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明-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构已经是跑腿打杂的角色了,等到募兵兴起,边军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时,五军都督府干脆就是一块臭抹布,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擦擦桌子,什么左都督右都督,多半成了在外领军的将领们用来进阶用的阶梯,和散阶勋官加衔一样,都成了虚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只有领府事的都督,专职在京,好歹帐面上还有二三十万京营兵可以管领,虽然一样受到兵部掣肘,但比起在京外的纯粹虚职,又是好过许多了。

惟功到都督府来就比到兵部轻松的多了,在这里是往来皆勋旧,谈笑无白丁,随便拉上一个,可能就是在某个侯爵或伯爵家里一起喝过酒,要么就是在某公爵家里投过壶,射过箭,随便一看都是眼熟的紧。

在不少熟人的指点之下,在一片巍峨的建筑群落之中,惟功大摇大摆的赶到了左府所在地方,打听了一下,知道张元芳就在一大片四合院的东厢房,西厢是几个都督同知的地盘,中堂则是掌府都督所在地方,不得擅入。

“七叔。”惟功掀帘进去,屋中摆设倒是还过的去,几个五品的经历和七品的都事穿着官袍,正在外间屋里忙忙碌碌,张元芳坐在里间的一张大桌案前,正埋头写着什么,也是十分忙碌的模样。

“小五?”张元芳有点吃惊,笑道:“你怎么来了。”

“来寻七叔帮忙。”

张元芳成为都督佥事之后,左府的日常事务有不少都交在他手中,惟功过去一看,果然是一些世袭官职,包括土官在内的迁转世袭的日常之事。佥事的功能就是这样,等于是都督府中的文职功能,众多的首领官,包括经历和都事在内,全部都是佥事提调,掌府都督当然不可能将自己的日常时间都用在这些琐碎杂务上,同知都督是摇头大老爷,只管自己专职的一块,佥事都督就是大总管了。

“你这小子。”张元芳呵呵一笑,将公文推到一边,道:“怎么和我也说起客套话来了。”

“七叔你要担一些责任的……”惟功微微一笑,将里间门关上,与张元芳对面而坐,将自己的来意,一五一十道出。

“这责任果然还不小……”

“但若非如此,我在幼官营是站不住脚的。”

“也罢,最高是百户和副百户,一般是总旗,反正冠带总旗是七品,也够资格了。”

张惟功大喜,长揖道:“到底是七叔,多谢了。”

张元芳虚踢一脚,喝道:“甭废话了,晚上早些回家,和我多喝两杯是正经!”

惟功虽然才十来岁,但身体已经绝非普通的少年能比,论起酒量,还在普通的成年男子之上,正好和酒量甚宏的张元芳棋逢对手,爷俩边谈边饮,也是一桩乐事。

“对了,七叔,竹子院咱搬不搬?”

张元芳深深看了惟功一眼,笑道:“这事情是大哥给你的补偿,包括那些家丁长随伴当在内,都是一体的,要搬或不搬,也是你当家作主。”

“不搬!”惟功斩钉截铁道:“咱们这几年在梨香院住的好好的,何必搬来搬去?地方大了我还嫌不自在呢。这些长随家丁我也不稀罕,我的伙计也好几百人了,想摆排场自己就能摆,何必要大伯来赏?再者说,府里这些下人一个个心思都厉害的很,我也不耐烦和这些下人斗心眼儿。”

“说的很是呢。”张元芳从心底里感觉欣慰,惟功这是向他表明自己的心迹,不会因为局面有变化而变,这个小子,心底磁实。当下很高兴的对惟功道:“功名富贵,能自己取就自己取,不要全仰赖别人和祖宗!”

第一百零九章 内市

一路从都督府出来,穿过皇城时,正好逢内市开的日子,这内市是皇城每月开三次,早晨开始玄武门等宫城城门大开,由城中的净军小太监推着粪车将宫中积攒了不少日子的大粪全部推出,这在宫里是最脏最下贱的活计,一般都是有罪的和最下等的太监担任,但凡会吹捧两句或是有那么一丁点的灵气,都不会落到这种差事在身上。

