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碗。
“真漂亮!”张灵凤惊叹道。
第三百七十六章三足鬲式炉
莫邪仔细看了看,确实很漂亮,不止是里面的牛油蜡烛漂亮,就连这种黑色的盏,也很漂亮,此时在灯光之下,看着像是有一道道光晕,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
这些光晕之中好像还有不少影像,隐隐绰绰,清晰不一,飘忽不定,玄之又玄。
看着如同羽毛一样的颜色,并且呈紫赤相间的条纹,莫邪有点惊讶:“这是鹧鸪斑?”
“什么?”张凤林没有听明白。
莫邪道:“鹧鸪斑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没听过这个不要紧,兔毫盏听说过吧?”
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盏的“鹧鸪斑”即指釉面呈献出类似于鹧鸪鸟胸部散缀正圆白点的形状,而这只盏上面的斑纹像是胸羽,上面的白点正圆如珠,这种胸羽的正圆白点,为其他鸟类所没有。
但鹧鸪斑究竟是什么样的建盏釉面,现在仍有争议,不过,这只盏上面的斑纹,应该就是鹧鸪斑。
这只小盏的釉面斑点是由许多小斑点拼合而成,小斑点像浮萍在釉面上漂游,随机而遇靠在一起,组合成许多形状不一的大斑点,斑点内的结晶物质没有连成一体,是分散的,所以有肉眼可见的沟纹。
如果不是点燃了牛油蜡烛,莫邪绝对不会看这些黑漆漆的灯盏一眼,毕竟这里的宝贝太多,除非莫邪有时间好好整理超级生物探测器的提示。
不过,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明传承之宝,要想全部整理一遍,肯定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所以,如果不是意外,莫邪是不会发现,就连洞壁上的灯盏,也是宝贝。
整个地下洞穴,几乎每隔几米,就有一盏灯,这些灯盏,全都是一个形状,不过,此时扫描下来之后,莫邪却发现,它们还是有所不同的,最起码灯盏的釉,就有所不同。
釉面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就是斑纹不同,这些斑纹主要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这些建盏的名盏,其名称也是根据纹饰命名的。
比如兔毫斑纹不仅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纹边界在平而上的变化比油滴大,尤其还存在纵向变化,即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各种各样。
兔毫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即碗上部的斑纹较密,下部较稀,分布不均匀。
褐色兔毫的结晶物质是填充在一串类似鱼草的钙长石晶间,这串鱼草征釉浅处易浮出釉面,在釉深处就沉入釉中。
而且这串鱼草既把结晶物质套住,又使结晶物质相互隔开。
结晶物质是分散的,既不像华北油滴堆积在一起,也不像铁红晶花有序排布,只有浮出釉面的结晶物质才能靠拢。
优秀褐色兔毫盏的烧成受坯、釉、窑温的制约,烧成范围很窄,难度很大。
所以传世的很少,现在外界传世的宋代建盏,差不多都是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
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
到了现在,建盏以日本最多,除日本外,美国许多著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J。M。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
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魔都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但是很少,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而现在这座张氏密库之中,却发现了足够烧制几窑的建盏,这个发现要是传出去,肯定能够引起轰动。
“赶紧熄了火!”知道了这些灯盏都是珍品,莫天明急忙提醒莫邪。
“此时我都要怀疑了,是不是我们家老祖,都在变着法的炫耀?这些建盏在古代也是珍品吧?”张凤岚嘿嘿笑着道。
“也许不是炫耀呢?”莫邪道。
