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嗜血的权杖-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桧正被这些攻击言论折磨得焦头烂额,疲于应对,忙于处理。听勾龙如渊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总不能自己单枪匹马去迎战四面来敌吧,得找些帮手,来个重点围剿。 
控制什么样的角色对自己最有利呢?那就是御史中丞,台谏官的老大,控制了这个角色,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对付那些反对自己的人! 
弹劾!弹劾! 
秦桧就把勾龙如渊推举为御史中丞。 
为了报答秦桧的举荐之恩,勾龙如渊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弹劾胡铨,替秦桧出气! 
老大受屈,小弟来给你出头! 
有人罗织罪名弹劾胡铨,这事就好办了! 
秦桧把胡铨逐出朝廷,贬到昭州! 
翰林学士陈刚中与胡铨交情好,听说胡铨上疏要求杀秦桧、王伦,就专门写信给他,表示认同。 
秦桧知道后,就把陈刚中贬到了赣州安远做知县。 
从朝廷大员到七品芝麻官,这落差何其的大啊! 
更要命的是,这安远濒临岭南,环境恶劣,俗话说:“龙南、安远,一去不转。”就是说,一旦去了这些地方,就别想活着回来了。相当于被判了死刑!结果确实也如此,陈刚中就死在了安远。 
大臣曾开对秦桧说,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存亡问题,而不应该讨论安危问题。他把议和上升到亡国的地步。 
议和就是亡国了,那主张议和的人,不就成了卖国贼吗?皇帝还在,朝廷还在,军队还在,哪里亡国了呢?我们还是宋的子民啊! 
秦桧对曾开的这种歪理邪说很是恼怒,就把他驱逐了! 
奉礼郎冯时行被高宗召见,研究国事,冯时行坚持说议和不能相信,还引用汉高祖分羹的例子来说明。高宗很不高兴,就说:“朕不忍心听。”起身就走了。 
把皇帝惹恼了,那还有的混吗?秦桧也把他给贬走了。 
在高宗的直接部署下,秦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把反对议和的官员纷纷贬逐,赶出了朝廷。 
整个过程,没有流血事件发生,只是用采取行政处分的方式,把那些不听话的官员,调离了朝廷,让他们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尽情地讲述自己的主张! 
议和尚未成功,高宗也不想采取过激的措施打压官员,不想在这个时期上演血腥的一幕,因为反对议和声音还很大,人员还很多,利用秦桧这杆枪,先有选择地贬逐一些人,范围不大,力度也不大,都基本上能保住个乌纱帽。 
让他们大小还有个官做,尽管满腹怨言,但还得为朝廷效力。 
读书人牢骚多,也可以理解! 
驱逐就能平息舆论吗?不,舆论的声音随着驱逐而愈演愈烈! 
先有司勋员外郎朱松、馆职胡珵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共同上疏说:“金人用了区区一个和字,竟让秦桧在我朝得志十二年啊!颠覆我皇权、松弛我边备、耗竭我国力、缓和我与金的不共戴天之仇,使我大宋的爱国志士绝望,以诏谕江南为名,让陛下行跪拜之礼。从公卿大夫到军民百姓,没有不为之愤怒的,怎肯让陛下向仇敌称臣呢?天下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向相公问罪的人。” 
这波人集体请愿没过几天,又一波人上来,权吏部尚书张焘、吏部侍郎晏敦复、魏矼、户部侍郎李弥逊、梁汝嘉、给事中楼炤、中书舍人苏符、工部侍郎萧振、起居舍人薛徽言一起上奏,极力陈说屈膝求和的不对。 
新被任命的礼部侍郎尹焞单独上疏反对议和,并写信指责秦桧,惹得秦桧大怒。 
把秦桧给惹恼了,这官也干不太平,尹焞就坚决不接受礼部侍郎这个官职。 
还算明智! 
面对群情涌动,高宗与秦桧也显得束手无策。贬还贬不过来,都贬走了,朝廷就玩不转了。 
管他呢,让他们反对去吧! 
想开了,看透了! 
他们的意见还是照听不误,但采不采纳,那是我这个皇帝说了算! 
现在的中心工作就是议和,谁反对也不好使! 
高宗议和的决心依然不可动摇! 
秦桧的执行态度依然不可改变!



