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的,我们会努力的。”森重士和多田吾夫齐声答应着,然后鞠躬离开了。
“成本!成本真是一个大问题啊!”米内隆吉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捶着自己的脑袋感叹道。
秘书轻轻地推门进来了,说道:“副总裁,楼下有两位中国人想拜访您,他们说他们是中国国家重大装备办公室的。”
“哦,我知道。”米内隆吉随口说道,“请他们进来吧。”
第四百五十九章 这是完美的合作
秘书退出去,少顷便带着两名中国人走进来了。米内隆吉坐在办公桌后面抬眼一看,发现进来的二人他都认识,是他曾经接触过的中国重装办的两位副处长,分别叫作冯啸辰和王根基。
几年前,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五套大化肥设备,是由日本化工产业协会组织若干家日本化工设备厂商共同承建的,秋间会社也是设备提供商之一。这项引进工作是由重装办牵头的,米内隆吉因此而与重装办的官员打过交道。
再往后,因为由北方化工机械厂分包的分馏塔出现质量缺陷,秋间会社向中方提出交涉。重装办也派出了官员与秋间会社进行协商,在这个过程中,米内隆吉也见过冯啸辰和王根基二位,算是有点脸熟了。
“原来是王先生、冯先生,欢迎二位前来做客。”
认出对方之后,米内隆吉慢悠悠地起身上前与冯啸辰、王根基二位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在米内隆吉看来,这俩人都是小字辈,不过既然他们代表的是中国的重装办,那他肯定还是要客气一下的,这也算是秋间会社的重要客户了。
“米内副总裁,冒昧打扰了!”冯啸辰用日语说道,王根基不懂日语,只能在旁边陪着笑脸。
“哪里哪里,秋间会社非常欢迎二位的来访。”米内隆吉答道,“二位快请坐吧。芳子小姐,请给客人倒两杯茶来。”
秘书献上了茶,冯啸辰和王根基在沙发上落座,米内隆吉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宾主双方寒暄了几句,随后米内隆吉才问道:“二位此次到日本来,是有什么公干吗?”
“我们是就引进的五套日本大化肥设备全部顺利投产一事,专程来日本向各家供货商致谢的。我们昨天已经拜访了化工设备协会的乾贵武志副理事长,今天则是前来拜访米内副总裁,当面表达我们经委张主任以及重装办罗主任的谢意。”冯啸辰说道。
“不敢不敢,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一向是非常珍惜与中国政府的友谊的。”米内隆吉说着套话,心里却在嘀咕着。他可不相信这两个中国人来一趟日本就是为了说什么感谢之类的,这种事情打个电话或者发个公函就足够了,有什么必要漂洋过海来说呢?除非这俩人是想借着这个由头来日本旅游。
冯啸辰道:“在这次合作中,日方除了向我们提供设备之外,还向我们中国企业转让了大量化肥设备制造方面的核心技术,帮助我们的企业掌握了许多关键设备的制造能力,并为我们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对于这种日方这种无私的帮助,我们是非常感激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非常刻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这么多的技术,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米内隆吉话虽这样说,心里却是另一番计较。向中方转让技术的事情,他是打心眼里不赞成的,但没有办法,中方把转让技术和设备采购捆绑在一起,日方不转让技术,人家就不采购你的设备。无奈何,最终日方只能是屈服了,在收取了可观的技术转让费之后,把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转让给了中方。现在冯啸辰把这事提出来,而且还称日方是无私帮助,这不是存心给米内隆吉添堵吗?
冯啸辰像是对米内隆吉的心理无知无觉,他继续笑呵呵地问道:“米内副总裁,我和王处长这次来日本,除了向各位表示感谢之外,还想再听取一下各位对于这次项目中我方企业表现的看法。这次建设的五套大化肥设备,都是由日方企业负责核心设备生产,其他设备由中国企业分包制造。我们想了解一下,日方对于我国企业分包制造的部分,有什么评价。”
“评价嘛?呃,除了个别意外的事件之外,就与秋间会社合作的中国企业而言,我认为他们的技术还是比较好的,工作态度也非常认真,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米内隆吉字斟句酌地说道。他说的个别意外事件,当然就是指北化机制造的分馏塔不合格一事,事后北化机重新提供了一台分馏塔,质量已经达到了日方的要求,这件事也就算是过去了。至于中方企业提供的其他配套设备,以及设备安装过程中中国工人的表现,米内隆吉也实在没法说不好。工业上的事情还是有一些客观评价标准的,中国企业提供的设备达到了质量要求,秋间会社在接收时都是签了字的,米内隆吉当然没法睁着眼睛说不行。
“感谢米内副总裁的肯定,我想,我国企业能够拥有这样的技术,也得益于包括秋间会社在内的广大日本企业的指导,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叫作名师出高徒啊。”冯啸辰道。
“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与中国同行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米内隆吉笑道。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好话,花花轿子众人抬的道理,他也是懂的。冯啸辰夸了日本企业,他当然要回过头来夸夸中国企业。
冯啸辰顺着米内隆吉的口风说道:“是吗?这么说来,米内副总裁对于这一次的合作是非常满意的罗?”
