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直能理解丰臣秀吉的考虑,但仅限于理解,既然作为中国人,就不能做出出卖祖国的行径。在500年后,13亿中国人早就憋屈够了。有日、美、越、印联手大包围,就等着国内资源枯竭,社会动荡之时,群起而攻之。中华民族的苦难够多了,应该极力向外,而不是内斗。所以解放军应该东向扩张,夺取北美,而不是对付大明。就算拿下了海外大片领土,面积超越大明,也不愿同大明对抗,宁可称藩臣服。
曾活在500年后,王直自然深深体会到日美的存在,对于中华民族的威胁,几乎就是扎在心上的。这两个国家对中华民族掠夺之狠,欺压之烈,简直罄竹难书。终有一战,不得不防。若是能改写历史,在500年前,就解决大患,那就善莫大焉了。因此与其一路向西,远不如一路向东。西游的结局也只有死路一条,不是吗?
两百九十一、秀吉撤军
更新时间2013430 22:03:46 字数:1041
丰臣秀吉心里也感到了极大的委屈,好不容易盘踞十几座城池,于长江南北连成一片。大江通海,进可攻、退可守。已在大明扎下脚跟,当地大量不堪压迫的百姓,也随势而起,助力相佐。看着返攻达陆,创下成效。以战养战,前头抢、后方卖,迅速做大。赃物源源不断出手给葡萄牙人,而他们又卖回来枪炮弹药。有人、有船、有枪、有炮,似乎通过逐步蚕食,吃掉整个大明,都有可能。
江浙沿海,除了重兵龟缩的杭州不动,其他地区,看着机会便攻抢一空。江北的南直隶,也是差不多状况,除了南京城,其他地方任其下手。如此声势,足够使丰臣秀吉头脑发热,进而野心膨胀。
当听说王直回到长崎,并力主收兵后,丰臣秀吉就算是百般委屈,千般不愿,也只好开始大撤退。对于王直这个二哥,丰臣秀吉还是相当尊崇的。要不是王直的提携,丰臣秀吉应该还是一位摆摊卖草鞋的流浪小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虽然军队是在自己手上,但名义上的统帅并没有变,还是王直。就算是这次对大明发动的反攻,也仍旧挂着王直的名号。由于古代讯息不畅,有无数大明人都已将丰臣秀吉,误认作“王直”。哪怕是入了解放军伙的外围武装,也大抵如此。丰臣秀吉如果做得狠一点,早就可以甩开大哥、二哥,自立门户,打出自己的名号,割地称霸。但是看在兄弟情分上,尤其是对王直的感恩戴德,让他始终生不出这种念头。
南京已经被丰臣秀吉分派出的部队,围了半年。对这个长江水道上的战略要地,可是觊觎了很久。眼看离成功越来越近,却必须回撤。真是一万个想不通。解放军若是撤退,这两年的艰苦奋斗,差不多就白费了。若是下次还想进攻大明,基本上等于重来一遍。地盘白白放弃不说,部队和战利品也无法全部带走。就这么走了,对已经归附的百姓和外围武装,都是不负责任。下次就算再来,也得不到如此的拥护了。如今解放军每下一地,都有这部分人的功劳,而且胜利后的劫掠,甚至放得更开,抢得更狠。大明的官军,在几番进剿失利后,士气低落,甚至不敢正面迎战。往往解放军还没正式出手,就已经闻风而逃。最多就是收拾残局的份。正是如此,丰臣秀吉严重看低了大明军队的素质,有了逐步侵吞的打算。
但是受迫于王直的命令,丰臣秀吉还是整顿人马,收集战获,从长江入海,返回长崎。
秀吉撤退的时候,隐隐间就有种不妙的感觉,那就是这辈子或许再也没有机会领军攻打大明了。的确,王直再也没有给他这种机会,但是怀有为二哥王直报仇的坚定信念的丰臣秀吉,逆势强袭,硬是为自己重新创造出了这种机会。哪怕是四弟德川家康的苦言相劝,也打消不了报仇雪恨的执念。使得“一念误人”的悲剧重演。
两百九十二、舌战秀吉
更新时间2013430 22:04:19 字数:2730
丰臣秀吉的心里非常不服,好不容易打下的解放区根据地,拱手相让。连带的许多人员和物资都得放弃。虽然解放军舰船众多,但运力还是远远不够。秀吉还是想着打回来的,所以撤退前,破坏了手底下那些城池的城墙,用无法带走的火药炸开的。
