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之华夏新史-第2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碌摹�

第五百四十八章 陆军作战计划
    “俄国人已经把尼布楚变成了一座真正的兵营,里面除了军人就是征调的民工,大量的市民或者变成政府和工人或者被强迫迁出城市。俄国人完全把那里变成了一座要塞。除了修建大量的环形工事碉堡和火炮掩体外,他们还在外围尽可能的延长防线宽度。步兵和炮兵主力驻扎在尼布楚要塞区,而大量的骑兵则部署在两翼。”马玉昆对着地图向徐杰介绍道。
    2天前陆军的各位首脑们专门从东北前线赶到北京来商讨未来的陆军作战计划,华夏和俄国都是陆军大国,虽然俄国人因为距离和补给的原因在远东兵力有限,但是依然可以凑出数十万的大军,其中骑兵占有一定份额。面对这处于北方的重兵集团,华夏陆军的压力还是不小的!为此在国防部,专门召开了这次作战会议。
    “是啊,我华夏缺乏足够多的骑兵,相对于俄国人来说虽然装备了大量的机枪和火炮,在阵地战中占有优势,但是缺乏足够的机动性。如果我们发起正面进攻,那么我们必须硬啃尼布楚要塞群,面对混凝土工事和里面的机枪速射炮,除了用重炮一点点炸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这就是拿人和炮弹往上堆。”彭毅说道。
    “而如果我们放弃对要塞的攻打而迂回的话则缺乏足够的骑兵。更为重要的是缺乏足够的运力,为一匹军马提供的给养足够支持十名士兵的作战。虽然铁路已经修到了前沿,但是大量的弹药运输和大军补给还是占用了相当多的驮马。如果再要支持骑兵作战的话。这个驮马需求量显然将变成一个天文数字。俄国人有哥萨克雇佣军并且有经营了上百年的军马场,可是我们没有,在军马发明。我们和对手差的太多了。”彭毅有些郁闷的说道。
    “所以从目前来看,不要说我们迂回过去绕道后方攻击,我们还要时刻防止俄国骑兵集团从两翼迂回攻击我们后方的交通线。而我们除了加强重火力单位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彭毅最后补充道。
    “我们曾经有这样一个计划,那就是组建一支骑兵和步兵组成的混合部队,骑兵作为矛头切入俄国陆军两侧的骑兵集团,但是并不深入,而是在打开一个缺口后等待步兵跟进巩固突破口。然后骑兵继续攻击步兵继续跟进。但是后来在实战演习中发现这套战术面对数量占优势的骑兵其实并不好使。”聂士成苦笑道。“问题出在哪里?”徐杰追问道。
    “如果双方同时装备大量的机枪和火炮的话。那么骑兵拿着马刀和马枪冲上去无益于送死。无论是我华夏骑兵还是俄国骑兵都会理智的选择下马。这样的话双方就是步兵作战了。然后及时比较长时间的阵地攻防。骑兵的高速性变得没用了,虽然同规模的战斗中华夏占优,但是我们是攻击方。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切开对方的防线打乱对方的部署,那么对方的援兵最终会压垮我们。”聂士成说道。
    “攻击必须有足够的力度,并且还要有后劲,攻击方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集中数倍于防守方的兵力在对方薄弱环节敲开一个缺口。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占据地利和兵力优势的防守方一旦反应过来,攻击方就会失败。现在不要说后劲了,就连攻击力度我们都无法保证。”聂士成身后一个高个子上校插嘴道。
    “这位是?”看着躲在聂士成后面的那名军官,徐杰总觉的眼熟,但是就是记不起来了,感觉自己应该见过。
    “这是我的参谋,蔡锷蔡松坡。云南讲武堂毕业的,自愿来东北战区的。虽然年轻。但是一些想法还是很有意思的。”聂士成笑着说道。“蔡锷,还不赶紧见过徐总理。”
    “徐总理好。”说着蔡锷出列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名人啊!”徐杰心中暗叹道。有一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管是什么世道。徐杰点点头示意蔡锷继续说下去。
    “我华夏陆军虽然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经历了众多的战斗,说是身经百战也绝对不为过。不过在历次战斗中我国陆军战斗以要塞防守和夜战偏多。唯一一次能称得上攻坚的就是围攻海参崴。但是在围攻海参崴的时候,我们是海陆军配合作战,海参崴要塞的重要炮台和工事都被数量充足的海军重炮摧毁。所以陆军压力很小。但是现在不一样。我们面对的是对方以要塞牵制我军,同时在两翼准备了大量的快速兵团,在牵制我们的时候还可以对我军两翼施压。双方是一种对攻模式。”蔡锷想了想说道。
