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国百姓听到了如此哀切的哭声,都说:“相国忠爱如此,晋侯自取其祸,非相国之过也!”
赵盾等的就是这些话,政客的眼泪,可不是白流的!
当然,赵盾的这些伎俩可骗不过一些明眼人,晋太史董狐可不吃这一套,他在史简上直书道:“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于桃园。”
赵盾闻听此事,大惊失色,连忙解释道:“太史你误会我了,事发之时,我可是身在离绛城二百多里地的河东边境啊。我有不在现场的证明,你怎么能说是我弑的君呢,我冤枉啊我!”
董狐说:“错,我没有冤枉你,你身为晋国主政,出事之后逃亡却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也没有惩罚弑君凶手,现在你又说你和弑君之事毫无干系,谁信哪!”
春秋时史官地位超然,即使执政者权力再大,也无法干预他们,就算你杀了他们,继任的史官还是会照原先的写,这才是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良心!若是所有的史官都能像董狐一样据史直书而不加隐讳,就能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真实原貌完完整整地呈现给我们了,可是后世大多史官都是在为帝王将相做家谱,都是在为那些胜利者歌功颂德,而历史的真实原貌,都已经变得模糊不堪了。太史董狐作史,能不笔媚,不畏死,因而获得了孔子“良史”的美誉。宋文天祥的《正气歌》也有“董狐笔”之赞,名垂千古。
赵盾当然没办法对董狐怎么样,只好叹道:“哎呀!《诗经》上说:‘因为我的怀恋,给自己带来了忧伤。’恐怕说的就是我了,要是我不是心怀故国而没有走出国境,我就不用承担这个可恶的弑君罪名了,我真是衰呀!”
无论赵盾如何为自己开脱,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将他的虚伪照得一清二楚,不过政治本身就是一个讲究虚伪的行业,想要玩政治,就必须学会作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你要说赵盾是个好人吗?似乎不太准确;但你要说赵盾是个坏人,却也不是那么回事儿。总之,赵盾是个争议人物,其实,要用好坏去判断一个历史人物,那是非常片面的,研究历史,可不能简单化了哦。
6 问鼎中原
晋灵公没有儿子,赵盾叫赵穿到洛阳把晋文公的小儿子黑臀接来,立他为国君,是为晋成公。
成公乃文公之子,又长年在周王室任职,年岁长资历够,政治经验丰富,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妥协,将女儿嫁给赵盾之子赵朔,君臣结成了亲家。
当初晋骊姬之乱的时候,为了让她的儿子继承并保住君位,骊姬与献公赶走所有公子,并与诸大夫在神前诅咒,不允许收容群公子,从此晋国没有了公族。晋成公继位后,根基未稳,为了得到卿大夫们的支持,只好出让更多的权力:将公族这个官职不给自家儿子们,反而授给了卿的嫡子,并且给他们田地,让他们做公族大夫,从此以后,晋国的权力正式落入了卿大夫们的手里,开始了二百年各家卿大夫主政的历史时期,之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这六个大家庭族不仅长期把持朝政,弄得民不聊生,而且为了争权夺利,常常进行你死我活的兼并战,最后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瓜分了晋国。其实,从成公将公族的位子让给卿大夫们的那天开始,晋国已经注定了灭亡的结局。
晋国的内乱结束了,晋成公和赵盾开始重新振作,夺回被楚国抢去的霸权和威信。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是晋楚争霸的第二个阶段——晋国重新崛起,晋楚争强。
公元前606年,晋国攻打郑国,兵锋直达郔地(郑北地,今河南省郑州附近),郑国打不过晋国,只好背叛楚国和晋国讲和,晋大夫士会(晋文公车右出身,字季,食采范,故又称范武子,晋大族范氏大家长,时任晋六卿中的上军佐,第四把手,是赵盾的得力助手和智囊)到郑国与郑穆公缔结盟约。
以臣盟君,晋国及晋国大臣的优越感展现无疑。
晋国又开始和楚国叫阵了,庄王当然不能示弱,是年,庄王亲自统兵远征陆浑之戎(韩原之战后被秦人逼迫东迁至河南伊水流域的一支戎族,当时归附于晋国),陆浑之戎难以抵挡,唯有向北逃窜。楚庄王不依不饶,循着他们的踪迹越过郑国后,一直追击到周天子控制的洛河边,将陆浑之戎杀了个落花流水,才停下脚步,就在周疆之内安营扎寨,操演兵阵,饮马黄河,以扬军威。
遥想当年,楚庄王陈兵周疆,饮马黄河,虎视天下的飒爽英姿,真是让人血脉贲张,豪气万千!
