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其实很有趣儿-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确信,从投军之初,他就没琢磨过活下来当皇帝,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的多活几天,还有顺便抢几个漂亮女人,赶紧把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这才是一个智者应该考虑的正事。

两百七十年后,大明王朝覆灭,时有智者顾炎武,改名换姓,游走天下。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娶一个女人,等女人有了身孕,他老兄爬起来就走,丢下女人和孩子不管,去从事他的复国大业。

顾炎武这么一个搞法,是因为他在从事一桩危险的勾当,随时随地都会被人割了脑壳去。但是生物繁衍的本能,却让他想到了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目的只是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

而朱元璋,无疑是比顾炎武更有智慧的。顾炎武能够考虑到的事情,朱元璋不可能不考虑——所以,战场上的朱元璋,所考虑的必然是这样一件事,想办法抓一个最优秀的女人来,赶紧把她的肚子搞大,徜若这女人真的生下来一个优秀的孩子,占便宜的只能是自己。

燕王朱棣,他就是朱元璋在战争时期占到的便宜而已,属于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的战利品。

恰恰是在这只战利品身上,集中了孤独、栖惶、绝望与末路之苍凉的野狼智慧。这正是朱元璋所希望的,对此,燕王朱棣深信不疑。

##02 叛逆者的足迹

俗话说得好,狗行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燕王朱棣既然生而是狼,那么他的一生所体现的必然是野狼的智慧。这样一匹野狼出现在帝国的屋檐之下,为帝国带来的恐慌是可想而知的。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只狼崽子那不凡的人生历程吧。

成祖朱棣历史档案

姓别:男

姓名:朱棣

曾用名:无

出生:1360年5月2日

籍贯:应天与镇江之间的流动军营

属相:老鼠

星座:金牛座

血型:AB型

身高:171公分

体重:66公斤

相貌特征:胡须特长

职业:大明帝国第三任皇帝

特长:打群架

社会关系

父亲:朱元璋

母亲:不详

妻子:徐氏

儿子:4人

女儿:5人

心路历程

0岁:出生。

11岁:封为燕王,坐镇北方边境,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17岁:成婚。当时朱元璋闻中山王徐达长女之贤名,就说:“朕与卿,布衣交也,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于是15岁的徐氏就成为了朱棣的妻子。

20岁:学有成,能晓儒释道各家经典,只是不爱读书。

31岁:率师突入蒙古,搜寻元将乃尔不花,驱师大战迤都山,乃尔不花投降。此次战役获得了皇帝本人的至高评价,并把确保戈壁沙漠的安全归功于他。

39岁:朱元璋死,帝国第二届皇帝朱允汶登基。

39岁: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及岷王等五王废藩。因为三子尚在南京,所以燕王朱棣宣布自己疯了。

40岁:朱允汶命燕王三子返回藩国,并擒捉燕王两名军官,押回京师杀头。朱棣正式宣布靖难战役开始,并集结兵力,向邻县进攻。

40岁:朱棣离开封地征兵,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兵围北京,三月而后,士卒冻死半数,不得不退走。

41岁:西北战役爆发,朱棣在一系列溃败之后,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42岁:西昌战役爆发,燕王的数万名士兵死于火器之下,朱棣仅以身免。

43岁:南京战役爆发,金川门守将朱穗暗开城门,燕王军队入城,宣布解放南京,伪帝朱允汶神秘失踪。

43岁:正式宣布废除朱允汶的年号,燕王朱棣在人民群众的拥戴之下,继朱元璋之后,成为了帝国的第二届皇帝。

43岁:打掉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五十余个反皇帝集团,标名奸党,告之天下。44岁:改北平为北京。