第25章 第一次绍兴议和 

金使张通古、萧哲随王伦到宋以后,打出了诏谕江南的旗号。在宋廷上下,引起极大反响,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对“诏谕”一词强烈反感,这不等于把宋廷变成了金的一个地方政府了吗?皇帝对地方官员可以用诏谕,金与宋是两个并列政权,怎么可以用诏谕呢? 
难道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亡国了? 
举国上下,无不愤慨! 
王伦也向高宗汇报,觉得用诏谕江南这个词不合正统。 
如果接受了金的这个叫法,那就成了千古罪人! 
秦桧的目的是通过议和来保全大宋,而不是让大宋灭亡了。 
针对舆论的强烈反对,秦桧也借机向金使施加压力,你看啊,你们用这个称呼,引起大宋上下的极力声讨,弄不好这和谈都没得谈了,还是换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词语吧。 
张通古、萧哲一路走来,也切身感受到了大宋臣民对金“诏谕江南”的反感,沿途备受冷遇和指责。 
如果坚持用这个称呼的话,恐怕议和真的无法完成。 
一个称呼而已,没有必要太较真,只要议和的内容没有变化就可以了! 
在秦桧与萧哲等一番商议之后,就把诏谕改成了国信,把江南改成了宋,意思就换成了,宋金两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很正常! 
这就堵住了一些人的嘴! 
称呼可以改,但内容不能变啊!那是金廷经过仔细研究后定下来的,张通古、萧哲两个人可没有胆子敢给改半个字! 
那是要杀头的啊! 
议和的主要内容是册封高宗为帝,高宗已经是皇帝了,还用得着册封吗?要的,只要向金称臣,就必须由金来册封他。 
这个册封需要举行一个仪式,由金使手捧国书,高宗跪拜接受。 
谁接了这个国书,谁就接受了册封! 
别看高宗平时总是希望议和,但真到了议和的时候,让他接受国书,他还是老大不自在,堂堂一个大宋皇帝,还要行跪拜之礼,让别人册封自己为帝! 
耻辱啊耻辱! 
当王伦向高宗汇报册封之事的时候,高宗就很生气:“朕继承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册封!” 
又想议和,又不想跪拜,这件事难办了! 
秦桧开始犯了愁,高宗一面要议和,一面又不肯屈膝,让他这个议和首席代表感到很棘手。 
恰好这时候,三衙统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相继来参见秦桧,问:“军民汹汹,该怎么办?” 
这些人退下之后,又把事情告诉了台谏们。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来想办法。 
勾龙如渊、李谊多次找到秦桧一起想办法。勾龙如渊出个主意:就是先把国书放在宫中,就不用行臣礼而定此事。给事中楼炤想得更绝,他把“天下居丧,三年不言”的事情告诉秦桧。 
秦桧觉得这个办法太好了,以这个借口就可以把国书的问题简化了。 
大家一商量,皇帝居丧不能接受国书,那就只有让六卿之首的宰相秦桧代替皇上接受国书了。 
找人替皇上接受国书,金人能答应吗? 
王伦就把高宗生气的事情告诉了金使,萧哲他们也害怕把高宗惹恼了,他们不能活着回到金,仔细掂量了一下利害关系,金使也就同意了,由秦桧代受国书。 
这事解决了以后,高宗很高兴,立刻诏金使上殿。金使传达了金主的议和意见,归还河南、陕西旧地,送还徽宗灵柩和母兄亲族,没有索要什么。 
真是太好了啊! 
没想到金人这么好说话,这样的议和条件,划算! 
这样好的议和条件,怎能不同意! 
好,同意了就签字。谁来签呢?参知政事李光在百官中很有威望,高宗就让他签字,以此来压制那些反对言论。 
高宗这个激动啊,千呼万唤的议和终于来了,比想象的要好,要容易,要完美! 
他要马上让天下人都知道议和成功这件事情,让他们和朕一起分享喜悦! 
立即下诏:这次金使来,全部归还我陕西、河南故地,与我讲和通好,归还梓宫和母兄亲族,其他的没有要求。 
为了确保议和顺利实施,避免边关将领挑衅金军,引发冲突,阻碍议和实施,高宗还亲自写了信,派人交给韩世忠、张俊、岳飞,让他们千万别轻举妄动,坏了皇帝好事。 
看这架势,大宋占了很大便宜啊,要不高宗能这么兴奋吗? 
第二天是接受国书的日子,高宗因为自己要居丧守孝,就命令秦桧代替自己行跪拜之礼,接受国书。 
议和就这么搞定了! 
