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家士卒也被三令五申不得传言琼州海战一事,仿佛这些根本没有发生过。
白明修出海一趟,不到一周的时间,粤省又有几个县向太子监国献上了降表。明军声势煊赫,特别是太子一怒,引天兵天将,降下天罚雷火,将新会夷为平地。民间已经将太子当成是紫微帝星下凡,是终止乱世的神仙,凡是惹怒太子的,绝没有好下场。
新会原本抗明叛逆,这一次又拒绝太子殿下的天威,这才被灭。太子殿下仁慈,饶了新会人一命,却毁掉了他们的家园。粤省各县也都害怕了,此时不敢再于明清之间摇摆,赶紧向南明献上降表,好多县城也很有创意,到处派皂隶去抓老百姓,抓到人就把辫子咔嚓一下绞了,收集了几百上千条金钱鼠尾,献给太子殿下,以示反清之心。
白明修收到了送上来了一堆堆的金钱鼠尾,也是无奈苦笑。
不过,粤省大半地区归降,也让白明修声势暴涨,更使得他钱粮收入增多,还令其接触到更多人才。
自白明修进入广州府的第二天,南明小朝廷就张贴布告,招贤纳士。白明修又直接开设了大明中央干部学校,对外宣称同国子监,招纳而来的贤才,将再次接受培训,再补缺。
至于各地方州县,白明修是仰赖他的复国军去统管的。行政官员方面还是他的南明小朝廷的短板,但是他的军队体系却能够分散出余力来帮助他完成很多工作。自大明复国军成立之后,就对于军队有着非常完备的组织建设,除了战斗指挥的体系,还有政治工作的体系。比起旧式军队,接受新思想新教育的复国军士兵,已经基本可以做到令由上出、不惜一切代价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样的东西更是军中铁律。
高喊军民一体的白明修,也将好的军队都是能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大明复国军重要的目标。所以,当白明修派遣大明复国军进入各州县,不仅没有扰民乱政,甚至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大明复国军基层组织一面进入乡村市镇,组织市民农民进行自治,一面分配田地等生产资料进行恢复生产,顺便清算一下汉奸恶霸和恶绅。
可即便如此,白明修的复国军也都是有限的,一个县他最多撒出去一个连。还是有些地方他也是照顾不到的。不过也因为他敢玩这一套,所以当受田群众和基层自治组织建立起来之后,他的复国军和南明政权也自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戴。
这边是白明修的双管齐下,一面广纳贤才、通过干校系统进行培训改造;另一面则通过军队进入基层,搞群众路线,通过争取民心,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组织。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书人在评论时局的时候写道:“太子入粤不过一月有余,岭南焕然一新,气象大异,有大治之兆。”
虽然这跟很多读书人和上流阶层所想的不太一样,太子监国并未重用那些投清又复明的家伙,也没有对于上层格外热络,反倒是格外重视那些寒门孤子,或者是烈门遗族。一批甚至被老爷们认为是上不得台面的泥腿子,居然也堂而皇之地跟他们的家族之星一同进入了“国子监”,成为了同窗。
只不过太子监国的刀笔吏也格外厉害,投靠满清为虎作伥、迫害百姓的官员或者家族,都遭到了他的清算,一些家族也曾集众反抗,都被强悍的复国军连根拔起,一些担忧受到影响的家族,甚至举家北迁,逃离了广东。
广东提督杨遇明仍旧假装看不见广州府的情况,甚至惠州本地很多客家大族已经跑去接洽太子监国,他也视而不见。
他可以看不见白明修,但是白明修不可能装看不到他。惠州就在广州府左近,有二万清兵呆在这,白明修虽然不至于坐立不安,但总归也是不舒服的。
