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参加缅北会战的大明复国军,线列步兵1团、2团归属在了陆军第一师,3团归在陆军第二师,作为骨干部队。投诚部队新租的线列步兵分别配属在两个陆军师。骑兵部队还是以原来的几个团为主,直接分配在了两个师。新加入的骑兵部队则直接被李定国编入了骑兵第一师。
这样子的三个师兵力,差不多是两万人出头,火器化在六成左右。除了白明修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大量武器之外,阿瓦军械局已经开始能够生产一些武器了,而且产量会越来越大。之前缅北会战缴获的鸟枪,也被分配在了线列步兵团之中。
按照西陆兵法所传授的方阵技术,大明复国军的训练中心狠操了新组成的部队,已经基本让这些部队拥有了方阵作战的能力了。
不过李定国也基本判断出来,吴三桂应该不可能同他再进行野战了。在塔新策率领的清军在正面冲击少量的明军遭受大败之后,清军就更不可能出城与明军作战了。
除了作为主力的大明复国军三个师的兵力,李定国所指挥的还有几个被策动反清的将领,比如王会。这些人其实都是从明军投降清军的,不过白明修还是给了这些人一个台阶下。李定国派去的说客以“将军是迫不得已委身于鞑子,静待时机俟王师返回,揭竿而起”这样的说法,算是打消了这些墙头草的疑虑。
不过白明修在之后是要收回这些人的兵权,并且送去训练中心进行再教育工作的。
还有就是隶属于缅甸宣慰司的藩军,此时缅甸藩军的规模已经越发壮大。吴敏不仅招募来了缅族,现在孟族、掸族的人也都纷纷加入了藩军之中,使得李定国从缅甸带来的藩军也有两万的规模。
最后的,就是被黎维祚等人所说动的云南土司们,这些人里面其实也是有一些政治投机分子的,不过这个时候白明修希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所以,此时明清双方的兵力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倒转,大明复国军、投诚军、藩军、土司军合在一起,总兵力居然有六七万人之多。这还是因为在缺乏武器的情况下,阿瓦那边还有两万多人没办法派上用场的情况下。
而吴三桂缅甸一败后,加上云南整个情势倒转,使得他现在昆明能够调动防守的兵马只有三万人左右,除了固守也基本上做不到什么了。
从贵州或广西调兵前来支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吴三桂有信心,能够拖到援兵到来。
李定国也判断出了吴三桂的想法,摆在李定国面前的方案也多了起来。
“可围困昆明,我军有缅甸作为大后方,又有澳洲奥援,围点打援,可不断地消耗清军力量。如控制周边州府,也可进一步巩固经营云南。虽然昆明意义重大,但倒并不一定非要那么快攻下来。”李定国心中有了定计。
他手中火炮数量不算太多,但好处在他还有澳洲方面不断送来新军械。而且阿瓦军械局也已经能够铸造拿破仑炮,只是拿破仑炮最大口径也就是12磅,按照大明复国军新标准即120mm炮,用来攻城还是略显单薄一些。
不过李定国日夜读西陆兵法,已经越发领会到枪炮武器的使用,在他安营扎寨之后,立即就命炮兵架设阵地,他决定先轰昆明几轮再说。
055 晋王诛贼之战(一)
缺少火器一直都是大明复国军的一个困扰,尤其是在李定国研究西陆兵法之后,更是笃定了未来战争中,层出不穷的新式火器和火器战法将会是主流。但尽管有澳洲郑和遗部的各种支援,但大明复国军的队伍在不断地扩充,火枪、火炮都是不够的。
不然也不会出现,李定国编组的陆军第一师、陆军第二师只有两个炮兵团,而且其实还是不满编的,骑兵师根本就没有炮兵。
李定国的炮兵主要还是白明修之前兑换出来的拿破仑炮,即15式80毫米和120毫米两种口径的前装滑膛炮。这都是非常不错的野战火炮,李定国在使用之中也逐渐发现其精妙之处,不过这种火炮用于攻城,仍是稍显不足了。