许多年后,丰臣秀吉每每想起这次撤兵,都有一番别样、强烈的滋味在心头。若是时光能够倒流,让自己再做一次选择。到底自己会撤,还是不撤,若以灭亡大明而言,这次的撤退是重大失误。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遇,提供给自己,哪怕是统治了大半个日本之后,也是如此。若是能未卜先知,晓得二哥会被大明杀害,那是坚决不回撤的。兴许血气上冲,脑子一热,不甘于江东,直接北上伐京,与大明王朝拼个鱼死网破去了。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二哥的命令是不可能违逆的。撤军是必然结果。
就算是碍于二哥的情面,做出了撤军之举,丰臣秀吉也是异常不甘心的。因此他回到长崎,下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王直理论。当然丰臣秀吉压根没想到,这一趟气冲冲的理论之后,他被王直当即软禁,彻底剥夺了兵权,甚至差点有性命之虞。王直不杀丰臣秀吉,除了兄弟之情外,依《投名状》里弄的那几句誓言,也有很大关系。害兄弟者,兄弟必诛之。丰臣秀吉虽然犯了大错,但还是得留他一命。如果王直在500年后的时候,就系统地学过日语和日本历史,而且够聪明,能猜出这时的三弟,就是500年后史书上都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肯定毫不犹豫得下手杀死他。因为就是这个“好”三弟,后来又搞“返攻达陆”,进犯大明了。虽然本意是为自己报仇,可依然是大逆不道。
既然已经涉及深层次的问题,王直和丰臣秀吉之间的争论,不能为他人所知。所以这场舌战,就在他俩间展开,其余人等都被摒退到屋外。
回来的路上,丰臣秀吉已经憋起了一大肚子气,没待多说什么,便怒气冲冲地质问,向王直讨一个说法。
若王直不是从500年后的新中国穿越而来,而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王直肯定就不会让丰臣秀吉退兵了。搞不好,会亲自重回大明,组织更大的攻势,灭掉这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但王直偏偏就是穿越来的。因为大明与新中国的重要关联,也肯定不能坐视这种反向噬主状况的发生。解放军怎么可以攻打大明呢?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了自家人,彻底乱套了吗?真那么想大干一场,不如进军北美。
所以王直反驳丰臣秀吉的理由也是基于这一点。当丰臣秀吉几乎是咆哮着吼出来:“为什么要撤军?我们无疑在放弃一个大好前景。大明富饶又广阔,相比之下,扶桑都是狭隘不堪。”
王直站起身,大声地回应:“大明高高在上,不是你能动想法的。作为解放军的一员,你应该懂得向他臣服,而不是挑战。”
丰臣秀吉几乎要跳起来:“你是在说大明的皇帝吗?我早就探听清楚了,他被我的这次进攻吓破了胆,既害怕,又无计可施。他派来的军队,胆子都像老鼠一样。所谓的剿寇钦差大臣,换了不知道几任。他根本奈何不了我。只要我继续留在大明,大明迟早会被我打下来。而二哥你,也就能当上大明的皇帝。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件大好事。”
王直冷哼一声,说:“你也太小看大明的实力。”将得自葡萄牙人的世界海图,在身前的桌上展开。用手指划过图上大明的疆域说:“大明的土地何其宽广。你充其量不过是占了东部的一小块。以大明的实力,你根本无法达成目的,等待你的只有失败。”
丰臣秀吉同样也是冷哼一声,说:“大明早就烂到了根,没什么可怕的。我区区千把人,就围了南京半年。眼看里边都快撑不住了,要不是我想减少强攻的损失,还想再围段时间,早就拿下来了。大明虽然很大,但他们的人根本不团结。有许多百姓拿着农具,都和我们解放军一起打仗呢。我有信心,拿下整个大明。”
王直差点被气晕了。解放军自成立以来,都是以大明为尊,虽说没有效忠,但也差不多了。怎么到了丰臣秀吉手里,就打起这种主意来。千把人就围了南京半年,倒是不假,王直也收到战报了。主要是大明的某些地区,由于生活条件好,滋润惯了,贪生怕死。害怕解放军的火枪,不敢冲出,甚至是在城墙上偶尔冒个头,都怕得厉害。几十万人,就硬生生地耗在里头。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大明那些极度贫苦之地,勇敢顽强之人比比皆是。只是丰臣秀吉没有看到罢了。许多老百姓跟着解放军打仗也是有的,甚至人数常常远超解放军,不过性质不敢恭维。基本上都是躲在后面,等战斗一结束,便冲进城哄抢财物。打家劫舍,不亦乐乎。带的农具,最主要的还是扁担和箩筐。捎把柴刀、斧子算是防身用。解放军顾着打仗,往往不如这些人得的多。
