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该把自己的救国方案上报的时候了!
一切准备就绪,秦桧应诏上朝。
在朝堂之上,在高宗面前,秦桧先是讲了徽宗、钦宗及皇太后北上之路是何等艰辛、何等屈辱、何等痛苦。讲到伤心之处,高宗及满朝百官无不落泪。
紧接着,秦桧拿出自己救国思想:“如欲天下无事,南归南,北归北。”并且呈上自己草拟的与挞懒求和书,并一再强调,挞懒与他的主张相同。
高宗听了秦桧的一席话,可谓是又悲又喜。悲的是听说二帝及母后在金遭受的磨难,心里很是悲伤;
喜的是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对金的良策,打还打不过,求和人家还不同意,秦桧提出的主张,很有新意,况且秦桧与挞懒之间已经达成了默契,看来这求和之事是大有希望了!
有秦桧这等人才,与金议和还愁不成!
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慢慢落地了!高宗这个高兴啊,毫不掩饰地说:“秦桧的忠心超过别人,朕得到他夜不能寐!”
兴奋得都睡不着觉了,你说这秦桧给高宗带来怎样的影响!
重用秦桧是一定的!
宰相范宗尹认为秦桧刚回来,暂时安排个经筵官干着,日后再做具体安排!
高宗对秦桧印象这么好,怎能浪费人才!
给他找个尚书干干!高宗大有要重用秦桧的意思!
有高宗的指示,范宗尹立刻就给办了,给秦桧任个礼部尚书!
官不小了啊!
因为高兴,高宗还把将秦桧送到临安的丁襈等人封了官,甚至连那个给他开船的船工也给补了官!
幸亏没杀秦桧,要不然能有今天吗?
感谢秦桧吧!
第14章 初登相位
果不其然,高宗确实要重用秦桧。
在秦桧担任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即绍兴元年(1130年)二月,高宗任命秦桧为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了。
按理说,这时候秦桧应该知足了,刚回来几个月,就混到正二品,不小了!
可秦桧觉得自己有救国良策,但由于不是宰相,说话分量轻,与皇帝直接对话的机会少,无法得以顺利实施。
他认为,要想施展自己的抱负,推行自己的主张,必须做宰相才成!
当时的宰相是范宗尹,年仅31岁,年轻有为,而且与秦桧交情不错,是他力排众议,向高宗推荐秦桧,才让秦桧有了今天。
秦桧的大恩人啊!
范宗尹办事能力那是没得说,但就是过于徇私,导致举报、弹劾他的人较多。
正当秦桧为无法推行自己的政策而感到郁闷的时候,一个机会出现了。
范宗尹认为自崇宁、大观以来实行的滥赏,给国家财力、物力带来很大浪费,本来由于战争的缘故,国库亏空,再实行滥赏的话,财政就吃不消了,所以,范宗尹打算对滥赏情况进行一次清理整顿。这个提议本身是好的,与大臣们沟通酝酿时,包括秦桧在内的人都比较赞同。毕竟国家现在不宽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吧!
但当范宗尹向高宗请示时,高宗做了这样一个批示:“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
很明显,高宗是不同意这件事的。
这事到此就应该为止了吧!不,还没完。其实,高宗也知道滥赏的弊端,也知道财力的紧张,但他为什么不同意范宗尹的提议呢?因为这时,他对范宗尹不满,想罢免他又没理由,所以,就抓住这件不起眼的小事来说事。那么,范宗尹怎么得罪高宗了呢?就是他与辛道宗兄弟来往密切。辛道宗兄弟都是武将,宋朝历来实行的是“崇文抑武”的政策,高宗讨厌文官与武将私下往来,认为那样对自己的皇位是个威胁。
要罢免范宗尹,不得不找个接替者,这个人是谁呢?高宗选中了秦桧,为了试探秦桧是否对自己忠心,是否与自己站在一条线上,高宗召见了秦桧,听取他对范宗尹提议讨论滥赏这件事的看法。
这实际是对秦桧的一次考察。
秦桧该怎么做?一边是有恩于自己的老朋友,一边是金口玉牙说啥是啥的皇帝。
要想继续在官场上干下去,就必须无条件服从皇帝,因为,这个官是他给的。况且,聪明的秦桧也知道高宗早就对范宗尹不满,这次不过想找个借口罢了他而已,不管自己怎么表态,范宗尹官是肯定保不住了!
