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纵深战役理论-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面列举的数据说明,步兵的机械化远远超过炮兵的发展。步兵成为经受完全的技术和战术革命并转而采取新战斗样式的兵种。尽管步兵人数相对减少,其战斗力和火力却明显增强。

军队装备的变化迫使战时交战各方每年都要颁发新的守则和教令,根据这些守则和教令对军队进行重新训练。军队组织和后方组织也因此发生变化。

战争在1914—1915年之所以进入阵地战时期,主要是因为双方火炮(炮弹)已经消耗殆尽。工业动员滞后。同时,比较容易生产的防御兵器(机枪和子弹)则发展迅速。在法德战场上,进攻兵器(火炮和炮弹、坦克)直到1918年因为双方要占据兵力优势才达到足够的数量。

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工业的动员准备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不得不重视军事工业资源动员和充分发展的持久性。根据工业动员条件,未来也不能不考虑发生持久阵地战的可能性。无论进攻兵器,首先是坦克,怎样发展,机枪这种现代军队中主要的防御武器的大量增加,将促使军队采取阵地战形式。①

①后略与本书关系不大的“暴力在战争中的作用及革命与战争”节(中文约700字)。——译者注

国内战争的特点。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的特点(如同中国国内战争——1926—1927年北伐初期),是各集团军和方面军的行动具有极大的坚决性、机动性,在最短的时间内夺取大片国土,以和1914—1918年战争期间迥然不同的方式,显示了军事和政治因素的巨大意义。

红军和白军的组建主要在前线直接进行。后方队伍取得的战果较小。俄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方面军组建过程中发挥的巨大能量,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宣传与鼓动,保障了组建数百万正规军的可能性。这支军队与帝国主义武装力量很少相似之处。

在敌人火力下仓促组建部队,在前线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中央军事机关经常表现出因循守旧思想,大部分指挥人员缺乏军事素养和理论知识,集中供应困难——这一切都为在红军组织体制中产生一系列缺点提供了条件。我们有几百万被动员参军的人,但在集团军和方面军编成中却很少能够积极作战的步兵、炮兵和其他人员。不过,红军尽管存在很多组织上的缺点,却在反对几乎得到所有帝国主义国家支持的白卫军的斗争中,夺取了最伟大的胜利。

取得这些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具有无穷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土辽阔,红军在进行战役时发挥了非凡的毅力和顽强性,在前线组建和巩固武装力量时显示了极大的创造力,最后是因为积极作战的步兵虽然人数极少,技术装备的绝对数也很少,却能发挥它的相对威力。白军企图兜售自己的反革命口号,虽然拥有威力较大的技术装备,依靠俄国最富庶的地区和外国资产阶级的支持,仍然遭到了可悲的失败,因为他们没有在群众中得到支持,相反,群众纷纷奋起反对他们的叛乱。

正面宽、每公里正面武器和技术装备的比重极小,为大规模发展骑兵、并让其在一系列战役和战局中担任决定性角色提供了条件。

国内战争起源于夺取国家中央权力的斗争,它由当地工人直接进行的革命起义,以及扩展苏维埃政府革命政权的首都红色近卫部队在外面进行的战斗行动汇成,遍及整个国土。

从1918年春起,国内战争导致各主要经济区互相隔离。早在1918年1月8日,列宁同志就指出,国内战争尚未达到自己的顶点,他认为战争的继续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被帝国主义战争动摇的国家经济极其迅速地崩溃。国内战争除切断了国内经济联系外,还用火炮和爆破器材残酷地破坏了主要的工业资本和整个国民经济。

工业活动和铁路运输的削弱当然并不意味着军队要赤手空拳作战。使用帝国主义战争中遗留的储备品,将一切能够制造的东西交给军队,通过战略运输最大限度地使用运力,这一切都创造了条件,使国内战争仍然能够通过较有力的手段以相当高的水平进行下去。

国内战争的战线长,加上农民群众的政治情绪不止一次地发生动摇等条件,使战线的移动快得惊人。在这种变幻无常的情况下,看不到两国战争中进攻行动所特有的那种战略消耗,或者说,这种消耗完全具有新的样式。

在居民同情苏维埃政权的地区进行的进攻战役,通常会产生完全预料不到的效果。尽管军队会因死伤病而遭到损失,但它不仅没有被瓦解,而且相反,人员还不断增加。不过,冬季的斑疹伤寒和夏季的痢疾造成的减员达到了很大的规模。

胜利之师在所有战线——乌拉尔、西伯利亚、白俄罗斯等地——都在不断壮大,依靠的是从当地工人、贫农,甚至白卫军士兵中征召的补充兵员,其中主要是不再相信白卫分子政府的行为和看清了他们真实阶级本质的农民。在国内战争历史上,我们多次指出了兵源扩大的事实。

但是,也有过如1919—1920年西部战线出现过的那种情况,即整个社会政治形势迫使红军进行极度紧张的战斗,疲惫的迹象十分严重。不管怎样,总的说来可以断言,在国内战争中,工人阶级由于建立了革命的阶级政权机关,能够相对轻松地把大片国土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后方(除一些特别敌对的地区外)。这种后方在农民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虽然也经常处于动摇之中,却仍然得到了十分迅速的政治改造。1920年与白色波兰的战争使红军面临复杂得多困难得多的任务,其原因是要将战争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领土。

