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盘打得不错,可惜解扬心急出发,不肯绕道卫国却由郑国借道,结果一不小心竟落在了郑国人的手里,郑国可是楚国新收的小弟,这样的大宝贝自然要拿来讨好庄王,庄王于是将计就计,想出钱买通他让他将话反过来说,以瓦解宋国人守城的决心。
解扬不答应,说:“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庄王怒道:“我管你大丈夫小丈夫,敬酒不喝你就喝罚酒,来人啊,把这个大丈夫拉出去砍了!”
解扬慌忙答应,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庄王大喜,立刻派人将俊杰解扬送上楼车,递给他一个高音喇叭,要他朝宋国人喊话劝降。
解扬接过高音喇叭,大声喊道:“宋国的兄弟们,你们听好了,我是晋国的特派员解扬,我不小心被楚国人给抓了,他们逼我诱你们出降,你们千万不能这么做。晋国的军队很快就会打过来解救你们啦,你们一定要坚持住,记住,坚持就是胜利!”
宋城内欢声雷动,楚庄王面色铁青,赶紧派人将还在喊个不停的解扬抓了下来,怒道:“臭小子,玩弄我的感情,你当我是二啊!来人,把这个不讲信用的家伙拉出去毙了。”
解扬全无惧色,徐声答道:“且慢,谁说我不讲信用了。作为臣下,接受主公的命令就叫做信用。此次我受命以出,是宁可一死也不能废弃我的使命的,所以下臣答应您,就是为了借机会完成晋君的给我的使命,就算因此而死,也是下臣的福气——这,才是下臣我应该讲的真正的信用。”(成语“不辱使命”典出于此。)
庄王叹道:“你是个忠臣,也是个信臣,你走吧,寡人不杀你!”
就这样,解扬虽然经历了一番曲折,最后还是不辱使命,将晋国的这张空头支票送到了宋国人的手里。宋国人也因此重新振作起来,坚守城池,誓死不肯投降。楚国司马王子侧使军士在城外高筑土城,亲自住在上面,以窥城内动静。华元亦命人在城内筑土垒反监视之。自秋天九月围起,一直到第二年夏天五月,彼此相据九个月头,宋国城内粮草俱尽,人多饿死,甚至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这两个词的意思就是指城内百姓没有饭吃,也没有柴火,只好交换自己的儿子煮了吃掉,然后把这些尸骨拆散了当柴烧)的地步,他们还是一直在等待着那不可能出现的晋国军队,坚决不肯投降。此宋人之坚强不屈精神,实在可歌可泣。
其实,郑、宋等中原小国怪可怜的,有人做过统计,春秋时期,宋国受大国侵犯的兵灾达46次,而郑国更是有72次之多。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历史。
久攻不下,庄王只好决定撤退了,老百姓是无辜的,而且楚军之中也只剩下七天的粮草了。
正要回师,申舟的苦命儿子申犀不答应了,他跪在庄王的马前,抱住马腿大哭道:“我老爹宁死也没有废弃大王的命令,大王您怎么不讲信用退兵呢?大王啊,你一定要为我那可怜的老爸报仇啊!”
庄王脸上有点挂不住了,这件事确实是自己不对,可是如今楚军已经在宋国的城下耗了九个多月了,宋国人就是不肯投降,咋办好呢?
这时庄王的司机申叔时为他出了个好主意,他说:“宋国人不就是想跟我们耗吗?那咱们就耗死他们,大王不如让军士们在城下盖房种地,摆出坚决不肯撤退想打持久战的强硬姿态,到时不怕宋国人不肯就犯。”
宋国人果然害怕了,无奈之下,宋国执政华元决定铤而走险,来个劫人逼和,从前鲁国的曹沫就这么干过。
于是一夜,华元悄悄缒下城来,潜入到楚军主帅王子侧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用力地往他的屁股上一拍,沉声道:“起床了,睡神!”
王子侧睡眼惺忪地刚要爬起来,双袖已被华元坐住,王子侧大惊,急问:“你是何人?”
