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那些事儿·诸子争霸-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由于晋文公本身就是半个狄人,与之结缘素深,所以华夏与北狄之民族融合,正是从晋文公手底,开始日渐成形。这亦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

与大器晚成的晋文公相对的,是英雄出少年的楚庄王。

楚国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是中原华夏最可怕、最神秘的敌人。这个极带侵略性与扩张性的尚武民族,从春秋时代开始崛起,就没有一刻停止过他的军国主义道路。上至贵族,下至百姓,楚人皆以出征疆场为荣。在对敌斗争中,凡是冒险犯难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人,都受到举国上下的尊宠;而在战争中失败的楚军将领都主动自杀谢罪。就连堂堂楚王,也不例外,春秋时代第一位楚王楚武王,就是死在征伐随国的路上。春秋时代第二位楚王楚文王,出外战争失利,国都守门人竟然拒不接纳他入城,楚文王无奈,只得又去攻打黄国,结果也因劳累过度死在征途之中。楚成王就更不必说了,他一生以振军经武开疆拓土为最高职责,三年不出兵征伐,就视为奇耻大辱。

但楚庄王却和他那些前辈君王不大一样,这厮秉承了楚文化幽深难测的传统,一出场就让人猜谜,浑身透着股邪气。但在他向中原进军的征程中,他的作为又一反楚人的常态,变得让中原诸侯琢磨不定。这位大王,一点儿不像那些前辈楚王唯利是图、唯色是取的样子。他尝试着用华夏的道德理念去与中原人打交道,宽宏大量地对待那些被他所征服的小国,以至于让这些国家的人民忘记了他只是个蛮夷君主的事实,而把一顶霸主的帽子奉到了他的头上。也正是从此时起,楚国便不再被正统思想视为华夏之外的蛮夷,人们开始渐渐把它看做是华夏的一分子了。

事实上,楚庄王虽然在个人事务上表现得极为叛逆,貌似不畏名教,但是在国家大政上却绝不含糊。楚国庞大而好战,但内聚力不强,经常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情发生。所以楚庄王即位之初假装糊涂,暗地里却蓄势待发,找到机会就突然一飞冲天,大力整顿楚国顽旧势力,大举提拔新锐人才,并在军事斗争中学习遵从华夏诸侯的国际法,最终让楚国之霸业得到了天下的认同。齐桓晋文毕生之事业,就是为了化夷入夏,将楚国导入正轨,但他们穷毕生之力都没有想到,最终实现这个事业的,居然是楚国人自己。

这不仅是楚庄王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我们发现整个春秋的历史,其实就是“用夏变夷”的历史,从前的东夷,被齐国变成了华夏;从前的北狄,被晋国变成了华夏;从前的南蛮楚国,被自己变成了华夏;而从前祸乱西周的西戎,也是被秦国变成华夏的。

周平王东迁之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完全东移,遭受异族荼毒后关中之地,遂成为了戎狄杂居的废墟,这时,又一位春秋霸主站了起来,在这群狼环伺中冲决而出,三定晋君,与中原列强一争短长,称霸西戎,终使岐周故地重现文明之光。

这位春秋霸主,就是秦国国君秦穆公任好。

秦穆公虽未能在东方成为中原霸主,但晋国的百年霸业正是由他的鼎力相助而达成,且在他的晚年,秦国终于以强大的兵力与决心,扬威于晋国境内,称霸于西戎之间,从而大大加速了华夏民族与西戎民族的融合,为战国时大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历史之功业与奋斗之精神,将其列于春秋五霸之中,其实也并不为过。事实上,在齐桓晋文之后,秦穆楚庄已然出在尊王攘夷之外了,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故有概念中的蛮夷或半蛮夷。看来,此时之霸主政治已开始悄然转移,华夷之间的原先界限渐渐淡化,一个新的华夏眼看着就要喷薄而出,等到了战国,秦楚已经俨然华夏之正宗,天下统一之希望了。