大明再腐朽,也是中华国度,解放军不能动他的主意。王直是个认死理的,自然做不出违心之事。稍想了下,指着500年后被称“北美洲”的那块区域说:“与其攻打大明,不如掉头向东,去夺取这块大陆。它的面积相较大明,只大不小。而且应该也更容易。”
丰臣秀吉盯睛一看,气得冷笑出声,说:“听葡萄牙人说,那儿面积是大,但遍地长草,荒凉的很。就算占来了,也没多大好处。大明可不一样,丰如膏腴,富得流油。占下来后,要什么有什么,比哪都强。”
王直可是500年后过来的,自然见解不同,北美洲现在或许真的是荒凉一片。但500年后,却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区域。做人要有长远眼光,一下得看穿500年。于是说:“你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我保证,解放军拿下这整块大陆之后,可以在上面建成一个空前强大、无与伦比的国家。名称我都想好了,就叫中国。这块地方的潜力,绝对要超过大明。中国比起大明,也是只强不弱。”
丰臣秀吉看着地图,思考了下,说:“大明更近,而且也够好,甚至可以说是最好。我不相信你所说的。向西征服大明,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王直说:“错的离谱,向东才是王道。当然也不用愁路远,等统一整个扶桑,我们可以建立更庞大的舰队,来保障运输的通畅。征服这种新大陆,比起大明来,压力也要小得多。最终有一天,你就可以知道,在未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都被中国占了,中国当然是最强大的了。就算一时不是,将来总会是。
丰臣秀吉眼光闪烁,虽然无法全部相信王直所说的话,但基于对这位尊敬的二哥,长期养成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还是有些进到心里去了。当然同完全接受是两回事,于是说:“向西,就这么放弃吗?”
王直看丰臣秀吉逐渐冷静了下来,知道自己的话还是起到了效果,说:“我们解放军应该一路向东,去追寻太阳升起的地方。”王直在500年前听说过成吉思汗的名言:想去找寻太阳落下的地方。如今解放军要东进,自然目标更远大,要去看太阳升起的地方。
听了这种豪言壮语,丰臣秀吉彻底沉默了。向西、向东,截然相反的战略方向。丰臣秀吉在情感上还是很认同自己的二哥的。纵然有千般不愿,也不敢生出反对之心。或许向东,进取荒凉大地,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大明实力摆在那里。占取大明,说起容易,实际困难得多。拿下一块比大明更广阔的疆域,建立一个新的国度,也是好事。
两百九十三、日本王
更新时间2013430 22:04:52 字数:1176
王直对丰臣秀吉是非常不满。要是换了别人,闯下这滔天大祸,根本不愿多费唇舌,与之理论,直接投进大牢,等风声平息,就降罪处死。但丰臣秀吉毕竟是结义兄弟。如今解放军主力部队中,人心向他的,也反在多数。随意处置,会惹出大祸。明确地告诉丰臣秀吉,将用东进替代西进,可起到安抚作用。但以形势看,肯定再也不能重用他,否则不堪设想。削职是一定的,另外也不能放任自由。王直让亲信将丰臣秀吉控制住,没让他离开,直接软禁起来。防着他因为心存不满,生出事端来。
丰臣秀吉虽然仍存着野心,但对于二哥的情感胜过了其他。心知自己如果想反,还是大有人支持。毕竟解放军主力这两年,都靠他指挥,与大明征战。王直就算将他撤职软禁,只要他暗中点点头、表表态,让旧部收到明确的信息。王直真想压住他,根本不可能。
就算被王直所软禁,丰臣秀吉还可以暗中掌控局面。在有心人的帮助下,与外界的联络,也没有断。正是丰臣秀吉大力反对,他的旧部们才不对王直发难。丰臣秀吉对这位傻二哥,已有了特别的情感。性质上远远超于500年后常说的“基情”。既有兄弟之情,也有恩人之情,甚至还有主仆之情。
