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疑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譬如以锡作底的玻璃镜子,比起大明常用的铜镜,好上了许多。
王直毕竟是从21世纪过来的,对这些东西都见怪不怪,甚至完全习以为常。但对于500年前的古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不仅匪夷所思,甚至深受震撼。就算是丰臣秀吉、松冈则方之类,早跟着王直长了些见识的人,仍旧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世博会”办得很成功,也挺符合王直的初衷。那就是向封闭的大明,展示全世界,让其从中领悟到“开放”的重要性。
闻风赶来参观的人不计其数。舟山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解放军舰队对来宾全部实行免费接收。那些早就从人们记忆中消失的“巨舰”,也给了大家不小的震撼。
通过快速发展,解放军东海舰队,光大船就有百余艘。有些是“抢”来的,其余则是自造的统一样式的人字舰。
王直还特意派人送了些番货精品给严大人和香儿,甚至还有计划,向北京城里的大明皇帝进贡这类东西。当然这必须得到江浙官府的首肯,而且主要由其来操作。王直在随货品,一道送去的信里,也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只要让大明皇帝本人,见识到了“番货”的魅力,自然会生出解除海禁、开放贸易的想法。严大人可是江浙总府衙门里的老人了,地位不低。王直对这个计划,也是充满了信心。
王直错误地以21世纪时人的普遍观念,来臆测古人。殊不知会惹来大祸。大明文化以“古”为尊,崇“古”学,尚“古”制,可谓“食古不化”。对新事物,纵然因一时的新奇,颇感震撼,回过神来,依旧是直觉性、根深蒂固般地排斥。当然,少数理念开放的除外。王直的所作所为,注定为大多数人所不容。
两百二十九、改革之殇
更新时间2012514 18:24:41 字数:932
大明东海的改革开放无疑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而且相当地鼓舞人心。如果仅看表面,形势那是越来越好。官拥民戴,欣欣向荣。由于舟山“世博会”的巨大成功,百姓们争相传颂“五峰船主”——传说中“老板”的功德。宁波府境内的富贾豪绅,竟然主动挑头要为王直立生祠。为首的柴美德,甚至预造了两块金匾,各书“定海神公”、“齐天大圣”四个大字,准备在生祠彻底完工的时候,挂到门面顶。王直的人气和威望,也随之上了一个小高峰。
其实这大明东海的改革开放本身就存在问题。虽然在宁波地面上,已经获得了官民相当程度的拥护和支持,但基本上都是受金钱利益的驱动。在“情”、“理”、“法”的层面上,还很欠缺。对“海禁”的国策倒施逆行,本就如同“高空走钢丝”,时刻踩在“危险线”上。
严大人将王直送来的礼物,全退了回来,还附上了一封信。里边要求王直立即终止“海上通商”,这样便于操作招安。朝中关节已经打通,而且连名号都大致定下,为“净海王”。否则因为王直已经将事态挑大,拖延下去,后果难以预料。如果王直还是不依,也只有断绝关系了。
王直当然知道“改革开放”面临的种种困难,可好不容易才取得了些成就,不忍心就此放弃。改革开放受限于宁波、舟山一带,相对于整个大明,还是很小的一块区域。时间也不长,所以其中的好处,还未充分体现。若是继续坚持下去,或者大明朝全面开放海禁,一定能获得更大、更好的效果。
王直作为21世纪过来的解放军战士,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及重大意义。如果让他放弃,不吝于直接剥夺他的生命。王直当然不肯。王直自动放弃了大好机会,等待他的只有曲折多舛的磨难了。
王直在东海舟山大搞“世博会”的消息,传到了朝廷。此事堪比惊天动地。对于东海发生的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故,朝廷自然分外重视。皇帝虽昏庸,不理朝政已久。廷臣们经过会商,决定任命王忬为浙江巡抚,提督沿海军务,全力解决王直事端。
前番江浙大乱时,巡抚一职原为“烫手山芋”,无人敢应、争相推诿。如今又变“炙手可热”。虽然意思好似相近,却有极大不同。江浙本就是富庶之地,可比膏腴。为官向来油水很足,乃肥缺中的肥缺。王忬怎会再次推脱,立时走马上任。
王直好不容易开创出一番太平局面,又有改革开放繁荣经济。全做了嫁衣裳。说来,也怪不得别人,太耿、太直惹的祸。
两百三十、急转直下
更新时间2012514 20:40:52 字数:633
