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酋长到球长-第4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元化也点点头,同意这个意见,心说若是天下人都能遵守圣人之言以修身,这天下的粮食总是够吃的,说到底还是教化不够。
    若是没有教化,人如禽兽,便是学会了那些科学与算数,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把这些东西用在率兽食人之事上?
    略微犹疑的心想通了这一节,之前的那些忽然冒出的想法也就逐渐淡了,长长叹了一声便继续南下泉州。
    ps:今日一更。

第七十三章 此时尚是小人物(四)
    十二人抵达泉州的时候已是八月,一年前地震与风灾的痕迹犹在,但不屈而求活的人们还是在灾后坚强着。
    毁掉的桥、城墙、塔和寺庙正在修缮,孙元化等人手中有从徐光启那里拿到的推荐信,略微一打听便知道了那些人的住处。
    说起这些人的时候,泉州的不少百姓连连称赞,其实做的事并不多,但比起什么都不做总归能让人记住。底层的人民从来都是这样,有时候只需要松开他们脖颈上绷紧的锁链一点点,或是多施舍给他们一点残羹冷炙,他们就会心存感激。
    十几人按照众人的指点,找到了当初曾经施粥、收治濒死之人,如今已经建起了一座小建筑的地方。
    远远看去,透明的玻璃闪耀着炫目的光泽,一幢二层小楼一样的石竹建筑坐落在那里,旁边还有一排竹木结构的房屋,也都安着玻璃这种尚算是奢侈品的窗子。
    施粥的地方还能看出痕迹,上面用汉字写着“糖煮绿豆水、夏日消暑多喝点淡盐水以防中暑”之类的字样,几个乞丐正围在那等着,似乎在等那些别人喝完水后剩下的苦涩的绿豆渣滓。
    旁边的一幢石制建筑上挂着一面黑白相间的小旗帜,上面写着“救死扶伤、不问出处”八个字。
    看到这里,孙元化笑道:“怨不得那些人说,只要往这边走,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地方是。果然与众不同。”
    众人也都颇为好奇,玻璃的制作在这里还是稀罕物,尤其是窗玻璃。但对陈健来说,他在大荒城搞到了包税免税的盐、修好了南安的运煤运河,八年时间工人的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除去运输和磨砂这几道工序,价格实际上已经颇为便宜。
    他这一次环球航行又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打个前哨,船上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应有尽有,根本就没考虑卖掉换钱赚取高额利润的问题。台湾与泉州算是最后一站,下一步就是横渡太平洋,寻找夏威夷作为中转站,所以积存的那些东西基本都用在这这几处地方,自然修建的别致不同。
    这些建筑没花多少钱,大体上走的是以工代赈的路子。
    只不过这些建筑别致是别致,在孙元化等人看来却是少了庭院花草,终究落了下乘,而且还没有门和围墙,实在有些格格不入。
    靠近之后,隔着玻璃看到那几件临近的木屋中坐着一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正在那抱着书本,似在抑扬顿挫地读着些什么。
    孙元化顿时来了兴致,招呼众人不要做声,靠近之后就听到里面正读些啊、喔、哦之类的字样,透过玻璃看到前面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一些孙元化不认识的极为简便的字,实际上是陈健很多年前弄出的切音。
    他以为这是和恩师学习的拉丁文一样的夷语,却不想转头便看到另一间屋子里木板上写着几个字。
    看上去那几个字有些熟悉,但是仔细一看又不是那么回事,听着里面的学生们正在念,他才算是明白过来上面那几个字是什么。
    看了一阵,忍不住嘟囔道:“这算是什么东西?爱无心、学头轻、体无骨、龟无脚……况且若说开蒙,自有千字文、三字经,怎么用这些怪字?”
    正自嘀咕着,身后传来一阵滴滴答答的脚步声,听着像是有人拄拐,回身的功夫,但见一个年轻人穿着一身青色儒衫,扎着方巾。
    再往下看去,原来这人竟然断了一条腿,左腿从膝盖往下齐齐截断,下面安了一截木肢。
    孙元化见这人古怪,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本地人。那些号称来自极西之国的人,行为举止透着几分怪异。若是不信他们的三监之乱西渡扶桑的说法,可这些人的旗帜便是阴阳鱼,束发,交领……至少礼服是这样的。若是信了,又觉得实在可笑,这怎么可能?