“杀鸡焉用宰牛刀”,庄王为什么要亲自出马,讨伐陆浑之戎是明,暗地里想的却是如何向中原各国和周天子展示自己的强大军事实力。
环视天下,晋成守成之君,齐惠无能之辈,卫成曹文晋国走狗,宋文倚仗妇人弑君无德,郑穆年迈胆小,秦共平庸之徒,周定乳臭未干,中原大地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图强的余焰已熄,弹兵之议未起,北方是晋国腐朽堕落,西方是秦国僻居一野,东方是齐国懦弱无能,南方是吴越羽翼未丰,历史为楚庄王争霸留出了独步的旷野。
问天下谁与争锋,中原大地,谁是我的对手!庄王此举就是要向天下人示威:来吧,谁要是看我不顺眼,就大胆地站出来,咱们手底下见个真章!
庄王好恨自己没有和晋文秦穆先轸百里奚等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否则这个舞台,将是多么的绚丽多彩!庄王这个寂寞的男主角,静静地看着空旷的伊洛平原,华丽丽地醉倒在了黄河那壮阔的波涛里。
周天子定王慌了,这位晋文老朋友周襄王的宝贝孙子刚刚登上天子之位,还没来得及接受中原列强诸侯们的顶礼膜拜,就碰上了这档子倒霉事,怎么能不让他寝食难安,惶惶然不知所措。
这个胆大包天的楚蛮子不会一时兴起把自己给干掉吧!定王第一次觉得这个什么狗屁天子也不是这么好当的。打是肯定打不过人家了,无奈之下,定王只好派出自己这边最有本事的大臣,他的亲弟弟王孙满带着礼物去慰劳庄王,希望这个楚蛮子不要真的那么野蛮,能放自己一马。
大家还记得那个在崤之战之前预言秦师必败的那个天才儿童王孙满吗?二十一年过去了,从前这个天才儿童已经长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外交官了。
“小满,这一次就全靠你了!”定王紧紧地抓住王孙满的手,就像抓着一根救命的稻草,这个出色的外交官是定王如今唯一的希望了。
“吾王放心,臣一定不辱使命。”王孙满面色沉重地答道。他心里清楚地明白,他身系着周王室的安危存亡,成功与否,就看庄王真正的态度如何了!
于是,王孙满带着礼物来到庄王军里,庄王当然没有把这个光杆子钦差大臣放在眼里,头一句话就嚣张地问道:“寡人知道从前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传世之宝,现在就存放在你们洛邑之中。不知这宝贝长的是啥模样,轻重如何?”
王孙满心里咯噔一下子,糟糕了,楚蛮子狼子野心,竟敢询问我们看家宝贝九鼎的轻重,这还得了!要知道这九鼎相传为夏禹令施黯所铸,包括五个阳鼎,四个阴鼎。五应阳法,四象阴数。鼎成之年,太白昼出,一连九日,方才灭没。九个鼎分别象征着天下九州,夏、商、周三代都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九鼎在谁手里,谁就是天下之主,这蛮子来问鼎,不就是要问我们周家的天下吗?这个可恶的楚蛮子,九鼎又不是过家家的玩具,怎么能随便问的,看来他压根儿就没把我们神圣的周王室放在眼里,咋办,我该怎么回答呢?跟他翻脸吧,咱又打不过他;向他求情吧,周王室的颜面何在!饶是舌灿莲花智计过人的王孙满,也一下子被问住了。
“怎么了,不就是打听一下九鼎的轻重吗,本王远道而来,贵使难道就不能满足一下寡人的好奇心?”
