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在拍照,周恒在看她。
女孩子梳着一条马尾,显得大方和干练,但马尾末端微微卷翘着,透着一股可爱。
不知道为什么,有钱人做什么都好看,趴在地上拍照都不显得土气。
“咦,那里有个湖,好清澈啊!咱们能下去看吗?”江晓萱一四处找景拍着,看到低洼处有一个湖,顿时很惊喜。
从这个角度去看,那湖真是绿成一片,与周围的绿树完全融为一体,如果不是刚好在镜头里有个反光,都发现不了。
这么碧绿的湖泊,那得去看看。
周恒这时也才发现,原来湖泊已经蓄得成形了,现在面积已经颇具规模。
得,是该去看看。
手机app里,还有让他养鱼的任务呢。
他在前面带路,江晓萱在后面跟着。
现在多是下坡路,比上坡更难走了,不过,有周恒在前面挡着,倒没出现什么危险。
一路波折,太阳已经升了上去,大地一片金光,他们也来到了湖泊边。
算下来,这是积攒了近两天两夜的水量,是真的不算少了。
水非常清澈,这也是在上方完全没发现的原因——水面完全没有自己的颜色,完全是倒映着四周的树或者绿草。
远看不觉得,但现在离近了,真感觉水太透了。
某片树叶掉落上去,就如同悬在空中一般,完全看不见水。
以前网络上也流行过这种图片,一艘船浮在水面,却像悬空在半空一般,完全看不见有水的痕迹,人们还以为是p上去的。
此时,这面湖就是这个样子。
周恒心里清楚,水是刚刚才从地下出来的,没带过任何杂质,没有东西在里面腐烂,可不就是干净的嘛。
其实,手伸水里去摸摸,很冰凉,比别地方的水要凉一些。
江晓萱看得都忘记拍照了,连声赞叹:“这水真清!谁说我们没有这么清的水的?这不是有吗?”
于是,她赶紧抓拍到了水面那片落叶。
在镜头里,那片叶子就真如同悬浮着一般。
周恒心头想的却是,那个养殖app不是让自己养鱼吗?他得赶紧把这面湖承包下来才行。
在他私心里,他希望这面湖永远这么干净,这么清澈,这么漂亮。这需要好好管理。
好在是,土鸡已经有了买家,价格还不低,承包湖泊和养鱼的费用,不会太紧张了。
看了看时间,周恒说道:“不早了,我们回去吃早饭吧?”
山村养殖
第二十六章 皮影戏
直到江晓萱拍摄够了,才依依不舍的起身,准备回去。
回到村口,江晓萱朝周恒伸手:“来,把小猫给我抱吧。”
周恒一愣,问道:“你还真要把我家小猫带走?那可不行,这是给我们家抓老鼠的。”
江晓萱:“……”
这个人怎么介个亚子?
她说道:“不会带走的,我就抱抱。”
周恒把小猫递给了她。
刚走几步,突然听到一阵二胡声,然后出现一个悠长的唱腔:
“老天何苦困英雄,
叹豪杰不如蒿蓬!
不承望奋云程九万里,
只落得沸尘海数千重。
俺武松呵!
好一似浪迹浮踪,
也曾遭鱼虾弄。
呀!看酒旗上写‘三碗不过岗’,这是怎么说?待俺沽饮几杯,问个明白。
酒家!”
声音苍劲,唱腔极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感染力。
江晓萱只听到第一句,就站在了原地,惊为天人,不肯再走一步。
她问周恒:“我们能进去听听吗?”
周恒说道:“这有什么不可以?这是我们小学老师的家,他现在退休了。走,我带你进去。”
相信很多村都有这么个人:他是小学的老师,任教几十年,某父亲在他那里上小学,其儿子还在他那里读小学,父子俩各有什么特性,那老师都能说出来。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整整全村的两代人,全都是从他手底下教过来的。
在村里,他算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刘老师以前是个民办老师,负责教语文和音乐,后来兴民办转公办,但他资质不够,转不了,再后来,取消民办,他没办法,就只好退休了。
其实退休后他还不算老,于是加入了一个演出乐队,给人家婚礼酒席搞伴奏,再赚点钱。
但婚礼不是天天都有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闲在家里。
没想到,他还有这个雅兴,在家里自弹自唱啊。
走进去一看,原来还不止刘老师一个人,另外还有一个秃顶的老头,是村里的老何。
两个人手头都有乐器。
在他们面前,还有一个台子,上面有着花花绿绿的纸皮人。
周恒打了一声招呼:“刘老师,您这么早,好雅兴啊!”