既然结局已经设计好了,那么自己就别再讲哥儿们义气了,还是保住自己的官要紧!
对不起了,宗尹老弟!
在与高宗的对话中,秦桧坚定地站到了高宗一边,认为皇帝这种做法是一种孝顺,是对太上皇的尊重!同时,他对范宗尹的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知我者,秦桧也!高宗满意了。
考察算是通过了,可把范宗尹得罪了,这事又没法解释清楚。
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哥们,谁都得罪不起,但又必须得罪一个。生死抉择!
得罪了皇帝,那可能这辈子就算完了,什么抱负,什么计划,都付诸东流!
得罪了哥儿们,在外人看,觉得不讲究,特别是范宗尹,那是有恩于己,这么一来,给那些嫉妒自己的人,提供了一个说事的把柄:忘恩负义!
没办法,谁叫咱是玩政治的呢!
无毒不丈夫!
范宗尹被罢了相,宰相位置就空了,打主意的人,真不少!
高宗有意让秦桧做宰相,但没急于任命,他想再观察观察!
夜长梦多啊!秦桧有些急了。
怎样才能做到出奇制胜呢?
如今天下动乱,人心思稳,就利用人们的这种情绪,来个抛砖引玉,给自己制造当宰相的舆论氛围!
要想成名,包装、炒作是必需的!
从古至今,向来如此!写书的,往往在宣传的时候,说什么内容有多么多么的精彩,是什么巨著、力作、处女作等,其实,就是在逗大家腰包的钱呢,等你掏了腰包,拿到手一读!哇噻,味同嚼蜡!两个字:上当!拍电影的,在宣传上,说多少多少大牌,情节多么多么吸引人,等你买了电影票一看,两个字:没劲!当官的,在竞选的时候,说有多么多么好的执政良策,让老百姓过上多么多么好的日子,等你选票一投,他走马上任以后,自己的腰包鼓了,老百姓的腰包瘪了,两个字:腐败!
秦桧怎么炒作呢?
在公开场合,他大声宣扬:“我有两个锦囊妙计,可以震动天下。”
大家伙一听,好啊,你有这等妙计,那就赶紧说吧!
秦桧借机就卖了个关子,他说什么呢?说:“有是有,可是没有宰相,再好的计策也没有人去推行啊!”言外之意,就是得抓紧任命个宰相了!差点没说,大家看我秦桧怎么样?!
原本有没有宰相,大家伙也没觉得怎么地,各干各的,有皇帝在,大事小事都有他做主,没觉得少个宰相有啥不适应。可经秦桧这么一点拨,嗯,确实没了宰相,这不少事还推行不了!
是该有个宰相了!
谁合适呢?百官开始议论纷纷。
高宗也觉得该到公布人事任命的时候了。
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秦桧如愿以偿了!
一个宰相还不够,在宋时,宰相有两个,一左一右,各管一摊,另一个宰相的人选,落在战绩卓著的吕颐浩身上。
这个吕颐浩因平定苗傅、刘正彦的叛乱,帮助高宗复位,立有大功,高宗一直很赏识他。
吕颐浩也出任过宰相,主管军事,因做事专横、独揽大劝,引起御史中丞赵鼎不满,赵鼎多次上书攻讦他,最后,他被迫辞职!
绍兴元年(1131年)九月,因吕颐浩平定李成、张琪叛乱有功,高宗再次任命他为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实际上就把军权交到了吕颐浩手上!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秦桧与吕颐浩都非等闲之辈,而且都比较专权,极力排挤对方,扩大自己的权力。
秦桧上台后的第一场真正的政治斗争即将上演了!
仕途险恶啊!
第15章 倾轧警报
在官场上混,总得讲究个人脉,有个圈子,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没有人脉,提出的再好的主张,没有人给你附和、造势,也很难被皇帝采用。
必须抓紧组建自己的执政团队!这是摆在秦桧眼前的头等大事。
人啊,一旦得势,位居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愁没有人跟在屁股后面混吗?
朝廷官员,干别的不行,趋炎附势都很在行。没事的时候,这帮官员就琢磨,谁在皇帝心目中有地位?哪个人能担任宰相?投靠谁对自己有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不多!