因为王直怎么也不肯放弃“改革开放”,等待他的,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局。随着王忬的上任,大明解放军东海舰队被重新定性,其在宁波地面上采办通货的权力,也被取消了。正在建造中的生祠,自然也停工拆毁。
“改革开放”开始经受从所未有的考验。面对日趋紧张的“白色恐怖”,王直并不愿轻易就范。宁波地面上的交易,依旧在持续。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开始转向更隐蔽的方式。
解放军与各方商贾,以通篇暗码的密信,进行沟通和联络。交易地点多选在偏僻的海边,以击锣为号,互通讯息。一方从海中驶船过来,一方从山侧翻出接应,为常见景象。
虽然改革开放依旧延续,情况却越来越复杂。王忬调集了临近各府驻军,并启用被因罪下狱的卢镗,同时还征调驻守广东的参将俞大猷、汤克宽率部来会。这卢镗原是朱纨手下干将,剿灭许栋的第一功臣。在朱纨入狱后,也因“纵容士兵抢杀”的罪名入监,一直未赦。
形势越来越危急,王直却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继续为改革开放做努力。甚至又剿灭了一支前来东海的扶桑海盗。
宝贵的时间不断被拖着过去。一晃又到了1553年初。明眼人都已看出,事态的不妙。
丰臣秀吉甚至数次主张,将队伍拉去高山岛,为实施“返攻达陆”作准备。彻底与大明官府决裂,重新搞武装斗争。被王直坚决否定后,又和松冈则方一道,力劝王直返航扶桑。王直同样拒绝了。
为了扭转形势,王直开始最后的努力,暗中向宁波及杭州的各路官员,进献钱财。但都如“泥牛入海,毫无回讯”。严大人也铁了心,与王直不相往来。
王直明知希望不大,却仍旧不肯死心,期盼奇迹的出现。
两百三十一、但求一死
更新时间2012517 8:22:54 字数:987
大明解放军在宁波一带还是得了人心的。有不少百姓甘为线人,替解放军侦查敌情,通风报信。所以对于官军的一举一动,王直了然于胸。改革开放受到很大阻力,形势也越来越不利。
王直并非没有考虑过退路,但自个又把它堵上了。换言之,王直已经不想再活了。俗话说的好:哀莫大于心死。改革开放搞不下去,王直精神受到重创,感到比死还难受。王直隐隐间,有了与改革开放共存亡,为之流血牺牲的觉悟。
王直并不愿拖着所有人,一起陪葬,尤其是两位结义兄弟。所以开始安排“后事”。大明解放军成立不易,战士们也屡遭磨难。主力若能保留,还是得尽量。高山岛不能去。与大陆割据抗衡,甚至实行“返攻”,是王直无论如何也没法从情感上接受的。大中华骨肉同胞怎能分离、相残。还不如主动投降,谋求“统一”。可这样的话,解放军战士们恐怕都会有性命之忧。扶桑似乎成唯一选择了,毕竟也是解放军的发祥地。解放军到那边去,是天经地义。
王直让舰队做好出发的准备,但大明解放军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让全部人走,是完全不可能的。解放军东海舰队的大船只有百来艘,听起来很多,考虑到人数,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王直征集了一些葡萄牙商船帮忙,可依然不够。仅有3万多人,能够成行。而大明解放军全部人加起来,有20万之数。就算摒弃合作关系的海、陆商贩,也有十多万人。换句话说,如果解放军要战略转移到日本,大部分人其实是走不成的。鉴于严峻的形势,很可能是三、四年前悲剧的重演。毛估估,只有精锐战斗人员,可以过去。
王直自己是没打算走的。作为领袖,抛弃这么多手下逃跑,从心理上也接受不了。西楚霸王项羽,因为子弟兵几乎丧尽,无颜回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面子上过不去。面子在许多人眼里,可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所以王直准备只让松冈则方和丰臣秀吉,领着解放军主力离开。至于自己,就留下来,和剩下的人生死与共,也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生死与共。改革开放没了,王直也不想再活下去,同项羽做相似的选择。
人都不能全带走,东西更加如此。除了价值高的财物细软,和必备的战斗、生活所需,其他的都得留下了。像铁匠铺和造船场的设备,这类笨重的大家伙,肯定是只能放弃的。带着这类东西,搞战略撤退,不是玩笑,是搞笑。
船只、人员都准备好了。王直却僵着不走,松冈则方和丰臣秀吉见此情形,自然也不愿出发。王直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层因素。一拖两拖,官军都预备发动攻势,还没走成。
两百三十二、被迫“长征”
更新时间2012520 17:27:30 字数:989