然而秦穆公的一生,与另外一位霸主宋襄公一样,却都是一场悲剧。他们理想远大,他们志气恢弘,但他们不幸地碰上了比他们更加强大的敌人,所以他们的霸业都不完美,历史将他们列入春秋五霸之中,恐怕更看重的是他们的精神。他们那为了祖先的荣耀与远古的梦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永远让我们深深怀念。

回头看去,抛却了争霸的硝烟,其实只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生活在春秋时代也是一件让人艳羡不已的事情。

我没有办法不羡慕,那是怎样一个浪漫的时代啊,在中国数千里的大地上,上百个国家争强求霸,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国家生活,不需要护照,不需要签证,君主们都想尽办法地富国强兵,争夺人才,只要你有才能,怎么都可以让你有一个能一展抱负的大舞台。即使你不想当官,也可以随意找一片富饶的土地,打柴放牛,挑水种菜,建个庄园,过起神仙般的田园生活,春秋时井田制已经崩坏,人们可以随意开垦私田了,特别是秦楚,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别的没有,土地多的是;如果你又害怕战乱的侵扰,那么你也可以跑到荒无人烟的南海之滨,建一所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无须审批,也不用交土地税,多好。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敬仰的春秋先民,献给我们伟大的春秋时代。

谢谢大家,再见。





春秋那些事儿。吴越争霸卷


楔子


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到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这近百年的历史是一段很重要的历史,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

期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思想文化的大变革。它为中国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所有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的春秋末期以及之后的战国。

此时,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空前自由,空前开放。从前由世袭贵族垄断国家政权与思想文化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社会的中间阶层“士”开始崛起,并不断挑战那些逐渐腐化堕落的诸侯大夫们的权威。世袭的贵族们不断地挣扎反攻,也曾不断地获得胜利,但他们终究阻挡不住汹涌而来的历史浪潮,他们最终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凭着祖先留给自己的DNA就能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思想与能力才是新世界深情呼唤的最美旋律。

于是,无数风流人物站了出来,引导中国走入了光芒四射、美不胜收、辉煌灿烂的梦幻之路!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是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根源。

他们就是:以孔丘、季札、子贡为首的儒家代表,以孙武、伍子胥、范蠡为首的兵家代表,以及以渔父、专诸、要离为首的侠文化代表。正是他们,靠着自己高尚的情操、超人的智慧,以及不懈的努力,改变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只不过,儒家是用刀笔、口舌与思想;兵家是用士卒、战车与谋略;侠士,则是用自己的勇气、忠义,甚至鲜血与生命!

在他们的影响下,天下终于百鸟齐飞,百花怒放,百家争鸣。

他们大多是平民或下层贵族,但他们敢于打破阶层的藩篱,周游列国传播思想,执著不悔地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甚至不惜生命扶助弱小挑战强权。他们那鲜活而生动的灵魂,他们那时刻闪烁与跳跃着的人性光辉,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难得的一抹亮色。

第二件大事就是政治结构的巨大转变。这段期间中国正值春秋战国之交,尊王攘夷、大国称霸的历史即将结束,列国争雄、兼并统一的时代将要来临,中国在历史的阵痛中分娩希望,中国各个民族在混乱而多元的五色裂变中融合凝聚。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如果没有这个时代,中国将长时间沉醉在希腊那样的松散联邦制度中,最终分崩离析被世界所吞没。

在春秋初期,周室王权虽已式微,但尚有号召诸侯之力,此时处于中原四周的蛮夷、戎狄与荆楚交相入侵,严重威胁华夏民族的生存,于是齐、晋等大国站了出来,尊王攘夷,领导诸侯,成为一时霸主。这时候,周室王权虽已不复从前的号召力,但还有霸主来代为行使周天子的职权。此时的中国,还是属于希腊那样的松散邦国制度。

