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战简史:帝国幻觉-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1' 纳希切万,今阿塞拜疆古城,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首府,历史上曾并入过沙俄,为鞑靼人世居之地之一。——译者注

'42'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1852~1931),法国元帅、军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是第十七号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战争初期使法军损失惨重,后在马恩河战役和凡尔登会战中有效阻止和打击了敌人,但在1916年的索姆河会战中法军再度失利,霞飞因此遭免职。——译者注

'43' 第十七号计划,是法国在普法战争后拟定的战略计划,在1913年被法国国防部采用,目标是企图重新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此计划本身以攻击性为主,其战略部署是动员4个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德国,南路目标是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北路则根据德军攻势,在卢森堡或阿登高原迎战德军。此计划强调并依赖士兵的战意及进取心,并认为法军的素质优于德军,由于法军深信英国对低地国家的重视会使德国不敢取道比利时攻打法国,故此法军没有在法比一带边界布置军队防止德军西向,总之,由于在兵力和地点上的严重误判,令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轻易占领了比利时大部分及法国东北部。——译者注

'44'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1848~1916),俗称小毛奇。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曾担任他著名的叔叔老毛奇的副官和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1906年1月出任德军总参谋长,是狂热的好战分子。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于1914年9月14日被解除职务,1916年6月18日抑郁而终。——译者注

'45' 这里所说的马恩河战役指的是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又名马恩河奇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发生时间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军。双方损失惨重,但从战略上看,英法联军转败为胜,粉碎了德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但也由于英法军队行动迟缓,使德军得以保存了实力,西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译者注

'46' 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1850~1916),英国陆军元帅,英国军事界实力派人物。曾任皇家工程兵军官。1883年在中东服役。1892年成为埃及陆军总司令。1898年在恩图曼镇压马赫迪苏丹军,成为该国总督,阻止了法国在苏丹的扩张。第二次布尔战争中,采取烧杀等残酷手段,镇压游击队,1902~1909年在印度任职期间,因与印度总督寇松爵士发生分歧,导致总督辞职。1914年起任陆军大臣和陆军元帅,招募大批志愿兵,迅速扩充英军。后乘巡洋舰前往俄国途中遭到德国潜艇攻击,舰沉溺毙。——译者注

'47' 斐迪南·福熙(1851~1929),法国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法军新第九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法军总参谋长,战争后期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对协约国最终战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起了重大作用。1918年8月获法国元帅军衔。1919年起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拥有三个国家(另外两个国家是英国和波兰)元帅头衔的人。著有《作战原则》等军事著作。他关于“一战”结果的名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不幸一语成谶。——译者注

'48' 保罗·冯·兴登堡,全名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顿·冯·兴登堡·贝内肯道夫(1847~1934),兴登堡在军事生涯初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但是他最为著名的成就在于“一战”中和鲁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组合;使德军在东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他在晚年出任魏玛共和国总统时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这一政治行为成为日后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兴登堡于1934年8月2日逝世。——译者注

'49' 埃里希·鲁登道夫(1865~1937),德军陆军上将,军事家。“一战”期间先后出任德军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和第八、第九集团军参谋长,东线德军参谋长,能力非凡。协助兴登堡在东线取得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著有《总体战》等书,1937年病逝。——译者注

'50' 哈布斯堡帝国,此处即指奥匈帝国,因奥匈帝国的统治者出自历史上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帝国本身也是历史上哈布斯堡王朝的继续。——译者注

'51' 布罗德,今克罗地亚的一座城市,铁路枢纽,著名河港。坐落在萨瓦河畔,由右岸的波斯尼亚布罗德和左岸的斯洛文尼亚布罗德组成。——译者注

'52' 埃里希·冯·法金汉(1861~1922),德国元帅。1914年9月接替小毛奇出任德军总参谋长,先后发动东线的戈尔利采战役和西线的凡尔登战役,但均未实现预期目标,1916年8月被解职,出任集团军司令。他是一位强硬的军国主义者,退役后著有《1914~1916年总参谋部的重大决定》,1922年病逝于波茨坦。——译者注