在大明朝搞革命不容易,和大民国有的一拼。危急时刻,革命军人被迫放弃根据地,实施长征这种“战略大转移”,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另一个层面讲,斗争策略失误,也有一定关系。起码王直就没有树立坚定的斗争意识,不主动进攻,一味搞消极防御。犯了与王明同志相似的错误。甚至还要更严重些,连消极防御都不坚决。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王直,自从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与陆上官民,和平相处,共谋发展,已经丧失了继续斗争的源动力。所以官军在没有遇到任何前期抵抗的情况下,对“烈山”革命根据地展开了包围攻势。
奉王忬之命,官军以俞大猷、汤克宽等人为首,登上了金塘岛。因王直不肯主动出击,官军从海中和岛上,对“烈山”革命根据地,顺利包围。海中由俞大猷指挥战船,封锁了港口;岛上则是汤克宽领兵围堵后路。
虽然官兵将解放军东海舰队围住了,但解放军实力摆在那里,比起官军强多了。所以官军硬攻不成,只得保持“围困”。
纵然解放军是虎狼之师,作为最高指挥的王直不给力,当然也发不出力。明明占了绝对优势,却只能缩手缩脚,为敌所趁。
因为王直不愿主动出战,破解困局,手底下的大小头目满腹怨言。如果一味避战,长久被围,也会自断生路。
以丰臣秀吉为首的主战派,自然闹腾的不可开交。王直其实早有决议,放弃东海,北上扶桑。但是王直不肯走,他人也无法成行,便僵拖着。
面对主战派的抗议,王直再次下达了,舰队主力开赴扶桑的命令。就选在当晚,大船集中突破官军根本不算什么的海上封锁,直接过到日本。
主力转移,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剩下那些人的命运,就很难说了。王直决定共赴难,同生死。实在不成,就领着,一起向官军投降。这种投降,有别于招安。不可能有好果子。就算是普通战士,都大有可能,下狱落罪。至于作为首领的王直,一般难逃死刑。
基本上所有人都知晓其中厉害,除非是傻到家的。王直不是“傻到家”,虽然已经被很多人这么觉得,但他更大的问题是太“直”了。也不知中了什么邪,反正脑里一根筋,就这么着呗。
革命主力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的指令,出其意料地被大伙平静接受了,包括主战态度最坚决的丰臣秀吉。原本下边已经闹得厉害,王直还以为自己的命令,会遇到强烈反弹,看来是多虑了。想着,很可能是相似的命令,早就下达过,此时再提,并不让人意外。
解放军东海舰队到日本后,可以去干嘛。王直没有细想过,因为与他已经关系不大了。他抱定为“改革开放”牺牲的念头,决定来次光荣的“殉难”。
两百三十三、北上“抗日”
更新时间2012520 22:08:22 字数:1579
鉴于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革命队伍被迫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最终奠定了北上“抗日”的新局面。这一切并非只发生在近代,其实明朝也有过。
但王直一开始并没有就想好,这次战略大撤退的最终目的,会是“北上抗日”。大明解放军从好好的“改革开放”,到“北上抗日”这种转变,确实也太大了些。路,有时是被逼着走出来的。所以有“时势造英雄”一说。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军还未真正攻上过日本本土。八年抗战,好不容易拼到胜利。竟然依旧都未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不说,是个大遗憾。幸好有解放军小兵王直穿越到大明,怎么着也得努力一把。不谈别的,日本确实该打下来。虽说日本并没有成为中国固有领土,可如果王直没死那么早,估计能弄成差不多。
这天晚上,王直留在自己房里,静静地等着。解放军东海舰队的主力要去日本。但他决心不走。王直相当的“直”,一根筋扭不弯。旁人包括两结义兄弟松冈则方、丰臣秀吉,能劝的话都说尽了。王直就是雷打不动,一定要剩下来,不走。当真要做“齐天大剩”。
王直显得孤零零的,只有一盏昏黄的油灯作伴。亲信、干将们基本上都要往日本去。王直也睡不着,他要等着船队顺利进发,然后会有消息回报。王直并不想,亲自去送行,因为那肯定成为“永别”。
至于解放军为什么非要去日本,其实很大因素,是打哪来,回哪去。谁让日本是解放军的“老家”呢。其实不去日本的话,中华革命史也无法完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曾被无数中国革命者呐喊过。但是时至今日,它依旧未被打倒,不是吗?