刘老师一边调试着琴,一边抬头答应他:“周恒,是你啊?我们吃了早饭没事干,自娱自乐一下,嘿嘿……你爸的身体怎么样了?没事了吧?”
说起来,周恒父亲从医院回来,他也提着东西去看望过,毕竟家离得不算远。
周恒跟刘老师热情的寒喧了一下。
刘老师指着周恒,对老何介绍道:“这是老周家的小子,你还有印象不?”
其实大家都是龙溪村的,但一个住村东头,一个村西头,村子不算小,再加上像这样隔着大年龄差的,如果来往不密,可能就没什么印象了。
周恒认识他,因为他有个小学同学,家住他隔壁,小时候经常看到这个人。
但老何就不大认识这个小辈了,说起他父亲倒是认得。
周恒提起了他小学同学的名字,老何顿时想起:“哦哦,记得记得,你这小子小时候,还偷过我家的西瓜,红都没红,糟蹋好几个瓜。哈哈哈……”
周恒顿时赧然。
他们寒喧着,江晓萱趁机欣赏着桌台上的花绿纸人。
刘老师看她面生,但看着是周恒带来的,想必是他女朋友,于是热心地介绍道:“这是我们这里的皮影戏,我们没事唱着玩的。刚刚唱的是《武松打虎》。”
地道的本地土话,他教书了一辈子,都没有用过普通话教。
周恒给她翻译。
刘老师这才知道,原来姑娘是个外地人。
那作为本地土著,肯定有义务将本地的特色,介绍给这个外地人了。
他指向老何,说道:“老何是我们这一地区的皮影戏传承者,被返聘到市民俗传统文化研究上银行交易方便,周恒很快就收到了款项的消息。
老实说,不激动是假话。以前在公司上班时,接到最小的单子,都不止这个数,但有什么用呢?钱都是老板的,他只能拿小小提成而已。
如今,这第一笔交易,就让他尝到了甜头。
养殖app,黑科技养鸡,果然名不虚传。他就知道,好货是不愁销路的。
但他也知道,这才只是个开始。
不但是他,他的父母实在也是惊喜不已。
生活总算有了盼头。
周恒一家将他父女俩一直送到村口上,的士已经等在那里,是昨天送江氏父女来的那辆车。
早料到回程没有车的,江利军昨天就留下了师傅的电话号码,现在送他们直接开到省城机场。
才上车,江利军就开始责怪女儿,出门跟父亲都不打一声招呼,太让人不放心了。
然后又各种问,那个年轻人有没有跟她说什么,有没有骚扰过她?如果有,大不了以后交易取消,让那个家伙喝西北风去!
江晓萱撇了撇嘴,对他做了个鬼脸,说道:“瞎紧张什么!你女儿我已经大学毕业了,不是初中毕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分得清楚。”
江利军说道:“大学毕业怎么了?就不用出门向老爸报备了吗?”
江晓萱一摊手,做了个服气无奈的表情,说道:“你不就想问问,你的新供应商有没有向我搭讪吗?告诉你,没有!他还生怕我偷走他家的猫!”
江利军一愣,这是个什么情况?
那不就是只土猫吗?我女儿会做这样的事情?!
