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瑾无力地摆摆手,对二王子道:“罢了,此事便请圣裁吧!既然希玛妮小姐是使团成员,便不能与我们一起进京了。二王子,某会给吾父说明,请他另外派人护送你们到长安。”原本,他是想着海运到登州,然后换乘河船。如此,不仅可装载更多的货物,还能节省很多时间。现在,基本从南至北的货物粮食都已由漕运变更为海运。海运的好处,众所周知,只是漕运牵涉到各方利益,所以历朝历代才不敢开这一先河。不过,从六年前到苏州后,便已经逐步清理了大运河沿线的船帮,先是将江南士族大散打怕,然后是小虾小蟹,加大唐皇家船务的成立,更是将所有权力集在朝廷手里,当然,世家和当地士族也是有份子的。如今,将漕运改为海运,也没人敢反对。大唐皇家远洋贸易的股东们早巴不得如此了,这样能节省多少成本啊!
希玛妮嘟着嘴恋恋不舍地看着崔瑾:“难道你不同我们一起出发?这样,是不是很久都见不到你了?”她很想前拉着他的手撒娇,但是又担心被厌弃。人家还没明确答应自己留在他身边呢。另外,自己得好生与二王子商量,给大唐皇帝说,将自己许配被武阳郡公,有皇帝的旨意,他不会再拒绝了吧?她偷偷地笑了笑。
崔瑾淡淡地道:“二王子,你们且回去整理行装,三日后各国使团出发。这几日,某要处理诸多事务,所以没有时间相陪,还请海涵!”
二王子自然知道人家已经是不耐烦了,笑呵呵地道:“那不再打搅了,咱们长安再见吧!”
希玛妮一步三回头,二王子一路催促着,终于走出了刺史府。
崔瑾回到院子,崔珺笑眯眯地瞧着他,打趣道:“兄长,刚才小妹听说有位漂亮的天竺女子一路追到了大唐,我连忙跑出来看,不料人却走了。兄长,那天竺女子长得怎样?可聘婷表姊温柔美丽?我偷偷告诉你哟,聘婷表姊正在内院帮着整理行李呢,听到这事儿,脸色都变了。哼哼,不是小妹说你,怎么出次海便惹了一个女子回来,这对得起嫂嫂们么?算是要纳妾,也得要那知根知底的名门闺秀啊,外邦女子哪里进得了博陵崔氏的门?”
崔瑾伸出手指轻轻弹了弹小妹的额头,哼哼两声:“小孩子懂什么?又不是为兄去招惹的,是她自己撞来的好不好?我已经给她说了,奴婢我不缺,妾室她不够资格,一切听圣裁。你以为圣会让下旨将她许配给我么?我让小兕子天天找他闹腾。”他打定主意是,采用拖字诀,让希玛妮多接触大唐风度翩翩的才子,多见见世面,时间长了,说不定“移情别恋”,再也不找自己的麻烦。真让她当自己的奴婢,如此无法无天无规无矩的奴婢,他可用不起。
“哎呀,兄长真是老谋深算……哦,应当是足智多谋,让她好生冷静冷静,说不定回心转意不再纠缠兄长了呢!”崔玦抱着崔瑾的胳膊一阵摇晃。这几年与长孙聘婷整日相处,早建立起深厚友谊,所以,见到长孙聘婷不高兴,赶紧来给未来嫂子出气。嘿嘿,待会儿我得给节表姊、晋阳公主和武嫂子写信去,让她们一定一定得留心这个希玛妮,既然她想留在大唐,那干脆让哪家的郎君娶了她算了,反正不能留在兄长身边。嘻嘻,看兄长这模样,好像并不喜欢她嘛!
