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重工-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备到位之后,合资企业的组建工作正式展开。根据与桐川县谈好的条件,德国菲洛公司向桐川农机厂投入资金,建立起一家中德合资企业,命名为中德辰宇金属制品公司。公司由菲洛公司占有70%的股权,桐川县占有30%的股权。由于桐川农机厂原来的资产价值很低,菲洛公司的设备、技术等折价远超出了70%的比例,桐川县另外拿出了300亩土地作为追加资本,划归辰宇公司。
    在范永康等人看来,300亩土地根本就不值什么钱,桐川县能够在合资企业中占到30%的股权,已经是十分可喜了。冯啸辰对于这个股权比例也有些心疼,毕竟除了土地之外,桐川县并没有什么他需要的东西。不过,作为一家合资企业,如果中方的股权比重太低,显得太扎眼了,为了政治上的考虑,冯啸辰也只能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时间是个大问题
    “都是好东西啊!”
    一干工人和技术员围着那些刷着德国字母的机床,一个个啧啧连声。即便不去看这些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光是看那精致的外观,也足以让人叹服了。浦江来的那些退休师傅多少是见过一些世面的,有些在退休前也曾接触过进口的数控设备,但在同一个地点见到这么多进口机床,还是给人以一种震撼的感觉。
    从菲洛公司拆卸过来的这些二手设备摆满了辰宇公司现有的两个车间,原来桐川农机厂的那些老设备,除了少数还能发挥点作用的之外,其余的都堆到库房去了,有些库房里堆不下的,还不得不占用了职工食堂的一角。
    依着佩曼的愚见,这些老旧设备已经没什么价值了,还不如当成废铁卖给收购站,他甚至没有觉得这些东西还有当成二手设备出售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冯啸辰和杨海帆倒是观点一致,那就是敝帚自珍,总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扔掉太可惜了,还是先存着为好。其实冯啸辰心里也明白,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这些旧设备基本上已经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了,留着纯粹就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菲洛公司原来的生产流程是完整的,这一次,冯舒怡不惜工本,把所有能拆的设备全都拆下来,运到了中国。佩曼指挥着工人把设备按照在德国时候的位置安装好,又带着几名有经验的技工逐台地进行调试,重新建立起了原有的生产体系。不过,按照佩曼的说法,由于有些设备已经略显过时,还有一些设备在折卸与重装的过程中损失了一些精度,辰宇公司目前的生产能力只能相当于当初菲洛公司的80%左右。
    “80%也够用了。”冯啸辰对佩曼回答道,“佩曼,要让这套体系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油膜轴承产品,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恐怕很难。”佩曼的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为什么?”冯啸辰问道。
    佩曼道:“缺乏熟练工人。那些新招聘进来的学徒工就不用说了,那批退休工人使用传统机床的技术是没说的,即便在德国也属于高级技师的水平,但在数控机床的使用方面,他们都是生手,我不知道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让他们掌握这些操作技术。”
    “你不能估计出一个时间吗?”冯啸辰逼问道。
    佩曼想了想,说道:“最快的速度,恐怕需要三个月左右,……我是说,让他们学会这些机床的使用方法。至于说到能够用这些机床高水平地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恐怕还需要另外的三个月才够。”
    “也就是说,一共是半年时间?”冯啸辰道。
    佩曼点点头:“是的,这还只是最乐观的情况。”
    “最乐观……”冯啸辰有些泄气地问道:“如果再悲观一些呢?”