    好在这个断了腿的儒生先用南京官话打了声招呼,又叙了表字,这才知道这是本地人。
    说了几句,便说到断腿上,那儒生倒也不以为意,笑道:“去年大震,我的腿被压断了。也幸好这些人中有妙手回春之能,将我的腿切下,要不然如今命都没了。舍了一条腿,换了一条命,倒也没什么,况且又有这样的木肢,倒也不算是个废人。”
    孙元化见这人如此健谈,也顺着问了几句,那人又道:“这些人中,还真有古书之中华佗的本事。用了一块布捂住了我的鼻子,之后我便昏睡过去,大抵这就是古人所言的麻沸散吧。等我醒后,腿已经切断了,又有两人将血以鹅毛管灌入我体内,这条命总算是留了下来。”
    “换血?”
    “输血。他们是这样说的。据说他们那战场之上常有濒死之人,也都是用这样的手段。不过我能活下来也是命大,之前他们就说了,这天地之间有肉眼看不到之阴秽之物,吞噬血肉,化脓流毒,能不能活下来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孙元化实在是想不到这样的手段,心中所想的那些东西便有萌动起来,心说既在杏林中也能用上这样的手段,或许真有安邦定国之用。
    只是想到之前那些被糟践的字,心中又有些不满,问道:“这几间竹屋是怎么回事?”
    “学堂。都教些算数、自然、地理这样的东西。这些人家中清贫,又错过了开蒙的时机,科举无望,只是为了学些东西,以为将来安身立命。据说日后还要教授木工、瓦匠、种植之类的东西。”
    “立意是好的,只是缘何不教圣人之言?再者这些人既是开蒙,怎么不以千字文开始?”
    那断腿的儒生笑道:“兄台这就是说笑了。这些人哪里懂什么千字文?他们都不会诵读,又怎么教授学生?只不过当初这些人中的头目也说过,就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千字文的开头八字,便极难。他还问我,如今可懂这八个字?”
    孙元化一怔,忍俊不禁道:“兄是怎么回答的?”
    “天地宇宙,玄黄洪荒……我哪里敢说懂?那头目又说,夫子十五才有志于学,这些开蒙的孩子既不考科举,便认几个字就是。等到日后到了不惑的年纪,再去考虑宇宙洪荒之事。”
    “那就算学了这些字,又有何用?”
    “你说这些简笔之字?嗨,那头目说穷人买不起笔墨,这简笔字可以省许多纸墨钱。再者,既然不考科举,无非就是识字罢了。他说,治理天下是士大夫的事,日后士大夫用正字,百姓便用这些简字。若想考科举,自然不会来此学习,来这学习的也无非是想日后能学个木匠、会计、算数之类的本事,日后出海求食罢了。”
    “可是……”
    断腿的儒生笑道:“没什么可是的,兄台你想,若是家中有钱读书的,谁不想考个功名?自然不会来这里读,因为自然、地理、算数之学,考功名毫无益处。而这里的人就算学的是简字,认的字多了,将来也能读些圣人之言,总比连读的机会都没有要强不是?”
    “兄台也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难不成白读了?句读之事,没有先生,难道自己看书就能看明白了?我的意思是兄台可以在闲暇之余教教这些孩子。”
    儒生皱眉道:“我?我如今只是雇工,他们让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混碗饭吃。你们这些精通圣人之言的,既不肯免费教授,又不肯让别人教这些穷孩子认字,动动嘴皮子便让我在闲暇之余教教他们,你们怎么不来?我如今断了腿,就算学富五车也考不了功名,总得吃饭不是?”
    孙元化便要反驳,这人却又道:“莫说别处,就是如今福建山村之中也有一个村子都大字不识一个的,兄台如此心肠,不妨去教化他们?何必盯着这些认了几个怪字的孩子?”
    这么简单的话,倒是让孙元化无法反驳,那人气哼哼的走了,留下孙元化一人在那。
    回过身看了看另一件屋中,墙上挂着一张地图,一个人拿着竹棍指着地图上的一处说着什么,靠近玻璃窗,孙元化正听到一个孩子起身问了句什么。
    “先生,咱们这的人都说吕宋,这吕宋在哪啊?”
