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肩。谷臣负痛不能持戈,被魏锜一把活捉,把他和襄老的尸体一起载了回来。
年轻人就是没经验,瞧,被老鬼给暗算了吧!
荀首大喜:“好!有了这两个宝贝,不怕楚蛮子不还我儿子!咱们见好就收,撤!”说着率军迅速撤退,待到楚军大部队赶来,已经追之不及了。
庄王虽然大胜,可惜却死了襄老这员大将,儿子也被晋国人抓了,不能不说是胜利之外的一大缺憾。不过谁又能想到,晋国人明明已经败逃了,咋又突然出现打一个游击战呢,太鬼了晋国人。
王子谷臣后来在晋国当了九年的俘虏,直到公元前588年晋楚关系稍稍缓和的时候才被换了回来,那个时候,庄王已经去世了,楚国的国君变成了他的哥哥楚共王。十年生死两茫茫,王子谷臣的一生,也是够凄惨的。
场景十三:同样都是晋国人,差距咋就那么大呀。
其实,晋国人也不是完全那么不堪一击,至少,士会和郤克率领的晋上军,就没有让楚军讨到多少便宜。正当晋中军和下军溃不成军狼狈渡河的时候,晋上军却岿然不动,在敖山下列阵以待,王子婴齐的楚左军攻了好几次,都没有得逞。
庄王急了,忙派蔡鸠居去跟楚附庸唐国国君唐惠侯请求援助,说:“寡人无德而贪,以遇大敌,这都是寡人之罪。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之福佑以助楚师。”并派潘党率领楚后备军战车四十乘,同唐国的军队组成左方阵,对晋上军重新发起了冲锋。
适时郤克的儿子郤锜也在上军效力,请示主将士会说:“怎么办,打不打?”士会说:“现在楚军士气正旺,如果他们集中兵力对付我们上军,我们这支孤军必然撑不了多久。不如收兵撤退,以保存实力。”于是士会亲自领兵殿后,且战且退,加上士会事先安排的七支伏兵的作用,所以虽然晋军战败,上军却并没有和中军下军一样损失惨重。
场景十四:左右之争。
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但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要介绍一下,前面提过,按照孙叔敖制定的军法,楚禁卫军采取的是轮班制,早晨到中午的时间归右广,其他时间归左广,而赵旃偷袭的时候恰逢晚间,所以出动的是屈荡率领的楚左广部队,可是这仗一直打到了第二天,到点要换班了,庄王便想换乘养由基的右广,没想到屈荡却不肯换,他说:“君王乘坐左广开始作战,也一定要乘坐它结束战争。”从此,楚国的乘广改以左广为先。屈荡也因为邲之战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楚国位于令尹、司马之下的第三大官——莫敖(主要掌管王族事务)。
可怜的养由基,就这样被屈荡给抢了风头,在邲之战中毫无表现,好在二十二年后养由基在鄢陵之战中射杀晋国大将魏锜,总算还是大大地风光了一回。
场景十五:止戈。
这场大战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楚军追击并驻扎在邲地,晋国的残兵败将还在拖拖拉拉地渡河,伍参建议庄王乘晋军之败半渡之机再击晋军扩大战果,庄王却没有采纳,说:“楚自城濮失利,贻羞社稷,此一战,可雪前耻矣。晋、楚终当讲和,何必多杀?”于是楚军不再进攻晋军,任由他们撤退。晋国的残军乘夜渡河,纷纷扰扰,喧吵了一整夜。
这就是庄王的智慧,战争的胜败不是以杀敌多少来衡量的,就像秦晋之间的崤之战,晋国人将三万秦军全部歼灭,战况之惨烈,手段之残忍,骇人听闻,但是却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既然不能一举灭掉秦国,杀那么多人又有什么用呢?这样只能加深秦国对晋国的刻骨仇恨,历春秋战国一世,秦国都将晋国和之后的韩赵魏三晋当成自己最大的仇敌,七国争雄,秦国对三晋的打击最为猛烈,究其根源,不能不说“崤之战”是占了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庄王没有“宜将胜勇追穷寇”,是一个十分正确的战略决策,既然楚国没有实力灭掉晋国,则只要能够让它吃点苦头,以后不敢再惹自己,就已然达到了其战略目标,多增杀戮没有任何必要。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庄王之谓也。
第二天,也就是6月15日,楚军的辎重到达邲地,大军则前进至衡雍(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驻扎。衡雍这地方,就是三十五年前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朝觐周襄王告捷献俘之地,亦可谓楚国国辱之地。今楚庄王以战胜者之身份驾临此地,入住当年晋文公为周襄王修建之华美行宫,此真可谓一雪前耻,好生痛快!
