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唐逍遥王-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几年倒也罢了,一来是稚奴年幼,二是才能尚未显现,但跟随小十三郎到苏州后,几年时间,无论是心智还是才识,甚至军事方面的才能,都让人惊叹。若再跟在小十三郎身边几年,岂不是连承乾都不能相?因为这至高无的权力,午夜轮回,自己时常梦到幼年时几兄弟一起玩耍的场景,那时父亲还是唐国公,家正好是“兄友弟恭,夫义妻贤,外和乐”。当时,谁有料得到会手足相残兵戎相见?
    见李世民面色不断变换,时而蹙眉,时而苦涩,时而狰狞,时而懊恼,时而坚定。崔瑾侧目细细思索,随即了然。此时,李承乾并未在御书房,崔瑾便婉言道:“岳父大人,稚奴之志不在朝堂,更不甘围困在这一方天地,只想如那天的雄鹰自有飞翔。‘大天苍苍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岳父大人何不成全了他?有岳父大人的教导垂范,再加三表兄的帮衬,若无小人奸贼诱惑间离,大表兄足以担当起储君之重担。这些年,小婿所作所为,无不是为此啊!”不然,哪里会想法将小胖子李泰拉下马?哪里会将历史的高宗李治带在身边?哪里会将唯一的女帝武珝收入房?哪里会将那一个个威胁到李承乾的人物或杀或带走或拉拢?这一切,不过是为了不让李唐江山变色,让李氏皇族能少受一些磨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让老百姓少受些苦。江山更迭,山河变色,受害受苦的还不是普通百姓?
    李世民大惊,不料自己隐藏的心思居然被女婿识破,很是别扭。眼底不由闪过一丝冷意,却见崔瑾却一派淡然,面色如常,笑意浅浅,只得长长地吐了口气,摆摆手,无奈地道:“罢了罢了,朕说不过你们。哎,稚奴也不是小孩子了,既然想多看看多走走,那随他去吧。只是,出门在外,安危在前,一切谨慎。‘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小十三郎,切记,切记!”
    崔瑾躬身拱手,恭敬应答:“是!小婿谨遵岳父大人之令!”
    说完家长里短,李世民将李承乾、李恪、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传唤到御书房,让崔瑾细细讲解教育试点、创建海军、成立商务部、开设武举和创办武学等计划。主要是他们提问,崔瑾作答。虽然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李靖都是自家亲戚长辈,但对关系到朝廷政务之事,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极为尖锐深刻,不过,崔瑾在此之前早将各方面考虑周到,反复推敲、斟酌、修改,又结合收集的海量信息,所以各种数据、各地情况、可能面临的困难、处置方法、未来发展等等,随手拈来,侃侃而谈,让李世民等人不断颔首。
    为了更加直观,征得李世民同意,崔瑾令人拿来一块黑板,一边解释一边书写,不知不觉,进入了前世授课时的状态,声音抑扬顿挫,神采自信张扬,时而妙语连珠,讲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听得众人差点击掌称赞。
    待崔瑾将茶壶的水全都倒尽,喝下最后一口茶水,放下手的粉笔,李世民意犹未尽地咂巴咂巴嘴,摇摇头,对长孙无忌道:“瞧小十三郎说得如此起劲儿,若朕不按章施行,都自觉心对不住他了!”
    长孙无忌呵呵笑着,满意地抚着长须,圆脸全是掩饰不住的得意:“若非圣爱护,小十三郎哪敢如此大胆?小十三郎虽有几分才识,但全赖圣教导得好啊!呵呵呵,玄龄公、药师兄你们说是不是?”
    房玄龄狠狠地瞪了崔瑾几眼,眼却充满笑意:“可不是,小十三郎虽有些许功劳,但若非是圣宽厚呵护,那弹劾的奏章不知有好几丈高了,哪里还容得他四处逍遥?”