'53' 伊普尔是今比利时西佛兰德省的一个古老城镇。在“一战”期间,协约国军队与德军于1914年、1915年和1917年在此先后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战斗,史称伊普尔战役。其中在1915年的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德军使用了毒气,毒气战首次进入人类战争史。——译者注

'54' 马尔伯勒公爵(1650~1722),原名约翰·丘吉尔,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先祖。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译者注

'55' 弗里德里希·玛丽亚·阿尔布雷希特·威廉·卡尔,奥匈帝国亲王和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皇家亲王,捷欣公爵(1856~1936),奥地利陆军元帅,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成员,1914年7月到1917年2月任奥匈帝国陆军最高指挥官,但他基本不参与军务,军队实权掌握的冯·康拉德总参谋长手中。——译者注

'56'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1~1938),土耳其军事统帅、改革家,土耳其共和国的奠基人和首任总统(于1923~1938年在任),被尊为现代“土耳其之父”。——译者注





西线法军的220加农炮





第三章

1915



当伊普尔的战斗逐渐停止,冬季的严寒肆虐东线的时候,英国人开始盘算要如何赢得这场战争。人们认为历史能够指导今日,历史上的教训已足够清晰明确。在拿破仑时代,战略部署要考虑到英国的长处和法国的弱点。英国皇家海军对法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施行封锁,抑制了法国的经济。布雷斯特、波尔多和土伦等城市都陷入了萧条,法国对世界的影响急剧下降。拿破仑推动的那些替代行业,耗资巨大,效率却不高,并扭曲了法国经济。法国的那些附属国出高价却只能购买质量奇差的商品,从而对法国心怀怨恨。与此同时,由于英国人垄断了海外贸易,他们赚取了大量金钱,并以贷款的方式把这些金钱提供给在陆地作战的奥地利人和俄国人。他们自己最终也在拿破仑帝国最偏远的地方——西班牙,布置了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这支部队有8万人,按当时标准这可是一支大部队。在西班牙,英军通过海路给自己的军队提供给养,而法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则不得不在欧洲这个最贫瘠和最难对付的地方翻山越谷,不得不遭受有着极大决心同时也极度残忍的强盗们的骚扰和阻挠。我们的词汇游击战“guerrilla”,即小规模战争,就来自那个时代。实际上,发生在西班牙的游击战规模可不小。英国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用了5年的时间才把法国人清除出西班牙。拿破仑把在西班牙的战争称为“西班牙溃疡”,它耗尽了他的实力。但那不只是一处溃疡,那是两个大西洋帝国,甚至是三个大西洋帝国(如果你把葡萄牙包括在内)对他的抵抗。

现在,英国海军拥有巨大优势,难道就没有某种办法成功结束西线的僵局?翩翩才俊们都在苦思冥想,温斯顿·丘吉尔尤其如此。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敏捷思维和想象力,行文妙笔连珠,讲着一口高雅的老式英语,并对英国历史有着独特见解。他时任英国海军大臣(英国历史的奇特之处在于平民百姓能够控制军队,而在德国,百姓却要接受军队的命令)。在他的领导下,皇家海军早已进行了军事动员。18英里长的银灰色战舰群,舰头连着舰尾,就是在给德国人一个信号:如果英军战舰群开始行动,你们就会迅速战败。实际上早在8月4日,英德之间海战的第一枪已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港打响。当时,一位德国商人打算经停悉尼,却被告知不得靠近那里。不过,在封锁德国这个问题上,丘吉尔的历史意识却是靠不住的。