然而到了春秋末年,在入侵中原的蛮夷中,戎狄已被征服或驱逐,而南边儿的楚国仍然强大,但当时的霸主晋国已不复从前之威势,无法领导诸侯对其进行有效的打击。

于是,这时候,与中原之华夏诸侯同出一源的东海小邦吴国,以及更加弱小的南方部族越国站了出来,接过它们的历史使命,开始了它们的小国崛起之路。

正是这两个小国的崛起,彻底将晋国与楚国的霸业埋葬,于是,天下陷入了战国时代,开始了兼并,走向了统一。

或许在大家的印象中,春秋末年吴楚越三国之间这段持续了近百年的战争,是一幅弥漫着血腥与残杀、充斥着阴谋与仇恨的历史画面。没错,昭关白发,专诸鱼肠,挖坟鞭尸,卧薪尝胆,大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灭门、逃亡、怨毒、暗杀、隐忍、反间、背叛、自残等血淋淋的字眼,点点墨痕,化泪淌血,揭示着历史深处最惨烈也最黑暗的一面。有时候甚至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这一段正史,其实是一部暴力美学大师构思出来的好莱坞巨片,或者是一段充满了互相仇杀的江湖色彩浓厚的武侠传奇。

但是,请大家不要过于激动,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没有毁灭,哪里来的新生;没有黑暗,哪里来的光明。它越惨烈,就越悲壮;它越悲壮,就越引人深思。如果所有小国都被大国欺凌而唯唯诺诺不敢反抗,如果所有臣民都在专制制度的强压下甘做奴才苟且偷生,那么这样一潭死水般的历史,又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如果我们把握了历史的大脉搏,就会发现,吴楚越之间在这长达一个世纪的厮杀与混战的同时,也让它们融合进了中华民族这个大系统之中。无此,哪里来的我们泱泱中华!

还是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遥远历史中,回味我们民族生命力最旺盛的大黄金时代吧!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这段历史,我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野史轶闻,亲自沿着长江从西到东,实地考察了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的风土人情,希望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尽量还原出这一段遥远而神秘的宏伟历史。我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摒弃了死板的学究式的历史说教,努力将其诠释得富有后现代娱乐意味,希望能够一反大家读史的习惯,算是尝试一下讲述历史的新思路吧!

总之,如果你对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感兴趣,请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想知道季札、孔丘、子贡等儒家人物如何用自己的才智改变历史,请大家读一读这本书。或者,如果你对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感兴趣,也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如果你想知道弱势如何战胜强权,如果你想知道小国如何在大国林立中崛起称雄,请大家读一读这本书。或者,如果你喜欢研究军事,对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谋略感兴趣,特别是对其源头兵家圣祖孙武的思想和生平感兴趣,请大家读一读这本书。

如果你看惯了不公,历经了挫折,希望振奋自己的精神,学习古人的慷慨血性,请大家读一读这本书。或者,如果你生活压抑,渴求热血,希望感受一下铁马沙场的奇妙体验,请大家读一读这本书。

最后,如果你恨透了历史教科书的死板生硬,又不想被评书小说电视剧夸张的演绎所蒙蔽,喜欢轻松随意地躺在床上像看一个有趣故事一样享受历史,请你读一读这本书!

平庸如我,只有尽量将这段历史演绎得轻松好玩一点好了。





第一章 灾难


壹 一切皆因女人而起

一切都从一个女人开始,或者说,一切皆从一场迎亲开始。

公元前523年,也就是春秋时代南方第一大国楚国君主楚平王即位的第六年。楚平王突然宣布派遣大臣费无忌前往秦国,为他的儿子太子建迎娶秦哀公的妹妹孟嬴。这是一次政治联姻,目的是为了结成盟友,以抗衡长期与楚国争霸的晋国,但最终却被导演费无忌同志引上了一条诡异的道路,南中国的大地从此陷入纷飞的战火之中,楚国的命运开始朝变态的方向发展。

和齐国一样,秦国也出美女,从前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就是个超级美女,曾经把华山上的神仙都迷倒过,而这个孟嬴一点也不比她弄玉学姐差,人送外号“梦萦”,男人看了都得“魂牵梦萦”,但后世小说家把孟嬴称为“无祥公主”,果然不祥,这个名字取得颇有意味。