44岁:安南国相黎季骜发动军事政变,杀尽国王陈日昆全族,然后改名胡一元,上书中国,言称陈氏已绝,请求胡氏继位,被识破。

45岁:打掉以曹国公李景隆为首的反皇帝集团,纠正了帝国的航线。

46岁:宦官郑和率军27800人,舟船62艘,扬帆出海,只为一下南洋。

48岁:安南上交版图,重申安南对帝国的忠诚。

49岁:三宝太监二下南洋。行至斯里兰卡,生擒国王亚烈苦奈儿。

51岁:御驾亲征,远攻鞑靼,翰难河战役爆发,鞑靼本雅失里汗大败遁去,逃奔瓦剌部落,后为其所杀。

51岁:飞云壑战役爆发,成祖朱棣回师飞云壑,遭鞑靼太师阿鲁台邀击,双方大战,阿鲁台远遁。

52岁:打掉了以大学士解缙为首的反皇帝集团,大快了人心,大长了人民志气。

53岁:三宝太监三下南洋,行至苏门答腊,生擒王子苏干拉。

57岁:太平洋十九国朝贡,三宝太监四下南洋。

61岁:恢复锦衣卫建制,复设东厂。

61岁:白莲教死灰复燃,山东蒲台民林三妻唐赛儿聚众纠凶,大搞群体事件,指挥使卫青击之,唐赛儿逸去,不知所踪。

62岁:迁都北京。

62岁:三宝太监五下南洋,抵达印度。

62岁:成祖欲亲征塞外,户部、刑部及兵部三大尚书谏之,成祖怒,尽杀之。

63岁:御驾亲征,大军出独石口,经阔栾海,杀到胡原,极目所见,惟余莽莽,不见一个活人,大军悻悻而还。

64岁:御驾亲征,远征鞑靼阿鲁台,寻之,不见踪影,陛下郁闷。

64岁:三宝太监六下南洋。

65岁:御驾亲征,远征阿鲁台,阿鲁台大搞游击战术,敌来我走,敌去我追,敌驻我扰。成祖怒,遣师尽搜室韦山谷,周围三百余里,不见人影。

65岁:寻阿鲁台不见,郁闷攻心,成祖卒于军中。

此后子朱高炽继位,成为帝国第三任皇帝,号仁宗。

看了成祖朱棣的个人简历,我们不能不油然而生出感慨——朱棣,你的名字叫寂寞。

看看这倒霉的朱棣,他活一辈子,唯一的心愿就是找个对手,打上一架,可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找,活活地累死在寻找的路上,终究未能碰上一个对手。

为什么会这样?

仅仅是因为,他是一匹凶悍的野狼。

在这人世之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野狼更稀缺了。百分百的中国人,生下来就是食草动物,再加上儒家文化的熏陶,最终将心中那些许的戾气消弥殆尽。所以一个将战争视为自己使命的狼性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绝不可能找到对手的。他只能……他只得……他只好跑到塞处去寻找,或许他以为,塞外风寒草冷,民风凶悍,不过是寻找一个对手而已,应该不难吧?

然而,残酷的事实教育了朱棣,野狼注定了他孤独的命运。当年朱元璋没有找到对手,他也不可能找得到,活活憋闷死,是野狼必然的宿命。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朱棣这匹野狼,也有一个艰涩的养成过程。简单说来就一句话:他原本不是狼,只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羊,是残酷的现实与苦难的人生,逼得他不得不进化成为一匹孤独的狼。

那么这个艰难的进化历程,又是怎么开始,如何完成的呢?

##03 绵羊时代的噩梦

就目前的所有资料,都可以证明这样一件事,早在一开始,朱棣是没有进化的想法的。由于他的生母不是朱元璋的正妻,属于朱元璋搂草打兔子的偶然收获,朱棣早在还没出生之前,就已经被排除在帝国继任者的候选人之外了。尽管他对此表示了相当程度的郁闷,但进化成为一匹挑战威权的野狼,这种事,他是真的从未想过。那么,朱棣是从什么时候产生这个想法的呢?

一切迹象表明,当他的父亲朱元璋,将一个法号道衍的僧人派往他的王府任职的时候,事情就开始起变化了。

我们知道,朱元璋早年也是个和尚,这就意味着,僧人道衍在朱元璋面前,肯定有一种按捺不住张口叫一声师兄的冲动。但这个动不能乱冲,当时的朱元璋已经高踞于九五之尊,这时候喊他大师兄,他是不会跟你客气的。

然而人天生有一种挑衅的欲望,越是被禁止的事情,就越是忍不住要尝试一下。不能确定道衍和尚是不是有这种心态,但他所做的事情,却是完全可以用这种心理加以解释。

既然道衍已经不能够再在朱元璋面前称师论弟了,那么,他只能另琢磨法门。所以当他第一次见到燕王朱棣的时候,就笑咪咪地说道:“贫僧有大礼相赠,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

王字上面加个白字,就是皇帝的皇。所以当时朱棣听了之后,大惊而走。但过了不一会儿又绕回来了,他和道衍一样,都是受到禁制之人。他被禁止对皇位有丝毫的觊觎之心——可是凭什么啊,就因为投胎的时候选择不是那么精确,就彻底剥夺了他未来的希望,这也未免太不像话了吧?