    李靖默默点头,哼哼两声,表示同意。伴君如伴虎,他很是为崔瑾担心。如今天家尚需他出谋划策,需他赚取国库,但他日江山巩固、大唐繁荣、边境安宁,那时又该如何自处?功劳越大,成绩越是显著,更是有功高盖主之险。所以,他才让崔瑾今晚到自家去,便想着好生说说,让崔瑾多留几个心眼,多给自己留几条后路。如那“兵权谋家”代表韩信,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虽用他,却又心存疑忌,在项羽败亡后便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身边。可怜一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无败绩的千古名将,竟被吕后诱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并诛父、母、妻三族,只成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两个成语而已!可悲可叹!而李靖自身便饱受其害,数次被人诬陷谋反,虽然最终得以保全,但此后便处处小心低调,即便在朝堂也不敢多言多语,怕惹来猜忌。所以,见到崔瑾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他一直想好生告诫一番。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虽从小有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但前半生一直郁郁不得志,不过任马邑郡丞,甚至被彼时起兵攻占长安的唐国公李渊虏获,并差点被斩,因得二公子李世民赏识,召入幕府,用做三卫。年近五旬,才得以施展才华,大放异彩。但是,虽屡立大功,却总被猜忌。正因如此,虽心藏兵法,但也不敢传授自家儿孙后代,甚至连儿子的官职都一直不显,后来还是托福于小十三郎才得以升迁,着实让人心有戚戚。
    李恪听到那商务部的讲解,颇有心得,很是赞同。商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他这些年有着最为直接的感触,所以,单独成立商务部,将商人的地位提高,让各项商业税收明确下来,将极大地繁荣国家的经济,大幅增加国库收入。故此,他听得极为用心,并依照这几年养成的习惯做好笔记,以便随时查看。
    李承乾这些时日已多次与崔瑾探讨,所以最是理解崔瑾的想法。在他心目,只要是表弟提出的,必是对大唐、对自己有好处的,所以,当然得赞同。他最是可惜,可惜表弟不能时时在自己身边提醒、帮衬,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让表弟流连忘返,忘记归期。

第四百零三章 太子师
    徐孝德未料到崔瑾会专程门拜访。六零文学 因为李承乾的关系,每逢年节,崔府与徐府也有了人情往来,而无论是卢家小娘子还是武娘子,也经常下帖子给徐惠,所以几位小娘子之间颇为亲近。
    若说几年前的崔瑾常让人惊叹他的俊美,如今单单那双深邃如潭水的眼眸足以吸引全部的目光。那深褐色的眸子初看清澈如水,再看,却蕴藏了无穷的智慧,似乎看淡风云,历尽桑田,所有的心思都在目光无从遁形。徐孝德连忙移开视线,唤人好茶。
    崔瑾淡淡笑着,古井无波的眸底似乎荡起丝丝波纹,随即又恢复平静。“徐侍郎不必客气,今日门打搅,一是预祝徐侍郎再添麒麟儿,二是有些话想请您转告徐小娘子。”崔瑾送来好药材,并一套房四宝,药材是送给徐夫人的,具是赠与徐孝德长子徐齐聃。徐齐聃如今八岁,聪慧过人,与崔玦书信甚密,若非是他年纪尚小,徐孝德都有心送他去苏州与崔玦为伴。
    徐夫人老蚌怀珠,已怀孕五月,据说是个儿子,这让一直为只有一双儿女的徐孝德高兴得不得了,对这个尚未出生的儿子寄以莫大期望,恨不得整日黏在夫人身边。听到崔瑾如此一说,徐孝德既是高兴又是羞惭,毕竟眼前之人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少年郎。他不解地问:“不知武阳郡公有何言交代小女?”如此慎重,怕是极为重要,否则,怎不让武娘子转告?