华元轻轻一笑:“元帅莫怕,我乃宋国右师华元也。此行是奉主公之命来跟元帅您求和的,连夜来访,没带什么礼物,原谅则个。”
好家伙,敌人居然爬到自己床上来了,这能不怕吗?王子侧刚要大声呼救,却被华元一把捂住嘴巴。
“说了不要怕了还怕,你这不是逼我吗?”说着华元从袖中抽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抵住王子侧的小蛮腰。
王子侧吓得面如土色,慌忙道:“好,好,我不逼你,你有什么话就快说吧,大家万事好商量。”
华元见好就收,连忙收起了匕首,躬身道:“死罪,勿怪,情势已急,不得从容也。”
“好说,好说。”
“那我就好好说了,实话跟你说了吧,我们宋国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尽管如此,但要我们无条件投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谓城下之盟,有以国毙,只要你们肯后退三十里,我宋国将唯命是听。”
摆在王子侧面前有两条路:
一是唤军士进来,把华元给抓了,以此要挟宋国投降。这样做的优点是自己抓获宋国重臣,大功一件;缺点是万一华元拼死一搏,不等军士进来就刺自己一刀,那自己就亏大了。
二是答应华元的条件,私自跟他订立盟约,早点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样做的优点是自己生命不会有危险,还能和平解决问题,皆大欢喜;缺点是万一华元说话不算数,等楚军一退得到喘息之机,继续跟楚国作对,这样自己的罪过就大了。
王子侧皱着眉头苦苦思索,华元则悄悄地握住匕首心里紧张得不行,大颗大颗的冷汗从额头滴落下来。
冷夜无声,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我愿意拿自己当人质,与元帅共立誓词,决不反悔。”华元又道。
终于,王子侧做出了决定:好汉不吃眼前亏,我就信这个华元一次,先保住小命再说。
就这样,王子侧背着庄王和华元私自订立了盟约,其主要内容为:“本着互信互敬,友好协商的精神,我们双方统一思想,决定和平解决楚宋问题,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我不骗你你也不骗我,成语‘尔虞我诈’典出于此。)
大功告成,孤胆英雄华元不敢再在楚营停留,连夜溜回了城中。
另一边,王子侧也在第二天一早把昨晚的事情报告给了庄王,庄王是既佩服华元的豹子胆,又气愤王子侧的脓包样——堂堂楚军大营,居然被敌人出入如无人之境,丢人,丢死人了!
可是事已至此,责罚王子侧已然于事无补,不如就顺着台阶下,跟宋国结盟算了,何况老耗在宋国城下也不是个事儿,难道真的要楚国士兵在宋国城下盖房种地安居乐业最后把宋国人全给饿死?自己要做的是霸主,可不是恶霸。
只是这样做的话,那就得对不住申舟父子了,楚庄王这一辈子从没觉得自己对不起过什么人,可现在为了大局,也只好对不起这两个人了,唉,晚节不保,晚节不保啊!
终于,庄王决定服从大局,下令全军后退三十里,宋国宣布投降,认楚国当老大,楚国则答应宋国只要他们乖乖听话,从今以后就不再揍他们,华元也依约到楚国当人质。在楚国的六年时间里,华元和王子侧不打不相识,交上了好朋友,宋国和楚国的关系也难得地进入了一段长时间蜜月期,当然,这是后话。
围宋之役,就这么皆大欢喜地宣告结束了。在楚国围困宋国近一年的时间里,晋国始终不敢出兵,足见楚国霸势强盛。楚庄王逼宋从楚,不轻易举兵攻城,后见其穷困难支,又主动撤兵,其表现得到了中原各国的交口称赞,这样的好老大,不跟着他混又跟谁混呢?就连一向保持中立的鲁国也迅速派出了外交使臣公孙归父,对楚国又是聘问又是进献财物。至此,秦鲁卫吴越是楚的盟国,郑宋陈蔡许是楚的小弟,齐表中立,晋对楚则敢怒不敢言,楚庄王的霸业,终于OK了。
18 伟大的王
围宋之役后,在楚庄王生命中的最后这一段时间里,他再没有发动一次战争,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惹这个展翅高飞雄踞天下的南霸天了。四年后,也就是在公元前591年,戎马一生的楚庄王带着他最绚烂的一缕光芒早早地离开了人世,终年43岁。年仅10岁的儿子王子审继位,是为楚共王。两年后,公元前589年,楚共王在蜀地(今山东省泰安西)主持了楚、秦、宋、陈、卫、郑、齐、鲁、曹、邾、薛、鄫十二国大会盟,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不过这时庄王去世不久,共王也才12岁,故这次盟会乃是庄王霸业的继续,应该算在楚庄王的头上。
《逸周书·谥法解》上说:“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屡征杀伐曰庄”,确实,楚庄王的一生,就是刀光剑影的一生,激情燃烧的一生,戎马倥偬的一生,南征北战的一生,《韩非子·有度》上说他“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其武功之盛,空楚国之前,绝楚国之后,可惜上天不是吝啬给一个人的才华,就是吝啬给一个人的年华,楚庄王的英年早逝,留给了世人最大的遗憾,如果多给他二十年,或许他能结束春秋诸侯割据的局面也不一定?