国内战争的国际主义目标和阶级目标,与波兰农民甚至部分追随社会变节政党的工人阶级的民族主义情绪发生了碰撞。波兰国家刚刚诞生的现实和沙皇制度的长期压迫——在波兰农民的意识里,这种压迫经常与所有“俄国人”联系在一起——造就了在很大程度上敌视红军及其口号的一个社会阶层。

不过,即使在这里,尽管存在一系列不利因素,也第一次显现了无产阶级国家革命战争的特别标志。这些标志我们在白俄罗斯,在西乌克兰,在波兰境内也看到了。在这次战争中,可以找到确定未来革命战争性质的特征。

征服战争和防御战争。根据战争目的和进程与国土的相互关系,战争可能是征服性的,也可能是防御性的,还可能将两种战争样式——征服与防御结合起来。帝国主义国家惯用的征服战争会给国家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必须击溃敌军,要对夺取的领土进行占领,消除占领区居民的民族仇恨,修复被破坏的交通线,使自己的武装力量保持必要的战斗力,在人员和物源大量减少、国内阶级斗争尖锐化的条件下,不顾所有这些困难,准备在敌国生命攸关的中心最后战胜敌人。

我们在过去和现实的很多战例中可以看到征服的条件有多么困难。1870年德军向巴黎胜利进军,还在巴黎城外就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1918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尽管有许多有利因素,仍然要求它调遣大量兵力去保障后方,从而对尔后战事产生了消极影响。1921年日军占领远东西伯利亚,则显得力不从心。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占领摩洛哥无论过去和现在都遇到了极大困难。

当遭到侵略的国家存在尖锐的阶级矛盾或民族矛盾时,占领会变得相对容易,例如,世界大战①期间德国人对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占领,日本对满洲的占领,等等。

但是,帝国主义占领行动中的所有这些困难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帝国主义不对世界进行新的瓜分就不可能存在,因为正如列宁所说,现在资本家不仅要用战争来争夺东西,而且为了保存资本主义,他们非打仗不可,因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不用暴力手段来重新瓜分殖民地,就不能得到比较老的(又比较弱的)帝国主义列强现在享有的那些特权。②

①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本书分论中所选绝大多数著作、文章都写于20世纪20—30年代,所以文中所有“世界大战”都指第一次世界大战。——译者注

②此段引文引自《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作者未加引号,也省略了几处着重号。参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第2卷第892页。——译者注

在此情况下,为了最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武装力量不可能不被坚决地投入作战,因为战争的花费使这样做成为必然。在许多情况下,当计划周密、占领组织良好时,被占领区社会各界的抵抗,武装力量的衰竭,可能因获取新的物源甚至兵源而得到弥补。

国家在本土进行防御战争,有时可以指望得到与敌方的进一步强盛没有利害关系的各中立国某种形式的支援。武装力量在采取积极行动时,甚至可以不遭遇与交通线隔绝或交通线过长的危险。供应和补充兵员的困难会大大减少。广大居民会比侵略他国时更自觉地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国土。如此等等。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防御的战争样式会导致进行战争的条件恶化。如果各主要经济中心离边界近,那么,尽管交通线上的工作因其缩短而相对便利,但这些工作可能在源头就被现代战争工具破坏或完全瘫痪,亦即军事经济和军事工业成分被破坏,从而导致保持防御能力的基本条件丧失。德军在签订凡尔赛和约后组织的莱茵河防御可能造成难以避免的灾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被认为是对德国最好和最强有力的战争样式。

政治形势的复杂性和两面性、工业区工业发展和地理状况的特殊性,以及一系列其他条件,不允许确立适合一切情况的、最好和最强有力的战争样式。实际上,历史告诉我们,战争是由许多复杂的进攻性和防御性战役组成的。七年战争①对普鲁士而言似乎是防御战的经典战例,其实它是作为征服战争开始的,后来普鲁士人是在已经夺取的资源较丰富的基地进行防御。德国在1914—1918年发动了极具进攻性的战争,并建立了广泛的战争基础。它随后转人防御,假如没有占领比利时、法国工业区、波兰、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未必能够坚持三年。

①七年战争是1756—1763年奥地利、法国、俄国、西班牙、萨克森、瑞典为一方,普鲁士、英国、葡萄牙为另一方,为争夺北美洲和东印度殖民地及欧洲霸权进行的战争。这场进行了七年的混战以普鲁士入侵萨克森开始,参战俄军曾先后攻克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柏林,迫使普鲁士转入防御。但随后俄于1762年退出战争,并与普鲁士结盟,使普转危为安。英法在海上和殖民地进行了激战,以英国胜利告终。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普、奥、萨签订《胡贝图斯堡和约》。英国获得了法属加拿大和法属印度,从此成为海上霸主。此次战争暴露了以切断交通线为主的“机动”战略和线式战术的弊端。——译者注