不过好在明军面对的昆明满清守军,本身也不是同等位阶的对手,昆明虽然是府城,但并不算是多么大规模的城防。而且整体的城墙防御布局都是中古时代的产物,对于防炮并不在行。
大明复国军两个师的炮兵在城墙的两面,分别设置了炮兵阵地。明军用于攻城的火炮,主要是12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这些火炮实际上用于攻城还是稍显不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威力上,都是如此。
为了弥补大明复国军陆军的火炮不足,李定国甚至还下令,暂时将驻缅甸舰队的几艘护卫舰上的18磅海军舰炮,以及几门32磅的臼炮也给拉了出来。再加上之前缴获清军的堪用火炮,李定国率领的明军在两面排出了总计一百门的火炮。
已经胜任第一师师长的靳统武对李定国说道:“大帅,直面昆明城防上布置的火炮,与其对射,我们还是风险不小的。”
李定国却并不太在意,说道:“吴三桂的火炮本就不算多,滇贵之地道路崎岖难行,从中原而来的大炮很难抵达。再加上清军的火炮也未统一,上城作战虽然让其红夷大炮等射程更远,但是我却看不上清军炮兵的操炮本领。我们的阵地就设在前沿,鞑子的炮能够打过来都不易,不要说再打准。”
李定国已经初步成为一名有近现代军队作战思维的将领了,白明修少时看史书,很多史家都形容李定国在军事上的天赋绝伦的。李定国也确实是这样,他对西陆兵法多有钻研,又与实际自己的带兵经验相验证,已经颇有水准。
大明复国军的炮兵有效射程都在1200米左右,清军最长的火炮也就差不多是1000米,虽然理论上最大射程还可以提高,但实际上再考虑弹点散步,威胁到大明复国军炮兵阵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而且李定国在接手大明复国军重新训练之后,接受了很多来自白明修的后世军事理论,对于士兵思想、斗志和价值观的磨砺,也成了李定国重点经营的东西之一。
其实在南明大厦崩塌之际,李定国也已经走向了偏执和混乱。他曾经在新会这座吃人之城面前慨叹,但是在云南的时候,他会因为怀疑部将投靠清军,就杀掉可能投降的人。甚至担心逃兵泄露行踪和军事机密,还会命人袭击这些逃兵。他去到孟艮村寨,也会进行杀戮,为了维持军队以及不给自己造成更多麻烦。
不过当白明修出现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李定国从精神上就重造了明军,以复国为军号,以身作则,一边打民族大义大旗,一面以施恩布德于士兵,同时注重士兵之间的情感连结,革除旧明体系之下的官僚风气,以能力服人、以威望服人。
可以说,李定国能彻底拜服在白明修之下,跟白明修一番手段重整明军是有巨大关系的。
所以现在的李定国,他知道也许清军的炮弹会落在自己这边军队的头上,但是明军的炮兵就是要以齐整的姿态,向昆明发动进攻,在炮火中他们岿然不动,这对于清军的士气打击,也会是非常巨大的。
“轰隆!”炮兵终于开始了对昆明的炮击,上百门火炮按照自己的节奏,完全没有停歇地向这座西南重镇开始倾泻着炮弹。
这炮声是如此凶猛,乃至李定国都不会叫骑兵和藩军象队接近炮兵,怕炮声惊了动物。
一颗颗实心弹砸在昆明那并不算特别厚实的城墙上,造成了城墙上一个个的坑洞和墙体的剥落,虽然并不算特别严重,但是显然明军的炮击居然是效果明显的。
李定国的幼子李润兴此时还是比太子朱慈煊还要小的少年,不过已经被李定国带在身边教育。李润兴望着城墙情况,问李定国道:“父王,西陆兵法记载,攻城时大炮面对坚固的城防,很难将其直接攻破,儿子观这昆明城,可能就这般轰上几日,这城就该破了。”
李定国对自己勤学好问的幼子非常宠爱,他道:“大炮很难轰破的,是那些西洋人建筑的墙体可能厚五六丈的棱堡,我大明建筑的城墙,都是自古传下来的,并未太多考虑防备火炮,加上昆明又不是最坚固的城池,被轰破城墙也是可能的。只要墙体坍塌下来形成斜坡,那我们的大军就能攻上去了。”
此时炮兵阵地上的指挥官已经大喊:“臼炮,换空心开花弹!”