“不是炫耀?我们张家的老祖这是在告诉你们,我家连只灯盏,也是你们奢望不起的!”张凤岚道。
“也有可能是为了隐藏!”莫天明道。
“隐藏?怪不得这些灯盏像是没用过一次,放入这些牛油蜡烛,也许还真有保护灯盏的意思。”张凤林道。
“好了,好了,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当饭吃,我们还是赶紧回去吧,返回地面还有几个小时的路程呢!”这个时候张灵云提醒道。
“怪不得这里没人找得到,这么远,我们的老祖宗也肯定不愿意经常下来!”张凤林嘟囔道。
“这可不一定,如果是从这边出去,应该距离不远!”退出了祖祠,莫邪指着一处洞穴道。
“那我们也从这里离开不行吗?”张凤国问道。
“外面五百米就是水库,如果这里不是山脉断层,隔断了地下水的渗透,这座宝库早就被淹没了。”莫邪笑着道。
“这里是青云水库?难道是青云峡?”莫天明脱口而出。
“老爸还真是聪明,这里就是青云水库,如果不是有这座水库挡着,我早就找到这座密库了!”莫邪道。
“青云山,青云峡,青云道观,青云别院,我们张家在这里好像有一座青云别院,现在山下的青云山庄,也是我们老张家的祖产。”这个时候,张灵云道。
“祖产?”张凤林问道。
张灵云道:“对,灵风你们都不记得了,那个时候我已经十几岁,还知道家里的一些情况,我们张家张半城可不是白叫的,整个县城南边、东边的耕地,几乎全都是我们家的,只有北面的山区,因为环境复杂,我们家老祖看不上,才留给了其他家族!”
“原来这里也有我们家的别院!”张灵言和张灵慧异口同声的道。
他们当时虽然小点,但也记点事了,也隐约知道家里有一座别院,但是他们没想到,居然会是在青云水库底下。
“行了,东西都放下,任何一件都不能带走!”这个时候,张灵云再次道。
“不是说每人一件的吗?”张凤林不满的道。
“带出去就是祸根,被人看到了怎么办?”张灵言瞪了一眼张凤林道。
“带一件出去吧,就算我们想要保密,也肯定是不可能的了!”莫邪开口道。
“你小子刚开始就没做好保密工作!”莫天明没好气的道。
莫邪嘿嘿笑着道:“我们家的东西谁敢抢?就算有人想抢,他们也抢不了去!”
“那就带一件出去,反正会被人发现,那么我们还偷偷摸摸的干什么?”张灵凤也开口道。
“不要带太珍贵的东西,差不多就行了,好东西带出去了,你们舍得卖了?不卖放在家里招贼?”莫天明提醒道。
“还是拿金砖吧!”张凤国抱了一块金砖。
其他人也大多是选择了金砖,只有张凤林和莫邪选择了瓷器。
张凤林选择了一件南宋龙泉窑青釉菱口瓜棱瓷瓶,瓷瓶很有特点,从口部至足部均呈十二棱菱形,侈口,束颈,长弧腹,菱形足略外撇。
口部有轻微的两道凹痕,对应器身和足部的两道凸棱,以及器底的一道凸棱,显示器物是由模印的两片胎体对接而成。
足底凸凹不平,白色胎,胎骨略沉。通体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仅下腹处有一道开片裂纹。
足端未施釉,呈鲜艳的火石红色。
这件青釉瓜棱瓶为仿官窑器,因瓶腹由凹凸的弧线组成反棱似的形体而得名。
釉色温润明亮,造型生动又不失沉静优雅,体现了人情趣与民间趣味的融合,是一件雅俗共赏的工艺美术作品。
这种瓷瓶发现了不少,拿一件出去卖也不影响什么。
不过,莫邪那个就比较特别了,而且只要一只,属于数量稀少的孤品,所以莫天明就有点看不过眼了。
而莫邪选择的更加有特点,是一件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瓷炉,这东西放在了那些药材跟前,和可能是熬药炼丹的东西,莫邪对这个还是有点兴趣的,所以才会选择了一种仿古三足鼎样式的鬲式瓷炉。
这东西是斜盘口,圆唇,短直颈,鼓腹较扁,腹径略大于口径,三锥形足。
肩部有一周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三角形凸棱,略有弯曲和起伏,从肩部延伸到足部。
足部与腹部连接处各有较为明显的凹痕一圈,足端平,三足内侧各有一个凹孔。
内底可见螺旋纹,胎骨厚重,整个器物造型端庄规整,不见胎色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釉面光洁莹润,遍布开片纹。
内底的开片纹大而稀疏,呈褐色,口沿及外壁的开片纹则细密一些,呈浅褐色。腹部与足部相接处有一些烧裂纹路。
第三百七十七章制香秘方
这件三足鬲式瓷炉足端未施釉,呈较为鲜艳的火石红色,其中一足的足端可见窑砂粘连。
鬲式炉是宋代较为常见的仿古器形,但以龙泉窑梅子青制品最佳。
现在莫邪手中的这件三足鬲式瓷炉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釉质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可以说是绝对的珍品!