    “那可能就是一年或者两年了。”佩曼没感觉到冯啸辰的不悦,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这是不能接受的。”冯啸辰恼火地说道。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才刚刚能够开始生产,这实在是太耽误时间了。他其实也知道,一家新工厂的磨合不是那么容易的,半年拿出成品,已经算是很高的效率了。可他是直接从德国克隆过来的一家工厂,从设备到产品都是现成的,而且有几十名出色的技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等待半年至一年,他真是有些不甘心。
    “我希望在三个月时间里就能够拿出合格产品,这是底线,不能再突破了。”冯啸辰说道。
    佩曼只能用沉默作为回答,那副委屈的表情,让冯啸辰想起一句台词,叫作“臣妾办不到啊”。想到再逼下去佩曼没准便会萌态十足地冒出这句台词,冯啸辰就感觉到一阵恶寒。他摆了摆手,让佩曼离开,然后喊来了杨海帆,向他说了佩曼的意思。
    “半年时间的确是太长了。”杨海帆的想法与冯啸辰颇为一致,他对于建功立业的急切,甚至超过了冯啸辰。让他等待半年时间,他同样是无法忍受的。
    “有什么办法吗?”冯啸辰问道。
    杨海帆想了想,说道:“我也没什么办法,师傅们掌握这些机床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我心里没底。要不,咱们还是和这些师傅们一起议一议吧,咱们不是一直都提倡走群众路线的吗?”
    “也是。”冯啸辰点点头,他也不知道这些退休的老师傅们到底能不能学会使用进口的数控机床,以及他们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学会,还是听听这些人自己的说法更好。
    杨海帆给车间打了个电话,请来了七八位老师傅,老工程师陈晋群也在其中。大家在小会议室坐定之后,冯啸辰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各位师傅,咱们的设备已经到位,大家都已经看过了。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需要用多长时间来适应这些设备,我们公司什么时候能够生产出成品。”
    听到冯啸辰的问题,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等着别人先发言。磨蹭了两三分钟时间,一位名叫余松的老车工发话了:
    “冯处长,你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刚才佩曼先生给我们演示了一下数控车床的使用方法,的确让我们大开眼界。说老实话,我过去从来没有摸过这种数控车床,光是听别人说起过。今天看了一下,觉得这玩艺真是挺好用的。
    要说学会开这种车床,我自己觉得没多大的难度,不过就是把我们用手工做的那些事情,都让电脑帮忙做了。这中间的道理我基本上能看明白,就是在那个控制盘上怎么设命令,得有个人指导一下。如果佩曼先生能够保证做指导,我估计有个一两星期的时间,就能够掌握。”
    “余师傅,这数控车床的操作,和咱们的传统车床差别可是挺大的,你真的能够适应?”杨海帆不放心地问道。
    余松道:“其实也没啥差别,不还是拿卡盘卡好工件,然后拿刀去切吗?它就是把我们摇手轮的事情改成机器来摇了。该摇多少还得靠我们来设是不是?我一看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嗯,那其他各位师傅呢?”杨海帆又把头转向其他人,问道。
    有余松开了头,其他人的话匣子也就都打开了,有人说机器上的洋字码看不太懂,如果换成中文,没准就知道怎么用了,有人说过去没用过这么高精度的床子,恐怕要试一试才知道。不过,众人对于掌握这些进口机床的使用,都没有什么畏难情绪,或许是因为艺高人胆大,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自己学不会的东西。
    “冯处长,小杨,我觉得光是让各位师傅学会开机床还不够。”陈晋群最后一个发言,他说道:
    “我刚才翻了一下运来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挺齐全的,德国人做事比咱们讲究多了,我们从中间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可现在的问题是,所有这些资料大多数是德文,还有少数是英文。
    技术资料的部分倒也无所谓了,德文资料我也能看。可工艺文件这部分就麻烦了,咱们这些师傅可没一个懂德文的。要想正式开工生产菲洛公司的传统产品,必须先把德文的工艺文件翻译成中文,这项工作的工作量可了不得啊。”
    冯啸辰吸了一口凉气,这还真是他忽略的问题。制造一个轴承,不是光有一份图纸就够的,每一个工艺环节都有工艺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就不可能制造出达到菲洛公司水平的产品。菲洛公司的工艺资料当然是德文写的,不翻译成中文,工人们根本就没法使用。
    “陈工,您估计大概有多少资料需要翻译?”冯啸辰问道。
    陈晋群道:“这个数量也不好说,我琢磨了一下,如果由我一个人来翻译,恐怕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前提是我只做这一件事,不能分心去做其他事。”
    “这就难办了。”冯啸辰挠着头皮,“佩曼要给大家讲解机床的使用,也需要你做翻译,所以你的主要工作不是翻译技术资料,而是给佩曼当助手。”
    “那怎么办?”陈晋群看着冯啸辰,露出一个为难的表情,说道:“我倒是可以加加班,反正家也不在这里,晚上没事的时候,可以翻译一部分,但时间上恐怕就赶不上要求了。”
    冯啸辰摇摇头,道:“不行,不能让您加班。您这么大岁数了,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再加班做翻译,身体会受不了的。我们是合资企业,不是资本家的血汗工厂,不能这样苛求大家。”
    “这个倒是无所谓。”余松插话道,“冯处长,我们这些人都是做事做惯的,过去在厂子里也经常加班。现在这么多设备都运进来了,而且小杨厂长也跟我们说过,咱们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填补国内空白,还能出口创汇,这都是光彩的事情,我们加加班,早点把产品生产出来,也是应该的。可问题是,佩曼先生能不能跟着我们一块加班,还有,我们这么多人都需要他来培训,他一个人就算全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呢?”

