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战简史:帝国幻觉-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舰更迅速高效地把军队和大炮运到加利波利半岛'61'——单单运送一个师就需要50艘船舰——就算是土耳其人也至少需要7周时间。而英法联军确实有7周没有采取登陆行动,土耳其人很好地利用了这段时间。

面对英法进攻的致命威胁,土耳其人还是决定采取一项关乎其命运的措施。在东部的凡城,亚美尼亚人发动起义,穆斯林城镇被摧毁并发生了大屠杀。刚好在英军登陆前,恩维尔和塔拉特命令把全国除伊斯坦布尔和伊兹密尔之外的所有亚美尼亚人驱逐出境,理由是他们不忠诚而且非常不可靠。在沙皇、俄属亚美尼亚大牧首和安纳托利亚几位知名的亚美尼亚人的呼吁下,战争后方最终发生了几次暴动,使得青年土耳其党人确信,他们必须孤注一掷,采取极端措施。历代的亚美尼亚人都被认为是“最忠诚的”少数派,甚至在1914年,土耳其政府还给了他们的领袖保罗·努巴尔一个职位(他拒绝了,理由是这不是他的土耳其同胞决定的)。土耳其人针对亚美尼亚人的策略,制造了许多超乎寻常的残忍事件,至少有70万亚美尼亚人被迫步行或被塞进火车前往叙利亚北部,在那里的集中营,许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沿途有大量证据能够证明确实存在着大屠杀。

4月25日,协约国部队在加利波利半岛西南端的5处海岸登陆,他们在人数上处于劣势(5个师对6个师),海军的火炮无法精准攻击掩蔽好的野战炮。登陆期间,英军损失惨重,登陆后他们又发现,登陆之处林木茂密,且是上坡段,地势艰难,伏卧在远处斜坡上的土耳其军人俯视着英军阵地,主宰着他们的命运。而澳新志愿军团进入了一处特别考验意志的地方——“澳新军团湾”——参战双方挖掘战壕并进行正面攻击。对于入侵者来说,即便是饮水也成了问题,因为不得不依靠士兵划着小船来供水,可每只小船装载的水量过少,而且通常又很容易遭到埋伏在斜坡上俯视着山下的土耳其军人射击。8月,英军在新补充了3个师之后,试图在澳新军团湾更北面的地方,沿着苏弗拉湾海岸再次登陆。尽管在一段时间里,英军没有遭遇到抵抗,但由于资深指挥官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将军想要在确保军需物资都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才继续前进,结果这次行动也遭到了失败,英军并没有更远地深入到内陆地区。土耳其军队非但没有崩溃,反倒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年轻的指挥官凯末尔,即后来的阿塔图尔克,为自己在全国赢得了声誉。英国政府最终对整个登陆战役失去了信心,地中海远征军于1916年1月初被迫结束战斗,在指挥官非常专业的领导下实现了撤退'62'。加利波利战役造成英法联军和澳新军团约50万人的伤亡,其中主要是英国士兵。土耳其方面的伤亡人数约有25万人。在战争的这一时期,英军还遭遇过另外几次挫败。在1915年到1916年的冬天,由于世间罕见的低效,英军的一支远征军在前往巴格达的途中遭到围攻,于1916年春天在库特缴械投降。对德国人来说,到目前为止,奥斯曼帝国的参战带来了非常不错的战果。

德国人在其他地方的战绩也很好,这主要是因为,在真正的战争经济领域,英军的封锁给了德国人领先其他人的意志和方法。新指挥官(实际上在这次战争中,帝国的显要人物都只是名义上的总指挥,总部的参谋们才是真正的指挥者,正如将军们有时会骑着高头大马在公众中趾高气扬地行进,但如果遇到真正重要的事务需要完成,他们就会坐汽车了)埃里希·冯·法金汉将军是一位比小毛奇更会谋划的人。他意识到(也许这证明了歌德的名言“天才懂得知止不殆”)德国的实力不足以同时与3个大国进行较量。他还告诉德皇,如果说德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没有输掉这次战争,那它实际上将会赢得这次战争。他的希望——这希望支配着他的行动——在于劝说俄国退出战争,重续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普俄伙伴关系。法金汉是一位俾斯麦主义者,和俾斯麦所说的一样,他不希望“把普鲁士这艘装备齐全的巡航舰捆绑在奥地利那艘破败的盖伦帆船上”。他也不喜欢奥匈帝国的人民,在他看来,轻浮的天主教徒,满脑子都是花哨的规矩(普鲁士近卫团中只有一名信奉天主教的军官,即弗朗茨·冯·帕彭,他在担任德国驻美国大使馆武官的时候,曾有组织地蓄意破坏美国经济,后来又令他名声大振的是,实际上是他选定了希特勒)。像俾斯麦一样,法金汉也认为德国永远不要与俄国断绝关系,因此,他与康拉德的关系,有时冷淡到他完全不把会极大影响到奥匈命运的重要决定告知康拉德。为发动攻击,他甚至要求他的联络官去偷偷查证克拉科夫北部铁路的运营能力,但只是在计划实施一周前,他才告诉他的盟友。在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上,法金汉和康拉德都以战争可能获胜为前提,在彼此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筹划着对法国和意大利发动总攻。