其实论武功,楚庄王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赶上汉武帝、唐太宗等人,这是由于他生命的短暂,也是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可是论人格魅力,楚庄王却远远地超过了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庄王他虚怀若谷,爱护属下。有一次,庄王去云梦泽打猎,射中了一头科雉,申公子倍却不由分说冲上去夺了过来。大王的猎物你也敢抢,你不想活了,大家都以为庄王一定会大发雷霆重重处罚子倍,没想到庄王却大度一笑,没有追究。三个月以后,子倍突然得病死了。此时庄王正从邲之战回来,要大赏有功之臣,子倍的弟弟来见庄王,要求封赏子倍。他说书上记载,射中科雉的人活不过三个月,所以子倍抢到那头科雉,代替大王死了。庄王立刻下令到府里把古书找出来看,上面果然有这条记载,于是就重重地赏了他们家。这件事当然只是一个巧合,但它恰恰说明了庄王的臣子对他是多么的忠心,如果庄王平常不是那么爱护他们,他们会这么不顾生死,甘愿自领厄运吗?
庄王他以己度人,爱护百姓。先秦典籍《尸子》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雨雪纷飞的夜晚,庄王身着皮裘,看着窗外,只见天地一片萧瑟,他长叹一声道:“寡人穿着保暖内衣貂皮大衣都觉得冷,那老百姓和外地来的打工仔就更受不了了。”于是他派人巡查各地,看到没有地方住和没有粮食吃的人,就赶忙提供救济,国人感动极了,都说:“大王如此关心百姓的疾苦,感谢大王,感谢政府!”汉朝刘向的《说苑》也记载了类似的一个故事:“楚庄王伐陈,舍于有萧氏。谓路室这人曰:‘巷其不善乎,何沟之不浚也?’”以庄王之霸而留意于一巷之沟,其爱民可见一斑。
庄王他大智若愚,发现人才。“一鸣惊人”的史事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楚国和秦国不同,它地幅辽阔,人才辈出,不需要从外国引进人才,但如何甄选人才却又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庄王在继位之初假装昏聩,暗中观察人才,终于发现了苏从、伍参、贾、屈荡等一大批忠贞国士。刘向的《说苑》还记载了楚庄王一个与众不同的“求人三法”。楚庄王喜欢打猎,大夫们很是忧心,于是劝他说:“晋楚两国是对头,楚国如不打晋国的主意,晋国必定打楚国的主意,现在大王您这样是不是太安于享乐了?”楚庄王说:“我打猎是为了求得人才,凡是能够凭榛木去刺杀虎豹的,我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个勇士;凡是能够和犀牛相搏斗的,我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个超人;打猎回来肯把猎物分给别人的,我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个仁者。”楚庄王凭借这三种方法而求得三种人才,楚国得以安定。
庄王他自律自省,居安思危。楚庄王天纵英才,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历史上这样的国君往往都非常的骄傲自负,可是楚庄王却不是这样,他武功越强,霸业越盛,心中反而越发谦逊谨慎。据《渚宫旧事》载:楚庄王见天不现妖(无水旱之灾),地不出孽(无崩震之祸),就祷告于山川说:“上天不要忘记我这个寡德的人,应给予警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楚庄王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向上天检讨自己的过失的人,这样的人不会拒绝别人的劝告,也永远不会好大喜功,得意忘形。正因为如此,楚庄王虽然在邲之战大败晋国,但由于他的手下大将王子婴齐在此战中“三言而不当”,而让他十分忧心,他得胜归来,经过申邑,申侯请庄王吃饭。太阳已经在中天,而楚庄王仍然不肯吃饭,申侯以为自己招待不周,赶忙伏地请罪,庄王叹息着说:“这不关你的事,我听说一位领袖英明,而旁边又有人指点,他就可以王天下;一位领袖具备普通才智,而旁边又有人指点,他可以霸天下;一位领袖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们还不如他,他就会自以为是,直至国破身亡。我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们还不如我,所以楚国正面临着灭亡的危险。任何时代都有圣人,任何国家都有贤才;天下有了贤人,唯独我得不到,这让我怎么能不担忧得吃不下饭呢?”
