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殳的能力,杀伤力极为惊人。
殳这种古兵器,其实就是一根八棱形的坚实粗木棒,并在柄端安有青铜殳头,长度一般为三米左右。据史籍记载,商代末期战争中已大量使用殳。《尚书·武成》中有“血流漂杵”等语,杵,就是商代士兵所使用的殳,后来随着历史的演进,在秦汉时期殳变成礼仪用品,改称“金吾”,御史大夫、司隶校尉等常常“执金吾”夹侍、拱卫皇帝。春秋时期,殳一般用于车战,主要攻击方式是向前撞击,但是成得臣的这支亲卫力士,天生神力,竟能将殳在地面上使用,而且不但能向前撞击,还能像棍棒一样左右挥动,由于他们使用的殳长达五米(普通的殳才三米),用力一扫,往往能同时击飞七八个敌人之多,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能一次击倒一整辆战车,大家想想看,三百个五米长殳同时抡圆挥动,那是一种如何可怕的情景,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其杀伤面积居然宽达3000米之多,太可怕了!
面对这种防御力(重甲)和攻击范围(五米长殳)超强的部队,鬼灵精怪的胥臣也想不出任何妙招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人海战术,先派一群人让他打,然后派敢死队趁着长殳尚未收回的时候冲到楚力士的近身以青铜短剑攻其盔甲无法覆盖的地方。
于是,城濮大战最为惨烈的一个场景出现了,无数勇敢的晋军奋不顾身地冲向可怕的楚军力士,然后被巨大的长殳撞击得倒飞起来,而剩下的晋军则无暇顾忌战友的生死,立刻前仆后继地冲上去,用手中的青铜短剑刺进楚军力士的咽喉,然后又被另外一个楚力士击破脑袋!顿时间,战场上充满了凄厉的惨叫声,骨骼的断裂声,和重甲力士轰然倒地的巨响,士兵们踏着脚下如山的尸体和如河的鲜血,睁着已经杀红了的双眼,扯着已经沙哑的喉咙,不断地战斗着,厮杀着,直到拼尽自己身上最后一丝力气,最后一滴鲜血。胥臣第一次对战争感到了无比的恐惧,他盼望着先轸和狐偃的部队能早一刻消灭楚左师,然后前来解救他们,让他能够早一刻脱离眼前这个可怕的修罗地狱。
28 胜利
却说楚将斗申宜率部追赶晋上军“败兵”,吃了一大堆沙子,却总是追不上对方,心想:“这晋国人打仗不怎么样,逃跑倒是比兔子还快!”于是命令战车加紧追击,这可就苦了跟在站车后面的步兵了,他们这些天一直在跑路,从商丘跑到陶丘,又从陶丘跑到城濮,现在又要接着跑,怪只怪自己命不好,生下来就是平头老百姓,只能当徒卒,没办法坐在战车上驱驰,命苦啊!
在这种情况下,很快地,楚左师前方的站车阵就和后方的步兵拉开了距离,这对于一支车步兵配合的军队来说是很危险的,但是胜利在即,斗申宜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可正在这时,前方的晋军突然停了下来,飞扬的灰尘散尽,斗申宜惊讶地发现:前方的晋国战车竟然排成一道圆弧,缓缓地朝自己慢慢推进而来,战鼓响起,鼓点一声声一下下,重重地敲在楚军士兵的心头,就像是在敲响他们的丧钟!
斗申宜的心中闪过一丝不祥的预感:事情要糟!
果然,很快事实证明了他的预感,在楚军士兵惊慌失措的叫喊中,在自己的身后,无数晋军士兵黑压压地朝他们涌来,竟然是本应该在和楚中军鏖战的晋中军——晋军中最为精锐的公族部队!
斗申宜的脑袋在短短几秒内闪过了好几个念头,他很快地捋清了思绪:自己是遭到了晋上军和中军的围攻了,而晋中军竟然能从和楚中军的对峙中脱身前来夹攻自己,唯一的可能就是楚中军遭到了另外一支部队的阻击,而那支部队难道就是——传说中早已被楚右师击溃的晋下军?