不过,没有搭讪,他就放下了心。嘿嘿,交易可以继续了。
他现在已经在脑海里开始构思,新菜品是怎么个流程,要打算作哪些尝试。
江晓萱看着父亲,心里却是想道:我不想当什么美食家,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一个网红摄影师。
山村养殖
第二十七章 找到了蘑菇
江利军父女走后,周恒与父母商量了后续养鸡的事情,又麻利的准备承包湖泊。
拿到了八万多的订金,手头宽裕,这些事情都可以一起办。打铁要趁热嘛。
不过,湖泊是突然形成的,村里以前都没有记录,各种手续方面稍微麻烦一些。
但总的来说,他可以算是在村里的唯一年轻人,别人都不会承包的,没人跟他竞争,慢一点也没有关系,承包下来是毫无疑问的。
过些天,又是要补充鸡苗、又是买鱼苗,估计有得忙。
趁着下午没什么事情干,忙前偷闲,周恒打算再去弄点鱼吃吃,都好多天没去弄了。
父母的笑容明显多了起来,感觉生活都轻松很多——还不是因为家里的土鸡卖了高价。
心理预期卖个一百多一只的土鸡,现在完全不止了,真是意想不到。
所以,当周恒说想把新湖承包了,他们也没意见。毕竟儿子的能力,他们也确实看见了。
现在拜老天爷所赐,村里多了一条活泉水,水量又大,蜿蜒在整个村庄附近,各家种地汲水都方便多了。
而且新形成的小湖他们也看见了,水很清澈,很干净,养鱼应该可以的——最主要这是儿子选择的。
如果是他们自己,对养鱼没有多少信心,没那个技术与精力,那肯定不会动这份心思。
村里有人承包养鱼,多少算是一个村办项目,村长可算是功劳一份,所以也很麻利的帮着办手续。
这倒不存在什么刁难或者别的,村长虽然不算什么好人,但周恒承包交钱,村里有收入,他就有政绩,这何乐不为?
但是谈价格之类的,都是周发强自己去的。村里人的老观念,长辈去办事,人们会更看重一些。
像周恒还没有结婚,人们容易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反正万事有长辈出头,周恒也乐得清闲。
接下来的时间,村长要安排人去测量,填报数据等等,这些材料完成了,还需要拿到镇上复核批定等等,总之,还需要时间。
而这个时间,就是周恒的难得空闲时间了,就打算再去弄点鱼吃吃,小猫也要吃鱼汤的嘛。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主要也是他们这里离镇上太远了,要是在镇上买点鱼肉,怕是还没回来,就被晒臭了。冬天倒是没问题。
可惜没有跟班了,上次王睿放假过来,总跟在他后面呱啦呱啦的说话,虽然啰嗦了点,但也不那么无聊。
这次啊,只有大黄狗跟着他了。
忽然想起就连进山里玩,都喜欢抱着只小猫的江晓萱了,那真是个爱猫人士。
可惜,她走了,小猫只能呆在家里喵喵叫。
今天弄点鱼回去,也是给小猫弄点口粮,没有鱼虾,小猫吃饭怎么能香呢?
出门带着了上次的工具,小桶,小鱼篓,出发。
大黄狗欢快的跟上。
这次要去比上次还远点的上游弄鱼,上次的那里,水草倒是多,但鱼太小了。换个地方看看收获大不大。
下午太阳有点大,周恒往树林里走去,有树荫会相对凉快点。
大黄狗在树林里乱蹿,没过一阵,就听到它“嗷嗷”的声音。
周恒跟着叫声走过去一看,嗬,地面上长着一丛铜钱菇。这家伙真是机灵!
这是他们这里经常看到的一种蘑菇,圆形的顶子,不大,看着像是铜钱一样,所以叫这名字。
它味道不错,炒着吃或者炖鸡汤都可以,晒干吃也行,吃着很香。蔬菜青黄不接的季节,人们经常喜欢弄这个来吃。
周恒把这一丛都给扯了,装进了鱼篓。等一会儿弄到鱼了,就全都放在小桶里吧。
唉,早知道带个背篓出来就好了。
先前这一丛铜钱菇太少了,不够一碗,要吃就得再找找,凑到一碗。于是,周恒专门在树林里找了起来。
大黄狗办成了事,很有成就感,更热衷于帮人找东找西了。
周恒自己在枯草间拔来拔去,又找到了几丛铜钱菇,还找到了一些别的蘑菇,有几朵稍微大些,叫锅盖菇,其实就像电饭锅倒扣下来的造型。
乱七八糟加起来,也可以凑一大碗了。
大黄狗在前面又大声叫了起来,声音亢奋而急促,难道是找到了什么好东西?