    教书那人拿着木棍一指,孙元化也是第一次知道吕宋在什么地方,那教书的先生用古怪的语调说道:“这便是吕宋。你们也见过那些银币,是从这里地方运到吕宋的……”
    说完又在地图的另一端一指,下面的孩子们惊呼不已,孙元化也是第一次知道这吕宋的白银竟是从这么远的地方挖到的。
    心中好奇,又听了一阵,孩子们又问道先生从哪来,那先生听到这,笑了笑指了指另一处极远的地方。
    “先生,你从这么远的地方来,为了什么?”
    那先生没有回答,却问道:“为了什么?得先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你们说说,你们将来都想干什么?”
    “我想等有了钱,买地!”
    “买了地,娶女人,生了娃,将来考功名。”
    “要是中了状元,啥都有了。子孙后代也就不愁了。”
    “多买地!”
    “俺娘孤零零把俺养大,将来有了钱给俺娘立个牌坊。”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那先生也是笑呵呵的,等孩子们说完,他笑眯眯地说道:“我来这里啊,一个是因为这是大家的决定,我要遵守,因为我有同党。二呢,便是觉得这里有很多的好东西。你们有自己的父母,我也有自己的兄弟和国人。我就想着,你们这里的药物我带回去可以少死很多人;你们这里种稻的办法带回去,可以让更多人不挨饿;当然,你们也是人,也和我一样都是穷苦人,我们也把我们的药物、种稻的办法带来,让你们也少死人、少挨饿。”
    说完又道:“同时呢,也是绕着地球转一圈,想一想为什么有人吃肉穿绸、为什么有人吃糠咽菜。”
    “先生,你找到答案了吗?”
    不只是孩子们好奇,连窗外的孙元化也伸长了耳朵,却不想那先生摇头道:“大概知道但还不确定。好了,不说这个了,来,我随便点几个名字,你们上来指一指泉州府在哪、吕宋在哪、京城在哪、倭寇从哪来。”
    念了几个刚才说自己的梦想是买地、儿子中状元、母亲立牌坊的孩子上前,一一指点。
    孙元化怔怔地看着那张地图,忽而醒悟。
    “若以地理来论,我竟比不过这些才上了一年学的孩子?我竟然才知道,原来齐鲁是这个模样、原来吕宋在那……我生于斯、长于斯,竟不如一群来自极远之地的夷狄知道大明到底是什么模样?”
    “我整日想着封狼居胥,这狼居胥在哪?距九边多少里?我整日想着海波清平,这日本国又在哪?风向如何?我竟不知道他们的大小、方圆,却已经想这些事,到底是我立志心存高远?还是好高骛远?空谈误国,空谈误国,这些空谈脚踏辽患手平倭乱的大臣们,又有几个知道这些?”

第七十四章 此时尚是小人物(五)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心情竟然平静下来,站在门口听着里面的人讲着什么,和那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一起听这些新奇的关于世界的故事,这大抵就是自然课。
    正听到频频点头的时候,外面传来一阵吵闹之声,孩子们扭头往外看,先生却严厉地说道:“读书之时,不要三心二意,外面的事等你们下了学再去问。”
    孩子们纷纷低头,孙元化却忍不住走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外面已经围了不少的人,不断地朝这里面指指点点,那个断腿的儒生和几个人在外面挡着。
    来这里闹事的,为首的是一个男人,身后还跟着不少人,有个女人怯懦懦地跟在那男人身后,用孙元化听不太懂的闽南话说了几句,却不想那男人直接一巴掌打在那女人脸上。
    女人再不敢说话,瑟缩地躲到后面。
    断腿的那儒生走到前面怒道:“徐三,你又来闹什么?”
    “闹什么?把我外甥女交出来,要不然一把火点了你们这妖窝!”
    那男人喊了几嗓子,后面跟着他的同族之人也跟着壮声势。
    “这话说的,去年大灾的时候,你妹子养不活那小娃娃,便送到这里。如今灾年过去了,我还不知道你的心思?无非是想着把这娃娃要回去,过两年卖给大户做个丫鬟,换几两银子。有你这样的娘舅,这孩子也是倒霉!”