第四百二十一章 崔瑾之悟
崔珺并不知,其实她的兄长崔瑾也是如此想法,也想着将希玛妮推给别人。六零文学 无论是长孙聘婷还是武珝,对自己都极好,后来卢节也开始经常与自己书信往来,信,字字深情。这些年下来,即便是一块石头,也早已被融化,何况,自己并非冷清冷意之人。算是小兕子,虽然年幼,但一心向着自己,自己还想什么?无论前世今生,自己都不是泛情之人,更不会做出喜新厌旧之事。已经有四房妻妾,足够了。
长孙聘婷正在与隽娘商议曾十五娘的婚事。去年,袁氏便向长孙府提亲,求娶曾十五娘。曾十五娘无父无母,若非当日得崔瑾搭救,早已被嫡亲叔婶陷害沦入风尘,后成为长孙聘婷的伴读,地位也水涨船高,再也不是任人欺压的孤女。袁氏看曾十五娘,一来是想强化与崔氏的关系,二是看曾十五娘的才干。婚期便在半月后。曾十五娘爹娘留下的产业早捏到手里自行打理,所以这嫁妆也算颇为丰厚。
崔瑾自然是不能参加曾十五娘的婚礼了,便让人准备了一份厚礼,算作添妆。这两年,曾十五娘跟着长孙聘婷出入崔府,也颇得隽娘的喜爱,所以,隽娘也不会亏待了她。再加长孙聘婷和长乐公主给她的添妆,已经是一份极为可观的嫁妆了。
崔瑾先将几个弟弟带回去,另外,家部分物什也打包带走,待年末崔芮等人离开苏州时,便可轻装路。此次,兵分两路,一部分走海路,到渤海湾方才换江船,途经黄河辗转长安;一部分仍然走大运河。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此次带回来的货物太多,想另辟一条销路罢了。物以稀为贵,无论是象牙、犀牛角、安息香等等,若是过多,便成了烂白菜。另外,柴绍想看看登州、莱州等地的码头建设情况,为不久的将来对高句丽作战打好基础。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在柴绍等人眼里,钱财已不过是个数字罢了,反正这几年赚下的钱已足够几辈子挥霍,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给柴家多积攒些功劳。高句丽,对于当今天子来说,是心头的一根刺,早晚要拔除的,只是天子的目光还专注于打通通往西域之路,正在积极备战西突厥,若是能将吐蕃顺手灭了那更好。如今已不前几年,他与幕僚偷偷盘算了一番,国库支撑两线作战绰绰有余。最让他心急的是,自己已五十几岁了,而两个儿子尚不能支撑起家业,所以自己还得领着他们多挣些功劳。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至于长孙聘婷,则在年末随同崔芮夫妇一同回京。想着崔瑾好不易回到大唐,刚刚相聚,又要分别数月,长孙聘婷一阵好哭,崔瑾只得好生哄着,许下若干承诺才转涕为笑。
接到崔瑾的金雕传书,武珝便令人赶紧对府下进行仔细清扫修整,又派人将各封书信送出去,如东宫太子处。
握着信笺,李承乾一向严肃的脸露出一丝笑意。终于,要回来了。此番回来,该不会再走了吧?他想。但是,表弟是能够安静得下来的么?另外,他为何要绕个圈子,经登州到黄河,然后换江船回京呢?好吧,海路是要快一些,但如此算下来,黄河这条线也并不短,两相较,其实与原路差不多的时间。好吧,按照表弟的说法,这样直接将货物销往海州、登州、莱州、青州以及黄河两岸。好吧,表弟说,他还没见过黄河呢,没亲身感受过“黄河之水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壮。李承乾非常郁闷,这些年,自己一直被关在笼子,所闻所见,不过是人家说给自己听的,做给自己看的。他轻轻地叹口气,将信收好。大婚了,终于大婚了,拖了这么久。徐惠是个贤德的,聪明、识趣、多才、貌美,自己还想什么?他露出一丝笑意。
海路只有五十艘船,到达莱州时,已经有一半的货物销售出去,不过,一路,大家撒捕捞了不少海鱼,一边售卖,一边制成干鱼。房遗爱笑眯眯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做生意。海鱼售卖所得,一律交给海军。如今,柴绍手里的海军已有十余万人,完全实现自给自足。现在,他在着力打造真正的海战舰,已经交付使用四百艘,每艘可载人五百人,下四层,层作战场所,设铁包木女墙及投石机、强弩等;三层操作室与会议室,四周开射箭窗口;二层为寝休室,下层装土石压舱,一般他们是用于装载兵器粮食等。这些军舰,均是五年来柴绍等人随同大唐皇家远洋贸易出海所赚。可以说,海军是大唐所有军队最为有钱的,让大家羡慕嫉妒得不行。但是,谁也没话说,当初柴绍领命前往江南,不少人都等着看笑话呢,哪个会料到会发展到这般境地?最初随着柴绍从京城到苏州的那帮府兵,每一个愿意回去的,都成了这支海军的坚力量,不少人已经当了大大小小的官儿。如武元庆,凭军功已经升为校尉。即便是李安俨和赵节,也在军充当了职,见识多了,眼界高了,心胸也宽广起来,看惯那海的财富,便不想在回去,早将妻儿接到苏州。