“是的,我非常满意。”米内隆吉道。
冯啸辰道:“那么,米内副总裁有没有考虑过,双方继续保持这样的合作呢?”
“继续保持合作?什么意思?”米内隆吉一愣,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才是今天这场会谈的核心,冯啸辰前面绕了那么多的弯子,就是为了把这句话引出来的。
冯啸辰装出平静的样子,说道:“继续保持合作,就是说按照此前的合作模式,我们双方继续下去。”
“你是说,中国政府打算再建一些大化肥项目?”米内隆吉眼睛一亮,身体也不由自主地坐得更直了。
可惜,冯啸辰的回答让他失望了:“不,米内副总裁,我们国家目前拥有的大化肥设备已经能够满足需求了,暂时不会考虑再建设新的大化肥项目。”
“那么,我就不懂了。”米内隆吉有些疑惑地说道。
冯啸辰道:“在此前的大化肥项目中,秋间会社作为项目的总承包方,负责核心设备的建造,而我方企业则作为分包商,承担一部分技术要求较低的设备的生产。贵方拥有先进技术,能够保证全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我方的优势主要在于生产成本较低,能够有效地控制全套设备的造价。米内副总裁不觉得这种合作是非常完美的吗?”
造价!
米内隆吉只觉得脑子里有个什么东西一闪,分明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被他发现了。他一时想不出这件事情是什么,不由得认真地说道:“冯先生,能麻烦你把这一点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完全可以。”冯啸辰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说道:“目前,中国国内的大化肥项目建设已经暂时告一段落,短期内不会启动新的建设项目。但据我们了解,秋间会社在非洲、南亚、东南亚和拉丁美洲都有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建设,是由秋间会社独立完成的,所在国并没有分包的能力。
恕我直言,在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企业向亚非拉客商提供的设备报价超出了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你们不能有效地降低造价,这些传统市场就有可能流失掉,比如说流失到韩国人的手里。”
“你的意思是说,你们中国企业可以在这些项目中为我们提供一些分包服务?”米内隆吉焦急地打断了冯啸辰的话,直截了当地问道。他已经明白自己刚才想到的是什么了,可不就是造价吗,这是森重士哭着喊着希望他解决的问题,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工夫。
冯啸辰愕了一下,心道我这还没有抒情完呢,你怎么就上前来抢戏了。不过,他对于米内隆吉抢戏的事情还是挺欢迎的,对方能够想到这一节,就省得他去解释了。
“米内副总裁,我要说的正是这个。”冯啸辰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日本的20分之1,甚至更少。如果把一部分费工时较多,而技术要求并不高的设备交给中国企业去做,能够有效地降低你们的设备造价,进而降低你们的报价,帮助你们获得这些国家的订单。”
“可是”米内隆吉下意识地说了一句,却又不知道如何说下去才好了。他本能地觉得这件事不妥,可是具体到哪个地方不妥,他又说不出来,也许只是一种习惯吧。
其实,秋间会社承接的海外项目,设备也并非完全都是秋间会社自己制造的,其中来自于协作企业的比例非常高,有时甚至高到七成以上。这种做法并不奇怪,因为工业体系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一家企业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设备制造技术,而是由不同企业生产不同的设备,再由一家企业进行集成,秋间会社就是这样的集成商。
在以往,秋间会社采购外协设备的范围仅限于日本国内,而冯啸辰却给米内隆吉带来了一个新的选择,那就是从中国寻求代工。
第四百六十章 我们是带着友谊前来的
让中国企业去给外国企业代工,这是冯啸辰从韩江月那里得到的启示。从明州回到京城后,冯啸辰把这个想法向回国来过年的奶奶晏乐琴、叔叔冯华谈了一下,得到了他们的认同。晏乐琴以她在德国的经验表示,把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利润率较薄的配件和辅机交给其他企业去做,是许多装备巨头的惯常做法。这种方法能够让这些装备巨头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开发先进技术,避免那些低端工作牵扯自己的精力。
早些年,这种产品分包往往局限于欧洲范围内,甚至就在各国的本国范围内,许多小企业就是通过从大企业分包业务来生存的。随着欧洲的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产品分包开始转向日本、东南亚、南美等地区。有些公司是通过在这些地区建立合资企业来承接分包任务的,有些公司则索性直接把任务分包给当地有一些实力的企业。
中国企业在过去几乎没有参与过这样的国际协作,一方面的原因是前些年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往来太少,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承接分包业务的要求,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许多技术规范都是沿用苏联的,与西方的工业标准不匹配,因此也难以有效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渐走向世界,对外交往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所引进的技术大多来自于西方世界,实现了从苏联标准向西方标准的转化。这样一来,中国企业承接西方企业外包业务的基础便形成了,缺少的仅仅是一种意识而已。
晏乐琴深知推动中国企业成为西方企业外包商对于中国的工业技术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她对于冯啸辰能够想到这一点并打算付诸实施深感欣慰,并表示等自己回到德国之后,就会帮着冯啸辰去联系一些业务,这也是她为国家工业进步所做的贡献。
冯华和冯舒怡两口子也各自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给了冯啸辰一些指点。比如冯舒怡提醒他在承接外包业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技术专利和许可证之类的问题,同时还有可能借此获得国外的技术转让,冯啸辰把这些提醒都一一记下了。
春节过后,冯啸辰来到重装办,向罗翔飞汇报了自己的新想法。罗翔飞一听就明白了,不由得喜上眉梢。在罗翔飞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企业出国找市场迅速成为一项重大决策,各职能部委纷纷向下属企业发出号召,跑到重装办来打听具体做法的企业领导几乎要把罗翔飞办公室的门槛给踩塌了。
商已经是在抱怨价格过高了,秋间会社只是迫于成本压力无法降价,哪里还敢涨价呢?
