古人奉若神明,誉为“一代神弓” 。成吉思汗建国后分封诸侯,将郭尔罗斯草原封成他的属地。到了清朝崇德元年,哈布图?哈萨尔的后代??首领固穆随满清军队征战有功,被皇太极封为郭尔罗斯扎萨克辅国公,开创了他们这个家族新的历史纪元。随着这个家族人丁兴旺,被封者越来越多。作为哈萨尔直系后裔的恩和?毕力格图,如今仅被封为四等毫克台吉,也就是年俸禄四十两银子,按规定不能配备随丁的穷贵族。四十两银子,对于喜好穷极奢华、挥霍无度的蒙古贵族来说,算得上是杯水车薪。不管是扎萨克王爷也好,四等毫克台吉也罢,总也算是统治阶层,至少比普通蒙古人生活好得多了。这一点,他心满意足。可是,恩和?毕力格图最大的烦恼是没有儿子,这在蒙古贵族中间传为笑柄。如果有了一个勇武的,哪怕是胆小怕事的儿子,或许能为他们这个没落的家族增添一丝希望。也许是腾格里天神保佑,自己的妻子怀了孕。至于是不是儿子,产婆众说纷纭,连恩和老爷自己也没了主意。现在,自己的妻子正在小蒙古包内待产呢。
长时间静静地等待,这种等待是最为煎熬的,恩和老爷的旱烟也装了一锅又一锅。忽然,“哇??”地一声,从蒙古包外传了进来。恩和?毕力格图猛地一下站起身来。还没等他磕灭手中的烟袋,一个中年女子便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
“恩和老爷,快,夫人生了一个胖小子!”
“胖小子?你没看错?”恩和老爷怕听错了,连连发问。
“孩子生下来我就急忙去看,哪里会看错?老爷您不信自己去看看吧。快呀,快!”这个中年女子有些激动,显得语无伦次,仿佛恩和老爷不去,这个孩子就会变成女孩儿似的。
恩和?毕力格图当然更着急。他一把推开那个中年女子,急忙冲出门外。匆忙中,脑袋重重地撞在了低矮的门框上。他顾不上许多,出了自己的蒙古包便急忙跑向了那个生孩子的小蒙古包。小蒙古包前,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正在门前挂着什么。定眼一看,原来是一把弓箭。蒙古人生产孩子后,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在蒙古包门前挂一把弓箭,生女孩挂的则是红布条。
长生天,果真生的是个男孩!
恩和?毕力格图有些颤抖地走了进去。妻子巴应嘎面色惨白,昏睡在床上。看样子,她已经耗尽了全部力气。襁褓中,一个湿漉漉的婴儿躺在那里。恩和?毕力格图急于确认,他抱起婴儿往下身一看,果真有一个小肉把儿,乐的他合不拢嘴。
几个帮忙的女人七嘴八舌地说:“恭喜老爷喜得贵子!”
“恩和老爷,您可得请我们喝喜酒呀!”
“一定请,一定请……”恩和老爷乐呵呵地回答。
那个上了年纪的女人一边收拾那些助产物品,一边问道:“恩和老爷,您给男娃起个啥名子?”
“啥名字?我还没想好,等孩子满月再说吧。”
那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大概是亲属,她不无喜悦地说:“为啥要等到满月呢?我们咋称呼咱们的小台吉呀。”
恩和老爷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婴儿,他头也不抬地答道:“起名字是个大事,可不能随意去取。我要请咱这里最有名望的喇嘛为我的宝贝起个响亮的名字!”