于是乎,白明修率领他的骑二师和陆军103团开往惠州。只是没有想到杨遇明压根没有跟白明修打仗的心思,一听说白明修大军前来,索性弃城而逃,带着大队人马继续向东逃窜,进入山区。
106 杨氏投诚
白明修没费什么功夫就占领了惠州,此时他广东十府一直隶州,除了粤东潮州府,已经尽数被他掌握。
相比起清廷反应速度缓慢,白明修的动作可是十分快速,他的复国军本身就是现代式的军队,组织严密,且令行禁止。更何况白明修还带着大量的补给物资,基本上不担忧后勤补给上的事情,所以前出后退自如。
大明复国军战功标榜,加上太子引九天神雷轰炸新会一类的传闻,留驻在广东的清军早没了什么抵抗之心。
杨遇明这边一逃走,他手下就连续有几营清兵半途投靠了南明,杨遇明似乎也全不在意,一门心思扎入潮州的山里,一面还同屯驻揭阳的挂印总兵吴六奇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壮大声势,抵抗明军。
白明修大军以骑兵为主,就算是103团的士兵们,也多数有战马骑行,辎重更是有大批马队协理。广东毕竟是富庶之地,白明修得广州府之后,施行了一系列政策,更以银两和粮食作为酬佣,征募民夫和牲畜,迅速地改善了大明复国军在广东的行军和机动能力。另外,白明修经营基层组织、走群众路线,加上他发钱发粮,使得整个工作都变得容易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白明修大军来得迅速,杨遇明都没有做好什么准备,只能仓皇而退,躲入山中。
此时身在山中的杨遇明也是一肚子气和担忧,他对儿子杨宝荫说道:“明军来势凶猛,近乎不可阻挡。传闻桂王世子朱慈煊已经与郑逆取得联系,郑逆现在人就在广州府,朱慈煊还封了他瀛王。这样一来,惠州、潮州已经是腹背受敌。郑家屡屡进犯潮汕,贼心不死,而朱慈煊兵威太盛,攻打惠州,更是难以抵抗。朝廷此时恐怕才知道桂王世子陷广州府的事情,再抽调兵马,恐怕至少也是一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了。两藩的兵马也都在广西、贵州,对付晋王李定国。这南方的半壁江山,已经是糜烂了。”
杨宝荫对其父道:“爹,若真的大明复起有望,为何不向桂王世子,哦不,大明太子纳降投诚?”
杨遇明有些遗憾地道:“都怪爹先前太过贪心,觉得李定国、白文选之辈都能获个王爵,为父怎么也能讨一个国公当当,毕竟手下两万兵马,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怎成想,这太子殿下也太过刚硬,直接劈头盖脸骂了使者回来,还以他的铁骑恫吓。等到他东连郑延平,对惠州、潮州形成夹击之势,为父便失去了所有本钱了。”
杨宝荫犹豫道:“只怕朝廷也会怪罪下来,责父亲的失土之罪。”
“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潮州吴六奇尚有官兵三千,乡兵一万,他是靖南王麾下,经营潮州多年,更是潮州本乡本土,如能得他之助,至少能钉死在潮州,待朝廷援军开到,时局再变。”
杨宝荫却没有什么信心,问道:“如那明太子真的有传言中那般能耐,朝廷的兵真的能打过他们吗?平西王都折在了云南,李定国以前是被平西王和赵布泰收拾得妥帖的败军之将,怎么去缅甸兜了一圈,军势便如此厉害?现在两藩包围云南,却不敢动作,反倒拖出来一条真龙打进了广东”
杨遇明听到儿子如此胡言乱语,斥道:“休得乱言。”
谁知道,这杨宝荫却一咬牙,跪在了他老爹面前,说道:“爹,咱们都已经让明军赶进山里来了,就算是逃到潮州又能如何?郑家在海上强攻,太子能从陆上来袭,吴六奇又没有三头六臂,早晚也是要败亡的。爹您老了可以不计较这些,可儿子尚年轻,做清鬼不如做明臣,就算封不到王爵、国公,不如投到太子殿下,靠军工挣一个出身。今日儿子请爹委屈一下,做了儿子的垫脚石,儿子缚了爹,带了兵马去投太子,就不必提心吊胆了。”
杨遇明大惊:“你这个不孝子!”