冯啸辰的出现,可谓是在米内隆吉瞌睡的时候递上了一个松软芬芳的枕头,让他有一种扑上去酣然入睡的冲动。不过,作为一名资深的企业家,他不会表现得如此轻率,他微微地点点头,说道:“冯先生,你说的话的确有一些道理,不过,我们还是习惯于使用我们本国的分包商,因为这样在沟通以及质量方面,会有更多的便利。”
“我可以理解。”冯啸辰淡淡地笑道,“不过,米内副总裁,你真的不需要考虑一个备用方案吗?据经济学家预测,日元在未来两年内还会保持升值的态势,会从目前的200日元兑换1美元,上升到150日元,甚至120日元。届时日本的出口贸易条件将会进一步恶化。当然,如果秋间会社的业务范围仅限于日本国内,倒的确是不用担忧的。”
“这……”
米内隆吉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关于日元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他是听人说起过的。关于日元会升到什么水平,众说纷纭,而冯啸辰说的数字,无疑是最可怕的一种情形。冯啸辰说如果秋间会社的业务仅限于日本国内,这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故意说出来恶心米内隆吉的假设。因为秋间会社的业务恰恰是绝大多数都在日本国外,日元升值对于秋间会社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其实又岂止是秋间会社一家呢?日本是一个资源短缺、市场狭小的岛国,外向型经济是日本的立国之本。日本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依靠海外市场发展的,如果因为日元升值而失去了海外市场,日本经济将会堕入深谷。
“米内副总裁,有些事情恐怕还是事先早做准备为好,培养一个分包商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而是需要有更长的时间去磨合。等事到临头的时候再想找分包商,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当然了,我刚才说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建议而已,我和王处长这次到秋间会社来,主要是来向米内副总裁表示谢意的,现在谢意已经传达到了,我们也该告辞了。我们约了森茂铁工所的川端弘嗣董事长,我们现在要过去向他致谢。”
冯啸辰说到此,拉着王根基站起身来,向米内隆吉鞠躬道别。米内隆吉心情复杂地陪着笑脸,亲自把他们送到了电梯口。看着电梯下行到了一楼,米内隆吉转过头,沉着脸向秘书吩咐道:
“芳子,请你和总裁联系一下,看看他什么时候有空,我要和其他几位高管向他汇报一下公司未来的经营战略问题。”
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冯啸辰一行穿梭般地走访了十几家化工设备厂商,又托熟人介绍,与一些其他行业的装备制造商进行了接洽。冯啸辰对于各行业的情况都颇为了解,对国内许多装备企业的技术状况也很熟悉,一遇到合适的机会,便会向日本企业进行推介。尽管大多数日本企业对于冯啸辰所谈的事情都给予了模棱两可的答复,但冯啸辰和王根基分明能够感觉出来,大家对他们的兴趣还是很足的。
在冯啸辰拜访米内隆吉后的第四天,乾贵武志在化工设备协会的办公室里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讨论有关请中国企业代工的问题。参会的企业包括了秋间会社、森茂铁工所、池谷制作所等一批化工设备企业。
第四百六十一章 让他们尝到甜头
“情况就是如此,诸君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乾贵武志做了一个综述性的介绍,然后便把发言权交给了各家企业派来的代表。化工产业协会是一个中介性质的机构,本身并没有什么权力,乾贵武志的地位全在于他在行业中所发挥的协调作用。
“中国人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想要接我们的外包业务,这一点他们毫不掩饰。正如乾贵君刚才介绍过的,那两位中国官员这几天走访了数十家企业,在每家企业所谈的话题都是相同的。他们开出来的条件也非常直接,那就是他们的设备更便宜,便宜到让我们无法拒绝的程度。”米内隆吉说道。
“这一点我们大家都清楚,不需要米内副总裁强调。”池谷制作所销售总监内田悠带着矜持的微笑说道,“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中国人除了这个表面上的意图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想法?”
“什么更深层次的想法?”米内隆吉对于内田悠的话有些不满,他沉着脸说道:“企业当然就是以赚钱为目的的,还需要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吗?内田君,你是不是想得太多了?”
内田悠道:“米内副总裁,你没有觉得中国人是在蚕食咱们的市场吗?在从前,他们根本就不具备大化肥制造的技术,只是通过从我们这里引进技术,才形成了一些生产能力。而现在,他们却开始要求做我们的分包商了。照这个趋势,再过几年,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成套设备市场上,和我们一决高下。”
米内隆吉冷笑道:“内田君,这些话我在几年前就已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