    “其实如果单凭骑兵的话,我们也不怕,骑兵强在机动性,攻坚的话并没有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和他们慢慢消耗,直到对方撑不住为止。但是这又与我们战略向左,我们的目的是突破尼布楚的防线,吃掉俄国的重兵集群,并将兵锋退到贝加尔湖一带,将其变成我们的内湖。如果我们久攻不下的话,对我们战略的实施影响极大。”彭毅说道。
    “按照经典的大兵团围歼战术,攻击方应该在对方反应过来之前,集中优势突击兵力在对方防线的脆弱处打开数个缺口。然后后续的部队向缺口两侧扩大战果,而精锐部队继续前进,直到打穿对方阵地并且和其它精锐部队汇合完成对对方的分割包围。进而配合主力一点点吃掉对方。但是现在,步兵攻击骑兵造成了机动性的确实,即使切开缺口,也无法继续前进,所以说,经典战术已经无法使用。”聂士成苦笑道。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我们没有必要非要打穿对方的阵地后再实施分割包围,以往的大兵团围歼战术之所以要强调速度,根本原因是为了防止对方扯到二线或者三线重整方向和部队。所以必须一口气打穿。但是我们现在不用担心了,首先,双方的战斗正面十分宽大,一点被突破后,俄国就放弃一整条战线也是不可能的。两侧骑兵的撤退必然会让尼布楚的俄国防线暴露出两翼。对方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正常情况下,对方退出阵地后可以获得补给和致远,但是现在看来,俄国人把补给点都设在了尼布楚,如果对方大踏步的后撤的话,一旦把尼布楚暴露出来,我们只要封锁尼布楚后,对方就无法得到充足的补给,原因很简单,没有相配套的货场和其它辅助设备,对方即使挨着铁路线获得补给的难度也很大。”徐杰说道。
    “但是即使这样,我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虽然不用继续向敌纵深突击了。但是我们是步兵,后续部队携带大量重炮和弹药进入战场速度还是太慢。而且阵地面过于宽广,我们的兵力会被分散,面对有大量骑兵的沙俄军队,我们情况依然不乐观,除非我们在突破对方阵地后可以迅速调集足够多的军队建立阻击阵地,否则情况依然不乐观。”彭毅沉思片刻后说道。
    “如果我们的攻击矛头足够坚硬可以为后续部队争取更长的时间呢?并且具有一定的机动性可以较快的突击的话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徐杰笑着说道。
    “总理说到这里,让我想起来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上次战争中用于防守内蒙古的那个突击虎战车部队。从他们的战绩上来看,貌似很不错,尤其是对付没有火炮的骑兵,可以说相当犀利。我看如果我们可以扩充这支部队的话,那么在未来的战斗中,总理的战术有极大的几率会成功。”蔡锷眼睛一亮说道。
    “但是面对对方的小口径战防炮,这种装甲小车的战斗力实在是堪忧。即使47mm的小炮在500米外也可以轻易的撕开战车的防护,在冲击对方阵地未果后,突击虎小队只能用用于游击和火力支援,再也没有突击对方正面阵地。而且轮式战场的越野性实在太差,速度慢也就算了,但是越野性能实在悲剧,一会陷进去了一会地盘又磨损了,各种麻烦。”马玉昆脸上露出一丝的不屑。
    “那些只是试验品啊,我们这次要设计一支专门的机械化军团!重新设计主战装备。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的高机动单位比俄国人少太多,没有足够的优良战马。我们只能另辟蹊径,否则的话,想赢得这次战争要付出的就太多了。”徐杰斩钉截铁的说道。
    “多一段时间,总装备部将会把一份装备要求送到工业部,如果工业部表示可以量产这样的战车,那么我们就准备筹建专门的机械化军团,然后再新制定我们的作战计划。”徐杰颇有信心的说道。
    “既然总理有个这个想法,我们确实可以给总装备部一个机会,看看他们弄出来的战车到地是什么样的,不过现在各种车辆成本高昂,这支部队是否物有所值,还需要时间的检验。”马玉昆在散会前忧心忡忡的说道。