楚庄王用武力降服了大国,以仁义使诸侯顺从,还忧虑自己不具备圣贤的才智,自己恨自己无才无德,想得到一个贤才帮助自己,而担忧得吃不下饭,这样的人还称不上伟大吗?
楚庄王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后记
春秋五霸的故事结束了,搁笔长叹,掩卷沉思,这五位身处两千多年前遥远时代的乱世豪雄的身影穿过面前那沓厚厚的故纸堆仿佛依然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他们身材高大,面容古朴,眼神坚毅。“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许只有《易经》中的这句千古名言,才能真正地概括我们这些遥远先民们传奇浪漫的一生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书五位伟大的春秋霸主吧!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就不用多说了,他能够大胆任用仇敌管仲,并与之亲密合作四十年,将齐国建设成一个天下第一富庶之国,然后以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数次以德报怨的仁义之举,将一盘散沙般的华夏诸侯历史性地团结起来,北灭山戎,南威荆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演出了一段华美绚烂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如果没有齐桓公首倡“尊王攘夷”,而开创春秋时代霸主政治之秩序,华夏民族早在北狄南蛮的交相入侵下彻底崩溃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荒淫无道之主,但像齐桓公这样既荒淫,但却又有道的君主,实在是稀有动物。
齐桓公的确很伟大,但还有比他更伟大的。古人评论春秋霸事,总说“五霸桓公为盛”,又说“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其实无论从历史功业来说,还是从个人才能来说,晋文公都比齐桓公强太多了。齐桓公用管仲,辛苦经营三十年,方使齐国国富民强,称霸一时,但亦不能给南蛮荆楚以有效打击,只能与之在召陵会盟,暂抑其北进之锋芒。而晋文公却能在颠沛流离十九年之后,以六十多岁之高龄继任晋君,然后仅仅花了四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历经数十年内乱的多山峦而少耕地之晋国,治理得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后又在无比恶劣的国际环境下,不效召陵之盟,与楚妥协,反意志坚决与楚决战。他施展全身解数,与楚周旋足足五月,最终一战而予荆楚甚大打击,一举扭转天下局势,其成功之难,才能之高可想而见。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晋文公如此一个伟大之人物,在他风流外表之下,却有一个谦逊而朴素的古老灵魂。确切地说,晋文公更像一个平民英雄,他生性温和,并略带浪漫情调,对爱人与朋友始终都秉持着一颗热诚的赤子之心,所以他最终赢得了不少美女的垂青与贤士的追随,所以哪怕是离乡背井的亡命天涯之路,他也能走得充满旖旎和浪漫光彩。
还有,晋文公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好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而且礼贤下士,为人亲切随和,没什么领导架子,更无一般公子哥儿的骄纵侈靡之态。据《墨子》记载,晋文公喜欢穿粗布的衣服和母羊皮的外套,还喜欢戴厚帛做的帽子,穿粗糙的鞋子。他简朴亲切的平民风范,他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不仅为他赢得了晋国的民心,也为他赢得了晋国百余年的光辉霸业。
故太史公亦曰:“晋文公,古所谓之明君也。”在中国古代的谥法中,“文”是有道德、贤惠的标志。从晋文公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实至名归。
并且,由于晋文公本身就是半个狄人,与之结缘素深,所以华夏与北狄之民族融合,正是从晋文公手底,开始日渐成形。这亦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
与大器晚成的晋文公相对的,是英雄出少年的楚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