“臭掏大粪的”也是太监之中骂人最厉害的话了,当上净军,生不如死,也就比被直接仗毙轻一点的惩罚。

不过净军们的痛苦却也是宫里其余人等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宫门大开,又有自西周时就有的前朝后市的传统,所以这种日子就是宫里人和外间互通有无的日子。而进行内市的地方就是在玄武门,也就是清虏入侵中原后因康熙名讳而改的神武门前到万岁山,也就是后世景山的一大块地方。

内市也是京城诸市中最火爆的一个大市,倒不是说人如何多,而是来往者皆是宫中的人和外朝的显贵,最不济也是有相当实力的商人才敢来此。

当时宫中的太监额定人数并不多,大约一万余人,还有不少分散在全国各地,或是在皇城与京城之中各自公干有差,并不全在宫城之中。

大明的太监和清朝纯粹供洒扫不同,承担了很多行政和军事职责,比如司礼监和御马监,一万多太监和两千不到的宫女并不算多,毕竟明朝的西苑南苑南内和皇城都比清时大出很多,一直到万历亲政,从十一年后到末期,在万历的无节制之下,太监人数才爆炸式的增加,最终超过了五万人,具体数字却没有信的过的统计,估计是五万到七万之间……这已经很骇人了。

此时的太监和宫女并不算多,而且也不能全部出宫,至于嫔妃是不可能出宫来的,整个内市,熙熙攘攘,多半是穿着各色服饰的太监和宫女,外朝前来的,衣袍都是十分华丽,不少文武官员在逢内市时都换了便服,带着几个小厮或是幼子,或是招呼几个好友,大家一起到内市来逛逛。

当时的内市出品,全部是上等货色,不管是宣纸或是砚台等文房四宝,或是大宗的货物,比如绸缎,布匹,又或是各色古董器物,都是全部一水的宫中所出,当然也是有大商人带来的各色珍奇货物……当时很罕见的金自鸣钟,一排溜的摆在地上,每座都价在千两之上。

倭刀,倭扇、香料、千里镜,各种珍奇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当时比起市面繁华,具有商业中心的作用,北京是比不过南边的几个大城市,比如苏州府这样的商贸中心,但比起人口众多,市面发达,货物齐全,特别是奢侈品之多,那是任何一个城市也不能和北京比的。

和那些闲逛的文武高官或勋贵富商们不同,惟功的关注点不在货品交易上……

“这纸不错,多少钱一扎?”

“一扎千张,十两足纹。”

“倒是不贵……”

“呵呵,贵客说笑了,这能说不贵?这是半卖半送!”

摆在脚下的是最上等的宣纸,这东西是贡物,不论是色泽还是弹性,还有着墨的印记,都是一等一的好,是手工业的巅峰,甚至不能说是普通的手艺,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当时的东西,就是贡物最好,花心思,用时多,不省料省工,在后世那些卖到天价的古董物价,内造的和贡物都是天价,民间的价值就有限了,并不是说年头久就好……这个年头也是一样,贡物不是寻常人能弄到手的。

这些宣纸,不定是从哪个库里翻腾出来的,每年都入贡,才能用多少?不少库里灰积的有半人高,也亏得这些人能从灰堆里把这些玩意给扒拉出来。

“说的是,一百扎有么?”

一下子就是千两的大生意,卖货的太监也是精神一振,笑道:“再多也是没有,百扎差不多是能掏腾出来……”

“我住正阳门东大街招远店,这货就送到那儿如何?”

“成。”

太监很痛快的答应下来,笑道:“顺字行收货点就在那儿,一会我去写票,你老付了款,顺字行写了花押,你拿票走人就是。”

以前内市交易,除了商行或是买货的主顾自己带着银钱和车马,不然的话,拿货就是一个头疼的事情。

这内市也不全都是宫人和太监,也有不少商家在这里做买卖,一样也是头疼交易的事。

一般的货物,都是送上门收钱,有一些市场的商家和主顾熟了,都是记帐,先送货,三节时派掌柜上门去结帐便可。

一般的生客,当然是要银货两讫……这就是顺字行存在的基础,诚信为本,给商业交易最大的方便,比起那些脚行来,顺字行的成功不是偶然。

现在京城商人,哪怕是刚进来不久的外地客商,不知道顺字行的也是少了,一听卖纸太监的话,那个客商也是一笑,从怀中掏出一张厚纸来,笑道:“足纹一千两,见证即兑……请收下吧。”