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租楼
    “是啊,所有的培训都压在佩曼一个人身上,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杨海帆对冯啸辰说道。
    冯啸辰苦着脸道:“早知如此,就让菲洛公司多派几个人过来了。可即便是这样也不行,他们的人过来,我们还得配上翻译,现在要找一个能懂德语的人,实在是太困难的。像陈工这样既懂德语,而且还懂专业的,就更是凤毛麟角。”
    听冯啸辰说到自己头上,陈晋群举起一只手,说道:“冯处长,我倒是有一个主意,就是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冯啸辰道:“陈工,您别太客气。你刚才叫海帆作小杨,你干脆也叫我小冯就可以了。您有什么主意就请讲出来,合适不合适的,咱们一块讨论一下。”
    陈晋群只是笑了笑,他管杨海帆叫小杨,是因为杨海帆就是他看着长大的,即便现在杨海帆当了辰宇公司的中方经理,陈晋群也没把他当成什么领导。至于冯啸辰,陈晋群跟他不熟,因此还得称他的官衔,所谓“小冯”这种称呼,还是等以后混熟了再说吧。
    “冯处长,你刚才说懂德语而且懂专业的人是凤毛麟角,这话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现在这种人才的确很缺乏,说不对的地方在于其实只要我们想找,还是能够找到的。”陈晋群说道。
    “是吗,什么地方能够找到?”冯啸辰问道。
    陈晋群道:“学校。”
    “学校?”冯啸辰一愣,随即便明白过来了,“您是说那些工科院校里的老师吗?”
    “是的。”陈晋群道,“据我了解,大学里机械专业的教授,很多是学过德语的,有些人学得深一点,听说读写都不错,有些人学得比较差一点,可能不太擅长口语沟通,但读和写的能力还是有的。我觉得困难的地方,就在于我们这个公司位置太偏了,如果是在浦江的话,倒是可以去找他们帮帮忙,现在我们在南江,想请人帮忙就不容易了。”
    “不容易吗?这可真不见得。”冯啸辰笑了,陈晋群说的这个主意,还真是不错。高校里的确有一群可用的人才,他们懂德语,也懂得工业生产。辰宇公司这些进口机床因为铭牌和说明书都是德语或者其他外国语言的,老师傅们看不懂,但这些高校老师是肯定能看懂的。如果能把这些人请过来,不就可以替代佩曼的作用了吗?
    至于陈晋群说的难处,冯啸辰并不放在心上,他自信有办法能够说动这些教授到南江来,他手里可打的牌可不止一两张呢。
    想清楚了解决方案,冯啸辰一身轻松,他笑着对众人说道:“好吧,非常感谢大家提出的意见,请大家还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准备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在三个月之内拿出第一批产品。请大学教授的事情,包在我身上,肯定给大家找来一些好老师就是了。对了,需要提醒大家一句,你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师傅了,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过于辛苦。我和海帆请大家到辰宇公司来,是来给年轻人传帮带的,不需要大家作出太大的牺牲。”
    “谢谢冯处长关心!”
    “冯处长,你放心吧,我们会注意的!”