周恒跟过去一看,好家伙!那么大一个平顶蘑菇,像个搪瓷盆底一样,上面还落了几片黄叶子。
真的是很大,周恒把手伸过去比了一下,足足比他两只手掌都要大,倒真是少见了。
周恒哈哈一笑,揉了揉大黄狗的脑袋,嘉奖了它。怪不得这家伙的叫声这么兴奋,原来它已经会区分很多东西了。
这样鼓励它一下,它会更勤快,更喜欢找东西。
周恒把这棵巨型蘑菇摘了,然而看看菇伞的反面,顿时有些犹豫。伞的反面是黑色的,颜色看着有点不舒服。
看着像是有毒的样子。
别的蘑菇都会有些被虫咬、被鸟吃掉的缺口,但这朵蘑菇这么大,表面像搪瓷一样的白,这么好看,但一点点被虫咬的痕迹都没有。
果然啊,不常见的东西,就透着诡异。
周恒扔掉了这朵很多漂亮的蘑菇,揉了揉大黄狗的脑袋,说道:“这个不能要,有毒的,不能吃。”
大黄狗仿佛听懂了一般,神情也没有先前那么兴奋了,脑袋耷拉下来,还低声“呜呜”了几声。
周恒安慰它:“没关系,我们有这么多了,够炒一碗了。走,弄鱼去,正事要紧。”
大黄狗还要往树林深处跑,周恒叫回了它,说道:“走了走了,咱们今天不是弄蘑菇的,是要去弄鱼的,再耽搁时间,就弄不到鱼了。”
大黄狗还不肯走,但看到周恒已经在向小树林外走去,才不得不跟上。
出了小树林,往山背面再走一截路,到了这条渠的上游,选了个比较好的地方,准备下水。
这边果然是肥沃些,第一网兜下去,就起来了两条巴掌大的肥鲫鱼,一些小鱼,几只龙虾,还捞起了不少螺蛳。
这种小孩拳头大的螺蛳,可以敲肉出来用辣椒炒着吃,味道还不错。
反正什么乱七八糟的都装进了桶里,一会儿回去了再分。
本来小鱼是最好和小龙虾分开装的,要不然,怕会被夹烂,但是没办法,篓子里装了蘑菇,鱼虾只能混装了。
桶里多装点水,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第二网兜下去,周恒都忍不住笑出了声,搞到了一条边鱼啊!目测估计快两斤了。
今天运气果然是不错。
他已经想好了,回去弄个酸菜鱼吃。
周恒打一枪换个地方,连着弄了一个多小时,收获不小,大鱼的话,又弄到了一条边鱼,和一条白鳞鱼,都是超过了两斤重的。
小鱼不少,巴掌大的鲫鱼很多,还有几个大蚌壳。
今天满载而归,周恒带着大黄狗赶回家。
鱼获多,里面的水也装得多,提着还很有点重。
还好他回来已经有这么长的时间,力气已经大了不少,还能提得动。要是刚回来的时候,那估计走一段路就得歇一阵。
回来村口经过刘老师的家,就是上午拉二胡唱皮影戏给江晓萱听的那个,周恒热情的跟人打了招呼:“刘老师,您还去弄野菜了?”
尽管他早已不教书了,但基本上全村人都这么称呼他,周恒小学四五年级,也是他教的语文。
然后在桶里捞着,捞了一条白鳞鱼出来,说道:“这条给您煎着吃。”
这条鱼二斤出头,还有点肥。
刘老师手头正挎着个菜篮子,里面装着一些野菜——就是那种有刺的藤条上的嫩尖。
这种野菜,周恒也不知道叫什么学名。
刘老师七十岁了,人长得清瘦,但精神头很好,可能有点兴趣爱好的老人,晚年要显得潇洒一些。
这不,下午他没什么事干,还到旁边山上摘点野菜尖吃吃。
看到周恒递上来的鱼,刘老师连忙伸手婉拒:“这不行这不行,无功不受禄,我怎么能白拿你的鱼。”
瞧瞧,说话还有点酸腐劲儿,可惜以前只是民办老师,连退休金都没他的份儿。
周恒说道:“没事儿,我这弄得不少,给您尝个鲜。您这下午出去,不怕中暑啊?”
这么大年龄了,他儿子女儿也不在家,出了事情也很麻烦。
他一边说着,一边直接把鱼给放进刘老师的菜篮里。
“那要不你给我算钱,行不行?我不能白拿你的东西。”刘老师还挺固执的说道。
他感觉自己精神头还不错,而且下午出门,也不是顶着太阳晒,没事。
其实啊,经常活动惯了的人,体质反而还好一些。一天到晚呆在家里,老年中风还更快,这是他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
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