“这是什么?”太监狐疑道:“庄票?哪家钱庄的?没听说庄票还能给外人拿去兑……你老还是给现银吧,大家方便。”

所谓的“银票”,也就是可以拿来付款,包括大面额的万两、五千两、两千、一千、五百,这种面额的见票即兑的钱票,得晚清才能出现,大明这会子还真没有这种玩意儿,主要是没有哪家钱庄能有这样的规模承担这样的责任,一直得到那几家山西晋商通过粮食和生铁走私到辽东,把祖国卖了个好价钱之后,成为皇商,拥有这样的资格和本钱后,钱庄业务发达,银票才渐渐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在这个太监手中的,便是划时代的产物了。

客商乐了:“你自己个好好瞅瞅!”

“顺字行的?”

太监翻来覆去的看了一小会儿,倒是果然看出门道来了。这银票除了标明金额外,尚且有顺字行制造的字眼,同时还有印戳记号等等。

“还真是顺字行的啊……真新鲜!”

太监不仅自己来回翻看,还将这银票交给身边的诸多太监一起观看,引得几个长相还过的去的宫女也凑了过来,一起看这新鲜玩艺儿。

“就是顺字行的。”客商从从容容的道:“见票即兑,公公你收了银票,填好送货的票,在下领票为凭,随意在哪个门店取货就走。实话实说,这上等的好东西在下打算到口外取,互市交易,所以在下直接到口外接货便可……这真是大家都方便的好事啊。”

“为什么不用银子,用这个呢?”

“谁带着大捧的银子走路?”口外客商失笑道:“总得存起来,存别家就不如存顺字行了,信誉好,交易方便,不怕被骗。”

“说的也是!”太监终于释然,笑道:“若是别的钱庄,哪怕是山西老倌儿开的,咱也不信。顺字行的,反正货也是他们收,这票若是领不到银子,咱家也只管找顺字行就是。”

“对喽,就是这个理。这银票,也就是顺字行开,顺字行收,人家有编号,就算是外人想伪造,记录不对,也是白搭。所以,最保险不过了。”

两边一边说就是一边往顺字行在内市的收货点走去,惟功远远跟着,看着这太监到那边验了银票,商人则是拿到了存货的凭票,拿着票,隔十日左右的时间,就能到口外去领货。

其余各处,这样的情形到处可见。

原本顺字行是取代了脚行和一部份塌铺的功能,存货,取货,送货,各方面功能齐全,也快捷,保险,不象脚行那么奸滑不可靠,要办很多手续多花不少钱才能放心。顺字行的名声靠的就是信誉,一步步站了起来,现在商人也好,太监宫女也罢,对这家商行都是无条件的信任,根本没有半点怀疑。

在原本的功能之外,惟功现在又增加了银票功能,顺字行搞这个是简直是得天独厚,没有谁能竟争的过,左手存货,右手支付,银子也肯定是事前存入进来的,等于是抢了钱庄的生意。如果以后考虑到以货抵款,可以帮助商人以货抵款来易货,从中扣点赚钱,这生意真的就赚爆了。

对惟功来说,赚钱已经不是困难,三年之内,顺字行会年入百万以上,这个年代最赚钱的城市最赚钱的行当被他垄断了,在顺字行现在的规模之下,就算有人想有样学样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毕竟这种垄断式的生意讲的是规模和信心,新办者除非是将利润空间压缩为零,甚至亏本经营,然后多少家晋商加公侯之家一起联手,这样才有可能和顺字行斗一斗。

但,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所以现在惟功只要担心两件事,第一是皇帝会不会动心,大明皇帝跟自己臣子耍无赖下黑手也不是没有前例的,二来就是晋商和某些世家的狗急跳墙。

钱庄,质铺,利润之大,足叫人铤而走险,现在的顺字行都有人敢袭杀他,更何况加入这两个元素之后。

可想而知,以后的风浪,绝不会少!