事情糟就糟在她太美了。

更糟的是,迎亲的大臣费无忌是个正宗的小人。

美女加上小人,想想也会出事。

其实,费无忌从前也想当个好人,那时他在楚国从事的是高尚的教育事业,而且他教育的不是别人,正是尊贵无比的楚国储君太子建。

一个多么有前途的职业呀。费无忌本来是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好园丁的。可惜造化弄人,或许他教学水平太差,太子建更喜欢的是另一个老师伍奢。这让费无忌很郁闷很费解,这小孩儿怎么就不喜欢我呢,论学问,论帅气,我哪点比伍奢差呀!当时,伍奢是太师,属于大学教授级别,费无忌是太傅,只能算个副教授。

这世上从来只有学生挑老师,没有老师挑学生的,更何况这个学生还是当朝太子,日后的国家元首,可是费老师偏偏不服气,既然这个学生已经不待见自己了,干脆换一个学生教。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呢?这简单,换一个太子好了!

不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一国的储君,哪里可以随随便便就换掉。但要做起来,关键的关键,就是要挑拨楚平王和太子建的关系——两个本无矛盾的男人如何才能反目呢,最好的工具,就是女人。

这世上为了女人而反目的男人多了去了。从远了说,洋妞海伦让希腊人打了十年的仗;从近了说,郑女夏姬让陈、楚、晋、吴一大堆男人全乱了套。楚平王也是个男人,是男人就有可能为女人发狂。费老师搞了多年的教育理论研究,别的没研究通,把握人性的弱点却是专家中的专家。

而孟嬴这种能引人发狂的超级大美女,正是费无忌梦寐以求的最佳人选。

只要楚平王被引得发狂了,他的计划就算完成了一半。

所以,当费无忌把新娘子从秦国接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楚平王说:“大王啊,可不得了,这个秦女长得美如天仙,留给太子太浪费了,大王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享享清福了,不如,咱自己娶了?”

楚平王说:“这不太好吧,寡人是个正人君子来的,怎么能如此违背人伦呢?”

费无忌说:“没关系,婚礼不是还没开始吗?咱们给太子再找一个!”

只见楚平王看着刚刚送到眼前的大美女,哈喇子已经流了二尺多长。

许久,楚平王才回过神来,说:“好,就听你的,寡人娶了也叫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是?太子这么孝顺,应该会理解老爸我的。”

就这样,太子建分到一个暴丑的齐女当老婆,而孟嬴则被她未来的公公半路给截了下来,做了楚平王的宠妃,没多久,还生了个大胖小子,楚平王爱如珍宝,故取名为珍,这就是后来的楚昭王了。

又是一个老牛吃嫩草的猥琐故事,每次在史书中读到这样的情节,我就忍不住要吐。

贰 阴谋

楚平王已经上钩,剩下的事就好办了。没多久,费无忌又对平王说:“晋国为啥能称霸诸侯,就是因为它接近中原诸国,咱楚国其实一点儿也不比它差,吃亏就吃亏在咱们地段不好!依我看咱们不如扩大城父(在今河南宝丰县,与陈邑城父为二地)的城墙,把太子安置在那里,以谋取北方的宋、郑、鲁、卫等国,这样大王就能专心安定南方的吴越,继而称霸天下了!”

楚平王明白费无忌的意思,说得好听,其实就是要支开太子建!这样也好,自己抢了他的老婆,心里老是不得劲,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不如让他待远一点儿,一方面可以锻炼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尴尬。

太子建可怜呀,漂亮老婆给老爹霸占了,还被发配边疆,爱情事业两失意。

费无忌则别提多开心了,这臭学生终于被自己赶跑了,痛快!可他还是有点儿不放心,现在自己是挺快活,可一旦日后太子建做了楚王,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彻底将太子建置于死地,费无忌就一天不能安心。

也许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里成昆陷害他徒弟谢逊的故事,灵感就是打费无忌这儿来的,要不他怎么会给小说的主人公取一个怪名字叫张无忌呢,这个名字岂不是和费无忌三个字太像了一点?

但凡小说的情节,敌人陷害敌人不稀奇,朋友陷害朋友也不胜枚举,学生陷害老师早就被人写滥了,老师陷害学生倒是一个激化矛盾冲突的神来之笔。金庸老先生总能把一个故事讲得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根源就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为了利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陷害别人,这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