王孙满不愧是个出色的外交官,这一会儿的工夫终于想出恰当的措辞了,于是他抹了一把冷汗答道:“统治国家在于道德不在于宝鼎,从前虞夏有德,边远的国家都来朝贡,大禹让九州州牧进贡青铜,铸成九鼎,并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魑魅魍魉,以避凶就吉。(这就是《山海经》的原本了。)桀道德败坏,鼎便被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残暴狂虐,鼎又被迁到周朝。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即使再重也容易移动。后来,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今河南省洛阳境内),占卜说可以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如今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难以改变。鼎之轻重,不可问,不可问啊。”
庄王当然明白王孙满不过是用外交辞令在推托好让自己知难而退罢了。于是他冷笑一声说道:“好一个伶牙俐齿的家伙!哼,不就是九个破鼎吗,有什么好得意的,告诉你,我们楚国只要销毁长戟上的刃尖就足够铸成九鼎了,你们那破玩意儿,寡人不稀罕!”
好可爱的楚庄王,虽然是雄才大略的一代霸主,却偏偏跟王孙满斗起嘴来,一不留神表现出的小孩天性,果然跟“杨过”一样满身邪气。
王孙满尴尬地笑两声,脸却红了,九鼎到底是啥样子,他自己最清楚,其实并不像传说里那么邪乎,而是小得可怜,之所以不肯公布它的真实大小,就是为了保持它的神秘色彩,表明王权更替的合法性,没想到楚王一语中的,说得他哑口无言。
其实按照现代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九鼎的大小相信真的应该不大,既然它是夏初的东西,以现在的考古发现,青铜器最早发现于商代,在这之前的夏代是否有青铜器,不好下断语,但有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按当时的技术估计也十分的简陋,做出的器形能有多大,可想而知。春秋时楚国的青铜产量和铸造工艺比之两千多年前的夏初,肯定不止超过多少倍了,就像一百年前中国人还觉得电灯电话很牛,可现在谁还会这么想呢?所以,庄王说只要销毁长戟上的刃尖就足够铸成九鼎了,那应该还是保守说法(楚国是春秋时期最大的产铜国,当时的铜产地几乎都在长江流域,其中大部分属于楚地,包括先秦时期最大的铜矿产地铜绿山)。在这种情况下,王孙满也只好用“在德不在鼎”这种外交辞令把这个尴尬的问题搪塞过去,免得把周王室的脸都丢光了。
陈兵示威问鼎中原的目的既已达到,庄王也就撤兵回国了。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轻重,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楚国已进入空前强盛时代。不少后世史家却对此颇多微词。直到清朝还有人说“春秋大患在楚”,“罪莫大于观兵问鼎”,楚之胜者,则是“天下大势去矣!”,其实庄王问鼎中原的目的并不是为取周而代之,当时周王室虽然只是个破落户,但名义上却是天下共主,灭了他既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还会将所有的中原诸侯得罪个一干二净,论单打独斗,他楚庄王不怕任何一个对手,可是如果天下诸侯联合起来对付他,他肯定打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要取代周王室一统天下,条件还没有成熟。所以庄王问鼎,不过是意在显示楚国有席卷中原、号令天下的实力,尤其是要展示楚国的先进武器和战略物资——铜兵器与铜资源,并试探晋国等中原诸侯国的反应,并不是真的要周王室的那个破铜烂铁!庄王这个人是个怪才,他的行事绝对不会像晋文秦穆一样稳扎稳打,处处讲理讲节,而是天马行空,肆意汪洋,要不怎么说他像满身邪气的杨过呢?
这一年,庄王年仅28岁。
庄王问鼎之后,周室的看家宝贝九鼎又安生了三百余年,但到了周赧王时,实行商鞅变法后日渐强大的秦国也对九鼎起了觊觎之心。公元前308年,野心勃勃的秦武王对自己的大臣们说:“寡人想开一条哪怕只能容车子通过的路,到达洛阳,看一看周王的都城,即使死了也不遗憾了。”第二年,武王攻占了挡在秦国面前的韩地宜阳,杀韩兵六万人。渡过黄河,在武遂筑城,直逼洛阳。这时候的周室比之周定王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怜的周赧王只好任由武王直入周太庙之内观看九鼎。这个秦武王年少骁勇,业余爱好就是和人摔跤举重什么的。他手下有知名的三个大力士,叫孟贲、乌获、任鄙,也跟着他一起到了洛阳。其中,孟贲又名孟说,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犀,能生拔牛角,尤为勇猛。秦武王一看见传世巨宝九龙神鼎,兴致大发,便借此机会与孟贲比试举鼎,以显示一下秦在列国中的地位。
从前庄王问鼎不成,武王就干脆自己举,这样总能知道有多重了吧!