“你拿这东西干什么?”看到莫邪的选择,莫天明直接瞪了眼。
莫邪一愣,拿这个怎么了?
“这是香炉,烧香祭祀用的,我们家不需要这个!”莫天明道。
“祭器?我还以为是丹炉呢!”莫邪嘿嘿笑着道。
“丹炉你个头,这东西就是道观之中烧香的香炉!”莫天明道。
“你怎么这么了解?”张灵凤询问道。
“我当然知道,谁家过年过节烧香不用香炉?”莫天明道。
“那我们家也用的到!”莫邪不服的道。
“拿回家就是个祸害,你又不用钱,既然不卖,拿出钱干什么?显摆啊?”莫天明再次瞪了一眼莫邪道。
莫邪闹了个乌龙,自然不服,所以他立即查找了一下资料,这么一看,这东西还真是不错,并不止是烧香用的,这是一种实用器,并不一定要烧香。
有诗为证: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素馨忽闻茉莉折,低处龙麝和沉檀。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烹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烧香诗,“琢瓷作鼎碧于水”,指的就是诗人所选择与喜好的香具香炉,是碧绿如水的梅子青龙泉青瓷鼎式炉,一种以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为模本的,由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青瓷鬲式香炉,而且就是莫邪手中的这种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
“削银为叶轻如纸”,所描绘与介绍的就是宋人以薄银片,或云母片作为隔火炷香的一种熏香方法。
“不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动”则是诗人炷香时,对起炉炷香的火候与火力,以及品鉴香品时的“闭阁下帘”的无风环境的要求。
“诗人自炷龙涎香,但令有香不见烟”,这是诗人对采用隔火炷香的神奇效果的描写。
“素馨忽闻茉莉折,低处龙麝和沉檀。”这是诗人所罗列的流行于南宋时期来自于海外异域的“素馨、茉莉、龙涎、麝香、沉香、檀香”等价值万金代表富贵的名香名品。
“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所介绍的是诗人为了品鉴领略来自异域海外的名香“龙涎”的感想与反应,对于崇尚自然、饱识山林之味的诗人而言,“龙涎”之名贵香品太妩媚冲鼻,自然有违于他鉴香品香的“鼻观”标准。
“呼儿急取烹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面对妩媚的富贵名香“龙涎”诗人作了否定,因而急呼儿子速取家常自制的普通“烹木犀”,一种普通香品桂花香。
最后点题提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做一个悠游山林无心功名的读书之人,才是人生的“真富贵”之大境界。
“烹木犀”是一种什么样的香呢?“木犀”香是当时流行于贫民阶层,普通读书人当中的一款来自山林、产自本土的自制桂花香。
其法是在金秋之际,桂花绽放而未盛开,其香气正处于最浓烈之时,将其摘下,与经过去蜡、榨汁、晒干、破碎之后的冬青树籽混合后,再放入一密闭的瓷罐中下锅蒸煮而成。
炷香时,用香匙挖取少许放置于银叶之上烤炙,其香气自然散淡,而富有自然的田园山林的气息。
知道了这些,莫邪脸上就笑开了花,那些药材当中,很多都是他不认识的,但是现在有了明确目标,他却很容易分辨出来。
素馨、茉莉、龙涎、麝香、沉香、檀香、木犀,这里堆积了好几只大箱子,而最主要的是,箱子里面还放着跟香有关的书籍。