    老师傅们笑呵呵地应着,离开了会议室。
    送走众人,冯啸辰对杨海帆说道:“海帆,公司这边的事情,就正式拜托你全权处理了。我去给大家解决老师的问题。”
    杨海帆点点头,道:“啸辰,你就去吧,这边的事情你不用操心,我会处理好的。你如果能够从大学里请一批老师过来,咱们的问题就完全解决了,三个月之内,我保证能够拿出第一批产品。”
    “好,我们一言为定。”冯啸辰与杨海帆击了一下掌,相视而笑。
    杨海帆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原来农机厂的底子太薄,要建起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还需要进行一些基础建设,包括修建两个新的车间,还有实验室、职工宿舍等等。设备到位之后,冯啸辰此前交代的招收新工人的事情也要展开了,杨海帆考虑过,要把招人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山地区,务必要挑选出最合格的人员,而这无疑又会给他增加许多的工作。
    公司目前还没有开始生产,所有的花费都是由所谓的菲洛公司暂时提供的,未来将用辰宇公司的收益来归还。冯啸辰对于钱的问题并不是很担心,大不了再剽窃几个后世的发明,托叔叔婶子倒腾出去,也够这家新公司维持几年时间了。杨海帆不知道冯啸辰的钱是从何而来,但见冯啸辰如此淡定,他也就不想那么多了。老板都说了“钱不是问题”,那他还有啥可说呢?
    公司的财务依然由原来农机厂的会计负责,冯啸辰把花钱的权力交给了杨海帆,但同时要求他每星期要把财务报表交给冯凌宇过目,冯凌宇如果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父亲冯立把关。这个要求是冯啸辰掌控公司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冯凌宇和冯立都不是成熟的财务人员,杨海帆想做点小的手脚他们是看不出来的,但涉及到大笔的支出,有这样一层保险,杨海帆想搞名堂就不容易了。
    对于冯啸辰这样的安排,杨海帆毫无怨言,甚至觉得有些轻松。过多的信任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大家把账算在明处,杨海帆也就不必有什么心理压力了。
    冯啸辰扔下佩曼,一个人回到了省城新岭。下了长途汽车,他没有急着回家,而是先来到了一个名叫杨桥的街道办事处,陈抒涵正在那里等着他。
    春节前,冯啸辰就交代陈抒涵着手扩大饭馆的规模。陈抒涵虽然有种种顾虑,但还是照着冯啸辰的吩咐开始准备了。她首先是新招聘了4名员工,培养他们买菜、洗菜、做菜、跑堂,奠定了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班底。接着,她便开始在城里寻找新的经营场地。
    春风饭馆所在的位置是新岭市的工业区,这里的居民对于餐饮有一定的需求,但由于工人们普遍比较节俭,消费档次不高,饭馆要想进一步扩大会比较困难。既然冯啸辰说要扩大规模,陈抒涵便考虑把饭馆开到新岭的闹市区去,那里会有一些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居民,同时可以承接一些大单位的接待宴会,利润水平会远远高于现在的状况。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商业楼盘之说,要在市区找到一处有点规模的空闲门面,简直比登天还难。可事情就有这么巧,一个原来在南江省进行矿产勘察的地质大队年前接到通知,要转移到外省去工作。他们原来设在新岭市的联络处就不再需要了,地质队把联络处全部腾空之后,移交给了所在位置的杨桥街道办事处。
    杨桥街办收回这处房产,一时也找不到用途。街道上的许多住房困难户都盯上了这座两层的小楼,嚷嚷着要求街道把小楼里的大开间打上隔断,作为住房分配给大家。
    街办主任何春梅是个精明能干的中年妇女,门槛极精。她计算过,这幢小楼楼上楼下加起来将近1000平米,当成商业用房租出去,一年就有将近2000块钱的租金收入,可以用于补贴街办的支出。如果当成住房分配出去,租金标准最多只有1/4,而且这些困难户会不会按时交房租,还是一个问号。
    此外,这幢小楼在被地质队当成联络处的时候,做过一些内外部装修,看起来颇上档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