    崔瑾其实也不想多言,只是见李承乾好似对他那几个小媳妇儿颇为冷淡,对于二十余岁的他来说,不算正常。想到历史的李承乾便有不良前科,心不由暗自担心,若如今仍是朝那方向发展,这些年自己的心血岂不是白费?再不掰正过来,不得不考虑要重新选择了。那时,将掀起一场血雨腥风,这是自己不想看到的。而李承乾对徐惠相对重视些,两人不仅经常有书信来往,更是通过各种聚会见面增进感情。毕竟是别人的私情,崔瑾再三斟酌着,言语极为委婉地道:“徐小娘子某小几个月吧?明年该大婚了,到时候某尽量赶回来。”给汉王李元昌当了傧相,若李承乾大婚自己不再,怎么也说不过去,毕竟两人的情分更要胜几分。
    徐孝德点头致谢。早知道太子与崔小十三郎关系极为密切,连自家女儿能成为太子妃,也是他一力推荐。而到了京城后,女儿更是得了不少照顾,迅速地被五姓七宗和勋贵之家的小娘子们所吸纳,那些小娘子明的暗的,都说是受人之托。他们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对崔瑾很是感激。
    抚摸着茶盅,崔瑾轻轻蹙了蹙眉,颇为艰难地道:“太子贤德,政务繁忙,仗着年轻,便忽视了自个儿的身子。以前在京时,某倒是让他身旁的内侍时时提醒着,但此次回来,却听闻他经常是三更睡五更起,人清减许多。如今他还年轻,若长期以往,这身子哪里受得住?此事某也多次提醒,奈何鞭长莫及,而东宫那几位又惧太子之威,不敢多言。”
    徐孝德一听,皱紧了眉。虽是太子的岳父,但因自己地位不显,所以与太子见面的机会倒也不多,更是不清楚他的实际情况。“可是,明年大婚,若惠娘她……怕是有些不妥。”原本定亲后便不能往来的,但鉴于帝后默许,所以徐惠与李承乾之间不仅书信频繁,还经常借着各种机会见面,这已经让人很说了些闲话。再过七八个月便大婚,怎么着也得避避嫌,少一些往来的好,不然会让人诟病徐惠之妇德。
    崔瑾本不是迂腐之人,所以只是淡淡笑道:“某会让晋阳公主经常请徐小娘子进宫,晋阳公主与太子的关系密切,又与皇长孙感情极好,三日倒有两日在东宫进出。太子性情温和,待人敦厚,严以恪己,但毕竟是青春年少,思想活跃,所以更是需要有人体贴关心。徐侍郎不妨多与徐小娘子分说朝堂的事情,让她心里有数。”话说得含糊,但徐孝德认为自己听得明白,心疑惑,却也知道崔瑾是为了徐惠好。宫里最不缺的便是美人儿,贤良淑德虽好,但若能得到太子爱重,与他夫唱妇随岂不更好?如果自家女儿有这么多助力,还不能笼络太子之心,那着实说不过去了。
    这次崔瑾回京也看出一些问题,除了李承乾的私事外,最让人头疼的便是那些东宫辅臣。与历史一样,李世民为了让长子成才,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乾谈今论古。原本是好事,可是他在旁细观,除房玄龄外,于志宁、李百药等人太过严苛,即便是自己某偶尔听了那些话,心也不喜,何况李承乾还得日日忍耐?在学问严苛也罢了,让人受不了的是,他们将李承乾看作手的牵线木偶,一言一行都要求按照自己的规定去做,哪怕是累极趴在桌,都会让他们喋喋不休地念叨。说一句玩笑话要被批评,说不够庄重;想吃一个菜式会被直谏,说贪图享乐。不仅如此,因为崔瑾好不易回京一次,抽出时间多说了几句话,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手张玄素便板着脸训斥崔瑾耽搁了太子殿下处理政务,让性子温吞的崔瑾都差点下不了台抹不下脸。而李承乾气得涨红了脸,全身颤抖。单单说自己也便罢了,他如何能让旁人指责崔瑾的不是。崔瑾赶紧将他拦住,又义正言辞地告知张玄素,自己是遵照谕旨前来拜见太子殿下商讨政务。张玄素冷笑着追问是何要事?崔瑾淡淡地瞟了他一眼,道,圣有令,事关机密,不可泄露,若是不信,自可问圣。气得张玄素指着崔瑾咬牙切齿。崔瑾轻轻地将他的手按住,冷冷一笑,质问道:“不知张大夫可曾通读过《礼记》?不知可知如何与人说话?不知无故对人指指点点怒目咆哮是何‘礼’?某尊你为长,但为长者却不爱护幼小,这又是何‘礼’?”
    “你,你……”张玄素又气又怒,说不出话来。
    崔瑾狠狠地将他的手一甩,唇边露出一抹讥讽,仍是淡然:“不知张大夫自问德行可圣人?家人德行可圣人?”
    张玄素深吸一口气,昂着头道:“某岂敢与圣人?”