有着弧度比较大的弹道的臼炮,虽然非常笨重,但一般口径可以做得很大,明军的空心开花弹其实也是来自欧洲的一种炮弹,炮弹有自己的引信,需要先点燃之后,再发射出去,炮弹在飞到目标上空的时候爆炸,然后释放出大量的破片,造成范围的人员杀伤。
这种弹药非常繁琐而且不安全,但是炮兵仍喜欢用,因为确实太好用了。
臼炮被多匹马拉着的炮车顶向前,设置完成之后,开始朝着城墙上发射炮弹。本来城墙上已经饱受实心弹的攻击,变得摇摇欲坠,只有零星的城防大炮能够继续运作,但是却根本没办法对明军炮兵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056 晋王诛贼之战(二)
臼炮的粗短炮管所射出的空心开花弹,直接打到了城墙的上方!
这种曲射武器用于攻城作战,所要实现的目的也根本不是破坏城墙,而是杀伤城墙上的有生力量。当空心开花弹爆开,大量的破片到处飞溅,直接扫倒了一片城墙上的人。由于是在城墙上方爆炸,所以这些清军士兵根本没有躲避的机会!
“岳父大人,速速退避!”胡国柱连忙拉着吴三桂下城墙躲避。
原本吴三桂是站在墙头坐镇,观察明军的动向的,但是清军根本就没想到明军的火炮竟然如此厉害,将昆明城的城墙轰得摇摇欲坠,甚至还用出了开花弹这样的武器。
墙头清军一时损失惨重,甚至不敢继续再再墙上操弄火炮进行反击的尝试,纷纷撤离墙头,甚至同袍的尸体也管不了了。
靳统武也是在李定国身旁感慨道:“太子之前说,炮兵如果用得好,比步兵的排枪阵还要厉害,今日一见,此言非虚啊。”
李定国见轰得差不多了,便摆了摆手说道:“今日就到这里,先撤回来吧,明日再炮击。”
传令兵立即传达了李定国的指令,居于前沿的炮兵开始向后撤退。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昆明城的城门打开了,从城门中迅速地冲出了一队队骑兵,立即就朝着大明复国军的炮兵去了。
李定国看到这一幕,不由淡淡冷笑,说道:“吴老贼还不算傻,知道我们的炮兵对其威胁最大,所以不惜派出精锐骑兵出城一战,也要打掉我们的炮兵。”
明军这边,李定国、靳统武等军官都没有任何恐惧,清军的骑兵出城攻击明军炮兵,当然明军炮兵是不可能孤军放在外面的,炮兵一定是有着明军的层层保护的。
在炮兵的两侧和后方,李定国都布置了步兵守护,而距离炮兵阵地不远,他还派了骑兵远远地守护住其侧翼。
明军的炮兵指挥立即做出了反应,本来他的人马已经收拾好调头了,不过当清军出城作战,炮兵立即再次布置,炮口对准冲过来的骑兵,这一次他们准备发射散弹了。
明军炮兵的训练是很出色的,而且他们在撤退的时候,已经是考虑到了相关的问题。他们的火炮里,臼炮和原本的海军炮这种笨重的大炮不适宜继续用于野战。但是他们还有120mm野战炮。
拿破仑炮本来就比起同时代的火炮有着更轻、更便捷的优势,其炮车的设计也便于更快地展开作战。
当大批清军骑兵杀出来,明军炮兵已经准备好了,将120mm火炮排开,朝着清军发射了致命的散弹。
散弹的精准度不高,但是本身就算是范围攻击。大量散碎弹丸发射出去,直接撂倒了一片头前冲锋的清军骑兵,清军骑兵后续还在冲,但是速度已经慢了下来,变得迟疑了。
炮兵打了一发霰弹就不打了,这是因为他们两侧负责保护他们工作的大明骑兵也登场了。由于缅甸这边的大明复国军还是缺少卡宾枪这样的武器,虽然有些骑兵是装备三眼铳、神铳一类发射一次的枪械,但是李定国麾下的这些骑兵,基本上全都是胸甲骑兵。
他们身穿着比较简洁但是有防护力的甲胄,手持马刀或者长矛作战,尤其注重在冲锋和机动时的队形。
炮兵不再开火,就是为了防止误伤友军。
明军的骑兵如旋风一般冲上来,直接跟清军的骑兵撞在了一起。吴三桂麾下没有什么旗人,都是些汉兵,这一营骑兵很多都是从吴三桂从辽东一直走到今天的老兵健卒,也算是强劲了,可是他们对上了脱胎换骨的大明复国军。
经过全新的方式训练,接受白明修式的思想教育,再加上各种精神感召以及利益的呼唤,让大明复国军的士兵,从以前旧式的、没有太多战斗力的部队,演进成了今天真正的一支虎狼之师。