封锁的主要目的是要阻止德国货物出口。莫里斯·汉基是一位令人畏惧的人物,一位对所有事物都有兴趣的语言学家。1914年前他在英国内阁中的地位,相当于库尔特·里茨勒在德国政府中的地位,他在最高层管理着政府事务。同时和里茨勒一样,他也要对20年后原子弹的问世负责(在1940年,德籍的犹太流亡者把核弹秘密送给他,他则把此秘密送给了美国人)。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曾说过,如果能够阻止德国货物出口,德国就将被摧毁。在这个问题上,他和其他许多聪明人一样,都完全错了。在战争期间,皇家海军共捕获了900多艘德国商船,还在世界各地,包括马尔维纳斯群岛捕获了(不是没遇到麻烦)许多敌人的战舰。然而,这些行动虽然阻止了德国出口货物,但德国的空闲机器和劳动力却被投入到了战争所需物品的生产之中。与那些英国才俊们预料的相反,在汉堡,没有发生暴乱。控制德国工业的几个大型托拉斯都转而生产战争物资,而作为托拉斯自己工具的银行则为它们提供周转资金。与此同时,和它的英国同行一样,普鲁士陆军知道如何在不制造麻烦的情况下维持产品质量。这样,英军封锁德国货物出口的效果就是,在1915年德国战争经济比所有其他参战国都要好。俄国人花了一年时间才赶上德国的水平。

封锁还导致了另一桩怪事:它成了德国食品供应管理不善的一个奇妙借口。德国人因此非常痛恨英国人,指责他们造成食品短缺,而实际上这的确不是英国人造成的。阻止德国人进口货物,可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可以通过中立国港口来运营。而且,国际法(1909年的《伦敦宣言》)在所有情况下都没有阻止食物进口(甚至带刺的铁丝网也只被算作“有条件的禁运品”,因为它具有农用价值)。根据英国的规定,英军可以打开中立国的船只进行检查,而且有时可以没收它们的货物。这一再导致与美国的冲突,造成了很多即使通过提供战后补偿也不易解决的难题。无论如何,确实没有办法阻止德国人通过(特别是)荷兰进口食物。

随着战争的继续,在1916~1917年冬天,德国人的食品供应确实出现了急剧的恶化。英军的封锁也因之受到指责,但实际上价格管控制度才是罪魁祸首——谷物价格受到控制,而肉类价格却没有,这样,农场主们就用谷物喂养牲畜。事实上,直接食用谷物得到的能量是间接通过食用肉类产生能量的4倍(两磅的维多利亚面包就足以供一个人工作一天)。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德国政府曾控制肉类价格,这样,农场主就屠宰(在1915年春,有900万头猪被杀)而不是销售手中的牲畜。肥料比往年减少,收成也因此下降,而马铃薯的歉收则使事态变得更加糟糕,1916~1917年冬天因此也被称为“芜菁之冬”,但问题的核心则在于草率的价格管控。德国农业部似乎把封锁看成仅仅是一种加强的农业关税,即右派们一直在倡导的一种关税。无论如何,农民们表现得非常出色,与此同时,城里人却吃着大头菜,没完没了地蒸煮甜菜来制作一种甜糖浆,在科隆圣诞市场上,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会吃土豆馅饼蘸甜萝卜酱。

封锁还造成了另一个多少有悖常情的后果。这一次,人们预料到这个后果但却误解了它。随着德国外贸出口下降,人们预计英国的出口会取而代之,英国货物会重新占领拉美市场,至少英国人是这样以为的。这类出口带来的利润,通过战争贷款或征税的方式可以回流到财政部,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可以把这些资金借给那些陆地作战的盟友们,比如意大利或俄国。这种情况,也有先例可循。在1756年到1763年的七年战争'57'期间,英国的资金使得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58'能够持续反击法国、俄国和奥地利,英国人则清洗了法兰西帝国的几乎所有资产。1916年到1917年英国的出口确实有所增长,达到面值5。27亿英镑,这一数字直到1951年才被超越。战争爆发前5年的年平均出口额为4。74亿英镑。一个奇怪的事实是,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所有年份中,1916年是英国人向海外销售货物量大于他们购买货物的唯一一年。不过,出口依赖于技术型劳动力,需要把他们和机器设备从生产战争物资中转移回来,但当时的一个现象阻碍了这一进程——大量技工志愿参军,出口商面对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只能以支付更高工资这种手段来彼此竞争。到了1916年实行强制征兵时,这一问题才得到部分解决:根据新的强制兵役制,一些拥有特殊手艺的人们,可以免服兵役(从某种程度上看,强制征兵获得的兵员最终要少于稍早的志愿参军所获兵员)。在1915年时,这些混乱就已影响到了英国的战争经济,并在当年春夏出现了严重的军火短缺情况,而德国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却找到了解决军需的适当方法。因此,封锁变得像椭圆桌台球一样,每个角落都有漏洞。直到1918年,封锁才被真正严格执行,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干预,迫使各个中立国限制了与德国的贸易。