所以,朱棣和道衍和尚一样,在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强烈的挑战禁忌的欲望。

但这种欲望太可怕了,一旦被人察觉,那后果可有点不妙。别看朱棣是朱元璋亲生的,没用,朱家的老八朱梓,不也是朱元璋亲生的吗?一旦瞧你不顺眼,连死都不会给你个痛快。

所以道衍和尚和朱棣,必须要学习另一种高妙的交流技巧,从此说话不用嘴巴。嘴巴这东西太危险,不可乱张,改用眼神交流。两个大男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默默无言,心有灵犀,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坚韧不拔地行进着。

但是,他们同样也知道这样一件事情,战争是群体的意志,和平也是。

早年朱元璋起家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基数暴增,中国人在历史上的表现很古怪。徜若一亩地能够养十个人,那么他一定要给你凑足二十个人,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一个人的活,两个人干……总而言之,就是要把资源用到极限。但凡遭遇到一点风吹雨打,粮产稍有欠收,就会有大批的富余劳动力沦为流民乞儿。这些人上无片瓦遮身,身无寸缕遮体,内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天下大乱,唯其乱,才是他们能够赶紧吃上两口的机会。

所以中国每一个朝代初期,都有一个“大治”,实际上大治是不存在的,皇权之下,你治个头啊。只不过,但凡改朝换代,至少有半数的人口死于战争之中,剩下来的人,面对大量的良田,呈现的是粥多僧少足够吃的经济态势。所以尽管贪官污吏疯了一样地抢,可大家仍然能够吃上饱饭,所以称之为大治。

简单说来情况就是这样,经过红巾军之乱,中国的人口已经锐减—仅煞星王保保,就一次性干掉了四十万人,朱元璋自己历次血腥大清洗,清洗掉的人数也以十万为单位计。而朱棣的军队扩编,是用了招降蒙古士兵的办法,由此可见中国的富余劳动力基本上已经消灭殆尽。

统计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元末的时候,中国总人口是8500万人,而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数,大约是6500万人。也就是说,红巾军之乱,足足砍掉了2000万人,占全部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很显然,爱打架的闲人,都已经砍光了。如果在这种时候发动战争,就会面临着士兵逃跑,部属反对,粮草无法接济等诸多困难。所以道衍和朱棣纵然千不甘万不愿,也只能蜷伏爪牙忍受。是时势造英雄,缺了时势,多大的英雄人物,也只能认瘪。

这些事儿,朱棣知道,坐在龙椅上的朱允文,同样也知道。

所以朱允汶动手了。

1398年,建文帝朱允汶一口气干掉了四个王子,然后奔着燕王朱棣扑了过来。

朱棣傻眼了,时机远未到来,杀机却已凌侵而至,此时的他,该当如何是好?

##04 二尺婴儿七尺刀

史家断言,由于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正在京师作为人质,所以当建文帝削藩之时,朱棣不敢轻动。

这就是史家犯糊涂了,古来争夺天下者,多有父杀子,子宰爹的,哪个会把亲情放在眼里?试若朱棣当时起兵,夺得天下,放着后宫数都数不清的美女,他还会缺儿子吗?所以朱棣考虑的不是什么狗屁儿子,那玩意儿有什么用?只是因为纵然动手的话,他无法在民众和军队中获得支持——人心已不再思乱,还是歇歇吧。

而此时,在深宫中,年轻的建文帝朱允汶,也正和他的两个幕僚琢磨这件事。这两名幕僚就是齐泰和黄子澄,他们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大,而且美誉度极差——差就差在他们没犯什么错误,对于当前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分析,他们太到位了。

先说说齐、黄这俩家伙都是什么来历吧。先说齐泰,其实他本名不叫齐泰,叫齐德。因为陪朱元璋去祖庙里烧香,朱元璋见了他就说:“你这个名字不妥当啊,齐德齐德,怕是缺德吧?朕给你改一下,你以后不许再叫齐德了,就叫齐泰吧……”于是齐德就改名叫齐泰。

叫了齐泰而后,朱元璋忽儿想起边关的事情,齐泰在一边有问则答,说得清楚又明白,朱元璋心惊。又故意说行军路线,齐泰就更熟悉了,听得朱元璋再也忍受不了了,就大吼道:“你丫是怎么知道的?”