这不,秦桧原本门可罗雀,当了宰相,眨眼之间就变成了门庭若市,登门拜访的人是络绎不绝。
很快,就有不少人站到了秦桧的这条战线上!
有了自己的团队,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不用自己亲自出面,打发个小弟办一下就完事了!
自己想说,却又说不口的话,让小弟替自己说算了!
要说这高宗,也是个糊涂虫。
八月份任秦桧当宰相,九月份任吕颐浩当宰相,两人同居相位,职能交叉严重,工作分工不明确,都想管,又都管不了!
这是个问题!
秦桧分析了一下,这个吕颐浩在外带兵打仗,掌握兵权,自己在朝廷,主抓内务,应该算是各管一摊!但由于高宗没有具体明确两人的分工,这就给自己将来的权力带来极大威胁。吕颐浩一旦还朝,凭他的性格,不但不会把兵权交出来,还会来横加干涉内政,给自己制造麻烦,影响自己行使相权。
当务之急,必须让两个人分工明确,免得日后麻烦。
秦桧直接向高宗提出这个想法,好吗?不好!那会让高宗及其他一些跟自己铆劲的官员误以为自己在排挤吕颐浩,独揽大权。
还是让自己的小弟来说吧!
于是,就有官员向高宗上奏,说:“周宣王为什么能够实现中兴呢?是因为他修内政、攘外敌,今天我们朝廷有两个宰相,应该把他们做一下分工,一个主内政,一个主外政。”
这话没毛病啊,两个宰相,总得有个分工吧,不然这工作咋干啊,一个说这样,一个说那样,天天争吵,啥事也干不了,国家还咋实现中兴啊!
高宗也觉得很有道理,是这么回事,该给这两个人分分工了。
怎么分呢?吕颐浩擅长统兵打仗,就让他主外政,负责军事工作,抵御外敌;秦桧擅长政务工作,就让他主内政,协助自己处理朝廷日常工作。
高宗的意思是,让他们两个人像文种、范蠡那样,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这个分工很明确,支持秦桧的人当然高兴得不得了,老大统领朝廷了!
吕颐浩那边的人不干了,他们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你想啊,这秦桧主内政,处理朝廷政务,用的还不都得是他那一脉的人啊!支持吕颐浩的这帮人,怎么办呢?总不能跟着吕颐浩去打仗吧,那样多危险啊,哪有在朝廷里做个官好啊,既轻松又安全,银子还不少拿!
皇帝已经定了的事情,改是改不了了,暂时只能自认倒霉了!
吕颐浩这伙人不服气,矛头不敢对高宗,把怒气撒在了秦桧这帮人身上,说他们造谣惑众,意在夺权!
就此善罢甘休吗?不,战斗刚刚开始,吕颐浩也不是省油灯,那些在朝廷的嫡系不断向他添油加醋地打小报告,说秦桧要怎么怎么对付他,用语言刺激吕颐浩,挑拨两个人的关系,制造紧张局面。
看我回去怎么收拾这个秦桧!吕颐浩分身乏术,暂时撂下这话!
先下手为强!吕颐浩开始着手研究倾轧秦桧的办法了。他向平江府守臣席益请教怎么样才能把秦桧赶出朝廷,席益就给他支了一招:“你把他们看做是朋党,党魁胡安国是个关键人物,把他除掉了,秦桧站不住脚了。”
吕颐浩听了席益一席话,有种胜读十年书的感觉,顿时茅塞顿开,计上心来。
他急忙命在朝廷的小弟们,抓紧搜集胡安国等人结成朋党的证据,然后上报给皇帝。
皇帝最怕啥?最怕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怕下面的大臣搞朋党乱政。高宗听到胡安国等人结党的消息,就明白了几分,这是两个宰相之间在搞斗争,他也没急于处理,只是在上朝的时候,告诫了一下百官:“我对两个宰相,都一样的信赖,一样对待,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他们所举荐任用的人,不得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从中挑拨离间,结成朋党,危害国家人政。”
这实际上各大五十大板,给这两伙人提个醒,别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高宗这么一说,大家都心知肚明。
秦桧隐约感觉到,事情越来越复杂、严重,该采取点防备措施了,必须做好战斗准备,防止吕颐浩的反扑,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相权保卫战即将打响!