在“一战”中,还有另外一个先例,那是一个人们非常重视历史先例的时代——在拿破仑时代,软肋是西班牙;而在当时,这个软肋是土耳其。

土耳其的参战结果非常糟糕。德国人本来十分期望苏丹哈里发宣布开始“圣战”,那样所有的穆斯林就会反抗英国。但在大多数地方,苏丹的呼吁书都被投到了废纸篓里,俄国的鞑靼人和印度的穆斯林根本没有给英国制造任何麻烦。任何时候,即使圣战意味着把一部分基督徒视为盟友而把另一部分基督徒视为敌人,也几乎没什么用(对土耳其青年党来说,这没什么新奇之处,毕竟他们的宗教领袖就是一位出身伊斯坦布尔一个大家庭的共济会成员'59')。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高加索地区损失惨重,阿拉伯各省也已经出现了反叛的迹象。推进到黎凡特地区的一支英军可能已击败了土耳其人,黑海海峡也将重新开放与俄国的贸易。可能受此鼓舞,巴尔干半岛各国和意大利纷纷加入协约国阵营参战。在1914年,英国又把君士坦丁堡送给了俄国人,并继续谋划着由各个盟国来瓜分整个奥斯曼帝国。没人预料到土耳其人能够进行激烈抵抗。1他们几乎没有军事工业,尽管依靠多瑙河的航运,德国的援助依靠腐败的罗马尼亚人可以运抵土耳其,但往往是杯水车薪,而且都非常迟缓。对于一代代受过古典教育的私立精英学校的学生们,比如诗人鲁珀特·布鲁克'60'来说,爱琴海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对丘吉尔来说,爱琴海的巨大优势仅仅是这里不是西线。1906年,配有全重型火炮的无畏舰问世,这让早期的各种战舰都落伍了。不过,人们却以为,1906年之前建造的那些多余的英军战列舰就能够横扫赫勒斯滂,也就是现在的达达尼尔海峡——从塞斯托斯到阿拜多斯的海峡两岸宽仅800码,这在希腊神话中曾有提及,后来的拜伦勋爵曾游渡过此处。

1915年3月18日,英法联合舰队16艘战列舰惨遭劫难。它们的大炮不适合攻击岸上的炮台,而且土耳其人还有移动炮台。不管怎样,联合舰队没有彻底扫除雷区。3艘战列舰被炸沉,另有3艘丧失了行动能力。后来,待德军潜艇赶到附近海域,又有两艘被炸沉,英军舰队不得不在5月离开近海水域。英国的海军指挥官德罗贝克海军上将倒是一直十分谨慎,他期望有一支陆军来解决海岸防御问题。但陆军的基地远在埃及,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还出现了不必要的拖延——补给舰按错误的顺序缷载了船上的货物,英国地中海远征军总司令伊恩·汉密尔顿爵士命令所有的船按正确的顺序重新卸载。疟疾也成为一个问题(鲁珀特·布鲁克因此病故)。在军队中,军需供给苛刻成风,甚至没有为驻扎在地中海沿岸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军队营地窗户安装防蚊纱窗。此时,希腊的利姆诺斯岛成为了英军的前沿阵地,准备战斗的意图已非常明显。不过,即使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铁路和公路能够比船舰更迅速高效地把军队和大炮运到加利波利半岛'61'——单单运送一个师就需要50艘船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