    “哦?某以为张大夫之品行高洁,堪圣人呢!”崔瑾扬扬眉,淡淡地道,用眼神不断地安抚着李承乾,“既然自己德行有亏,张大夫又有何颜面要求太子殿下事事依照你的规定行事?岂不是将太子引入歧途?呵呵,让某仔细想想,听闻张大夫有一庶子,不喜读书,偏好蹴鞠玩乐,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教导好,张大夫又有何信心教导太子殿下?听闻张大夫有一美妾,甚得张大夫宠爱,一月便有过半留宿她院,其衣食用度甚至肩正室,家宅尚且不安,张大夫又有何面目居于庙堂?又问张大夫有一外侄……”一桩桩,一件件,让李承乾听得目瞪口呆,让张玄素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最后掩面而去。
    而崔瑾却拂了拂袖,扬声道:“张大夫可要告病致仕?不忙不忙,明日某还要做一回谏臣,将张大夫之德行奏圣,请圣瞧瞧,张大夫之清名是从何而得!”
    张玄素一个踉跄,扑倒在地。李承乾连忙令人将他扶起,送出东宫。再不见其人影,李承乾终于忍不住大笑,拍着崔瑾的肩无限感慨地道:“表弟啊,你不知为兄这些日子是如何过的?一睁眼,便被人指责,这不对那不行,即便多呼吸口气,都担心被他们说太过奢侈浪费。哎,为兄都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储君的料。亏得有房相公安慰鼓励,说做得很好,舅舅、崔尚书他们也常在阿耶跟前替我美言,不然……”说着,李承乾郁闷得差点哽咽流泪。魏征是臭脾气,于志宁最好疏,孔颖达倚老卖老喜欢犯颜直谏,张玄素无时无刻不谏。在他们心目,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无论说什么都是不妥的,恨不得自己便是他们手的牵线木偶,让说什么便说什么,让做什么做什么,否则,便痛加批评指责,措辞是一个一个凶狠,言语一句一句锋利,直到你认错方才罢休。
    都二十几岁的大男人了,李承乾却两眼泪汪汪,让崔瑾很是同情。若是自己,长期以往,怕也会心生叛逆。只得不断安慰,并道,自己会想办法将某些不太适合的老师请出东宫。
    随后,崔瑾与李世民针对李承乾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番长谈论,以自己如何教导几个弟妹为例,以房遗爱和杜荷的变化为例,谈谈心得体会,说说有张有弛、有严有慈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他道:“岳父大人,小婿以为,于学士等几位的才识、品行都是很不错的,但是,或许是在朝堂找捉人短处寻人岔子习惯了,一味地要求大表兄事事遵从他们,但有不从,必要厉声呵斥,完全不顾君臣之礼、储君之仪。试问,这是为人臣之道?是为人师之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按他们的要求,大表兄便可为那画壁不吃不喝无知无觉完美无缺的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连他们也不能一丝不苟地遵从《礼记》,那么,他们为何照本宣科地对照《礼记》要求大表兄?岂不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听到最后一句,李世民面色一变,想到自己被那些御史言官苛刻的事儿来,心里着实不喜。以己度人,也开始明白长子的心情了。
    崔瑾轻嗤一声,淡笑道:“但凡是人,便有自己的脾气,即便是那幼童,也是喜欢听好话,同样的话,不同的语气,便有不同的结果。故此才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说法。一味地强逼,一味地指责,一味地刁难,一味地驳斥,一味地否定,久而久之,只会让人心生厌烦,最终表里不一,产生逆反心理。”
    李世民皱了皱眉,他以为“严师出高徒”,所以才让于志宁、魏征等人去教导长子,又从那十数名东宫东宫辅臣口经常赞太子待人宽厚、谦逊有礼,还颇为欣慰,但如今听崔瑾道来,却是适得其反。
    见李世民有所松动,崔瑾长长地叹了口气,继续道:“为人师者,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所谓‘传道’,便是要允许学生思考、探索、试验,允许其出错,只要在旁加以引导和鼓励即可。”这可是他长期教学的心得,所以学生们才会那么喜欢、尊重他,即便在这今生此世也是得到小儿郎们的喜爱。因为他从不随意呵斥、指责、反对、讥讽他们,而是细细讲道理,让他们学会如何辨识是非功过,如何改正改进。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能仅凭经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唯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心理、言行、个性的深入了解和把握,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信任你,然后才能尊重你、遵从你。
    为了长子的成长,李世民真是操碎了心,既担心他身边有阿谀奉承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