绍兴九年(1139年)新年,高宗因为与金讲和通好,心情愉悦,下令大赦全国。 
看来议和对高宗真的很重要! 
下诏:河南新收复的州,所有军官吏一律不更换,免除这些地方租税三年,徭役五年。 
休养生息政策还是要的! 
议和的书面协议虽然签订了,但如何履行这个协议,还得派人去与金交割一下。 
王伦又该出发了,这次议和,功不可没,高宗非常满意! 
为了表彰王伦对大宋所作的突出贡献,高宗提拔他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担任护送徽宗梓宫、迎接皇太后和交割地吏! 
注意,请注意,议和书上说得明白,是归还徽宗灵柩和母兄亲族,而此次高宗派王伦去迎接的是什么呢?徽宗梓宫和皇太后!那钦宗赵恒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怎么办呢? 
他们回来了,尤其是钦宗,高宗又该怎么办呢? 
要是在大宋内部,还有不少靖康老臣,他们真正拥护的是钦宗,而不是高宗,一旦钦宗回来了,在他们的拥立下,发动复辟不是不可能! 
高宗心里没底啊! 
谁不想做皇帝啊! 
派走了王伦,高宗又想到戍守边关的将领们,议和虽然成功了,但边备不能松弛,特别是防止一些反对议和的人借机来个破罐子破摔,用消极的方式对抗朝廷。 
为了稳住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高宗自登基以来,不停地轮番召见他们、拉拢他们,奖赏他们、提拔他们,让他们永远忠心于皇帝! 
把他们牢牢攥在手心里,才是关键啊! 
这次议和之后,高宗又先后给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升了官、提高了待遇,又给岳飞、吴等将领提了职。 
议和不忘武功。 
高宗还真有一套!



第26章 武将论议和 

议和的事搞定了,升了官、发了财的王伦乐颠颠跑到金廷去履行协议了。 
天下看似太平了! 
人们该弹冠相庆了! 
朝廷里的反对声音也应该随着协议的签字、国书的接收而逐渐销声匿迹了吧? 
高宗是这么想的,秦桧也是这么想的。 
一了百了! 
幻想有时很简单,实际有时很复杂。 
最难平息的也是最让高宗担忧的反对声音,是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行,无不在挑动着高宗的那根紧绷的神经! 
早在金使入境,议和尚未定论之时,时任京、淮宣抚处置使的韩世忠就要求来到临安,亲自向高宗奏事。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阻止高宗的议和行为。 
高宗能不明白他的企图吗?能敞开宫门让他进来吗?当然不能! 
皇帝没有批准,韩世忠不敢贸然朝见,他是一个做事稳重的人,不像个性很强的岳飞,有时候犟脾气一上来,管他皇帝同意不同意,我怎么想就怎么干,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样的个性韩世忠学都学不来! 
不让我当面说,好,我就在奏折里说。韩世忠先后四次上疏力谏,告诫高宗:金人这是以待刘豫的方法来待你,千万不要上了他们的当。他还信誓旦旦地向高宗保证:如果你不相信宋军收复中原的实力的话,那么就让我带兵去攻打金军力量最强的地方,如果我打败了,你怎么议和我都不管! 
金人好不容易答应议和,你却要带兵去主动挑衅?那还了得!坚决不能答应!高宗在批阅韩世忠奏折时想。 
等金使到了临安,要求高宗行跪拜之礼接受国书,韩世忠再次被激怒了,他又上疏道:金人打着诏谕的旗号,实质就是让你归顺于他,在这个主辱臣死的攸关时刻,我愿意拼劲全力与敌人决一胜负,若不能取胜,再跟他们议和也不晚! 
还是上次那套话,烦不烦啊,我还是抓紧议和要紧呀。你别生气,朕知道你真心爱国,等议和成功了,我也连你一块儿赏了! 
高宗早被议和冲昏了头脑,哪还顾得上韩世忠的谏言啊,就这样的奏折,一天即使没有个万儿八千的,也得千八百个,高宗看得脑袋都大了,有的干脆就直接送到茅房了,先用它们解决一下内急吧! 
韩世忠的上疏被统统PASS了,那其他统兵将领呢? 
张俊算一个,但他这个人老奸巨猾,相当听皇帝的话,只要皇帝喜欢,他就不反对,还跟着在一旁呼应。 
就拿议和这件事情,从提出到敲定走了很长时间,朝中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各抒己见,唯有这张俊,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架势,严格遵守武将不干政的规矩。 
皇帝决定了的事情,咱个武夫说了也白说,弄不好还把自己套进去了,莫不如来个视而不见,认真干好本职工作。议和的时候,你们谈;打仗的时候,我上! 