    今天第二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一下。下面几章将介绍华夏共和国的装甲部队规划,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五百四十九章 论坦克的可行性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像获得一种攻防兼备兼具强大机动能力的战争工具,重骑兵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重骑兵都曾经在战场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其性价比远不如轻骑兵,而在火器普及之后,面对攒射的弹雨,重骑兵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虽然在一战时双方还有大量的骑兵,但是此时,骑兵已经日薄西山,尤其是在西线形成堑壕对战模式后,骑兵更是一无是处。
    面对堑壕铁丝网机枪和速射炮。1战最后变成了谁攻击谁倒霉。重炮面对各种堪称“巧夺天工”的掩体也没啥好办法。再勇敢的士兵面对蝮蛇铁丝网和机枪也两股战战。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发明了一种叫“坦克”的东东。装备有火炮和机枪的陆地堡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慢慢向对方的阵地碾压过去。这东西开始的时候威力巨大,但是后来面对德国的平射炮,不成熟的坦克还是不行,甚至在十几年后的西班牙内战中,一名德官就说过,坦克面对拥有战防炮的阵地,并不比步兵面对机枪阵地强多少。至于装甲力量真正发扬光大,那还是到了2战时期。
    如果照此看来,坦克在1战之中都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那么为何徐杰还非要搞出这种东西呢?其实1战坦克在西线表现一般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当时坦克设计思路有极大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作战环境的限制。
    在1战中,坦克完全是作为一种陆地堡垒设计的,行驶速度过慢航程过短。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动力设备技术水平所限,而另一方面则是装载了太多的人和武器,只是作为一个火力点而不是一个快速突击单位。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英国mk1型坦克重量有28。4吨。装备有2门57mm40l火炮和3挺机枪,并且配有324发57mm炮弹和6200+发子弹,而操作这些武器的人居然有8个!大家可以想想这个重量基本上和2战开始时的四号坦克重量一样。但是4号坦克主武器也就一门75mm短炮和2挺机枪,乘员也就4人。而1战中英国mk1型坦克为了放下如此多的武器弹药和人员,必然要做的很大。车长9。7米,车宽4。12米。车高2。41米。这个块头可是太巨大点。再加上当时堪称悲剧的105hp发动机,这辆坦克的速度只有4。5km每小时。航程也只有37km。装甲更是脆弱,正面12mm,侧面10mm。后面6mm。
    这还不是最能堆的一战中有两种重量上了30吨以上的坦克。他们分别是英国的mkv型坦克和德国的a7v坦克。先看英国佬的mkv型坦克,它装备了4门57mm23l火炮(备弹221发)和4挺机枪备弹8400发,拥有24名乘员。装备有150hp的发动机,重量高达33吨!正面装甲14mm,侧面12mm,后面8mm。速度为每小时4km。行程60km。而德国的a7v则装备了1门57mm炮(配180发炮弹)和6挺机枪(配1万到1万5千发子弹)。使用两台100马力的发动机,配有18名乘员,重量18吨。因为火炮装的少了一些,所以装甲防护不错。正面30mm,侧面20mm,后面15mm。速度12km每小时,行程35km。
    从以上3种坦克可以看出,1战时,双方都是尽可能的往坦克上堆砌武器和弹药,上面的乘员数量多到令人发指!重量和2战时的中型坦克比毫不逊色。这些东西就是一个个可以挡子弹的碉堡而已。无所谓机动性,更没有足够的防护。从设计上看,正是因为这种移动碉堡的思想让坦克的速度和防御始终上不去,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装了4门火炮和成百的弹药还想要高速和防御,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要问,当时有没有摸到一点门路的?你还别说,真有!比如说法国人设计的雷诺ft17坦克,装备有1门37mm火炮,正面装甲16mm,侧面8mm,后面6mm,仅重6。5吨,而且使用的还是35马力的发动机。简单便宜而且耐用,两种不同的ft17一共生产了3300辆,远超1战时期的坦克。法国还有一种重达14。5吨的坦克,装备有75mm13l短炮,并且有2挺机枪,正面装甲24mm,侧面17mm,后面5。5mm。乘员6人,时速6km每小时。而法国最重的坦克则装备了一款75mm36l的加农炮,配有4挺机枪,重量24吨,时速8;5km每小时。形成60km,重量达到24吨。