为了应对吕颐浩的倾轧,秦桧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一番研究,他认为,以目前手下的这帮人,说是乌合之众,贬低他们点,但是在关键时刻能冲锋陷阵,发挥作用的人还太少! 现在是战争时期,谁有兵权谁就有话语权,在和吕颐浩的对抗上,自己明显处于下风。要想在这场不对等的斗争中胜出,必须未雨绸缪,壮大自己的实力,攻击对方软肋,方是取胜之道!
吕颐浩有什么软肋?他这个人刚愎自用、专横跋扈,人缘差,名声不好,不被舆论赞许!
秦桧琢磨着,要想在吕颐浩的软肋上插刀子,就得招纳一帮知名人士,也就是清议之士。可别小看这些人,他们就像今天的学者、专家、评论家、时评家、杂文家等,经常有事没事就站在人群里头,扯脖子发表言论,抨击这个不是,攻讦那个错误,掌握舆论的话语权!
如果把这些人争取过来,关键时候,让他们发动舆论,对吕颐浩一顿猛攻,一定会使他在大家的口水中沉没。秦桧如此分析。
一切按既定方针办!
当时比较有名的清议之士有胡安国、程瑀、张焘等人,秦桧都把他们一一拉拢过来,成为座上宾。
秦桧一方面做好了战斗准备,一方面开始主抓内政。他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自己得干出点成绩来,要不无法向高宗交代,更不能让反对派看笑话。
新官上任三把火,秦桧觉得自己这火得有点新意,搞点制度创新!
怎么创新呢?秦桧把目光放在了机构上,就是设个修政局,自己任一把手,副宰相任二把手,一起来管理这个机构。
何谓修政局?实际就是一个政策研究机构,研究如何节省开支、富裕国家,如何加强国防、休养生息,就是为决策层提供参考意见的机构。
这个机构有必要设立吗?那要看怎么看,设立有设立的理由,不设立有不设立的借口。如果真能像设想的那样,研究些国家大政方针、国富民强之类的事情,为皇帝决策提供有力参考,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设立这样的机构,只是为了集中权力,安排些官员,解决一下失业问题,那就没有设立的必要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想的时候是一回事,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
是秦桧不想把这件事做好吗?也未必!
王安石变法不好吗?好。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触及利益集团利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朝廷里的反对派跟着乱搅和,指手画脚,说三到四,设置障碍,制造阻力,有这样一帮人在,变法还能行吗?
秦桧也是这样,自己刚拿出一个制度创新的举措,就招来了一些人非议,说什么的都有,秦桧是为了专权,是为了排斥异己。
人言可畏啊!
就连和秦桧站在一条线上的监察御史刘一止也唱反调:“周宣王修的内政,是修所谓的攘外之政,现在薄书狱讼、官吏差除、土木营缮都不是什么紧急的事情。”
这话说得有毛病,秦桧是想修攘外之政,可他能修得了吗?那是人家吕颐浩的分内工作,秦桧修攘外之政,不是抢吕颐浩的饭碗吗?再说,虽然是非常时期,可是朝廷的正常工作也得干啊,国家机器也得运转,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还得实施,这些都是内政,都是秦桧该干的,他不修这些修什么?
还有个屯田郎曾统也劝秦桧:“你都已经大权在握了,还设什么修政局啊!”他单纯地以为秦桧设置修政局就是为了揽权!
秦桧面对这些内外压力,顶住了!
高宗让参知政事翟汝文与秦桧一起掌管修政局,一正一副,很合适。
人事问题是个敏感问题,必须由一把手亲自来定,这个二把手翟汝文以为,秦桧事情多,忙不过来,自己在下面搞点小动作,没人知道!
太低估秦桧了!
翟汝文处理一个堂吏,没有和秦桧商议,自作主张处理了。
太不像话了,没把我这个一把手放在眼里,这哪行啊?得给他点颜色看看,老虎不发威,你拿我当病猫呢!
秦桧于是就向高宗弹劾翟汝文,认为他以下犯上,不守规矩,目无领导,越权办事。
这个翟汝文也自知理亏,主动申请离职。
离职?没那么简单吧,专门挑毛病的谏官孟卿好久没有发表言论了,在朝堂上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这是谏官的最大痛苦。
翟汝文这事一出现,孟卿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兴奋:让我等得好苦啊!他抓住这件事就是不放松,一再在朝堂上议论,高宗耳朵都磨出茧子了!
高宗有些烦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