于是,这位年少好强的武王,抓住九鼎之中的代表秦国的雍州之鼎猛地举了起来(九鼎能被常人举起,看来最多也不过几百斤重而已),正在得意,突然力尽失手,砸断了膝盖骨。结果秦武王流血过多,不治而死(一时失手,身败名裂,衰啊!),无辜的孟贲也因此获罪,被诛杀九族。
这样又过了几十年,到了战国末年,七雄只剩下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他们为了得到九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秦惠文王率兵试图夺鼎时,由于齐国的干预给顶了回去;接着,野心膨胀的齐宣王又图谋九鼎,被周王使臣颜率以没有路径入齐的理由说服。公元前255年,奄奄一息的周王室终于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史记》上说这一年周朝的传国宝器九鼎也被运进了秦国,可是唐人张守节在《史记·秦本记·正义》中又说:“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秦昭襄王取九鼎,其一飞于泗水,余八入于秦中。”另《史记·封禅书》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据此,九鼎早在秦灭周前便早已遗失,那就无从入秦了。
九鼎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中是在秦始皇手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泰山封禅后,“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在汉代的画像石刻中,“泗水取鼎图”足有二三十种之多——两岸的士兵和役夫,已经将鼎从泗水中拉起,一只黑龙从泗水中飞起,咬断了绳索,士兵和役夫跌倒,周鼎重又沉入泗水之中。
秦朝灭亡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记载过九鼎的下落了。有人传说其实九鼎早在周赧王的时候,就已经被债台高筑的赧王熔化变卖了(这个猜测有点瞎,既然是传国重宝,随便卖给哪个诸侯不是都能大赚一笔,熔了能卖多少钱?赧王不会那么傻吧!),但更多人认为九鼎是在秦朝灭亡的时候毁于兵祸之中,倒是那只没入泗水之中没被打捞起来的宝鼎,不知道没于何处,两千多年过去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现在要想再解开这个千古之谜,恐怕机会甚是渺茫,不过青铜造的东西不易毁坏,秦国人丢失的重宝,总还深埋在中国大地不知哪个角落里,说不定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哪天真要是被考古学家发现了,九鼎一定会成为我国的第一国宝,而这个大发现,也一定会成为我国学界的第一大盛事,当然,这不过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正像王孙满所说的,“在德不在鼎”,只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然能德被万世,有没有九鼎并不重要。
7 虎狼家族
咱们书归正题,却说庄王在周天子的脚下耀武扬威了一番,就打道回府了,可是就在回国的路上,庄王碰上了他即位后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他迟迟不敢开刀的心腹之患——强大的若敖族,竟然抢先一步发动了叛乱,声势极为浩大。
这次叛乱,彻底打乱了庄王的计划,他本来不想这么早跟若敖族翻脸的,可是现在,他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一切。庄王的心中,第一次升起了些许寒意,因为他这次的对手,可是在楚国根深蒂固的第一豪族,他们可不像从前的庸国和百蛮那些乌合之众那么好对付,稍不留神,就有满盘皆输的危险。
楚国两股最大的政治势力,终于要正面对决了,谁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呢?庄王不知道,若敖族的大家长斗越椒也不知道。(庄王即位之初的若敖四大巨头如今只剩下斗越椒一个了。)
说起斗越椒这个人,还有着不少的故事。咱们先从若敖族的源头说起。
若敖族最初源于春秋初年的楚国君主熊仪,熊仪即君位后,又号称若敖,若敖在郧国(古国名,今湖北沔阳县一带)娶妻,生了个儿子叫斗伯比,斗伯比即以其父亲的称号若敖为氏,后因别封斗邑,故亦称斗氏。(成氏也是熊仪的后代,斗、成两氏构成了若敖族的主体。)若敖死后,斗伯比就跟着自己的母亲生活在郧国。斗伯比在郧国期间,跟郧国国君的女儿自由恋爱,未婚生子,生下了子文。子文既然是私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