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重工-第3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是大型煤制燃料成套设备,其中,第一,高压油煤浆进料隔膜泵,要求出口压力在20兆帕以上,工作温度290摄氏度,固定含率50%,其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多支点、大推力动力端设计;特殊冲洗、密封结构的液力端设计;特殊介质工况下易损件寿命的提高。第二,液化反应器离心循环泵,要求出口压力20兆帕以上,工作温度480摄氏度,固定含率50%,其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耐磨结构,特殊密封结构,电气控制系统。第三……”
    早有工作人员把一份份的资料送到了每个参会者的手边,资料上的内容正是吴仕灿所念的内容,只是更为详细。大家都不再调笑了,只顾拿着铅笔在资料上画着圈圈点点,偶尔还要与跟自己一块来的生产处长、技术处长们小声讨论两句。吴仕灿所说的这些项目,都是一项一项的关键技术,涉及到煤制燃料、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精对苯二甲酸、天然气化工等等。每家企业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长的是哪一项,从而也知道冯啸辰现在提出这些项目分别都是说给谁听的。
    在以往的历次项目会议上,装备公司也是如此分配技术研究任务的,但这一次吴仕灿所陈述的项目,比每一次都要多,而且难度也更大。这就印证了大家此前心里的猜测,一个近2000亿元的大蛋糕,冯啸辰是绝对不会让大家这么轻松地吃下去的,一定会附加一堆苛刻的条件。
    “以上就是我们拟定的近期化工领域的重大攻关项目,请各企业在会后认真商议一下,看看自己能够承担哪些任务。”吴仕灿完成了自己的讲述,抬起头看着众人说道。
    “我纠正一下,这不是我们拟定的项目,而是经贸委、发计委会同各职能部门,经过长时期调研提出的项目,装备工业公司只是具体负责这些攻关项目的落实而已。”冯啸辰笑着解释道。
    他倒也没有说谎,吴仕灿念的这份清单,的确是经过经贸委、发计委审议过的,其间也进行过认真的调研。不过,调研的牵头部门以及最终清单的制订部门,却是装备工业公司,其中有一些项目正是冯啸辰力排众议加进去的,按照某些部门的想法,这些项目未免有些超出国家现有技术实力的范围,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现场的厂长经理们也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焉能不知道这份资料有什么样的背景。听完吴仕灿的介绍,又把手里的资料认真翻了几遍,大家脸上都露出了苦相。先前发言的周荣权说:
    “冯总,吴部长,我们刚才看了一下,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装备公司应当是希望我们拿下2万千瓦大型多轴工艺空气压缩机组的研究,这方面我们过去的确有一些技术储备,但要从5千千瓦机组一下子提升到2万千瓦,存在的技术障碍实在是太多了。这一套机组里包括压缩机、汽轮机、尾气透平、电机、齿轮箱等等,我们就算不惜成本,人手也凑不齐啊。如果能和新阳二化机一起搞,估计还行。”
    听周荣权说到自己头上,新阳二化机的厂长甄林苦笑着说:“老周,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干啊,每次和你们合作,都能从你们那里学到不少东西。可是,刚才吴部长讲话的时候,我们就分析过了,多轴工艺压缩机这个项目,冯总估计是打算让你们独家拿下了,因为还有一个高速进料泵的项目,兄弟单位可能没有搞过,我们新阳二化机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你们技术力量强,应当还有余力拉兄弟一把吧?”周荣权看着甄林说。
    甄林一摊手:“周总你就别笑话我了,我们哪有多少技术力量。这个高速进料泵要求扬程超过120米,涉及到高效水力模型的设计,还有泵组集成技术,哪一项都是硬茬子,没有几十人的团队投进去,根本解决不了。我刚才还和我们技术处长商量能不能凑出这么多人手来呢。”
    最快更新 www。

第七百四十三章 工农商学兵
    他们俩一开了头,大家都跟着鼓噪起来:
    “是啊是啊,资金的问题倒是好解决,主要是人手不够啊。”
    “其实资金也紧张,不过咬咬牙,勒勒裤腰带,也能挤出钱来,关键是技术力量不够,怕耽误事啊。”
    “冯总,我觉得吧,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战线收缩一下,光搞一两个项目,不要四面开花……”
    “像煤制燃料这个方向,我觉得可以暂缓,现在油价这么低,煤制燃料完全没有必要嘛!”