齐泰郑重地回答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说着话,他从兜里掏出来个小本本,只见需要关注的国家大事,都记载在上面。朱元璋越看越吃惊,忍不住大叫一声:

“你丫有一套……”从此齐泰大名,不胫而走。

另一个黄子澄,原名也不叫黄子澄,叫黄澄,字子澄。不知道怎么搞的,叫着叫着,就子澄了。他的才华不在齐泰之下,有一天闲来无事,他溜达到东角门,忽然看到当时还没登基的朱允汶,正背倚靠着门框,两眼绝望地看着虚空之处发呆。黄子澄就溜达过去,笑着问:“陛下,你是在为藩王势大而忧心吗?”

当时建文帝大吃一惊,立即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揪住了他……总之,齐、黄二人就这样成了年轻皇帝的倚重。两人一致认为,战争打了那么多年,中国人口已经砍得七七八八,再加上朱元璋弄出来的十年浩劫,军队大清洗,以及为了排除异己搞出来的整风运动。基本上来说,军中宿将已经被清除了个干干净净。尽管朱棣在军队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可是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流,朱棣去影响谁?所以呢,齐、黄这俩家伙建议,既然不会有丝毫的后患,那咱们还等什么,削藩吧。现在不削,等过两年国内人口嗖嗖暴增,年轻人面临着就业难题。那时候战争就成为了一种可能,而朱棣这位对军人有着足够影响的藩王,他的实力就会隐隐大增。所以等到那时候,再想削藩可就来不及了。

削藩是好事,把别人的军政职务统统解除,把权力全部集中到自己的手中来,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建文帝尽管拥有绵羊的温和天性,却坐拥公羊的绝对权威,这事对他还是有足够吸引力的。

问题是麻烦只有一桩。早在朱元璋死前,就颁布了诏书,对目前的现行制度及权力配比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禁止任何人对他所制定出来的架构进行调整,藩王不允许,以后的皇帝也不允许。如果谁敢这么搞,等日后九泉下见面,朱元璋跟他没完。

可确信的是,朱元璋这个搞法,是终极权力智慧的表现。因为朱元璋取消了宰辅制,也就是废除了宰相这个传统职业,从此权力就失去了制衡——但是,缺乏制衡的权力,不能称之为权力,因为权力需要反馈,失去了制衡,也就失去了反馈。所以朱元璋的藩王掌兵制,重建权力的反馈机制,一个全新的完美权力构架,就出现了。

朱允汶显然意识不到这一点,他天生拥有老绵羊的愚蠢,只是认为羊群中还有几只公羊,对方头上的犄角对他的心理构成了恶意的挑衅。他讨厌这种现象,希望能够把群落里的公羊统统干掉,由他一只公羊,统领所有的母羊。一句话,他要绝对的权力,而没有考虑过自己是不是配拥有这种权力。

实际上,掌握着部分兵权的诸藩王等,如周王、如代王、燕王,此时正处在极度恐惧之中。大家心知肚明,看就看建文帝朱允汶有多大能耐。如果朱允汶稍微有点能耐的话,心里不忌禅藩王,那么大家均可相安无事。

怕就怕朱允汶能耐不大,胆子不小——事情还真是这种糟糕的结果。

朱允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那些掌握兵权的叔叔们,他心里害怕,当然这种恐惧他不会流露出来——但是如此急切地动手,表明了他内心的恐惧已经达到了顶点。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单以智力而论,建文帝朱允汶,有点像是个手持砍刀的孩子,心里充满了极度的恐惧。而藩王们则是一群有能力掐死他的成年人,但此时这些成年人都被权力的绳索紧紧束缚着。只能傻傻地看着朱允汶,希望这破孩子不要太犯傻。但是朱允汶心里怕啊,他举着刀,颤悠着走到一个叔叔前,噗哧一刀,砍死了一个周王。又噗哧一刀,砍掉了代王,紧接着又是噗哧噗哧噗哧三刀,砍掉了湘王、齐王和岷王。

紧接着,婴儿智商的朱允汶,手持血淋淋的砍刀奔燕王朱棣冲了过来。

救命啊——从历史的幽深处,我们听到了燕王朱棣那绝望的呼救之声。

他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