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酋长到球长-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坯房也算是华夏的传统文化了,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底层人物的生活被开除出传统的范畴,只剩下雕栏画栋阳春白雪。
    中曾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这版筑之间,就是陈健要盖房子的方式。要是自己直接上砖房,等到多少年后,只怕有某某举于砖窑之内的佳句也未可知。
    版筑版筑,先版后筑。
    在贴近地基直角的外侧挖了个坑,将粗木头插进去当柱脚。
    然后将那些细长的木头用绳子一层层地捆在两根柱脚上,形成了一道木墙。
    在地基内侧与木墙平行的地方也筑起了一道,两道木墙之间留下了大约一尺的缝隙。
    全部捆扎好之后,太阳也升的很高了。螺岛上升起了阵阵炊烟,偶尔还能听到轻微的笑声,却被风吹散,听不真切。
    “吃了饭再来。”
    族人们也都饿了,倒是狼皮和松两个人冲着众人挥手道:“你们先回去,我这几根绳子再扎紧一些。给我俩留一条船就行。”
    陈健嗯了一声,带人先回去了。
    岛上已经喧闹起来,还没等靠岸,几个女人就围过来喊道:“健!健,柳条筐里真有鱼!老祖母让我问你,这柳条筐怎么办?”
    “放上些碎肉骨头,再扔河里去。”
    隔着十几米的水面对答,免不得要用喊的,几个女人应了一声,匆匆跑到了河边。
    几十条新鲜的鱼正在火上烤着,这几天总吃鱼干,河又这么宽没发堆石头捕鱼,真有些怀念鲜鱼的味道了。
    这一次捕鱼在族人看来简直神奇,不用下水,也不用搬石头,鱼就自己跑到柳条筐里了?只怕这样下去,真有一天坐在火堆旁便有食物自己飞到陶盆中……
    榆钱儿晃着两条小辫儿问道:“哥哥,哥哥,我知道这鱼想吃肉才进去,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跑出来呢?”
    陈健一摊手道:“我哪知道,可能是在里面迷路了吧?”
    “才不是,肯定有原因。”榆钱儿嘟着嘴,觉得哥哥在逗弄自己,只是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
    然而实际上就是如此,柳条筐里面宽大,而漏斗口太小,进去的时候是从大孔往小孔里钻,出去的时候可就麻烦了。鱼要是能想明白,琢磨出那个小孔就是出路,那智商就得上八十了,显然它们并不聪明。
    算起来几十条鱼不够族人吃的,于是聪明点的族人们看到了柳条筐中真的有鱼后,就开始再一次的编织了。
    这算是一剂强心针,让这些疲惫的族人觉得陈健的许诺又近了一些,不至于像昨天一样只看到土坑没看到希望。
    吃过一餐早饭,恢复了力气,几十号轻壮全都到了河对岸。
    两人一组将土用柳条筐倒进两道木墙的缝隙中,男人们用粗木头用力夯的结实。
    四面墙每侧分上十几个人,土坑中挖出的土就在旁边,来来回回的很是迅速。
    可是很快大舅就停下了,问道:“健,这四面都围上,咱们怎么进去呢?”
    一句话,族人全愣住了。
    陈健拍了下脑袋,真是千头万绪忙得晕了,把门窗都给忘了。
    “先夯着,对着草河的这边先不夯。大舅,你随我来,还有你们几个。”
    随手点了几个人,几个人擦了擦汗,跟着陈健到了河边。
    选了几根木头,陈健估算了一下门的大小,用绳子量出了距离,现在还没时间去弄刻度尺,先忙完这一阵再说吧。
    如今没有钉子,门框只能用卯榫结构,这东西可简单可复杂。复杂的可以造百尺塔不用半根钉,简单的当个门框绰绰有余。
    卯榫,直观点理解就是凸插在凹的上面,变成日或者口,里面有没有那一横看你的技术。
    先将木头去皮,用石斧石刀休整平了,绳子量好位置。用简单的石凿子挖出个眼儿,这是将来门框子的上梁。
    另外两根木头在横截面上刻出个凸起,作为门框的两侧。叫大舅来,是因为他是部族以前打磨石器最好的,当初在肩胛骨上砸孔就是他弄得。
    工具不趁手,也好在不需要太高的精密度,忙活了许久,总算是弄完了,卯榫合上之后,陈建问道:“看明白了吗?”