    “pta这种东西,难度太大了,是不是应当往后推一推,贪多嚼不烂嘛……”
    大家鸡一嘴鸭一嘴,眼睛都瞟向冯啸辰这边,想看看自己的意见是不是能够起作用。冯啸辰只是笑而不语,让大家尽情地发挥。众人说了一阵,自己也觉得无聊,于是声音便慢慢低了下去,最后谁也不说话了。
    “都说完了吧?”冯啸辰向众人扫了一眼,见大家都沉默着,便笑笑说:“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也非常有道理。我们现在提出:“另外一点,就是咱们还有成本上的优势。在同等条件下,成本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咱们上次拿下的阿根廷大化肥项目,是和日本几家老牌化工企业正面竞争得到的,并没有借助于政府的政策保护。既然咱们在国际市场上都能够打败日本人,到了国内市场就更不用怕他们了。”
    “这话倒也有些道理。”甄林轻声说,“就眼下这个1500万吨炼油厂项目来说,我觉得换成美国企业或者德国企业,也不过就是这些技术,或许细节上比咱们稍微好一点,但人工成本上咱们可以甩他们三条街,按照什么世贸组织的采购招标标准,咱们也不见得就会失败。”
    顾伟城看看冯啸辰,问:“冯总,装备公司方面是什么意思?是想让外经贸部在谈判的时候不保护咱们这些产业了吗?”
    冯啸辰说:“这倒不是。不过,外经贸部方面希望我们能够做出一些妥协,有些比较成熟的领域可以考虑向国外开放,有些还不太成熟的领域,保护期也要适当缩短。石油化工设备这方面,如果只给我们保留五年的保护期,五年后向国外全面开放,大家觉得能够承受吗?”
    “五年?”
    所有的人都在心里默默地盘算了起来。从内心来说,大家当然是希望保护期越长越好的,没有竞争的日子是多么愉快。可冯啸辰说到这个程度,大家便知道装备公司已经承受了压力,确切地说,这是国外在向中国施压,如果中国坚持不开放这些市场,那么入世谈判就可能会受到影响,或者国家将不得不在更重要的方面做出牺牲。
    大家当然也可以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迫使国家延长对本行业的保护期,用农业、矿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牺牲去为他们换取一顶保护伞。但这样做,他们一方面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这正如冯啸辰所说,大家都是人才济济、装备精良的国有大型企业,这点面子还是要的。另一方面,在关键时候能不能为国分忧,也是考察一个干部的重要条件,这些人都是国企领导,也存着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想法,这个时候不出来承担压力,上级领导会怎么看他们呢?
    “如果只有五年时间的话,咱们可真得抓紧了。”甄林最先打破了沉默。
    “是啊,五年时间,太紧张了!”周荣权也附和道。
    他们这话,就是变相地在接受冯啸辰提出的条件了,所谓“紧张”,就意味着还是能够办到的,只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而已。其他领导听到他们的表态,也都缓缓地点着头,表示赞同。刚才这会工夫,他们已经想清楚了,有五年的保护期,如果大家抓紧一点,多投入一些人财物,让本企业的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还是有希望的。届时就算国门打开,西方同行进来竞争,他们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好!”冯啸辰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大家有这样的决心,那就太好了。外经贸部的入世谈判小组过几天还会再征求大家的意见,希望大家能够给他们一个有信心的回答。至于咱们自己,正如甄厂长所说,的确是要抓紧了,刚才吴部长说的那些关键技术,大家必须在五年之内搞出来,哪怕达不到国外同等水平,至少也应当是能用的。至于说人才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能够解决待遇问题,还愁没有人才吗?”