于是,行为艺术爱好者大臣潘党欲再接再厉,建议庄王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搞个行为艺术给子孙看,表示不忘记武功。”
所谓“京观”,就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用以夸耀武功。这是中国古代一项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而“京”就是山丘的意思,其实古代有很多地名叫什么京的其本意都是什么山的意思,比如春秋早期郑庄公就曾经把自己的弟弟太叔段封在“京城”,这个“京城”当然不可能是郑国的京城,否则就乱套了。
对于这个看起来很“酷”的建议,庄王却表示了坚决的反对,他说:“你不懂。‘武’这个字拆开来就是‘止戈’两个字。武王伐纣。作《颂》曰:‘收起干戈,藏起弓矢。我求懿德,陈于《夏》乐,成就王业而保有天下。’又作《武》曰:‘布陈先王的美德而加以发扬,我前去征讨只是为了求得安定。’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息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七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用什么来昭示子孙后代?用武不是我所追求的功业。古代圣明的君王征伐对上下不恭敬的国家,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奸邪。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而死,寡人又怎么能将他们筑为京观呢?”
庄王是个明白战争真正含义的智者,战争的目的,最终还是为政治服务,一个劲儿地杀戮,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增加仇恨和更多的杀戮。可惜后世多少愚者却并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不恤民力,穷兵黩武,为杀人而战争,为战争而战争。蒙古人打下的疆土够广了吧,法西斯杀的人够多了吧,那又怎么样呢?昙花一现罢了。
因此,庄王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并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神,修建了楚国先君的神庙,报告战争的胜利,然后回国。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霸主所应该做的。
楚国的重拳终于彻底击倒了晋国这个壮汉,裁判从一数到十,宣布庄王胜利。郑襄公和许昭公欢呼着鼓掌跳跃起来:“老大万岁,以后小弟我们就跟着你混了,晋国那些家伙,空长了一身肉,中看不中用!”
场景十六:后事。
楚军退后,晋国的残兵败将也在当年秋天回到了绛都。作为军队的最高行政长官,主帅荀林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老实地向晋景公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对自己处以死罪,景公没有多作考虑就答应了,黑锅总是要有人来背的,何况荀林父在这场大战中的表现也的确不咋地。
其实荀林父被治罪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士会,士会在战场上表现优异,荀林父死后,他极有可能会被提拔上来接替晋国执政的位子。可是士会作为晋国的一代贤臣,却并没有为了个人利益而落井下石,而是出人意料地为荀林父求起情来,他举了城濮之战楚王逼死成得臣的例子说明杀掉重臣只会增加敌国的胜利,并说:“荀林父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是能捍卫国家的人,主公怎么能杀他呢?他这次失败,就如同日蚀月蚀,怎么会损害日月的光明呢?”一席话,让景公不但赦免了荀林父,还让他官复原职,戴罪立功。
士会虽然没能得到提升,但他的品德和才能在晋国却是有目共睹,四年后(公元前593年),荀林父病逝,士会终于修成正果,当上了晋国的中军元帅,并兼任大傅之职(主管刑礼)。
而在邲之战中表现最为差劲的先縠的命就没那么好了。公元前596年,先縠畏罪潜逃到翟国,招引翟军来攻打自己的国家。晋国发觉后,两罪并罚,杀死了先縠,并将其灭族。
先氏这个晋国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就这样毁在了先縠这个不肖子孙的手里,忠烈传世的先轸将军若是泉下有知,恐怕也会大哭三声吧!