    “懂了,和在石头上打孔,往里面塞棍子一个道理。”大舅瞥了几眼,给出了个准确的定义。
    “那行,大舅,你带这几个人做这个,我们就先去干活了。”
    大舅嗯了一声,又用手晃了一下木头框,颇为满意,又问了几个问题。
    陈健还没等解答呢,就听到上面有人喊他的名字,只好匆匆回去。
    第一间房子已经有了雏形,三面墙都有大半人高了,可是现在不论是往里面装土还是夯土,都已经很麻烦。
    有了麻烦,自然想到了陈健,于是将他喊来。
    又恨的骂了一声自己顾前不顾后,匆匆用绳子和木头绑成几对而晃晃悠悠的梯子,弄了两个简单的放在前世绝对被举报的脚手架,这才继续下去。
    六七十个人盖一间房子还是很快的,很快大舅弄出的门框窗框也拿了过来,正面的墙壁这才算是正式开工。
    固定上门框,开始填土,用土将门框挤住,在下午弄出了第一间房子的大框。
    南面的墙比北面的墙高出了一米,抬过木头密密麻麻地横放在房顶上,形成个南高北低的斜面。
    上面填上一层土,盖上桦树皮,接口处倒上松脂。
    然后带着几个人踩在房顶的木头上,把昨天妈妈带人割回的草一层层的铺在上面,一层又一层地压住。
    超强吸收,三向防漏,只要不是大风暴雨,雨水都会顺着茅草流下去,即便饱和了还有一层倾斜的桦树皮。
    太阳已经将近落山,上不了房顶的族人用手遮住阳光,昂着头看着几个人在上面铺着房顶,心里说不出的震撼。
    远处玩耍的孩子们也都围了过来,仰起头看着这个名叫“屋”的东西。
    即便风吹下的草屑迷了眼睛,只是用手随便揉揉,却舍不得把头偏开,仿佛怕再也看不到一样。
    房顶上,陈健等人沐浴在夕阳下,影子和房子融为一体。
    铺好了最后一层草,拉上来一根原木压好,坐在南面压茅草的木头上喘了口气,腿自然地垂下,微微晃动着。
    茫茫旷野上,第一个超脱了自然的造物,就这样出现了。
    它不完美,但它却是人征服自然的第一声宣言:我们在平原也可以不再惧怕风雨,我们不再需要天造的洞**藏身。

第二十二章 十三天的样板村(三)
    族人的第一间小屋是一所用黄土夯成的小房子,紧挨着悬崖正面的斜坡。
    小屋前没有院子和鲜花,只有艾草、刺玫和小蓟草。门前被错综交织的脚印和碎石泥土覆盖,就连地上的一种可爱小巧的淡紫色野花也被踩的奄奄一息。
    屋子里没有炕、没有灶台、没有床、甚至连烟囱都没有,里面洋溢着古怪的泥土的腥味和草汁的苦味。
    此时已是傍晚,草中飞起的蚊子、土里挖出的蛴螬、略微疯狂的土蜂围绕着族人,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阻挠族人的兴奋。
    陈健蹲在房顶上,没注意自己兽皮裙下的风光都暴露在初夏的原野上。
    幸好族人的眼睛并没有盯着他,而是望着这座简陋的草屋,幻想着住在里面的感觉。
    大舅走到门框旁,用手触摸着自己刻出的门框,带着自豪。老祖母和几个人走进了屋里看了看,平整的地面没有洞**里那些将人绊倒的石头,很是满意。
    不需要生火,太阳的光芒从窗框中**来,一切都那么清晰。孩子们从窗框上爬来爬去,嘻嘻哈哈,大人们用手拍着泥土的墙壁,这是他们用手夯出的。
    陈健摇摇晃晃地站在房顶,指着那一片被挖出的土坑道:“那里都将是我们的屋子,那一片草地在明年这个时候会给我们带来食物。有长大的狼崽子提防着野兽,那些长大的哆哆鸟和雁鹅会在这些草堆上生蛋,那些长大的小猪崽随时都可以用手抓住吃掉。这就是我给家人们承诺的生活!”