第七百四十四章 人才问题
    “冯总说的待遇,怎么讲?”殷祥林诧异地问。
    冯啸辰说:“这些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已经有上千万了,留学回来的人也有几十万,所以人才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大家觉得自己手上的人才不足,其实主要是没有落实好待遇问题。我想问问殷厂长,你们厂新进厂的大学生,现在是什么待遇?”
    殷祥林说:“按照国家规定,进厂就是400块钱基本工资,还有各种补贴,一个月差不多有600多块钱吧。我们那里是西北地区,工资水平低,和内地没法比。”
    冯啸辰又问:“那么住房呢?”
    殷祥林说:“住房条件的确不是太好,两人一间的筒子楼。如果结婚了,可以单独分一个房间。”
    “这不就得了?”冯啸辰笑道,“海东有一家民营企业,叫全福机械公司,想必有些领导也听说过。他们招聘大学生的条件是,进公司的工资就3000块钱,一人一个单间。如果结婚,可以申请公司盖的单元房,小两居。”
    “这么好的条件?”殷祥林咂舌道。
    周荣权是海化设的厂长,对于全福机械公司倒是比较了解,他点点头证实道:“这事是真的,全福机械公司的老板叫阮福根,是个狠角色。白手起家,现在公司资产已经做到上亿了。他对人才的确是非常重视,只要是他觉得有用的人,工资都是翻着倍地给。我们海化设就有好几个工程师被他挖走了,还有一些熟练工人,也到他那里去了。一个高级焊工,他就敢给5000块钱的月工资,你让我们怎么跟他竞争?”
    “这不是赤裸裸的挖墙角吗?”顾伟城评论道。
    “我们那里也是这样。”甄林说,“我们当地也有几家私营企业,直接就是拿钱砸,只要是他们看中的人才,条件随便提,工资上不封顶,我们国有企业真的没法和他们竞争。”
    冯啸辰说:“民营企业缺乏保障,没有高工资,的确是很难招到人才的。国企和民营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比较稳定,现在虽然说是不给铁饭碗了,但一般来说,只要不犯什么错,国企的饭碗还是比较有保障的,这也是一些人拿着低薪仍然愿意留在国企的原因。不过,时代在发展,现在大家对民企也逐渐接受了,尤其是年轻人,生活压力大,要结婚,要买房子,如果工资太低,他们是肯定要跳槽的。”
    “那么依冯总的意思,我们得给这些人加工资?”顾伟城问。
    冯啸辰点点头:“这是必须的。工资,还有住房,都是必须保障的,否则你们就招不到人才,就算能够招到,也不一定能够留住。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要给年轻人提供上升通道。大学生刚进厂的时候,可以照着国家的规定,就像殷厂长说的那样,400块钱的工资。但一旦他们做出了成绩,证明是有用的人才,我们就要不惜高薪,提供和他们的能力相匹配的待遇。民营企业给大学生3000块钱的工资,咱们不一定要给到这个水平,但至少应当有2000吧?这样再加上国企的潜在福利,也就能够和民营企业相匹敌了。否则,人家一身的本事,凭什么要在你这里浪费青春呢?”
    “唉,现在的年轻人,眼睛里只看到钱,我们当年的时候……”顾伟城说了一半,后面的话就说不出来了。他今年50出头,年轻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很辉煌的事情,所以有资格对现在的年轻人指手画脚。不过,他自己心里也明白,时代不同了,大家的心态也不一样了。即便是他自己,又何尝不在乎工资、待遇这些事情呢?
    冯啸辰说:“过去国家穷,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奋斗,待遇上差一点,大家都能接受。现在国家已经有一定积累了,如果还是一味地给年轻人讲奉献精神,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福利待遇,恐怕是不会有人接受的。”
    “冯总说得对。”周荣权附和道,“其实我们厂里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打算把全厂的工人和技术员进行重新评级,拉开收入档次。对于真正有本事的人,大幅度地提高工资标准,分房优先,晋升优先。”
    “你们沿海地区思想开放,能够这样做。我们这边思想观念落后,要想给有本事的人涨工资,难度太大了。”顾伟城叹息道。
    殷祥林也说:“我们的情况和北化机差不多,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如北化机。我们也考虑过给一些人才加工资的事情,方案刚提出来,光是厂务会就没有通过。我们有一些厂领导对此坚决反对,说大家都是做同样的工作,能力高低有差异,但工作贵贱没有差异,凭什么给他们加薪?”