邲之战,最终以楚军的决定性胜利宣告结束,至此一战,历庄王一世,晋国再也无法挑战楚国的霸权。总结以上,楚军的胜利是必然的,虽然没有用什么惊人的谋略,但庄王的总体部署井井有条:先遣使侦查晋军的虚实,并佯作求和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和松懈晋军的防卫,继而以单车挑战振奋楚军士气并瓦解敌方士气,然后诱敌出击,先发制人,迅速反击,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所有的行动,一步一步无懈可击,整个楚军,就像一部运转优良的战争机器。反观晋军,指挥失灵,号令不一,在大敌面前战和不定,是进是退也毫无计划,最后逃跑都逃得那么有个性,又怎么能不失败呢?
17 最后一个不知死活的对手
晋国焉了,陈郑服了,整个中原地区大半都屈服在了庄王这只南天神鸟的广羽之下,最后只剩下一个宋国铁了心地奉行亲晋仇楚政策,老是跟庄王作对。这个优良传统其实在宋襄公时代就存在着,几十年过去了,执拗顽固的宋国人依然没有半点改变。
但是想要称霸中原,宋国这块最后的硬骨头却是非得啃下来不可的,如果暂时没办法一口吞下来,那就先攻打宋国的附庸——萧国。
于是,在邲之战结束后没几个月,楚国就发动了对萧战役,宋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遂派大将华椒率领蔡军去救萧国,楚军失利,楚将熊相宜僚(“熊相”为氏,“宜僚”为名)和王子丙被俘。庄王于是妥协道:“你们不要杀他们,寡人退兵就是。”可是萧国人不识相,居然还是把这两个人给杀了。庄王怒,发大兵将萧国团团围住。适时正值寒冬,楚国的南方士兵受不了中原地区寒冷的气候,庄王于是亲自巡视三军,安抚慰勉士兵们,为他们加油鼓劲。三军的将士因此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都好像加穿了一件棉衣一般。楚军于是士气大振,加紧攻打萧国。
萧国大夫还无社是楚国大夫申叔展的好朋友,两军对垒,还无社害怕刀剑无眼,今天之后,他就无法再和申叔展见面了,于是他让另一个好朋友司马卯将申叔展叫了出来。
申叔展见到好朋友的第一句话是:“你有麦麹吗?”
所谓麦麹,就是用来酿酒的酒母,因为是由麦发酵而成,所以称为麦麹。古时常用麦麹作为药酒,用以抵御湿寒。
还无社愣了,怎么一见面就问我要麦麹,搞什么东东,他傻傻地回答道:“没有。”
两军对阵,隔墙有耳,所以申叔展不敢明言,无奈还无社就是不开窍,申叔展只好接着打哑谜:“那你有山鞠穷吗?”
所谓山鞠穷,就是草药川芎,川芎的根也可以用来抵御湿寒。
怎么老问我要药啊,还无社更摸不着头脑了:“也没有,你要这些药干什么,莫非老弟你转做药材生意了?我咋没听说过?”
申叔展急了,大声说道:“谁做药材生意了,你不知道如今大医院里的医生贪得很,专门要回扣的啊……我是想问你,你没有药材,得了河鱼腹疾怎么办?”
所谓河鱼腹疾,是古代的一句俗语,“鱼烂先自腹内始,故有腹疾者,以河鱼为喻。”所以河鱼腹疾指因食用不洁或腐败之食物而伤害脾胃导致水湿内聚之腹泻疾病,也可泛指一切因脾胃受伤所致之湿泻,哎呀,其实就是拉肚子。因为水湿一般都聚于低下处,所以申叔展这句话是暗示还无社往低下之处跑。
还无社这才恍然大悟,说:“这个病好治,躲到枯井里就可以了。”说起话来跟猜谜一般,我真是服了他们了。
申叔展见还无社总算是明白了,又嘱咐道:“你在井沿上放一条草绳,有向井里哭的人就是我。”
果然,第二天,楚军攻入萧国,申叔展看到井上有根草绳,就在井口放声号哭,把还无社救出了枯井。
《左传》中的这段记载对中国医药史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这说明虽然春秋时代许多医书已佚失,但那时中国的中医药学就已经十分发达了,谁说春秋楚人只懂得巫鬼医病的,人家都懂得用“泻立停”了。
萧国被灭之后,宋国果然老实了很多,庄王大喜,觉得天下间应该没有诸侯敢反对他了。于是在公元前595年四月,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但不许他向宋国请求借路。同时还派王子冯出使晋国,也不许他向郑国请求借路。
其实春秋时外交使团出使各国,也是需要办护照(就是没有照片罢了)的,也就是所谓假道文书,否则就是非法入境,庄王不给自己的使臣假道文书,明显就是将郑宋这两个国家当成自己的地盘,嚣张之态溢于言表。
王子冯这一路还好说,毕竟郑国刚投靠楚国,可是申舟这一路就不太好办了,楚宋二国一直关系紧张,更何况楚国使臣申舟以前还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羞辱过宋国的先君宋昭公(宋成公之子),没有合法签证就想通过宋国,这不是找死吗?于是申舟回奏道:“郑昭宋聋,去晋国的使臣不会有事,可是我一定会被宋国人杀死,大王你还是给我办一下签证吧!”(成语“郑昭宋聋”典出于此,喻指某些人不明事理不懂得见风使舵。)
楚庄王满不在乎道:“放心,宋国什么东西,岂敢妄杀我大国使臣,他们要真敢杀你,寡人就出兵灭了他们为你报仇!”