三家子屯有一个喇嘛,叫莱青。早年,他在多伦诺尔汇宗寺主要学的就是占卜,灵验得很。远近的蒙古人每得怪异之梦都想找他掐算一番。每逢婴儿降临,也会找他来给婴儿取名字。据说,他起的名字都能辟邪呢。于是,恩和?毕力格图待儿子满月之后,就急忙将莱青喇嘛请到了自己家中。
莱青喇嘛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走起路来依然健步如飞,长髯飘飘,仙风道骨。这次,是恩和老爷来请。虽说他只是个四等毫克台吉,但也总算是个蒙古贵族,莱青喇嘛不得不去。再说,恩和老爷可是自己忠诚的檀越,每次做法事,他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布施。莱青喇嘛领着自己刚刚收的的小徒弟特穆彦扎布奔向了三家子屯。只有三五里路,但特穆彦扎布太小,走不快,二人慢慢腾腾地走了半个时辰。他们走进恩和老爷的蒙古包后,被让到首座上。一碗奶茶下肚之后,巴应嘎赶紧把孩子抱了过来:“尊贵的莱青喇嘛,请您给这个孩子取个名字,好让这孩子活的顺顺畅畅的。”
“真不会说话,什么活呀死呀的!”恩和老爷翻了一眼巴应嘎,随后又对莱青喇嘛说,“您起的名字能辟邪,更能得到佛祖的庇护,您给起一个吧。”
莱青喇嘛见到这种场面多了。他不慌不忙地看了看孩子的面相,又看了看孩子的手掌,有些吃惊地说:“取名字?嗯,按说这个婴儿降生时应该有许多征兆的。”
“征兆?有啊!”巴应嘎在一旁向莱青喇嘛诉说临产前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我快要生这个孩子时,有些昏昏沉沉的,不久睡了过去,便做了一个无法解释的梦。我梦见自己走到查干湖边去打水,不留神滑入湖里,湖水很快把我吞没了。正当我拼命挣扎之际,湖中突然升起的一座高山将我轻轻地托出了湖面。此时,我好像被什么东西托举着,慢慢地升入了空中。我往下一看,只见水面波涛汹涌,巨浪的冲击声震耳欲聋。我安静地躺在高高的山峰上,三朵白云缭绕在我的头部,就在此时,我感到了阵阵腹疼。”
恩和老爷接过来说:“巴应嘎醒来后,疼得大喊,经过一阵的折腾后生下了这个男婴。后来,巴应嘎将这个奇怪的梦讲给了我听。我听完后,颇为吃惊,感到这个孩子绝非等闲之辈。您说是不是?”
听巴应嘎和恩和老爷讲完这个奇怪的梦境,莱青喇嘛捋着雪白的胡子说:“这孩子在梦中降生,而且还梦见降生时有水中巨浪助产。卦象上讲,‘生于水,立于山者,贵人也。’让我掐算,此人日后必定是个风起云涌之人。古人云,‘树大则招风,云聚则降雨。’你们想保全他平安无事,那就给他取名为陶克陶胡吧。行么?”
“陶克陶胡”是蒙古语,汉语就是“占住”“留下”的意思。
“陶克陶胡?不错,不错!还是莱青喇嘛博学多识,这个名字蛮顺我心意呢。您受累,再看看他的面相。”
莱青喇嘛闭上眼睛,用手拈着佛珠,沉思了好一会儿。突然,他睁开眼睛,那眼神分明放射出震惊的光芒。他一把抓住恩和老爷的胳膊:“这个孩子哪个时辰出生?”
恩和老爷的胳膊被掐得生疼,他有些害怕:“四月初八出生的。怎么,不好吗?”
“我的天,这可是佛祖显世降生之日啊。”莱青喇嘛感叹地说。
“啊!佛祖显世降生之日?这么巧?”
莱青喇嘛没有回答恩和老爷的问题,继续道:“这婴儿降临之时,巴应嘎梦见查干湖里升起一座山峰,是祥瑞之兆。而且还是在佛祖显世降生之日降生,这预示着我们查干湖畔将要出现一位大英雄了。你们家是哈萨尔大王的直系后裔,是我们蒙古人中极为显赫的家族。面相上看他威光重重,颇似关羽。从这三方面来讲,这孩子将来,不是能征惯战的大将,就是个威震八方的大‘马鞑子’,会让你的家族名扬天下的。”
恩和老爷有些惊慌:“马鞑子?不是土匪么?快吓死我了!大将咱高攀不上,只要他平平安安保住我们这一族的地位我就心满意足了。”
莱青喇嘛说:“继续做个四等毫克台吉?要知道,他可是‘一代神弓’的后裔啊!”
说起自己的祖先,恩和老爷惭愧不已,他哑口无言了。
莱青喇嘛从自己脖子上摘下一尊小佛像郑重地戴在了小陶克陶胡颈上,说:“这尊小佛像是我在多伦诺尔汇宗寺学经时,甘珠尔瓦活佛送给我的,我都珍藏半辈子了。我的小徒弟特穆彦扎布要了很多次,我都没给他。我看小陶克陶胡绝非等闲之辈,将来必定是个名满天下的人物。我占卜多年,还未碰到过这么好的命相。所以,我就把这佛像送给他吧。希望佛祖保佑他平安,也希望老爷您好好栽培他。”
莱青喇嘛的小徒弟特穆彦扎布见自己最钟爱的小佛像被师父送给了别人,他不满地撅起了小嘴。
恩和老爷摸着小佛像,羡慕地说:“这是甘珠尔瓦活佛送给您的?您真幸运啊。我们这里不知有多少人连做梦都想见到甘珠尔瓦活佛呢!”