尽管沙皇政权中那些最明智但却已退休的政治家们会接受法金汉的提议,但德国人对俄国的和平试探基本上被忽视了。西线的英法等列强已把君士坦丁堡给了沙皇,这是法金汉无法做到的。而且,在俄国,无论如何都存在着多少有点邪恶的反对德国影响的运动。这种影响要追溯到凯瑟琳大帝'63'时期,是那位女皇把德意志农民带到俄罗斯教导俄国农民如何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是1914年以前和“一战”期间俄国政治中最重要的主题,即把土地分给农民。土地改革规定,如果一个人成为了战争英雄,那么他就可以依据有关的法律条款获得被没收的德国人的土地。沙皇的德籍妻子也成了累赘。不管怎样,除非沙皇别无选择,否则他不可能与德国讨论和平条款。

因此,德国在东线发起进攻。和丘吉尔一样,法金汉也知道西线表现出的只是一种僵持状态,在这一点上,他是完全正确的。1915年4月,法金汉也曾试图在西线的伊普尔发起最后一次攻击。像无限制潜水艇战一样,这次进攻是普鲁士人进行的又一次残酷操练。德军获得了一种新武器,就是《海牙公约》严禁使用的毒气。他们为此狡辩的理由是法军的步枪子弹也曾射出一种能击中目标的气体。无论如何,毒气确实是一种骇人听闻的武器,它会导致受害者失明或肺部受伤。德军于1915年1月首先在与俄军对峙的前线进行了试验,但极为寒冷的天气降低了毒气的效力。而在4月,从钢瓶中施放出的毒气立刻在英军和加拿大军队中造成了恐慌。但在当时,德军自身也要在毒气中行动,他们找到了一些临时性的应对办法,其中包括浸泡过尿液的棉絮能够在半个小时内使毒气无法发挥作用。后来各方军队中都有了适用的防毒面具。不管怎样,对英军来说,尽管伊普尔突出部的局势变得更加艰难,但也没被德军突破,法金汉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他的主要目标还是在俄国。

在这方面,法金汉是有些好运气的,因为西线的英法两个大国在加利波利战役和法国境内的战线之间分散了精力。从地图上看,德军的防线似乎非常脆弱,因为它全都布置在包括努瓦永在内的一个宽阔的突出部,其最前沿距离巴黎只有50英里。法国的报纸每天都把这条消息放在头版头条。而寻找好消息的将军们,则完全被下面这些消息给迷惑了——一次新的进攻就将解放法国全境。数百万英国志愿兵憧憬着士兵生活的刺激和魅力,他们要抛弃令人厌倦的工业化城镇的生活,枕戈待旦,自愿开赴前线。德军据守的突出部很容易从两侧发起进攻,位于北侧的是阿图瓦,英国远征军正在那里养精蓄锐,地处南侧的是巴黎西北部的香槟地区。如果英法联军从任一一侧实现突破,他们就能够使骑兵“涌入”打开的缺口,也许就能包围住处在努瓦永突出部中心地带的德军。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空想,都是年迈的将军们幻想出的辉煌。他们经历的是南非草原上骑兵的冲锋陷阵或在摩洛哥沙地上的战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幻想呢?在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关于“一战”的经典回忆录《别了,那所有的一切》(Goodbye to All That)一书中,他描述了个中缘由。格雷夫斯是一位私立精英学校的学生,内心充满了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爱国情怀,在离开查特豪斯公学(Charterhouse)之后志愿参军。他所在的那个团的正规军官们都遵循着那些老规矩。军官们身着宽松的短裤,就好像他们身在印度一样。上校们的营生就是把中尉们当“见习生”来用,让他们的生活蒙羞,即便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富翁和成功人士。有许多指挥官根本就不聪明,其中一些人是彻头彻尾的蠢货。

