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楚昭王说话了:“如果要这么说的话,那这世上就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供我们容身了!斗巢,寡人相信你,你带我们去随国吧!”
斗老三感激地看了一眼楚昭王,什么话也没说,立即和斗老大连夜将昭王护送到了随国。
事实上,楚昭王的心中一点儿底都没有。当高高在上的楚国王权轰然崩塌,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可怕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让他百分之百地相信,但是他又能怎么办呢?听天由命吧!
楚昭王也是够惨的了,本来,楚国身为春秋时代数一数二的强国,地盘大小弟多,数百年来,历任楚王大多雄才大略,傲视天下,压根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中原列国也没有一个能拿它咋样,就算是一代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也不过略挫其锋,而无法动摇其根基。可是轮到楚昭王这儿,楚国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软柿子,随随便便就被一个东海小邦吴国的区区三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师丧国灭,宗庙为墟,自己也落得个亡命天涯、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
好在郢都虽破,楚国的人心还没有散。百姓们虽然对昏庸无能的楚国政府没啥好感,但他们却也不愿意做亡国奴,纵观吴军入楚后的所作所为,这些人未必会比楚国君臣好多少,与其窝窝囊囊地去做吴国的二等公民,不如奋起一搏,赶跑吴国人,恢复楚国的江山。
所以,当楚昭王正在四处逃命挣扎求存的时候,另外一支楚国的残军却在公子子西的带领下提出“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的口号,发起了爱国救亡运动。为了安定国人,子西还自称楚王,摆出了楚王的车马仪仗,以此号召国人,组织抗战,很多百姓父兄都携幼扶老从吴占领区逃了出来,自发组成武装,投奔公子子西。
至此,楚昭王终于结束了他艰辛的流亡之旅,得以在楚国的属国随国暂时栖身,静待机会,积蓄力量,图谋反攻。
吴王阖闾忙着应付楚后宫的美人,没心思管楚昭王的死活,但伍子胥当然不会对这个心腹大患置之不理。他听说楚昭王竟然逃出了吴军的手掌心跑到随国去了,遂立即亲自带兵前去要人。他给随君写了一封信,上面说:“姬姓周朝子孙凡是封在汉川一带的,都被楚国灭掉了,而你们随国正是其中一个。现在我们灭掉了楚国,不正是帮你们报了先祖的仇吗?可是现如今你却要包庇楚王,你这么做如何对得起周天子,又如何对得起你的祖先?所以,你还是赶快把楚王交出来吧,我们可以把汉水以北的土地全部封给你!”
这就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伍子胥被楚平王追得满地乱窜,现在轮到伍子胥反过来追杀他儿子了。
随君看了信,抱着头纠结起来:吴国人提出的条件很优厚啊,再说楚王不过是一个亡国之君,我干吗要放着好处不要而去得罪气势汹汹的吴国人?只是楚王和斗巢千里迢迢地跑来投靠我,而我却翻脸无情落井下石的话,岂不是让天下人说我不讲义气?咋办,咋办呢?
这一刻,楚昭王真是命悬一线,他的死活就在随君的一念之间。还好之前楚臣公子子期多留了个心眼儿,千钧一发之际,他安插在随国宫中的线人及时将这个重要情报告诉了楚昭王他们。
楚昭王大惊失色,他习惯性地又开始收拾起包袱了:“唉,寡人怎么这么命苦啊,还没睡几个安稳觉,又要跑路!”
子期拦住昭王,急道:“大王千万不能走,现在随国四周都是吴军,现在出去不是去送死吗?”
昭王一摊手:“那怎么办,总不能留在这儿等死吧!”
子期在房内不停地踱着步,突然一拍脑袋:“对了,为臣相貌与大王相似,不如让随国人把我交出去,或许可以骗过吴国人。”
“不行不行,你这不是陷我于不仁不义吗?”
“大王,事情紧急,顾不了那么多了,您还是让我去吧!”
楚昭王想了半天,觉得还是自己的命重要,于是假惺惺地掉几滴眼泪,让子期替他去赴难,自己却躲了起来。
子期穿上楚王的服饰,径自来找随君,说:“还是把我交给吴军吧,这样楚随两国都能免祸。”
随君还是拿不定主意。这个决定还真的不好下。在这种时候,只要稍稍走错一步,随国随时都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咋办呢,占卜呗!