王直本是不想走的,却突然出了意想不到的大事故。夜间的宁静也一下被打破。烈山上解放军的寨群,全都陷入了危机。
两处大的木结构火药库,几乎同时发生爆炸。碎片飞溅,火焰四起。场面混乱不堪,一处处更多的地方,也随后燃了起来。烈山成了名副其实的“火焰山”。
王直所住的地方,暂未波及,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事情发生太快,又在深夜,并不好处置。王直也来不及作反应,但已经有人先上门了。慌慌张张闯进来的,竟然是本就要走的三弟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话不多说,拉着王直,就要往外去。秀吉的身子骨弱了些,哪拗得过强壮的王直,反倒被连带僵着定住。
丰臣秀吉连忙大声劝起来:“二哥,火药库爆炸,寨子到处在烧。快些随船走吧。一起去扶桑。”
王直说:“这事有些蹊跷,怕是奸细所为。烈山没法守了,但我不会走。我要留下来,和剩下的弟兄们,同生共死。”
丰臣秀吉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这么固执。难道你真的想死吗?”
王直说:“我曾经说过,自古以来的变革,都是要经历流血的。这次也不例外。就让我为‘改革开放’牺牲吧。”
丰臣秀吉吼了起来:“糊涂啊,劝你‘反攻(和谐)大陆’,你不听。还要坚持这个什么‘改革开放’。马上要死到临头了,醒醒吧。”
王直说:“求生者往生,求死者赴死。我愿与‘改革开放’共存亡。”
丰臣秀吉说:“你到底中了哪门子邪?到这个时候,还不醒悟。”
王直坚决地说:“要走,你走。否则连你也走不了。”
两人拉扯不下。忽然又进来松冈则方及其他数人,一道来架王直。硬生生把王直给抬起,往山下港里去了。
虽然寨里已经到处起火,而且蔓延得挺快,王直却发现,解放军战士们根本没有大的惊慌。撤离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许多不能随大船一起走的战士及群众,也有序地上了小船。火势虽然大,但所有人都到了屋外,大多很冷静。没有想象中的“混乱”出现。兴许应该归功于“解放军”的集体素质过硬,也可能与提早做了撤退计划有关。
由于白天已经做足准备,船队出港倒是相当顺利。虽然船只众多,也是依序开拔。向外突围时,几乎没受到压力。
除了船上数不胜数的火把,周围的海里都是漆黑一片。王直也没提前料到,自己竟然还是要走了。
回头仰望,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山寨,化成了熊熊大火。似乎在为解放军进发日本,燃尽最后的能量,放出最大的光芒送行。
王直想留下“牺牲”,奈何“天”不留人。这也为接下来的“北上抗日”,预备了基础。
两百三十四、占据长崎
更新时间2012521 10:27:17 字数:1460
解放军东海舰队的这次长征,目的地选在了日本的长崎。航程不短,颇耗些时日。大明改革开放遭受了重大挫折,使得王直精神萎顿、不思饭茶,状态一天不如一天。这回解放军可以说栽了大跟斗。原有十多万的队伍,真正进入长征的,只有3万多。损失不可谓不大。虽然成行的,都是精锐,但总不是滋味。至于被剩下的,前途难测、生死未卜。王直本也不想这样,纯粹是为形势所迫。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