张俊是这么一个人! 
这样的武将,才是高宗的最爱! 
南宋初立之时,高宗曾有三大将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 
等到了绍兴八年(1138年)议和之时,刘光世早已交出了兵权,闲赋在家,他本来就对政事不怎么感冒,议不议和,对他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这个人可以忽略了! 
然而,对议和反应最激烈的当属岳飞。 
议和成功之时,岳飞正好担任淮西宣抚使。听到议和成功的消息,岳飞很是气愤,但迫于当时举国上下都在搞庆祝活动,高宗因为高兴还大赦了全国。 
一个议和,把大宋乐得找不着北了! 
议和已是既成事实,再上疏发表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既不合时宜,也起不了作用,莫不如来个讽谏,看是祝贺,实则讽刺。 
这次咱就玩点新鲜的! 
岳飞给高宗上疏,说:“如果为了解燃眉之急,拯救危机,议和可以作为权宜之计;如果要从恢复中兴的长远考虑,还能这样吗?再说了,当前形势一片大好,如果陛下同意我带兵北伐,我保证燕云等地唾手可得,雪耻复仇,报效国家。” 
说来说去,和韩世忠说到一块儿去了,都是要收复中原! 
议和初定,高宗高兴劲还没过,岳飞就用这样话来刺激他,他能高兴吗? 
这个岳飞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更不像话的还在后头呢! 
高宗为了稳定军心,授予岳飞开府仪同三司,先给你个甜枣吃,巴掌先记账。 
这是高宗惯用招数! 
为什么给岳飞升官呢?因为战功卓著吗?不,是因为议和了,皇帝高兴,赏完了议和功臣,也没忘了戍边的武将们,留个心眼,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金人很不准成! 
无功不受禄,何况是因为议和成功给的官,我岳飞不是那种嗜官如命的人,不要,坚决不要! 
皇帝赏赐的官,不要得给个理由,岳飞的理由很简单:从现在的形势看,应该感到危机而不应该感到高枕无忧,应该感到忧虑而不应该举杯欢庆,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抓紧训练军队,增加军备,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突然之变,更不应该搞论功封赏,让敌人耻笑我们这些武将,打不了胜仗,只能靠议和升官!” 
不给皇帝面子,拿皇帝面子当鞋垫子! 
高宗这个气啊,当着天下人的面,皇帝的话还不如狗放屁! 
有你这样做臣子的吗?几次三番和皇上对着干! 
想当初我是何等器重你、宽容你?别人犯错误可能杀头,而你犯错误了,不但不杀头,我还要亲自劝慰你、勉励你,你难道真的不理解我做皇帝的一片苦心吗? 
岳飞啊岳飞,你真是让人难以琢磨。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怎么还没有感化你呢? 
高宗失望、伤心、痛苦、愤怒! 
再忍一忍吧,还用得着他! 
高宗连续下了三次诏命,岳飞这个牛脾气,就是坚辞不受! 
考验高宗耐性的时候到了! 
金人屈膝称臣之辱都能忍,区区一个岳飞,又算得了什么! 
关键时刻,高宗亲自出马,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语气温和,举止亲切,平易近人,耐心劝慰。 
铮铮铁骨的岳飞,吃软不吃硬,高宗一来柔的,他就服了! 
啥也别说了,这个官我要了! 
接受了官,不等于接受了议和! 
北伐抗金,毕生志向,不可撼动! 
不打仗了,两军之间恢复了平静,岳飞没事的时候就琢磨,金人主动提出议和?这不合常理啊!他们一直都很嚣张,虽然吃了几次败仗,但也绝对不至于被打服啊,这么容易就把他们打怕了,怎么可能呢?这里面必有内幕,没准是金人出现内部危机,国力受挫,才想出的这招缓兵之计! 
如果真如想的那样,那现在不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为了打探金人虚实,我得亲自到金境去看看! 
由于身份特殊,级别较高,岳飞出境得高宗亲自审批。 
出境得有理由啊,你这么高级的军事将领不能随便出境啊,是有限制的,没有极特殊情况,皇帝不可能批准! 
什么理由好呢?想来想去!哎!有了,大宋先帝的陵墓自从南撤以后,一直就没有祭扫过,作为臣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