斗申宜越想越怕,完全忘记了指挥军队。战场上瞬息万变,当斗申宜还在傻傻愣神的时候,晋中军已经迅速地冲了上来,包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没有战车的掩护,疲惫不堪手持轻兵器的楚军步兵只有任由晋军战车屠杀的份儿,斗申宜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步兵被晋军强悍的战车压成肉饼,侥幸逃脱的也被战车上的甲兵挥戈砍成两半,死伤无数。
与此同时,前面的晋上军也冲进了楚军车阵中,没有了步兵在战车左方右方和后方的掩护,只拥有单一长兵器的楚军战车也变得不堪一击,战斗力稍弱的郑许军队首先溃散,连锁反应下,号称精锐的楚军也开始了无法遏制的败逃,斗申宜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在少数亲兵的保护下冲出重围,狼狈地爬山逃命去了。
最后一个楚军力士轰然倒下了,汩汩的鲜血不断地从他的喉咙里冒出来,他抽动了两下,终于停止了动弹。成得臣数年如一日精心打造,“所击无所破,所冲无不陷”的无退战车和亲卫力士终告覆灭,而晋军为此足足付出了一万余名勇士的生命,剩下的一万名晋下军士兵在栾枝和胥臣的指挥下浴血奋战,苦苦支撑,独自抵挡着超过他们两倍的楚军优势兵力的疯狂攻击,他们踏着战友们的尸体,前仆后继地拼死战斗,没有一个人有丝毫退缩的想法,激烈的战斗从下午一直持续到了黄昏。
又损失了五千多名士兵宝贵的生命,晋军总算再一次击退了楚军的进攻。大家都稍微松了一口气,气喘吁吁地斜靠在翻倒的战车旁,没有人说话,死一般的寂静,如血的残阳照在尘土飞扬一片狼藉的战场上,显得格外凄凉。
没有人知道他们能否抵挡住楚军下一波更为猛烈的进攻。
栾枝在激烈的战斗中负了箭伤,他扯过军旗的一角胡乱包扎了一下伤口,喘着粗气说:“娘的,成得臣这小子果然不是吃素的,好生厉害!我看再这样下去兄弟们真的要顶不住了……元帅、子犯,你们再不来,就真的只能给我们收尸了。”
胥臣擦了擦满脸不知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鲜血,吐出一口尘土,咧嘴笑道:“不要说丧气话嘛!我看他们就快来了,快的话还能赶得上吃晚饭呢!”
栾枝摸了摸饿扁的肚皮,笑骂道:“不准跟我提吃饭!我现在饿得能吃下一整头牛!”
两人正在调笑,突然听到周围士兵如雷的欢呼:“耶,终于可以活着吃晚饭啦!”
栾枝和胥臣大喜,疲惫的身体突然间充满了力量,他们蹦了起来,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互相拍打着对方的肩背,痛哭失声。(总算还是抱了,呵呵。)
这时,只见战场左右两方的地平线上,远远的两道漫长无边的黑线正迅速逼近。很快,黑线就变成了黑压压的两大片,晋军士兵坚毅而兴奋的脸庞清晰可视。
“辛苦了,栾枝、胥臣,现在跟我们一起接收战果吧!”先轸负手站在高高的战车上,衣袂飘拂,长发飞扬,宛如天神下凡一般。
看到如此壮阔惊人的情景,身经百战精锐无比的若敖六卒阵脚也开始松动了,恐慌的情绪在全军中迅速地蔓延,成得臣绝望地闭上了眼睛,他知道楚军左右二师此时肯定已经全玩完儿了,现在自己身边只剩下两万不到的中军,孤军作战,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敌得过晋军的十万精兵了,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晋军尚未形成合围前,出兵撤退,突出重围,保住若敖族这最后的这一点精锐,否则,若敖一族就要一蹶不振,永无翻身之日了。
成得臣大喊一声:“重耳老贼,算你狠!不过就凭你们这些鸟人,还拦不住我成得臣,哼,让你们看看我若敖神射的厉害!”说着他弯弓搭箭,一箭精准无比地正中晋中军帅旗。晋军掌旗祈瞒吓得忙扔了帅旗,抱头鼠窜。晋军不见了帅旗,即时大乱。成得臣趁机率兵冲出一个缺口,突围而出。
先轸那个气啊,祈瞒你这没用的东西,连个帅旗都抓不住,要你何用!他一把夺过身旁甲士的长戈,用力一挥,将祈瞒砍成两半(早知道还不如被成得臣射死呢!那样还算个烈士),然后命令大夫茅筏举旗,这才稳住阵脚,挥军朝楚军追去。
成得臣回身见先轸如附骨之蛆般紧追不舍,不由大怒:“还真是个阴魂不散的家伙,好,我就让你变成一个真正的阴魂!”说着回身朝先轸就是一箭,先轸避之不及,眼看就要被射中,旁边两个亲兵奋不顾身地冲过来挡在先轸的身前,可是那一箭势大无比,竟然连穿两人,还插进了先轸胸甲半寸。
先轸拔出箭矢,只觉全身冷汗直冒:“这个成得臣好厉害,不杀此人,我军后患无穷!”说着命令加紧追击,不计代价,一定要击杀此人,以除后患。
正在这个时候,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喊道:“先元帅,不要追了,主公叫你回去吃晚饭呢!”