1915年4月10日,英国远征军首先试图进攻的目标是一个叫新沙佩勒的村庄。在战争的这个阶段,战壕防线还非常落后,英军能够集结足够数量的大炮攻克敌军的战壕并进行占领。不过,随后发生了什么事呢?德军的预备队乘火车抵达了另一条防线,而英军的预备队却是步行赶到前线,而且每个人还携带着60磅重的装备——相当于一个很重的箱子。骑兵的行进速度倒是在预料之中,只是又阻塞了道路。英军的大炮无法击中德军的新防线,而步兵已疲惫不堪,接下来的进攻因此失败。在5月,同样的情况又多次上演,都没有取得最初那样的成功。不过,在那时,志愿兵已成批成批地赶来。在9月,英军与法军协同行动,酝酿了新的更大规模的进攻。在矿业城市卢斯,英军甚至释放了毒气。但正如格雷夫斯对结果所做的描述一样,这是一次可耻且可笑的失败——每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阶段士兵们都要记取英国式的无知和错误。毒气要从钢瓶里放出来,可扭开钢瓶螺丝的扳手尺寸却不对。而且,管理化学药品的教员们对毒气知之甚少,他们痛恨士兵们的所作所为。军人们对不知所措的教员们又太不尊重。问题都解决好了,风向又出了偏差,但指挥官已下令释放毒气,结果毒气反过来吹向了英军。小城卢斯被德军占领,但有两支英军预备师还停留距卢斯很远的地方,他们或踩着交通壕的板道,或沿着挤满马车、大炮和不得不避让的骑兵,急速前往卢斯。他们到得太晚了,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在接下来的两天里遭到进一步的屠杀。但卢斯战役至少让英军更换了指挥官,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取代了约翰·弗兰奇爵士。一方面是因为弗兰奇爵士已名声扫地;另一方面因为连国王都会听取黑格爵士的意见,而且他在1914的表现确实卓有成效。

与英军相比,法军在香槟地区发起的攻击更加有效。这是因为在9月25日,法军在火炮方面有着较大优势,而且当时德军的防御非常低效,这种情况成就了法军的一次突破,甚至缴获了200门大炮,这可是巨大的收获。法军预备队还前行打开了一个缺口。但他们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些问题,德国防卫部队已乘火车赶到,并已勘察了新的防线。接下来的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是:这个纵横交错的战场,早已被大炮击得千疮百孔,弹坑中时不时积满了雨水和死尸。法国军队的生命力正在慢慢衰竭。

哈布斯堡帝国的生命力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尽管不是成百上千的士兵因战斗伤亡而是被俘。当时光迈入1915年,奥军沿着喀尔巴阡山一线驻扎,希望能够守住众多山口,不过,普热梅希尔要塞在撤退中已被放弃,那里有12万人留守,物资只能维持到3月底。如果局势和其他地方一样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普热梅希尔就会像列日和其他要塞一样,被重型大炮攻陷,但俄国的围攻部队所拥有的武器少之又少。这样,似乎是命中注定,“桑河'64'上的堡垒竟然守住了”,而奥匈帝国的声誉看来也取决于它——如果它真的被攻陷,奥军的士气也就有可能崩溃,而且,众多潜在的敌人也许会受此鼓舞而介入奥匈帝国的事务。不过,从战略上来说,依赖要塞防御是一个低级错误——敌人因此会熟知你必须采取的行动。当时,俄军就完全清楚奥军会有来自喀尔巴阡山脉的救援性进攻,后来还甚至出现了一支规模不太大的德军南方军团。从1月23日到3月中旬,在高山地带,奥军发起过3次进攻。奥国官方的历史学家们对康拉德的好感有时会造成对真相的隐瞒,但对这几次攻击,他们还是会认为这是“残忍的愚蠢行为”。参与进攻的官兵都被冻死,子弹要么埋进了雪里,要么打在冰面上四处乱跳,而步枪只有在火堆加温后才能发射。在这些战斗中,大约有80万人丧生,其中3/4因患病而死掉,逃兵成了一个严重问题。此外,奥军也担心许多斯拉夫人组成的部队,尤其是鲁塞尼亚人(即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乌克兰人)或捷克人并不可靠,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布拉格军团甚至因此而被遣散。