他原本想呼唤左右近侍心腹拿了杨宝荫,却没想到他的几名心腹部将却都站在了杨宝荫的身后。
“你们”
一名部将说道:“得罪了,提督大人,咱们也都是想谋一条生路。”
说着,便有几个健卒将杨遇明给绑了。杨宝荫对他老爹倒是一点也不客气,直接让人看守他老爹,自己则派了一名游击带着降表,速速出山寻找大明复国军中的太子殿下,向他投诚。
白明修在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他的人马已经追赶了上百里,已经快要追上清军了。
第二天拂晓,杨宝荫带领着已经缴械了的一万多清军从粤东山区走了出来。这也是迄今为止,白明修在进入广东之后,所接收到的最大规模的投降部队。白明修倒是比较欣赏杨宝荫这种无条件投降的态度,不像是他老爹还要跟自己要个爵位。
白明修对杨宝荫道:“不错,你这个觉悟还是可以的,本宫在广州府设了大明复国军的第三训练基地,在那里改变改造投诚人员以及新训部队,你可以到那里好好学习,如果混得不错,出来也是个军官。”
杨宝荫其实之前就已经听说,太子殿下是不会直接启用降将降卒的,都要送进什么训练基地去,作训个几个月甚至大半年才能出来。他原本想投了明军就能得到重用,如今看来是不可能了。
杨宝荫咬了咬牙,也不跟白明修讨价还价,跪地道:“多谢殿下恩典!”
至此,只有潮州府吴六奇还在顽抗,其他广东州府都已经归属大明,白明修前后已经纳降清军近三万人,汰除一部分不合格的,白明修准备再编制出两个陆军师。
而远在北方,清廷终于被南明太子从澳洲返国夺占广东所震动。而且清廷也因为两藩“围困”云南,迟迟不肯配合赵布泰动手剪除李定国的势力而大怒。
107 议政王大臣会议
顺天府,建奴的朝廷,自清军入关以来,这里已经经历了好几位掌权者,曾经的多尔衮,颇有志向的福临,现在又轮到了鳌拜。
尽管坐在皇帝这张椅子上的人是爱新觉罗玄烨,不过小鞑子皇帝现在还没有亲政的能力,对于很多事情还懵懵懂懂。不太满八岁的玄烨仍在读书朗诵,对于政务是一概不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各项政令都握在“圣诞老人”鳌拜之手。
福临死时,任命了四位顾命大臣,除鳌拜之外,还有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索尼年老体衰,实际上已经管不了事情;遏必隆出身名门但为人庸怯,不能任事;而苏克萨哈原本是从倒台的多尔衮那里投靠过来的,更不被认可。
这也使得四位托孤顾命大臣之中,仅有战功彪炳、为人强势的鳌拜真正的掌握权力。
在这一时期,满清的核心政治是完全排汉的,鳌拜等人更都是满人。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努尔哈赤设立八旗制度之后形成的一种贵族军事和议制度,尽管军令仍由上出,不过还是会考虑一下来自八旗各部的意见。在清早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做出了非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
当南明太子朱慈煊领大军从海上来,收取广东,广东一省望风而降,清军连败的消息传来京师,京师并没有发生意想中的那种震动,广大的八旗贵族反而对云南和广东的情况感觉到比较镇定。
其实这种风气在清军攻破云南,将永历帝赶跑到缅甸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满清八旗贵族都认为他们已经胜利,现在汉人的反抗,包括明室的斗争,都只不过是癣疥之患,不值一提。
实际上,满清八旗在这个时候战斗力基本上已经没多少了。早年间打天下的那些勋贵已经死得差不多了,多铎、多尔衮、豪格、阿济格、满大海、罗洛浑、勒克德浑、阿巴泰、博洛、瓦克达、尼堪、济尔哈朗等宿将先后病死、战死。这些满清郡王亲王的寿命都不长,三十几岁死都很是常见。而他们的下一代比起他们的野猪皮爹爹们,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虽然这一波人其实也根本不算是多么强大,是明朝太弱、内讧也太严重。
如今满清尚存的将领,宗室这边也就是济度、硕塞等一些还有一些掌兵经验的,或者就是鳌拜三兄弟(卓布泰、鳌拜、穆里玛)等一些勋贵子弟,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第三代后金建奴了。
清朝军事在这个时期已经严重依赖汉军汉将,要不然也不会出现之后三藩之乱,几个汉奸就差点把这个鞑子朝廷整个掀翻掉。
不过毕竟此时南明太子朱慈煊入粤,反清声势大涨,不将其扼杀是不行的。鳌拜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讨灭明之事。
此时尚不到鳌拜的气焰到最巅峰的时候,但是整个朝廷已经纳于鳌拜的控制之下,不管是宗室还是勋贵,在面对鳌拜的时候都要矮一头,低声下气。
“……如今汉人仍旧在南方闹腾,那朱慈煊和李定国各自起事,怀有不轨之心的汉人也蠢蠢欲动,国朝不安,不狠狠地杀他几回,这些汉人怕是不知道什么叫老实。”鳌拜的话可谓是开宗明义了,从当年关外一路打过来今天,鳌拜见过了太多怯懦无用的明朝将领,叛国者和小人无数,令鳌拜压根就看不起这些汉人。
安亲王岳乐是在满清宗室中较有能力的,当初也被顺治所倚重,甚至顺治一度想要将皇位传给岳乐。鳌拜掌权之后,岳乐相对比较恭顺,极力迎合鳌拜,所以在以政大臣中算是还有些影响力。
岳乐小心地对鳌拜道:“如今圣朝初兴,正是安定人心之际,恩威并行才是王道。之所以南方许多汉人人心难归,跟早先杀戮太甚,使之充满仇恨有关。而且我八旗子弟入关以来连年作战,当年的老卒现在已经不剩下几个了。我满洲人毕竟人丁不及汉人兴旺,多年消耗人口,非我大清之福,为今之计,还该是以汉制汉为主。”
鳌拜哼了一声,说道:“汉人又怎能相信?”