若真是对高句丽开战,除了这四百艘军舰,另有属于大唐皇家远洋贸易的五百艘海船,如此可一次性装载四万余人。若仅是载人,还可装更多。当初为保安全,以防海盗,也设有可拆卸的投石机座台,射箭窗口等,随时可进入作战状态。
柴绍与安修仁仔细查看了登州和莱州的港口,甚为满意。这些年,又通过收买、渗透等方法,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的地形地貌等掌握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不断地进行沙盘演练,将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已经形成了一套极为成熟的作战方案。可以说,校尉以的将领,闭着眼睛都能将三国的详细地图绘制出来,如今是一切具备只欠东风。此次,柴绍将一同回京,最主要的原因是请求征讨高句丽,迎百万英魂回归故里。
历史,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善德女王传书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并请求唐援助。李世民派相里玄奖到高句丽下令高句丽和百济停止攻打新罗,盖苏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李世民下定攻打高句丽的决心。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派阎立德到洪州、饶州和江州筹建军船四百艘,指使幽州军队及忠于唐的契丹和靺鞨部落对高句丽进行探试性的攻击。盖苏派特使到唐朝贡讲和,李世民将来使拘留起来,指控盖苏背叛荣留王,与弑君者同谋。时年冬,李世民带着大多数官员和皇太子李治离开长安缓慢向唐与高句丽的边境进发。
贞观十九年春,李世民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唐军渡辽水,初胜后,却在安市城碰到顽强阻击,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十月十三日,李世民下令撤退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十二月,在定州到并州的路,李世民病痈,在并州修养了几个月后才回到长安。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李世民在攻安市城时受了伤,具体为何伤,说法不一。而朝鲜18世纪以后的诗、笔记小说称李世民眼部受到了箭伤,甚至说是该国某一勇士在安市城墙,遥隔数千米之外,便一箭射瞎李世民的眼睛,堪那后羿射日,着实令人惊叹。有某韩神剧为证。但是,也有史学家认为,李世民的病状与历代服用“长生不老丹”的皇帝症状相似。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此说也有一些间接的史料为证。
柴绍与众将无数次推演、商议,不需朝廷从各方征兵,不需朝廷征集粮草(江南多的是粮食),即便是靠如今海军自身的实力,便足以将高句丽踏平。
或许有人要说,前隋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哪次不是动用军队超百万,而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当然,第三次国内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隋军士卒在路逃亡相继,但作战军队也有数十万。而柴绍却想凭借海军区区十余万人便想征讨高句丽,这不是口气过大,太过狂妄么?但无论是集体还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有那极为重要的兵器械具,前隋之军队岂可与今日之大唐海军相提并论?可以说,今日之十余万海军,远超过当日之百万隋军。如安修仁笑称,只要用投石机发一个炸药包,便可将那城门轰塌,几轮炸药下去,便可让那城墙再无一人站立。可不是,到现在为止,各种炸药制品还未能发挥其威力呢!这不仅是海军的秘密武器,边军们也在暗准备给西突厥和吐蕃一个沉重的打击。工匠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崔瑾不过是给他们打开一扇门,他们却给大家一个个惊喜、震撼,发明了可用于各种用途的武器。有将士便暗自叹息,有了这些重磅武器,这军队该大幅裁员了,而个人的武力更是不值一提。在如此利器之前,即便你练了刀枪不入的金刚罗汉之身,也会秒秒钟让你死翘翘,再送你一颗燃烧弹,呵呵,真个是灰飞烟灭魂飞魄散了。
既然不动用其他军队,不动用民夫,不浪费国库,天子何乐不为?这可是给自己大大地长脸啊!