    他用带着煽动性的语言说着未来,这一次有了足够的底气。
    弓箭,他用一天让族人看到了承诺;布网,他用了两天让族人得到了喜悦,如今的房屋他用了五天让族人摸到了希望。
    从此之后,他终于可以将愿景和许诺延长到以年为周期。从一开始播种下的希望和信任到了可以收获一次的季节。
    族人们闪烁着希望的眼睛和止不住兴奋的怒吼,这些从前将信将疑的话,都随着这间简陋的房屋烟消云散。
    陈健从房顶下爬下来,扛起了一柄石锄,用很淡然地语气说道:“好了,回去吃饭。”
    族人们跟随着他的脚步,不断回望着这间小屋,终于来到了河边。
    老祖母看着族人们,嘴角露出了笑容。她所知道的那些祖先传来下的经验,都已经被外孙打破,自己或许真的老了。
    不是身体,而是心。那些祖辈流传的东西,已经可以随着自己的身体一起衰老,然后被族人们用火烧掉,满随着山风洒向这片大地。
    她感觉族人们的未来是自己所不能想象的,可她也知道自己恐怕无法看到那一天。
    榆钱儿扶着老祖母,看着老祖母有些奇怪的神情,忍不住叫了一声,老祖母呵呵笑了,抚摸着榆钱儿的辫子,说走吧,咱们回去。
    在河边,回望了一眼耸立在斜坡上的房屋。她忽然想到,如果有一天自己死了,不想让族人们烧掉,而是就埋在村落的泥土里。最好再栽上一棵树,一棵笔直的长得很高的、很久都不会腐烂的松树,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儿孙们的生活,那种她从没有想过的生活。
    榆钱儿不知道老祖母想到了这些,扶着老祖母坐在桦皮船里。年轻人划着浆,榆钱儿亲昵地依偎在老祖母身旁,嘴里叼着一个柳树皮哨子,呜呜地吹着,并不知道哀愁,也不会想到死亡。
    晚饭后,族人们依偎在火堆旁,女人们用点燃的艾草驱赶着蚊子,疲惫了一天却谁都睡不着。每每想到陈健的那番话,都盼着太阳早一点出现。
    人们仰望着星空,看着闪烁的星星,那里承载了人们美好的愿景,比之月亮更加神秘。
    唯有榆钱儿一人盯着从江面上升起的已经有些圆润的月亮,想着那几天看月亮的事,跑到了陈健身边。
    “哥哥,我发现月亮每隔十几天就会变圆。”
    “那么到底是十几天呢?”
    榆钱儿摇摇头,示意自己并不知道,拿出一张桦树皮,上面用木炭画着许多的月亮。
    她指着第一个弯弯的如同船儿的说道:“你看,这是你走的第一天,月亮是从太阳落山的地方出现的。”
    她又指着一个已经圆润的的月亮道:“这是今晚上的月亮,它是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出现的。”
    陈健呵呵笑着,问道:“那你说等这次月亮圆了,到下一次再圆,需要多久呢?”
    榆钱儿摇晃着辫子道:“我不知道啊,你也不知道吗?”
    “我也不知道,我也想知道,所以我在等着榆钱儿告诉我啊。记得,一定要告诉我啊,我也想知道。”
    “嗯。”榆钱儿拿着树皮,坚定地点点头,仰起头看着天边的月亮,托着腮想着月亮的故事,慢慢睡着了。
    潮湿的空气让陈健很不舒服,枕着手臂睡不着。如今的房屋,可以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一眼固然震撼,可想要真正成为可以延长族人寿命的房屋,却还需要完善。
    潮湿的房子会让人生病,长期在洞**中不晒阳光会缺钙佝偻,这些都和寿命息息相关。
    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有资格得老年病的过程,至今还没听说族里有谁活到了可以得老年病的年纪。
    “在我这次死之前,我要让族人中出现几个可以活到六十岁的人。”
    这就是陈健此时的宏志伟愿,疲倦和睡意终于袭来,在潮湿的河岸上睡着了。
    第二天他醒来的时候,大舅已经蹲在火堆旁刻木头了,旁边放着几根已经挖出了卯榫的原木。
    放眼四周,自己竟然是族人中起的最晚的,陶盆中的水已经滚开,芦苇塘附近妈妈在和姐妹们提柳条筐中的鱼,对岸的山坡早已热闹起来,第二间房屋的木版已然成型,正热火朝天的填土。
    随手从旁边抓过一个烧熟的块茎,填在嘴里到了对岸。看了几眼,还算可以,一切井然有序,唯一的瑕疵就是木板有些倾斜。
    于是一个叫吊绳的词出现在了陈健的口中。族人们按他所说,一根细绳挂起,下面垂上一块石头,这才发现木板歪了一点。
    “下次前要记得吊线。狼皮呢,让他继续带人去砍树,今天还是不用狩猎。我要去橡子表哥那看看。”
    这是最原始的脑体分工,族人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示意他赶紧去。
    河边的陶土地里,橡子正在那盘陶碗,七八个人在这边忙着,等着晚上一起烧。
    看到陈健来了,橡子就知道肯定又要有新的东西要出现了。
    “这次要做什么?”