    相对于英国坦克,法国坦克的武器数量下降,但是增大了火炮口径并且有还算可以的防护,将移动碉堡的火力密度降下来,但是增加了火力强度。尤其是那种14。5吨的坦克。非常好的平衡了各方面的性能。而雷诺ft17则是1战最便宜产量最大的坦克。也就是说,1战时的工业水平其实已经可以造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坦克了,前提是你的设计理念能跟上。想要让坦克跑出2战时30+km以上的速度不可能,但是达到10km左右的速度还是没问题。
    而作为穿越者,熟知后世坦克发展思路和方向的徐杰肯定会根据当时的工业水平来设计出一款还算堪用的坦克,虽然现在这个位面上的科技水平比当年徐杰那个位面高上一些,但是还不至于在领先10年,所以在徐杰的坦克计划中,大口径炮就不要想了。徐杰强调的是防护和速度,至于火力够用就可以,当然还有一个重点即使耐用,老出故障可不行!
    相对于1战动则十几吨二十吨的坦克,徐杰想都不要,一方面现在技术就算弄出来,稳定性和造价也不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是在野外作战,也不需要这么重的坦克,反正是对付俄国骑兵,够用就可以。所以参考雷诺病适度放大,就成了徐杰设计坦克的基础。
    火力方面徐杰要求不高,继续使用原有的37mm火炮就行,这东西打没有掩体的步兵和骑兵简直就是神器,而且不用装填手。炮手配合供弹弹鼓一个人就可以。机枪方面需要有一到两挺,对付俄国人的人海战术。
    需要着重关注的是防护,战防炮和坦克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双方相生相克又相互促进。坦克并不仅仅是挡住机枪子弹就可以了,还必须挡住一定威力的炮弹,否则对方在阵地上安放几门战防炮直接就把昂贵的坦克打成零件的话,坦克也就失去了意义,当年曾经风靡一时的快速坦克之所以会衰落,根本原因就是那怕37mm的坦克炮都可以轻易撕开快速坦克的装甲,坦克强调的是攻防兼备,失去一点,那么坦克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所以,徐杰对防护要求很高,至少要能挡住57mm加农炮炮弹,要实现这一点,对于穿越者来说也不难,正面装甲达到35mm并且有45度左右的倾角的话,那么500米外没有配有专门穿甲弹的57mm炮将没有任何办法!至于更高级别的火炮,比如说法国人的施耐德75快炮,这个想都不用想了。柳接在一起的装甲面对长倍径的75mm加农炮,就算因为角度和距离问题偶尔扛住了,巨大的震动也会让柳钉脱落甚至在车仓中飞射。要是真碰上了,那就自认倒霉吧!好在75mm速射炮重达1吨多,单纯靠马匹机动的话也不方便,而且造价昂贵,俄国人应该没有多少吧。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速度和行程的问题,考虑到当时悲催的发动机,这种坦克最多也就配90hp左右的发动机,重量不超过12吨,乘员数限定在3人,公路行驶速度达到14km每小时还是有机会的。如果越野的话,到10km每小时就可以了。至于行程问题,徐杰的要求是必须在100km左右,这看似很难达到,但是考虑到1战时的移动碉堡们都可以有70+km的行程,而且自己还有锰钢履带这个外挂,减重版减炮版的小坦克达到100km的行程还是有机会的。虽然速度比不上骑兵,但是好歹比步兵要快上不少。
    坦克的技术标准已经整理出来了,但是不代表这支装甲部队规划已经成型了,实际上在坦克只是装甲部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作为穿越者,既然已经决定要先弄出一支装甲部队,那么就不能只能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以及装甲抢修车等单位都必须弄出来,否则这支瘸腿的装甲部队不堪大用!
    感谢书友翱翔于宇宙的星群的打赏。

第五百五十章 华夏第一代装甲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