话说到这个份上,申舟不敢再推辞,只好咬咬牙答应下来,临出发前,申舟把自己的爱子申犀带到庄王面前,说:“臣此去如果回不来了,请大王念臣之忠照顾好我这个宝贝儿子。”
庄王答应了。
果然,申舟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宋国执政华元抓住申舟,奏于宋文公(宋昭公之子)说:“楚国,是我宋国的世仇!现在派遣使节过于宋境,而没有假道关文,分明是将我宋国看做楚国一县!此等耻辱,不能忍受!请主公将楚国使臣斩杀!”
宋文公说:“打狗也得看主人,咱们杀了他们的人,他们肯定不会轻易罢休的,到时要是打不过人家,怎么办?”
华元牛脾气来了,他大叫道:“楚国如此羞辱我国,简直等同于灭亡我国,反正一样都是灭亡,不如杀了这个臭小子,为先君报了仇再说!”
宋文公那一腔压抑已久的热血也被华元这番话点燃了起来,他咬了咬牙,道:“没错,咱们不能让楚蛮子看扁了,他们以为我们不敢杀他们的人,我们就非要杀给他们看看,大不了跟他们拼了!”
就这样,申舟被愤怒的宋国人给咔嚓了,他的随从狼狈逃回楚国,将这个不幸的消息报告给了庄王。
庄王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吃午饭,他一听说申舟被杀,不由大怒:“他妈的,爷爷我扁不死你们!”说着他把筷子一扔,袖子一甩,站起身光脚就往外走,侍从追到前院才给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给他送上佩剑,追到大马路上才让他坐上了车子。(成语“剑及履及”典出于此,喻指行动迅速果断。)
当日,庄王亲自出马,起兵攻打宋国。(好一个雷厉风行的春秋霸主,赞!)
公元前595年9月,也就是申舟被杀的短短五个月后,楚国的军队已经攻至宋都商丘城下,将其团团围住,并造楼车高与城等,四面攻城。宋国人当然打不过彪悍的楚国军队,无奈只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求救,晋景公想出兵救援宋国,谋臣伯宗反对道:“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成语“鞭长莫及”典出于此),上天正在保佑楚国,晋国虽然强盛,也不能违背天意,况且‘川泽纳污,山薮藏疾’(成语‘藏污纳垢’典出于此),当国君的应能容忍得下一些屈辱,请大王等待为好。”
伯宗的话很快被晋国的君臣所认同了,话虽然说得好听,其实骨子里晋国人已经怕了强敌楚国,他们对于打败楚国没有一点儿信心,要是再来个“邲之战”,他们就真的没脸见人了。
于是晋景公决定对宋国“见死不救”,只派大夫解扬去给宋国人送一张空头支票,对他们说“晋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请你们一定要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
晋国人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宋楚二国相距数百里,运输补给一定跟不太上,只要宋国人能撑上几个月,楚军没了粮草,到时自然就会撤退了,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派人给宋国人精神上的支持,守城之战最重要的就是坚强的意志,至于援兵嘛那就对不起了,楚国人可不是好惹的,咱们可没有必要为了你们冒这个大险。
算盘打得不错,可惜解扬心急出发,不肯绕道卫国却由郑国借道,结果一不小心竟落在了郑国人的手里,郑国可是楚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