    “一个简单的东西。”
    陈健在地上画了一个长方形,说道:“你捏几个这样底的陶碗,不要圆的要方的,四周都要方的,盘好之后,从中间切成两半烧制。”
    他比量了一下,算起来大约两尺长,一尺宽厚,对于如今的橡子而言这不算什么太难的东西。
    橡子没问要做什么,这东西没法用陶轮,可他这几天盘泥条的技术也长进不少。
    擀出泥饼,用木头比量着切开,四周卷好后,形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
    “是这样的东西?”
    “对。中间切开。”
    橡子拿出一柄石刀,沾上水切开,问道:“要多少呢?”
    陈健想到橡子未必能数到九十九,于是折了几十根小棍道:“这么多,尽快烧出来。”
    说完就要回去,橡子在后面喊道:“健,每次烧陶为什么总有碎的?还有,你看看这个,这是怎么了?”
    他匆匆追上陈健,拿出一个陶碗,陶碗是碎的,可是外面却和别的陶器不同,光滑无比,仿佛和雪天的冰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温度高了还是怎么了,竟然出现了一层简单的釉,只是上百个陶碗就有这么一个,还烧碎了,橡子觉得可惜,想从陈健这里得到答案。
    陈健想了一下道:“你先烧着这些,等盖完了屋子再说。”
    橡子没再说什么,继续去盘那些长方体的古怪东西,每做好一个就在上面放一根草棍儿。
    第二天清晨,一对长方体的陶器就出现了陈健的手中,用手摸了一下,觉得还算可以。
    昨天一天族人盖屋子的速度明显快了,逐渐熟练了种种动作。盖出了一间半的毛坯,甚至有人提议要连夜完成那一半,被陈健劝回去了。
    今天族人们早早就起来了,陈健拿着那件奇怪的陶器走到了人群中,终止了众人的动作,说今天先做别的。
    “有什么比盖屋更重要的吗?”
    “有,让屋子更好。”
    于是族人们不再发问,跟着陈健到了河边的陶场。
    这一次轻车熟路,挖土和泥,清理场地,和上次烧陶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一次不需要全是黏土。
    里面掺上砂子碎石子和草叶,将土堆成一个火山样的形状,上面“火山口”里加上水,几个最有力气的上去用脚和泥。
    将长方体的陶容器抹上一些水湿润了里面,将混合了草叶石子的泥土倒进去。
    上去踩的结实了,两个人抬到平整出的地面上,将分成两半儿的陶器皿分开,一块方方正正的泥坯就算是完成了。
    想要有火炕、灶台、烟囱,只靠版筑法是不行的,那些精细的地方只能用砖。
    如今烧砖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太费时间,而且要先挖砖窑、烧出的第一批砖还要加固砖窑,控制火候,没个十几天是不够的。
    这个工作陈健决定等到族人稳定下来再说。
    泥坯成型简单,自然晾晒干就行,总体来说还算结实,就是很累,算是前世农村泥水匠最讨厌的工作。
    几十套模子分给族人,三五个人一组,咕叽咕叽的脚踩泥巴的声音就在河边响了起来。
    一整天弄出了几百块泥坯,等待晾晒干燥。
    五天后,也就是开始干活的第十天,这些泥坯总算是干了,又花了一早晨的时间背到了山坡上。
    如今已经有十三间简陋的草房出现了,逐渐熟练的族人盖屋子的速度也在加快,算起来不过一百个人每天盖两间不需要地基的泥房,效率之低令人发指。
    十三间排成了一条直线,远远看去总算有了那么点村子的味道。
    每个屋子要塞进去十个人,拥挤是必然的。
    但看看天上的鱼鳞云,只怕两三天之内会有一场大雨,若是下了大雨就没办法在螺岛上住了,万一发了水,桦皮船根本没法控制。
    陈健放下最后一块泥坯,冲着众人喊道:“今晚上,咱们就住在这里吧。松,你带着人把那些盆盆罐罐全都带回来。咱们今天就不继续盖屋子了。”

第二十三章 十三天的样板村(完)
    雨终于落下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