这就是当时社会人们的思维逻辑,碰到了难事怎么办,占一个卜就行了。让上天来帮助自己解答这道难度系数超高的选择题,无论对错,咱们都认了,反正是上天的旨意,就算最后失败了,那也是天意。套一句那时候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此乃天意,不可违也”。
于是随国的太史献繇用乌龟壳占了一卦,卦象显示把子期交给吴国不吉。
随君一看,老天爷叫我们不要交人呢!好吧,那就按照上天的旨意来办,坚决不交人!
于是随君给伍子胥回了一封信,说:“随国一向是楚国的小弟,且世有盟约为证,寡人不能一有危难就抛弃老大,所以你们请回吧,何必非要为难一个亡国之君呢?”
伍子胥见随君不肯交人,大怒,便想出兵教训他们一顿,没想到随国人一连几日,坚守不出。
又过了几天,公子子西率领的楚国抵抗组织也跑来跟昭王会合了。如此一来,随国这块硬骨头变得越发不好啃。吴军无奈,只好暂时撤退。
就这样,楚昭王又奇迹般的逃过了一劫,他十分感谢随君的救命之恩,当即割破公子子期胸口的皮肤,取血和随国国君盟誓,从此以诸侯之礼对待随国。
另外,在楚昭王的流亡过程中还流传下来不少有意思的小故事。据贾谊《新书·谕诚》载,昭王在逃命的时候,有一次穿在脚上的鞋破了,他就脱下无法再穿的鞋,背在肩上。途中,背着的一只鞋子掉落在地,大约已走出三十步了,昭王还是走回原地把失落的一只鞋捡起。他身边的侍从们不解地问道:“王呀!你干吗如此爱惜那只破鞋呢?看看,都不能穿了,要是我,早就把它丢了!”
昭王看着自己的破鞋,深情地说:“你们不懂。寡人现在虽然落魄了,但还没有穷到连只破鞋都不舍得丢掉的地步。可是,寡人是穿着这双鞋逃出来的,怎么能让一只鞋穿回,另一只丢弃在外面呢?我对它已经有感情了。”大家听了昭王的话,都受到了一次良好的震撼教育,大王都如此爱惜旧物,我们怎么能再奢侈浪费呢?从此,楚国上下就形成一种省俭风气。
这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多年来,楚人正是因为安于享乐,不思进取,再加上连年内斗,消耗了不少元气,这才被吴国这个东海小邦慢慢追上,最终遭受灭顶之灾。可正是由于这场劫难,楚国自上而下开始反省自身,开始变得团结起来。这还真应了那句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吴国的入侵,虽然给了楚国严重的打击,却也及时震醒了这头沉睡的雄狮,从而在楚人当中产生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个凝聚力,让楚国得以在春秋战国之交悄然蜕变,并使其在接下来的数百年内雄踞战国七雄之列。要不是后来因为楚怀王乱搞,统一六国的或许是楚国也说不定。
对于年轻的楚昭王而言,相信这一段痛苦而艰险的亡命之旅,一定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确实,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挫折和磨难往往是最能锻炼人的。通过这一年来的流亡生涯,少不更事的楚昭王以火箭般的速度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现在,他可以自豪地对全世界说:我长大了,我再也不是一个只懂得享乐的小屁孩了,郢都的百姓们,你们等着,我总有一天会打回来的!
伍 快意恩仇
却说吴国大将伍子胥拿随国没办法,便转而又去攻打郑国,因为当年郑定公曾害死过他的旧主子好兄弟楚太子建,还派人追杀过自己,另外,伯嚭的大仇人楚令尹囊瓦也躲在郑国。如此大仇,不能不报!
吴国兵临城下,郑定公的孙子郑献公慌了:你看看我爷爷当年干的什么事儿,惹谁不好,非要惹伍子胥这个白发魔男,我听说他把仇人楚平王的尸体都从坟里翻出来鞭了三百下,如此可怕的恐怖分子,我可不想得罪他。
于是郑献公将群臣都找了来,面色沉重地说道:“连堂堂大楚都被吴国人灭掉了,咱们郑国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你们说说看,寡人该怎么做才能退去吴军,保住郑国的社稷呢?”