当前解放军实力空前膨胀。大明那边许多投效解放军的百姓,其实都指望解放军继续作战,直至推翻大明。解放军里也有许多人,是土生土长的大明人。打心底里,根本不接受无故停战。毕竟已经造起了反,就是想着留在大明,好好过日子,迟早也会被官府清算。可不肯漂洋过海、背井离乡,依旧滞留大明的,仍有不少。
但是王直就是一根筋式地下了决定,再也不对大明开战。甚至明确地放出风声,要转变路线,以统一扶桑为眼前目标。为了顺应这个指示,于长崎,自封“日本王”。同时向北进取,开始征服整个日本。
由于解放军已经空前壮大,日本南边的大名只要是知晓解放军盛名的,直接就投降了。派出使者,甚至是本人亲至,称臣纳贡。
王直以“日本王”自号,多少借鉴了500年后,扶桑国的名称。也有与鬼武者组织进行过沟通、协定。因此不但是日本南边的大名,中部、北部也来了不少,纷纷觐见,拜王直为新主。各地大名表态效忠的文书,叠起来快有两尺高。
封王在古代,通常是称霸的第一步,等到能争取过来的大名,都站好队伍后。就可以对哪些不识相、不开眼的,采取行动。或由鬼武者组织来处理,或由王直派兵征讨。在那之前,还有件事,需要王直去做,那便是上洛,也就是进京。向东京挺进,迫使天皇屈服,或者让位。这主要的意义,还是在于形式上的正名。毕竟天皇在日本已经是被神化的统治者。如果经过天皇的首肯,无论他是被逼,还是自愿,王直“日本王”的称号算是坐实了。征讨四方,也更师出有名。以解放军现如今的实力,压倒日本的所有反动派,就像是用车轮粉碎一群螳螂,轻而易举。
东京或许是个暂时定都的好地方,但长远看,王直更中意的是北美中部。解放军一定会去拿下那里,开国立业。从打桩定基开始,建造一个全新的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
两百九十四、中国的日本
更新时间2013430 22:08:32 字数:1792
嘉靖三十五年春(1556年),在做好准备之后,王直率领解放军人马,从长崎出发,海陆并进,开赴东京。沿途的大名慑于威势,俱已提前臣服。就算原本立场不坚定,一见解放军大军压境,也自觉地卑躬屈膝。水路为义子王滶所领的百多艘巨舰,载有万余人以及各种钱粮物资。陆路为王直亲率的精锐大军近5万,多数都是大明人,不久前应王直的撤军令,从西边的大陆过来。之前三弟丰臣秀吉盘踞江东,坐困南京,军民以百万计数。就算弃地后撤,自损大半,实力依然强劲。对抗泱泱大明,不在话下。更何况小小的日本,因此得知解放军真实状况的大名,甚至是天皇,都不敢造次。
解放军沿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除了趋炎附势的豪强权贵,另有真心实意的寒苦百姓。基督教救苦救难的教义,已经先一步流传开来。而源头正是出自解放军。除了解放军的声威触动人心外,与神父班杰明的努力传教也分不开。当然另有一个私底下的传言,也为基督教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只是听者,多半信半疑。那就是解放军的首领王直,其实就是8、9年前名噪一时,又销声匿迹的大侠一枝梅。所信者,尽因王直是个人物;不信者,盖因王直似乎是大明人。年纪不大,很早就到过日本的可能性不高。那个时候没有大明人会到日本,起码从未听说过。
王直就是“一枝梅”的消息,在解放军中并不是秘密。松冈则方曾经多次提起过。而“一枝梅”的失踪与“解放军”的崛起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因此在解放军老人的认识里,这种说法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只是因为王直从未公开表态,自己就是“一枝梅”,所以也是私下传传。“一枝梅”的号召力自然是不用说的。哪怕仅仅暗中隐晦地这么泄露一下,已经足够让那些贫苦百姓们热血沸腾、情不自禁。
王直虽然不承认自己就是“一枝梅”,但乐意当基督教在日本的教父。对于一个有着21世纪见闻的人来说,宗教的影响力可是烂熟于心。虽然辛苦传教、发展教众的是班杰明,但王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