    徐三却不讲道理,回身喊道:“乡亲们,这群人去年收养了那么多的孩子,可是活下来几个?我看,他们是拿去炼药去了!今天不给个说法,就烧了他们的妖窝!”
    “放屁!若是不救,那些孩子也都被扔了或是埋在树下了,无非就是今年番薯能活的性命了,便想着养大了卖个几两银子。”
    断腿那儒生指着人群中的女人道:“你也是当妈的,怎地就这样狠心?你还不知道你哥哥的为人?这孩子从鬼门关中转了一圈,总算是活了过来,长大后再不济当个护士女医,岂不是好过卖给人家?”
    那女人捂着脸只是哭,却不敢回答,徐三冷笑道:“便就像是你说的那样,那孩子也不是你们的。怎么,你们还想养大了卖钱不成?说别的都没用,今天必须得把孩子交出来,这孩子就是父母的,这是天地间的道理,大伙说是不是?”
    围观的众人却不吭声,心里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又不愿意招惹这些宗族中人,便是胆大的也只是劝道:“你说人家拿去炼药,岂不是污人清白?这孩子养不活也是常事。”
    争吵中,楼上下来一人,一看就不是什么善类,摸出一把短铳朝天就是一枪喊道:“吵什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学堂,你们的知府大人也曾提过字的。学童正在上学,那些收养的孩子也不在这,都在城外义庄,要闹去那边闹!”
    枪声一响,众人都吓了一跳,不敢靠前。忽然间那女子跪了下来,哭道:“我是真想我那孩子了,就让我看看吧。”
    说完看了身后的兄长和家里人一眼,忽然跪爬到众人之前哭喊道:“我也不求要回去,就是想的厉害,就想看看就是……”
    话未说完,就被身后的娘家人一脚踢倒在地,伸出手便是两巴掌打的鼻孔流血,拖着头发拽了回去。
    众人都知道,这一个女娃子若是从最难养活的时候活过来,以后也好养了。
    如今番薯也种起来,以后喂养些番薯再养个六七年,将来出落的好,赶上和好年景,便能卖个几两银子,比之养猪可要赚得多。
    在一旁看热闹的孙元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事,心中更为犹疑,这种事该怎么办?
    他本以为这些人会讲些道理,却不想站出来那人直接挥手道:“当初暂时签了契的,一文钱买下的。一则是不想有人卖儿女,二则也是当时养不活,她这当妈的当时也是声泪俱下,让我们收留。我不会讲道理,也直接告诉你们,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义庄,你们去那边要。我们这些人各管一摊,各有分工,妇女儿童部的事我管不到,去义庄那边有人管,我这边只是学堂、医馆和救济处。”
    既是说到这,这群人又骂了一阵便朝着城外的义庄而去,跟随的还有不少想要把孩子要回来的。既有想要将来卖钱的,也有是真的觉得如今能活下来想把孩子要回去。
    最主要还是这群人看起来比较善良,若真要是卖给那些大户,必然连个屁都不敢放,早早被人打了出来。
    难得遇到一群看上去讲道理的人,这事反而好办的多。
    孙元化在一旁看的久了,又见挑唆那人的嘴脸,便问身边人道:“这是怎么回事?”
    “还能怎么回事?去年大灾,救下的孩子想要回去。还有些卖掉的女人、大灾中抛的妇人家,义庄也收留了不少,既然是好人,那闹总是有用的。”
    “还有妇人?没有休书吗?”
    那人看了一眼孙元化,笑道:“兄台怕是没见过大灾吧?有道是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大灾到来的时候,哪有时间写什么休书?自去求活就是。如今缓过来了,自然是要要回去的。”
    听到这话,他心里一动,便先让那十一个人留在这里,自己悄悄跟在那些人的后面,去看看那义庄是怎么回事。
    说是义庄,实则是一个社会实践基地和起到一个千金市骨的作用,从这里批量培养本地的年轻人,也为今后的渗透和人口转移做个准备,属于是打着慈善旗号为搞事做准备。
    赶上去年地震加风灾,陈健委托以别人的名义,在泉州外的几处买了好大一片地。
    收留了一千多人的本地灾民,又将随船而来的党内的一些专管妇女儿童、农业、手工作坊的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