大唐海军前几次征战流求等地太过简单容易,那打土匪都还没劲儿,所以,下极为迫切地想再立新功,将自己的真正实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他们才能借机本扩建海军。海军,不仅可用于作战,还可维护海安全,为海贸易保驾护航。随着大唐海商贸的不断发展,区区十余万人如何够?
李承乾看着手里的折子,心里抖了抖,不安地看向李世民:“记得几年前表弟说过要亲率大军迎百万英魂回大唐,而姑父提出,开年后可征讨高句丽,儿子想,表弟必是要请求随军。阿耶,刀剑无眼,可不能允许他去啊!”
李世民白了他一眼,那是自己未来的小女婿,自己哪里舍得?但是,那小子最是有主见,从来是说一不二,再说,当日他可是面对那高句丽使臣亲口发下誓言,“若十年之内不能带回百万原壮士英魂,今生不得善终,他日魂飞魄散”!难道要让他食言?这可是毒誓啊!小女婿又是修道之人,既然发下誓言,即便前方是刀山火海,也不得不奋身而。哎,这臭小子,真是让人又恨又爱!
而李承乾也记起了崔瑾当年许下的誓言,脸一白,闭眼睛。如何才能让表弟放弃那个想法呢?
若是崔瑾在,他必是要毫不在意地道,无需担心,咱们已经筹划了六年,早已是胸有成竹。所谓的亲迎百万英魂,自己好歹也算道家弟子,难道设坛念几句《太洞玄灵宝无量度人品妙经》、《太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或《太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都不行?经过亲身经历过的转世投生,他已经相信了人有前世来生。再拜袁天罡为师后,更是接触了道家的精妙绝学。修今生,参悟大道,印证已修,得他日之缘。岂不知前世为救兄弟之命,才让自己能参与这大唐盛世之?既来之,便不要浪费这大好时光,将自己之能尽数发挥出来,不求流芳后世,只愿后世之华夏子孙不受那外邦蛮夷欺凌,能挺直脊梁傲立在世界之巅。
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便是崔瑾之悟。为此,他不惜将他国民族践踏,不惜将他国领土血流成河。我泱泱华夏,何须看他人之脸色?何须受他人之掣肘?
第四百二十二章 黄河纤夫
水有源头,树有根本。请大家搜索(六零文学)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华夏数千年历史的源头在哪里?
传说,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捏出了人类,捏出了天地万物。传说,精通天书图语的太昊伏羲氏,常常在黄河古道仰观天象,俯察大地,制成了易经八卦,创造了黄河化。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炎帝、黄帝诞生于黄河岸边,并长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炎帝发明了耒耜,教民进行种植养殖,发明了火和草药,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黄帝先后打败蚩尤、炎帝,统一华夏,草创国家,成了华夏民族的民族之魂。故此,人们把炎黄二帝尊崇为华夏族领袖,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
历史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下游易决口泛滥和改道,平均三年两次决口,到后世新国成立前,重要的改道已二十六次。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始形成东汉大河,也是《水经注》以及唐《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大河。东汉大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后世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滨县之南入海。由于河道顺直,河水含沙量相对有所减弱,所以,这条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如今,崔瑾等人便是从此条东汉大河登江船。除了柴绍,便是各家的小郎君,至于那些使臣,最终未乘海船绕弯子。最主要的是,在天子首肯对高句丽动刀子之前,柴绍不愿将此事泄密。李元昌和杜荷留在了苏州,依照他们的意思,以后留在江南了。杜荷只是领了个闲职,身背了个驸马都尉的名头,他自认为自己没有啥才能,还是规规矩矩地看住江南的产业,崔瑾走了,房遗爱走了,李治走了,总得留一个可靠的人坐镇江南不是?财帛动人心啊,何况是这么大一摊子?后来,李元昌提议他到市舶司去挂一个名号,不过闲职,不管事儿,不管人,实则光拿钱不做事儿,不过,每月那一丁点儿俸禄连一顿饭都不够。崔瑾奉命劝了李元昌几次,李元昌道,江南风光好,气候温和,若是厌烦了,还可随时出海游逛,回京自由得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