岳乐则道:“反复投降的墙头草是不行,不过当年入关随龙的老人,入了汉军旗的那些,却是可以一用的。两藩是绝不可能投靠朱慈煊的,朱慈煊恐怕得了尚耿二人,挫骨扬灰都不够。至于其他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该是启用一些有能力的汉将,拔擢汉官,与南明一战。”
鳌拜也不是不知道如今满洲八旗的情况并不好,入关之后八旗战斗力退化非常快。各地的驻防八旗流连于烟花之地,已经逐渐转变为后世印象中提笼遛鸟的二世祖类型了。
“汉军是要用,绿营兵为主,不过没有八旗子弟作为主心骨,这军队也用不好。穆里玛,着你带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五千,另统帅江浙荆楚绿营兵力,下岭南讨平朱慈煊,可行否?”
穆里玛是鳌拜的亲弟,也算是很有能力。如今鳌拜的瓜尔佳氏权势滔天,在四川有他兄长卓布泰领兵攻打李定国,现在鳌拜又要派他的弟弟穆里玛去打南明太子,明显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这份平明战功,都要他一家人吞掉。
岳乐微微皱眉,但是却不敢让鳌拜看到,他提议道:“南方情况复杂,反抗朝廷的叛逆有许多,是否请洪承畴再出山,负责经略南方七省,彻底地平息战乱?”
洪承畴已经于去年疏乞休致,这老汉奸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但是像岳乐一样脑袋还有些清醒的野猪皮,知道清军入关甚至最终坐稳天下,洪承畴的作用是巨大的。
鳌拜则冷笑道:“若大学士真的有通天之能,便不会让南明逆党死灰复燃了。不过安亲王既然觉得有必要,那么再征召他辅佐穆里玛也未尝不可。”
岳乐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略有担忧,他道:“朱慈煊此次冒起极快,传闻有什么当年郑和遗部下西洋在海外建立的方国之助,洪承畴老成持重,当可探听清楚局面,再做行动。如今朝廷的财政也是紧张,连年打仗下去,恐怕八旗都要养活不起了。”
“哪怕什么,多杀些汉人,抢掠就好!”鳌拜理所当然地道。
108 经略南方
却说鳌拜最终愿意重新启用洪承畴,背后还有玄烨的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推力。这位并未垂帘听政但是在清廷享有重要地位的女性,身份超然,就算连鳌拜也不敢轻易忽视,索尼等老臣是紧密跟孝庄站队的,孝庄的一道懿旨也决定了洪承畴第二次经略南方的开始。
原本鳌拜想要委任的弟弟穆里玛反而不能做所有的主,得跟洪承畴的幕府商量着来。
洪承畴此时已经垂垂老矣,这位古今中外驰名的大汉奸在离开京城的时候,他的儿子洪士铭出郭送行。
洪承畴望着京城高耸巍峨的城墙,叹道:“此行南方,恐怕此生再无幸履京畿。”
洪士铭连忙道:“父亲何出此言,您老人家当年出马已经平定南方,这次出马,一样马到功成。”
洪承畴已经须发皆白,甚至走路都有一些颤颤巍巍,他毕竟已经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自己都已经可以预感到时日不久。
“如果真的平定时局,就不会走现在这一遭了。本来为父已然致仕,只求安享残年,却没想到最终还是被圣母皇太后所召,再度南行。”
洪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