先轸停住车马回身,只见追来之人正是司马赵衰,忙回身迎接:“子馀,主公当真叫我不要追了?这个成得臣射艺无双,手下的若敖六卒更是精锐无比,如果我们不趁此机会将其灭去,他日再想干掉他,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赵衰一笑:“你以为成得臣还能活着回到楚国吗?”
先轸一愣:“你的意思是?”
赵衰又是一笑:“无须我们动手,楚王自会帮我们干掉他,咱们就不要为他多操心了,是不是?这样也好卖个人情给楚王,就算是当年我们在那里混了几个月饭吃的报答吧!”
先轸歪着头想了想,又说:“那成得臣也就算了,可是若敖六卒精锐无比,他日再犯我晋国,岂不是又要大花一番手脚,栾枝和胥臣可是拼了命帮我们争取到时间的,一万多士兵的生命啊,难道就这样放弃了?我好不甘心!”
赵衰摇了摇头,说:“你呀,打仗你是最厉害,可政治你就差主公太多了,你以为主公在楚国那几个月真的都是在吃喝玩乐吗?其实那些天主公一直都在暗中观察楚国的内政,他发现在楚国的强大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王族和若敖族的矛盾,现在看来这个矛盾好像还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定时炸弹终有一天会爆炸的,你看着吧,不出几十年,楚国必乱!所以,若敖族这个定时炸弹,咱们千万不能帮他们拆掉!让它爆炸好了,这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害!”
先轸终于明白了,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主公的真正能力:在他那亲切平和的面孔下,隐藏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掌控全局的远见卓识,真是高瞻远瞩,英明神武,自己能找到这样一个好主子,真是八辈子修来的好福气,他兴奋地跪倒在地,张开双手,大喊起来:“果然还是主公厉害,主公宝训,牢记在心;克敌制胜,寿与天齐;中兴圣教,泽被苍生;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29 一切皆非偶然
至此,这场影响了春秋历史甚而整个中国军事史的城濮大战终于以晋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不可一世的楚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楚中军的若敖六卒在晋文公的授意下才得以保全大部,而晋军除了担任拖住楚军主力的下军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外,其他两军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减员,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胜。在这场耗时近四个月的战役中,晋国君臣团结,上下一心,政治、外交、军事三管齐下,层层设计,步步料敌机先,前后左右,来路去路,细针密线,纹丝和缝,无不一一算到,这就像是下棋一般,谁能算的步数越多,谁的段数也就越高,成得臣空有一身勇力和精卒,可惜不会算子,就算再多给他几个车马炮,他也只是个业余选手,怎么下得过晋文公这个象棋职业九段。
当然,文公的象棋下得再厉害,没有好棋子,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亏的是先轸、狐偃、赵衰、栾枝、胥臣、魏犨这些个好用的文棋武子,晋文公才能得心应手,越下越精,把成得臣的车马炮卒吃得是一干二净,只留了个老帅和两个小士逃回楚河,这还是他为着长远大局着想,否则吃进九宫全歼帅士,还不是他两步棋的事儿,这还是合着下棋的理,将死对方也就得了,用不着赶尽杀绝拂人家的面子,否则惹火了对方,他一撂棋盘不陪你下就不好玩儿了。
晋文公这盘棋算是下完了,不过我们最后还是来稍微盘点一下这盘好棋吧,跟古人学学人家是怎么下棋的,也好提高一下我们自己的棋艺。
一、帮手。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好帮手,做什么事情都事半功倍,当然,帮手也不能乱选,好帮手能帮你加分,坏帮手却只能越帮越忙,给你添乱。晋文公就选对了帮手,齐、秦,哪一个都不是吃闲饭的主,可是你看看楚国选的帮手:郑、许、陈、蔡!这里面也就郑国上得了一点台面,其他三个,都是毛还没长齐的愣小子,忙一点没帮上,乱倒是捣了不少,这做事情老有人在旁边添乱,你就是能力再强也干不好活呀,还不如自己单枪匹马一个人干呢,大不了加加班就是。