大家一句话没说,纷纷转头看向一个肥头大耳油光满面的大胖子,那种祈盼的眼神,就好像他是郑国的救世主一般。
这个大胖子当然不是什么救世主,他只是一个就懂得要钱其他啥都不会的草包,他的名字叫囊瓦。
囊瓦见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心里不禁有点发毛,一挺脖子说:“你们都看着我干吗?没看过帅哥呀!”
大家的目光更加深情了,他们齐声道:“帅哥,为了郑国的安危,你快点死吧,我们求求你了!”
囊瓦不断往后退,口中大叫:“你们想干什么,别乱来啊!我可是个高级干部,还是很高级的那种,你们明不明白!”
大臣子产一把揪住囊瓦的衣领,冷笑道:“当然明白,你要是不高级,怎么会把二十万楚军全赔光了,还可以吃得下、睡得香,像个没事儿人一般神气地活在世上!你那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城墙般的厚脸皮,真是让我们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囊瓦强笑道:“生命如此美妙,你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我知道你们佩服我,但也不用这么激动嘛!好啦好啦,看在你们如此崇拜我的份儿上,我就将我如何贪污受贿聚敛财宝的秘籍全部传授给你们。这也就是你们哟,旁人我都不告诉他……”话音未落,所有的郑国大臣全都冲了上去,将他围在中央就是一顿暴雨般的拳打脚踢,囊瓦无法还手,只能蜷起身子,口中还在叫:“住手,我可是个高级干部,你们的职位都比我低,怎么能打我!”
郑献公再也忍不住,捋起袖子冲下来在人群后面叫:“你们悠着点儿,无论如何也留给寡人一脚!”
囊瓦强忍剧痛,从雨点般的拳脚中探出一个头来,说:“就是就是,有了好东西一定要留给领导一份,这样才能捞到更大的好处,这可是我的经验之谈哪,你们别光顾着打我,也要好好地学习体会一下我的真知灼见才行……喂,你们还打,好痛啊!……”
第二天,郑国城外的吴军哨兵从郑国人手中收到了一具肥胖的尸体,并将它转交给了主帅伍子胥和副帅伯嚭。
伍子胥将尸体翻过来认真地看了看,笑着对伯嚭说:“哇,没想到郑国这帮君子也这么野蛮,你看看,囊瓦都快被打成一个猪头了!”
而伯嚭一见囊瓦的尸体,顿时泪如雨下:“爹啊娘啊,儿子我终于为你们报仇了!……”
伍子胥安慰了他几句,又拿出一条铜鞭,说:“诺,给你,你要不要也抽抽他的尸体出出气!”
伯嚭突然收住泪水,板着脸说:“才不要,这都是你玩剩下的东西,我可不想拾人牙慧!”
两人相视而笑。
伯嚭又问:“郑国既然服软,咱们是不是放了他们,我觉得还是抓楚王比较重要。”
“不行,楚王要抓,郑国也不能放过,太子建是我的好兄弟,他的仇我一定要帮他报!”
于是,伍子胥收了尸体,却仍不肯退兵,连日攻城不止,非要置郑国于死地不可。
这下子郑献公傻眼了,看来伍子胥这个恐怖分子是不会轻易放过郑国的,怎么办?他无助地看着朝堂上的群臣,全身一阵阵的虚脱。
而满朝文武此时也个个变成了寒蝉,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拿不出一个办法。
关键时刻,还是郑国第一贤臣子产想到了个好办法,他说:“从前郑文公时,晋文公和秦穆公也曾围攻过我国,大家都没办法,最后却是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才将秦师给说退的。不知此事,主公还记不记得?”
“你是说派说客?”
“正是!”
“这主意不错,列位大夫谁愿自告奋勇?事成之后寡人封他做大官!”
朝堂上死一般沉默,没人敢去冒险。自从伍子胥挖了楚平王的坟鞭尸三百后,天下将其传为魔王。一说他的名字,小孩儿都不敢哭!何况当年伍子胥流落郑国的时候,大家都没给过他好脸色,现在去吴营当说客,岂不是自寻死路?
郑献公等了半天,却没一个人吱声,不由失望透顶:“你们这群家伙,寡人白养活你们了,关键时刻,一个都不顶用!”
子产似乎早就料到这个结果,又说:“主公息怒,大夫们害怕伍子胥,主公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也是人之常情,怨不得他们。”
郑献公急了:“你就别绕弯子了,到底有啥好办法,快快道来!”