在查干草原、巴尔虎一带,甘珠尔瓦活佛的信徒简直是多如牛毛。
莱青喇嘛似乎又回到了幸福的往事中:“我十四岁时,作为我们郭尔罗斯前旗派驻多伦诺尔汇宗寺的喇嘛,就住在汇宗寺东墙外的本旗当子房里。一日,我在练习功课,没想到甘珠尔瓦活佛闻声走了进来。别的喇嘛一见马上伏地叩拜,而我背对着活佛,专心致志诵经,竟然没有发现。甘珠尔瓦活佛见状,大为高兴。说我勤奋习经,将来必有出息。为了鼓励我,甘珠尔瓦活佛就将这尊随身携带的小佛像送给我做纪念。”
恩和?毕力格图说:“那得有几十年了吧?”
“是啊!自从离开汇宗寺,我就再也没见到他老人家。听说活佛已经圆寂多年,他的转世??第四世甘珠尔瓦活佛都快五十了。前几年,甘珠尔瓦活佛前来巴尔虎旗讲经,正赶上我染上重症,没能聆听活佛弘讲佛法,唉!”
“要是有一天,我家的小陶克陶胡能得到甘珠尔瓦活佛的摩顶赐福就好了。”恩和?毕力格图说。
“你就耐心地等着吧,小陶克陶胡一定会见到甘珠尔瓦活佛的。”
莱青喇嘛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日后,在陶克陶胡攻打多伦诺尔时,差一点成为了现实。
第024:第六章:圣湖畔,陶克陶父子齐抗垦 '本章字数:5714 最新更新时间:20120602 02:10:15。0'
听了莱青喇嘛的忠告,恩和?毕力格图决定为培养陶克陶胡倾注全部的心血。恩和老爷从小就教他骑马习武,这可是蒙古人的强项。谁知,不到三岁的陶克陶胡学骑马没两天,竟能垮马飞驰,还能在飞奔的马上做各种危险动作,这让周围的人吃惊不已。小陶克陶胡性情刚毅、桀骜不驯,不持强欺弱。他聪明伶俐,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这时,草原上的狼成群结队,经常危害畜群。陶克陶胡便苦练枪法,实战经验颇为丰富。几年下来,虽说浪费了不少的弹药,但也练出了百步穿杨之功。同治十年(1871)年,陶克陶胡八岁。莱青喇嘛见陶克陶胡活泼乖巧,不能就这样耽误着。于是,他来到了恩和老爷家里,一再劝说恩和老爷让陶克陶胡念书,让他能有机会博取功名,将来好飞黄腾达,超出他们家这个四等毫克台吉。恩和?毕力格图却总想着让陶克陶胡接替他这个穷台吉的封诰,娶妻生子,过安稳日子。能让他粗通刀枪棍棒不让人欺负就得了,还读哪门子的书?最后,他拗不过来莱青喇嘛的苦苦相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陶克陶胡送进了私塾。在私塾,陶克陶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眼界也开阔了许多。仅仅两年时间,他便学会了蒙汉两种文字,汉语说的相当流利。
早年,清统治者入关后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和居住。朝廷这样做,一是怕汉人大量涌入,排挤满人的生存空间;二怕满汉通婚,污浊满族血统。从而颁布了禁关令。顺治皇帝曾告诫满洲贵族一旦在中原站不住脚,便退往关东,其他民族不得染指这块宝地。满人倾巢入关后,东北人口骤减。统治者又借口东北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要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从顺治皇帝开始,朝廷在满洲境分段修筑两千余里的“柳条边”??篱笆墙,也就是满洲长城。康熙中期才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叫“老边”;自开原东北至吉林城北叫“新边” 。朝廷还派重兵把守,以阻止汉人出关,使得东北这片沃土长期处于蛮荒状态,人迹罕至。
咸丰皇帝继位的第五年,一场百年未见的水灾席卷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中原各省。这一场巨大的灾难对于山东等省的打击是巨大的,连咸丰皇帝都慌了手脚。由于洪水冲毁了大运河,导致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因此,山东济宁周围大批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对无地可种、无饭可吃的局面。而其他地方遭受水灾的人们,也因为田地、家园被淹而无家可归。除此之外,捻军等也揭竿而起。战火在这片受灾最为严重的土地上开始蔓延开来。为了生存,也为了躲避战祸,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外地谋生。
在巨大的天灾人祸和俄国人蚕食东北土地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统治,朝廷不得不考虑开发东北这个问题。随后逐渐废除了禁关令,对关外实行放垦和移民实边。大批内地农民涌入东北,去寻找美丽的憧憬。一些勤奋的人在东北大地找到了栖身之所,衣食渐丰。但江河日下,鱼龙混杂。一些被发配到这“极边寒苦” 边陲“烟瘴”之地的内地“造反者”、触犯刑律之囚犯以及本地的一些游手好闲之徒在这广阔的东北草原,啸聚山林,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与东三省毗邻的哲里木盟郭尔罗斯一带;聚集的土匪竟有六股之多。他们来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