德军方面倒是取得了较大成功。在11月,兴登堡已获得了“东线最高指挥官”的头衔(缩写为“Oberost”)。他的部队从开始时的20个师,扩容到40个师,人数增长到两倍。不过在当时,鲁登道夫和法金汉之间发生了争执,法金汉对鲁登道夫深得人心感到愤慨,并认为他的计划野心过大。但是,奥匈帝国面临的危机迫使法金汉派遣4支新组建的集团军前往俄军前线。2月初,这些德军从普鲁士边界对东南方向的俄军发起进攻,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马祖里湖区战役”。在厚厚的雪地里,德军展现出了他们非凡的作战技术,他们击败了一支正在列队准备进攻的俄军。突袭了另一支俄军,造成它的指挥官,一位70岁的老人精神崩溃,逃往科夫诺要塞(他后来被处以15年的劳役)。还有一支俄国集团军被围困在丛林中,虽然战斗的规模小于坦能堡战役。此后,双方的相互攻击又在波兰和东普鲁士边界展开。而所有进攻都表明法金汉是正确的,鲁登道夫的计划确实过于雄心勃勃。要不是俄军惊人的无知和愚蠢,以及不断犯错,德军肯定会付出极高的代价才能获得可能出现的任何进展。无论如何,当时的奥匈帝国需要直接援助。3月22日,普热梅希尔要塞守军投降,这样,得以抽身的俄军被用来进攻喀尔巴阡山脉的各个山口,并直逼匈牙利大平原。甚至在布达佩斯,人们都能感受到恐惧。在4月初的复活节那天,贝基斯德军(即德军第38预备队),在德军最有能力的将军之一格奥尔格·冯·德·马尔维茨的率领下,已经避开了直接危险。但很显然的是,如果不采取实质性行动,事态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对德奥来说,还有一个危险在显现出来,即意大利可能参战,每个人都认为这才是致命的危险。奥匈帝国能够三线作战吗?甚至有可能的是,如果罗马尼亚也参战,那奥匈帝国能够四线作战吗?这两个国家都是新兴国家,因为哈布斯堡帝国有着大量的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它们还没有完成统一。意大利人想更上一层楼,他们从亚得里亚海的角度考虑南斯拉夫的土地,他们也在考虑以牺牲土耳其为代价建立一个地中海帝国,同时还想得到5 000万英镑的便宜贷款。与此同时,他们又非常害怕德国。不过,奥匈帝国的危机和英法联军登陆加利波利半岛减轻了这种恐惧。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与协约国集团签订了一个《伦敦条约》,保证参战。参战决定获得了意大利议会的通过,但并没有得到广泛和热烈的响应。5月23日,意大利驻维也纳大使把宣战书呈交给了奥匈政府。从理论上说,这本来意味着奥匈帝国的终结,但地理条件帮了大忙。两国边界地带群山起伏,只有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东北部有20英里宽的平地,这个港口是意大利参战要夺取的主要目标。但这个地段属于喀斯特地貌的燧石区,寸草不生,难挖战壕。即便是奥地利人临时拼凑组建起来的部队也能设法阻挡住敌人最初的进攻。对许多斯拉夫人来说,意大利参战非但没有摧毁奥匈帝国,反而给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作战地点,捷克军团后来得以重建,正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意大利战线上表现非常出色。此外,法金汉由于意大利参战而取得了东线战争中的最重大的一次胜利。

法金汉主要关心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劝说俄国放弃战争。为此,他需要一些证据来告诉俄国,它永远也不可能赢得战争。第二件事情是劝说奥匈帝国的人们为了阻止意大利参战,就要对它做出慷慨的让步。这件事情很难完成,如果他告诉他们,为打败俄军,他打算派兵直接援助奥军,可是这样又有可能会助长他们拒绝对意大利人做出让步的想法。因此,法金汉甚至对康拉德隐瞒了准备进攻俄军的计划,德皇本人也只是在4月11日才得到通知。这是一个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