进攻和防御战争样式有一定的前提,并根据形成的情况辨证地发展。上面所谈的帝国主义战争的特点、它的联盟性质及各阶段双方兵力兵器对比的变化,进一步证明以下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在战争的不同阶段,某个国家的防御目的可能转化为进攻目的,进攻目的也可能转化为防御目的。最符合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最能保障战争经济基础的战争样式;是最适当、最强有力的样式。

未来战争样式与生产力的现代发展。为了了解未来战争样式变化的概率,必须首先深入研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帝国主义战争大大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战争在破坏国民经济的同时,也因大量需要金属、燃料和各种原料而推动了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力生产及化学工业各部门的发展。战后时期,尽管伴随着生产萎缩出现了长时间的停顿,但为战争服务的生产最后仍然赶上并超过了战前水平。

不过,在这方面,数量上的发展没有质量上的发展显著。能够稳定局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经受了合理化和改造的艰难过程。按照最新技术要求进行改建并采取了最合理的劳动组织方法的工厂,即使其设备没有全部开工,也能大量增产。如果说和平时期它们的产品不能完全找到销路,那么战时经过合理改造的工业在百分之百开工的情况下,能够为前线提供多很多倍的供应品。

但是,不仅是重工业的增长能够说明新的进步。技术发展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最合理的能源生产组织,能够改善军工生产条件,而且即使不是在现在,也会在最近的未来,甚至在正在进行的战争过程中,根本改变工业防护的军事地理条件。电气化包括建设大功率的发电站,后者要求拥有最廉价的燃料和能够开发水力资源的河流。电气化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把众多发电站连接起来,这样,它就使能源生产既集中又分散,使国家经济遭受破坏的问题具有崭新的特点。

在许多国家中,电力生产与其说是保障内需,不如说是产生了向其他国家出口能源的新方法。不言而喻,这种状况不能不对各国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产生影响,因而也不能不对进行战争的特点产生影响。现在,保卫海上、江河交通线和铁路的斗争又加上了保卫电力供应线路的内容。

在欧洲、美国甚至一系列亚洲国家,通过超强功率的输电设备将各发电站连接起来的做法,已取得长足进步。德国正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超强功率的电力网。我们在意大利和法国也看到了非常令人感兴趣的电气化发展方式。南北意大利不同的水资源和不同的水利制度,提出了将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和南部山区的河流通过超强功率电力网连接起来的问题。十分清楚,将要构成意大利统一的大功率水电站网的那几个输电系统,会产生多么巨大的作用。国家的防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几个系统。

法国的电气化造就了与德国进行战争的崭新条件。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法国都全面提出了能源生产合理化、最经济地消耗煤炭及最大限度地使用水力的问题。利用阿尔卑斯山和南部地区的河流,符合法国正确建设电气化的要求,使它少依赖煤炭的进口,同时使电力来源远离那些可能遭到德国陆军、空军及其境外各种行动威胁的地区。当然,更毋需说发达的电力生产将保障为数众多的冶金业的发展,而后者是维持战争必不可少的。

应该认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化学化”,是现代发展生产力的又一个伟大的经济成就。在施利芬①战役计划破产和法国未在1914年战争头几个月被击溃之后,进行持久战的必要性使德国陷入绝境。德国的原料和粮食储备严重不足。得不到制造火药所必需的智利硝石,应会在最短时间内给德国带来灭顶之灾。

①施利芬•;阿尔弗雷德(1833—1913),德国陆军元帅(1911)。以总参谋部参谋职务参加过1866年普奥战争和1870—1871年普法战争。1891—1905年任德军总参谋长。1906年退役。崇拜克劳塞维茨和老毛奇,坚持速决战及以战略合围和大决战歼敌的思想,否定正面突破的可能性。著有多部军事理论著作和历史著作。其理论观点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军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译者注

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这正是因为德国是拥有最发达化学工业的国家。新的发明(合成氮)及通过工业把发明变成产品的能力,创造了崭新的条件,使德国在被完全封锁的条件下减轻了原料的困难。德国虽然劳动力不足,但由于早在战前就依靠化学工业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所以能够忍受连续四年的严重饥饿封锁,尽管当时各化学工厂还收到了生产炸药的补充任务。

现在,德国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在最近几年将农作物产量提高到能够完全保障国家内需的水平——化学工业又要再次完成这一任务。正是化学工业在战时一再找到摆脱某种原料不足困境的出路,其方法是制造这些原料(金属、橡胶、火药、炸药、织物和粮食等)的代用品。

对国民经济化学化问题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促使所有国家在战后最大限度地发展化学工业。现在,这不仅是发展化学工业的问题,而且是借助于化学以最现代化、最适当的原则组织一切生产的问题。“新化学制造了大量不久前还不为人知的产品,如人造纤维、人造石油、人造皮革、人造橡胶、塑料、鞣质材料、轻合金,等等,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将引起工业经济的革命,根本改变相应天然原料在国际市场的行情。更多的经济成就将使利用一切废料,即尚未受到重视和暂时没有派上用场的原料成为可能。”(引自《化学家们致苏联人民委员会①主席的信》)

①即苏联政府,1946年后改为苏联部长会议。——译者注

现代化学工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