    “这不是胡扯吗?”王根基不屑地说,“你们那几个提意见的厂领导,拿多少钱工资?他们的工资不也比普通工人高吗?”
    “说到底,就是红眼病呗。”殷祥林说了实话,“那几位厂领导的子女也在厂里工作,都是普通工人。如果单给技术员加工资,这几位厂领导自己心里就不舒服了。”
    “如果由经贸委给你们下个文件呢,会不会你们就好操作一点?”吴仕灿出着主意,他是个老人,对于体制的了解又比别人更多一些。
    殷祥林摇摇头,说:“恐怕不行。如果由经贸委下文件,结果又是一刀切,比如说大学本科给多少钱,专科给多少钱。到时候那些人随便到哪弄个文凭,就要求厂里给待遇,我们更受不了。有些人手里虽然有文凭,但本事却是一点都没有,给这些人待遇,纯粹就是浪费钱,而且还会打击其他人的积极性。”
    “如此说来,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冯啸辰笑呵呵地说。
    “什么办法?”殷祥林和吴仕灿同时问。
    冯啸辰说:“由我们装备公司搞一个人才支持计划,嗯,我想想,可以叫做跨世纪人才计划。由各家重点装备企业报送名单,每家企业有一定的名额。我们装备公司负责审核。对于进入人才计划的人员,由装备公司发放一笔特殊的人才津贴,至于这笔钱的资金来源嘛……”
    说到这里,他看着众人,嘿嘿地笑了起来。
    “从大家的项目分包费用里扣吧。”周荣权最先明白过来。装备公司可不是什么慈善机构,虽然冯啸辰敛财的能力不小,但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替大家出这样一笔钱。补助人才是对各企业都有好处的事情,大家也是乐于去做的,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谁都懂的。
    把补助人才的事情交给装备公司去做,相当于让出了各企业的一部分权力,让装备公司多了一些话语权,看起来大家有点吃亏。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除非自己并不想真正地补助那些人才,而是想拿这个政策来谋私利,否则把事情交给装备公司去做,效果反而更好。如果由各企业自己来决定补助对象,到时候各种拉关系走后门的事情就会把大家烦死,秉公去做,难免要得罪人,如果屈从于说情,那么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大家能够信任装备公司,说到底还是因为冯啸辰领导下的装备公司一向做事公道,冯啸辰也是一个能够顶得住压力的人。如果换成一个没什么担当的上级部门,大家才不会答应这种方式呢。
    其实,冯啸辰说的这种方式,就是后世在为笑话的什么什么学者。最早设计这类学者头衔的时候,目的在于挖掘突出人才,在体制规定的待遇框架之外给予额外的支持,以便鼓励先进。但由于学术圈广泛存在的人情关系单位为了平衡学派利益以及照顾关系户,生生把人才评选变成了关系寻租。
    为了避免过于讲究人情,各单位不得不加大所谓客观条件的权重,规定一篇学术论文算多少分,还有什么sci,什么影响因子之类,于是又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sci论文产业链。某海外期刊通过运作,把自己弄进了sci引用目录,然后一年发了几千篇论文,其中七成以上来自于中国的某个论文发表代理机构。
    说到底,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人去执行的,如果没有一批秉承公心的执行者,任何制度最后都被侵蚀得百孔千疮。
    冯啸辰也是体制中人,对于这种情况又岂能不懂。他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利用自己的位置,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应当说,他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关于人才以及待遇的问题,其实只是一个小插曲。各企业领导也只是发发牢骚,以便与装备公司讨价还价,这些人都是人精,真想完成一个任务,还能没有办法吗?
    这次会议终于还是开成了一个胜利的大会,成功的大会。大家分配了任务,也接受了关于后续技术研发的要求。而在这个时候,王振斌也给冯啸辰发来了消息,说发计委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