不用打开箱子查看,莫邪就扫描到了书籍中记载的内容。
盛放香料的箱子之中,书籍记载的自然是香料的采集、制作、燃烧的方法等等。
焚香燃香读书这种人雅趣,莫邪自然不太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内蕴的经济价值。
古代的制香秘方,肯定是有其价值的,虽然古代生产力低下,但是,人家的生产方法绝对纯天然,不会像现在一样,添加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得到这些东西,也就自得其乐的自产自销,但是,现在却不同了,特别是有钱人,追求生活品质,这种闲的蛋疼的雅趣,正是现代人追求的极致。
莫邪说了自己的想法,自然就没有人反对他带出一香炉。
“这次我们回去,这里就必须派人守着了!”一边向会走,莫天明一边道。
“不用那么麻烦,这里交给我就好了!”莫邪此时走在最后边,当走出建筑模型区的时候,身后黑暗之中的所有东西,已经全部被莫邪收了起来。
这一点莫邪早有打算,所以,做的十分干脆,他早就说过,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就不在是秘密,所以,他不想考验人心,也不想给其他人机会。
当然,他也不是什么东西都收起来,比如能够证明张氏祖祠的牌位,莫邪就没动,虽然那些牌位全都是使用阴沉木雕刻的,莫邪也没有收起来。
如果这里曝光了,那座祖祠就是张家行使权力的证据,当然,里面肯定有点争议,比如近代的一些张家老祖,他们传承下来的分支可不少,所以,张灵云这一支想要完全控制继承权,也是个问题。
“交给小邪好了!”张灵云肯定的道,他居然没有被这里的金银财宝米花了眼,这也算是难得。
“不管怎么样,你们全都是财主了,这里的东西打算怎么处理,最好商量出个章程了,就算有我们家四分之一,其他也是一笔巨额财富,不管处理多少,以后我们这些人都不在缺钱了!”莫邪说着,停下了脚步。
这里已经到了他钻出来的通道,通道是双向的,此时换一条通道,还是向下滑行。
众人重新坐上滑板,慢慢的向前滑行,虽然磕磕绊绊的,但是比走路可块多了。
“真要不行就安装候车,就是矿井里面的那种,类似索道吊车的那种!”张凤府开口道。
“最好是把这条通道修整好!”张灵云道。
“如果不怕暴露的话,这里可以跟原先的山洞链接起来!”张灵凤道。
“里面的东西,我会让人清点一下,原始数据我那部手机里面都有,它可不止是能够扫描,还能够拍照、录像,刚才扫描的时候,已经留下了影像。
就算藏在大缸里,或者是埋在地下的东西,都能够扫描出来,所以,只要按照图片整理一下,数据就出来了!”莫邪始终是先小人后君子,毕竟是亲人,弄得不好看了就不好了。
再说,莫邪也没想着贪污,所以,他实在是没必要弄得不清不楚。
“没必要这么仔细,不过,外人进来还是需要注意一下,我们自己人怎么也好说,外人看到了,肯定要节外生枝!”莫天明道。
莫邪嘿嘿笑了两声道“放心,你们整理好数据就行,我保证不会少了任何一件东西!”
“行,就交给你了,今天累坏了,回家我要好好睡一觉!”张灵言道。
“坏了,进来就是一天,家里的牛还没人喂呢!”张灵慧担心的道。
张凤国笑着道:“爸,你就不要担心了,家里人还能让牛饿着?”
“我们有钱了,以后没必要这么辛苦了吧?”张凤岚开口道。
“你小子想什么好事呢?难道你还想着把这些东西都卖了?没看老祖宗是怎么做的?每个时代的老祖宗,都会把他们那个年代的好东西藏进密库,这样才会形成现在的密库,我们难道就要坐吃山空?”张灵云训斥道。
“我不就说说吗?”张凤林苦笑道。
“你就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