二、人际关系。找到了好帮手,人家不肯帮你,那你还是白搭。晋文公就是得了人缘好这个便宜,从前流亡在外的时候,就在齐、秦那里跟人家搞好了关系,称兄道弟的,有了事情别人自然会来帮你。所以说晋文公人家的人际关系搞得好。他讲义气啊,宋国人被楚国人揍了,他二话没说就跑来帮忙打架了,宋国人见他仗义,就来给他送礼,他也不要,转手就给了齐国人和秦国人,既卖了人情又赚了名声,自己还一个子儿没花,晋文公做人那可是做成精了。还有,要做好人际关系还要懂得“变通”,曹国人和卫国人对晋文公那可以叫一个差劲了吧,又是赶人家走又是偷看人家洗澡的,没品透了!所以晋文公找机会狠狠地揍了他们一顿,两方的关系可谓坏到了极点,可是真要和楚国人开打的时候,晋文公又一改常态,把曹、卫的土地还给了他们,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曹国人和卫国人站在楚国人一边。为了晋国的霸业,晋文公可以把个人恩怨抛在一旁,他既可以跟楚王这个从前的朋友反目为仇,也可以跟曹、卫这两个从前的敌人称兄道弟,有一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敌人,也没有真正的朋友”,这就是“变通”的最高境界啦!这个境界可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要不怎么说人家晋文公能当上春秋霸主,而我这个痴人只能傻傻地坐在电脑面前码字呢?
三、用人。一个好剑客,一定能把他的宝剑用得出神入化;一个好屠夫,一定能把屠刀用得游刃有余;一个好作者,一定能把文字用得生动精辟;同样的,一个好领导,一定要懂得用人,古往今来所有出色的政治家,无不对人性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赏罚分明,知人善任,这样才能上下一心,发挥出所有人的能力,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说曹君不懂得用忠贞贤德的僖负羁,最后身败名裂;楚王错用了刚愎自用的成得臣,最后丧师辱国;而文公在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中和他的一干文臣武将朝夕相处患难与共,谁能参谋,谁能任事,谁能打仗,他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
先轸。如果说晋文公是汉高祖刘邦,那么先轸就是他的韩信。行军打仗,克敌制胜,先轸说自己第二,春秋没有人敢自称第一。在中国的历史上,先轸是第一个拿战争当一门学问,当一门艺术来研究的人。迂回,惑敌,阻击,埋伏,战术层出不穷;围点打援,诱敌深入,避强击弱,各个击破,战略精彩纷呈。什么反间计,心理战,围魏救赵,田忌赛马,这些经典的兵法其实全都是人家先轸玩剩下的。有这样百年难得一遇的军事天才,晋军怎么能不招招领先,每战必胜呢?成得臣碰上了这么可怕的一个对手,输了也可以理解,换了谁,那也讨不了好去。
狐偃。如果说晋文公是汉高祖刘邦,那么狐偃就是他的张良。狐偃性格上虽然有些缺点,做人也不够厚道,但每逢大事,却总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做出最为正确的决定和建议,晋文公亲秦、勤王、救宋、退避三舍这些最为关键的大政方针,无不是在征求了狐偃的建议后实施的。另外,狐偃乖巧机灵,善于言辞,是个当参谋的好料子,行军打仗水平却是一般,所以晋文公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而没有让他统率全军,就是这个意思。
赵衰。如果说晋文公是汉高祖刘邦,那么赵衰就是他的萧何。论打仗,他比不过先轸;论韬略,他比不过狐偃;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谦恭有礼,忠厚仁义,他是文公最信任的一个人,也是和其他大臣最亲近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往往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充当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帮大家协调关系,缓和矛盾,别看这种人不起眼,他们却是一个团队中最为不可或缺的人物。所以当文公初建三军的时候,赵衰说什么都不肯担任将佐,而是让给其他更有才能的人;所以当文公要诛杀魏犨的时候,赵衰则一个劲地为魏犨求情,为文公保留这个难得的人才;他的这些事迹,是不是可以跟萧何月下追韩信媲媲美呢?另外,赵衰精通《诗经》,文化水平也很突出,所以晋文公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腹,偶尔让他帮自己处理一些外交事务,并没有让他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