子产笑道:“大王您还不明白吗?当年烛之武也不过一个无名小吏,却能一言退去数万雄兵。我们没有办法,不代表郑国所有人都没有办法。大王何不张贴布告,重赏能退去吴兵的人?”
郑献公大喜,连忙派人张贴布告,称:“只要有人能让吴军退兵,寡人愿与其分国而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不出三日,一个渔夫打扮的年轻人跑上门来,自称能退去吴军。
郑献公连忙召见了他,问:“先生当真能退去吴兵?”
“当然。我不但能退去吴兵,而且无须一兵一卒,只要给我一支船桨,行歌道中,吴兵自然就会听话地离去。”
郑献公不信:“哇噻,这郑国的能人可真多啊。当年烛之武以一言退秦师,你却能以一桨退吴兵,真是吹牛皮不打草稿。”说着他竟唱了起来:“别耍嘴啊……”
那年轻人也唱:“我耍嘴我就是个棒槌!”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郑献公也只好死马当成活马医,交给他一支船桨,派守城士兵用竹筐将其垂下城去。年轻人回头一笑,洒然而去。
守城士兵甲:“你说他真的能退去吴军吗?”
守城士兵乙:“不知道。”
守城士兵甲:“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啊?猜不透。”
守城士兵乙:“有两种可能:一、他是个高人;二、他是个神经病。”
吴军营内,伍子胥站在碉堡上正拿着望远镜观察敌情,突然看到一个年轻人大咧咧地来到营门口,正自奇怪。那人突然拿了一支船桨一边敲一边高声唱道:“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饱鱼羹。”
顿时,无数往事划过伍子胥的脑海,这个人,莫非是……
伍子胥冲下碉堡,喝开想要抓那人的兵士,惊问道:“足下是何人?”
那人摇晃着船桨慢悠悠地说:“将军没看到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我就是当年在大江上渡你过河的那位渔丈人的儿子啊!”
果然,果然这位就是我大恩人的儿子,伍子胥不由恻然道:“你父因我而死,有大恩于我,伍某人有仇必报,有恩必还,说吧,你需要些什么,我一定想尽办法帮你得到!”
那人回答:“我别无所求,只是听说你要攻打郑国,我国国君十分害怕,下令全国,说:‘谁能使吴国退兵,就与他分国而治。’我想到先父曾与你有一面之缘,所以冒昧前来请你帮我这个忙,放郑国一条生路。”
伍子胥叹道:“哎呀!我伍子胥得有今日,皆你父渔丈人所赐,苍天为证,我怎么敢忘记呢?”说着,下令全军撤退,解围而去。对伍子胥而言,报恩与报仇同样重要。
快意恩仇,伍子胥果然是个大丈夫!
吴军退后,郑献公大喜,遂兑现自己的承诺,将上百里的土地封给了年轻的渔夫。这段佳话很快传遍了全国,国人皆尊敬地称他为“渔大夫”。今天在新郑市区东黄水河(古溱水)东岸人民路北侧,有两座墓冢东西并排在荒岗上,据说就是“渔丈人”和他的儿子“渔大夫”的安息之所。
伍子胥回到楚国后,开始重新加紧谋划对付随国的反吴武装力量。一日,伯嚭终于忍不住问他道:“我始终想不通,你为什么突然从郑国退兵了呢?这不是你的性格啊!”
伍子胥一笑,便将当年渔丈人渡江救他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伯嚭听了,思索良久,突然道:“不对啊,你这个事情有个天大的疑点,怎么讲都讲不通!”
“疑点?”
“没错,听你叙述,当年你渡江之事,只有你和渔丈人两个人知道,你既然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且渔丈人也已经死了,那他的儿子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将其中的细节知道得如此清楚?莫非那渔丈人没有死?”
“不可能,我那时候在岸边等了足足半个时辰,都没看到渔丈人从水里出来,他肯定已经溺死了,绝无生还可能。”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说是,是……鬼?”
“鬼你个大头鬼啦!反正我已经报了恩了,至于报的是人是鬼,我不管!”
与此同时,郑国的新贵“渔大夫”并没有赶着去上任,而是偷偷地来到了淮河边一座清幽的庄园内。适逢早春,淮河一带刚下完公元前505年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