第一百一十章 要人

“喝,惟功,你怎么也到内市来了。”

闲逛一圈,惟功刚要离开,一打眼便是看到李成功和陈良弼,顾承光几人也在内市闲逛。这些公侯府的嫡子和李成功这个刚继任不久的伯爵都是一身华衣,身后都跟着各自的长随,每个长随手中都捧着大小不一的各色货物。

“李兄,正好小弟也有事要寻你帮手。”

惟功一见他,倒也高兴,上前一步施礼。

“惟功小弟,你的顺字行可是真好。”

镇远侯府的顾承光自忖嫡长,向来和惟功不假词色的,此时也上前来,对惟功笑道:“现在逛内市方便的多,就是太方便了,弄的赊欠人家铺子的银钱也没有借口了。”

这自然是说笑,惟功哈哈一笑,答道:“若是承光哥手头不便,只管从我铺子里取便是。”

“这不敢,也不必。”顾承光道:“如果送货能排的往前一些,就最好不过。”

“顾大哥放心,还有陈大哥也是,日后不管到顺字行有什么要求,一定优先便是。”

“呵呵,生受惟功小弟了,暂且还不必,以后再说吧。”

顾陈二人相视一笑,点了点头,带着长随又转到另外一边去了。

他们都是有百万身家的侯爵府邸的嫡长子,和惟功这样说两句不过是看着这小家伙确实有一套,高看了一眼,要说真要什么照顾,或是什么事需要顺字行,那就是笑话了。

不过数年之后,他们便大为后悔,这自然也是后话。

“有什么事能叫你这个能人求到我头上?”李成功笑吟吟的,他的长随都抱着价值不菲的货物,自从老襄城伯过世后,诺大家业都由他掌管,族中也无人管的住有伯爵头衔的他,所以虽然年少,开销花费已经与日俱增,襄城伯出手豪阔的风声,也是颇有一些传到了惟功耳朵里头。

少年朋友,彼此知心,惟功很想劝他两句,话到嘴边,却是笑道:“成功,这里有洋和尚的金自鸣钟是好东西,小弟看中一座,你叫长随搬了回去吧。”

“这东西一座要三百两银子,我嫌它太贵没舍得买……你倒是一掷千金!”李成功闻言大喜,蹲在那个卖自鸣钟的摊子前,啧啧赞叹道:“日中,日仄,日落,都是清清楚楚,一看就知道,这泰西和尚传的教我看没有什么好的,京师现在也不准传,倒是他们制造的手艺活计还真的不错。”

惟功在一边是笑呵呵的听着,这年头耶苏会也不知道成立了没有,但对中国的传教是已经开始了,葡萄牙人在澳门已经立足几十年了,经营得法,算是扎下根来,然后传教士们次第北上,现在估计在南京等地已经不少,到利马窦在万历中晚期到达北京,在朝廷允许下在崇文门附近建立南堂这个最早的天主教堂时,天主教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传教史了。

和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教的方式有所不同,当时欧洲公认的就是中国也是文明开化的国度,用战舰和火炮来传教肯定不现实,拿几颗玻璃珠子就换成堆的黄金这种梦也不必做……天文学和数学、几何等学术是敲门砖,吸引了最上层的中国文人中的精英,徐光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另外一条线路就是手工技艺,当时西方的工业生产也就是刚有雏形,织的布还不如中国的土布好看又结实,丝绸什么的洋鬼子见了就流口水,茶、瓷器,都是中国人的手艺业者领先,这种局面在二百年后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英国人为了解决入超的麻烦,不得不用鸦片来平衡贸易逆差,泰西拿的出手的就是钟表等手工制品,这一特点,也是一直到清季也没有改变。

一直到工业产成品进步到成本比土布还低廉,质量反而超出的时候,中国的这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模式才被彻底冲跨,不过那都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事情了。

眼前这座自鸣钟,半人来高,镶嵌着宝石和大块的黄金,造型独特,报时精准,已经是当时中国上层圈子的宠物,几十年后,就在宫廷中都摆的到处都是了。

“承惠,多谢,多谢。”

卖钟的商人笑的嘴都合不拢,张惟功叫来顺字行在这里的伙计,当场交割银子,连李成功刚刚买的货物拢在一堆,一起送到襄城伯府去。

“惟功,你我是知心好友,好好的送我东西做什么……”

李成功推辞了几句,见惟功诚心要送,便也不再推了,只是脸上的笑意,也是多出来几分,十分明显。

惟功笑道:“就是因为咱们够交情,我觉着好的东西才送你……换了别人我还真不必这么巴结呢。”

两人都是哈哈一笑,李成功笑完之后便道:“得了,你小子一肚子鬼心眼,到底是什么事来着?”

“百户马宏骏,杨英,刘嘉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