吴三桂手下骑兵甚至能够看得清楚,在冲向他们的时,对面那些明军骑兵的脸上,带着的是沉稳的坚毅,以及火热的杀气。这样的脸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哪怕是曾经那些八旗精锐,身上只是一种勇悍感,却没有这种令人觉着百人千人连为一体,那种肃杀和不可撼动的强大。
如同一根大锤狠狠地砸进了清军骑兵阵中,或者说清军像是一块豆腐撞在了一面坚硬的墙上,大明复国军的骑兵挥舞着手中的刀枪,不断地将吴军骑兵格杀。尽管吴三桂的骑兵这么多年来能征惯战了,反倒是明军这边很多都是新手骑兵。但是在阿瓦的明军训练中心,是拿着总结了后世几百年的骑兵技术,专门重点抓一些技战术动作,所以明军骑兵反而是动作更为娴熟。
倒是吴军骑兵这边在一慌乱之后,被士气更高、也更有章法的明军骑兵打得节节败退。
两方骑兵的厮杀只进行了十分钟,吴军骑兵就全面败退了,他们哭嚎着想要退回昆明城内,但是守城的清军早已将城门关闭,这些骑兵想要进入城内,却被城上的一众清军守军用弓箭往回赶。
这个时候吴三桂是断然不敢打开城门的,明军的骑兵太凶了,如果冲进城来,恐怕真的能杀出一个局面,只要占住这一个城门,兵力还占优的明军就会源源不绝地进城,那么吴三桂这条老命可就真的完了。
“这里面很多都是当年从山海关就跟随本王的兄弟啊!”吴三桂大为心痛,不过却仍旧紧闭城门,不做任何救援。
这一部骑兵败军也不敢折回去再对付明军,只能四散奔逃,有一些也聪明,直接丢掉武器逃跑,或者下马投降。
待明军收拾完局面,吴三桂手中精锐被杀三百多人,投降了二百多人,还有几百人直接逃散掉了。城墙上在观看着这一幕的所有清军士兵都心如死灰。
“这样的军队,还是明军吗?”很多人的心中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057 晋王诛贼之战(三)
昆明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之中,在吴三桂和爱星阿出兵之前,吴三桂的平西王府中人人是志得意满的,可如今阖城上下,无不是战战兢兢、如坐针毡。而昆明城中的普通百姓也都是担惊受怕,毕竟战争爆发对他们来说都是创伤,他们自己和亲人都可能在战争中丧命,或者丢掉所有家产,沦为流民。
尽管很多人是心向大明的,但是大多数小老百姓顾的还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许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大明统治他们,可人人都不想要面对战争的惨相。
明军击垮吴三桂的精锐骑兵之后,吴三桂命清军紧闭城门,并且趁着明军不再炮击,立即修缮城墙。结果当天夜里,李定国又派出炮兵拉到昆明城下继续炮轰城墙,将吴三桂做出的修补城墙的努力全部化为白费。
夜战成功后,李定国也十分感慨:“旧时领兵打仗,兵书里讲的东西,策略多,阵法多,许多东西却总也似是而非,不知究竟好用不好用。如今得了西陆兵法又与历代兵书相印证,受益良多。西陆兵法注重新式军队战斗、行军、后勤等细致处,使军队有章可循,作战进退有度。今日夜里炮击昆明城,若无炮兵行止皆合军规战法,有白天记录的方位和炮射角度,一应攻击都有定论定案,恐也无这般成效。”
他已经深切感受到,此时他带领的这支明军,士兵可能就是以前被八旗兵和吴三桂追杀得屁滚尿流的那些熊兵,但是经历了一番锤炼,尤其是白明修带来的近现代化的训练方式,以及彻底的思想教育,此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别的不说,李定国自信凭借这样一支雄师,他就能够击败任何实力相差不大的敌人。
吴三桂守城不出,李定国则命明军每天都不定时地对昆明城墙进行炮击,有时候是早上,有的时候是下午,甚至还有夜里的时候。连续几日下来,昆明的城墙就已经被轰得破破烂烂了,清军士兵们甚至都对上城墙守城十分排斥,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明军就要开始炮击,一炮击起来,他们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