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粒粮食,一处水源都不给裴青留下,好好的一个汝南郡,竟然被他搞得如同人间地狱一般。
当然在这期间也有人不愿意离开,然而袁术却下令强行驱离,实在不愿离开的,他就放火烧屋,直接把人烧死在里面,如此行径,就连强盗都自叹不如。
尽管如此,袁术也没有把所有的汝南百姓全都迁移到寿春,许多大户在袁术军中都有耳目,他们在得到消息之后,大都提前逃走了,携家带口,乘着暮色或者逃往颍川,或者逃往陈国、沛国,也有的向南逃到了江夏。
后来袁术在清点户口的时候,发现竟然有两三万百姓和两千余士兵逃走,袁术气得浑身哆嗦,但这毕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他第一时间封锁了消息。
在经过近半月的艰难跋涉之后,袁术终于来到了寿春,然而没有想到寿春守将陈瑀竟然拒绝他入城。
袁术大怒之下率领将士们即刻攻城,陈瑀不敌,率领将士逃奔下邳,让袁术占据了寿春。
在此之后袁术安置百姓,进军九江,杀死了扬州刺史张温,自任扬州牧,又兼并了许多流寇和当地的军阀,比如张勋、刘勋、桥蕤等人,之后又进一步占据丹阳郡,军力复振,竟然达到了十余万人。
恰好这时候孙坚之子孙策前来拜见,希望袁术能够将其父孙坚的部众还给他,袁术不愿给他,让孙策其舅投奔丹阳太守吴景,并且在那里募兵,而且答应孙策,只要孙策好好干,他就会任命孙策为九江太守。
袁术根本不知道,就因为他的这一个决定,让孙策迅速成长起来,孙策的壮大既让他的野心一步步膨胀,同时也给他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第120章 汝南的问题
袁术的离开倒是有些出乎裴青的预料,本来裴青以为他以汝南为根基,然后向寿春进发,却没想到袁术竟然直接放弃了汝南这块土地。
不过袁术虽然离开了,现在的汝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这让原本属于汝南人士的周裴十分愤怒,沉声说道:“袁公路不管怎么说也是汝南大族出身,竟然做出这种毁坏桑梓之事来,实在是人神共愤,天理难容!”
裴青也没有想到他会这样过分,心中也是暗暗感慨,这个袁术的确做的够狠,估计从此之后他虽然也是汝南的名人,但肯定是恶名,而不是什么好名。
不过不管怎样,汝南这片土地不能就这么荒芜了,否则的话这里就真成了死地了。
所以裴青在袁术退走之后,立刻着手重建汝南的事情。
其实汝南的军事防御还算不得太大的问题,毕竟城墙难以破坏,就算是破坏了,再建设也就是了,可现在的问题是汝南严重缺乏人口,大部分的百姓都被袁术给赶到寿春了,虽然裴青将从汝南跑到裴青治下各地的百姓们安置到汝南,可是都加起来也只有两三万人,方圆数百里的地方,两三万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就连之前一个县都相距甚远。
就在裴青为此事感到头疼的时候,只听得郑长进来禀报道:“主公,元绍将军带着大量的军队和部众前来拜见,据他所言,进入我豫州的青州黄巾已被悉数平定,只是这些军队和部众难以安排,所以请示主公,让主公想办法帮助解决。”
“哦?这可真是太好了,果弟他简直就是及时雨啊,来得实在太及时了,我正愁汝南无人可以安置,他却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黄巾部众,这下子汝南可是有救了。”
裴青闻言大为兴奋,亲自出帐迎接裴元绍。
“末将裴果见过主公。”再度见到裴青,裴元绍心中也很高兴,可是他也知道现在不是在山寨里的时候了,裴青已经是人人敬重的一方诸侯,如果再兄长兄长的叫,那就有些不懂礼数了。
所以裴元绍连忙向裴青恭敬行礼,礼数甚恭。
裴青当然不能大剌剌的接受,而是拉着裴元绍的手说道:“你我之间,哪用得着这么多礼?来来来,元绍贤弟,我正有事找你呢。”
随后裴青就拉着裴元绍进帐,向他了解详细情况。
原来在裴元绍到达小沛之后,青州黄巾已经先一步到达,那些渠帅们倒是知道轻重,约束部属,让他们遵守规矩,不要乱抢乱拿,然而这些黄巾部众毕竟不是统属一人,纪律性也差,第二天就有掠夺百姓的事情发生。
恰在此时,裴元绍统率大军赶到,立刻下令将这些危害百姓的黄巾部众包围起来,对他们发起了进攻。
虽然裴元绍没有下死手,可是这些人却也被打得筋断骨折,趴在地上成了死狗。
这支队伍的头目于是搬弄是非,想要挑拨关系,然而裴元绍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小伎俩,果断率军抵达两军阵前,将这一股黄巾部众的行为当场公布,并且说出裴青的森严军纪,严厉警告他们,若是以后归降裴青,这些军纪绝不能犯。
当然,裴元绍也告诉他们,现在军中将士们的待遇。
其实裴青麾下将士之所以乐于效命,主要是跟军中将士的较高待遇有关,所有的均田户,只要有家人加入军队的,可以免除三年赋税和徭役,有两人入伍的,可以免除五年赋税和徭役,除了赏罚严明之外,凡是阵亡将士也都拥有高额抚恤的,另外还会保证,阵亡将士家属可以十五年不用交赋税,终身免役,他们的儿子由官府奉养,等到七岁之后一律送入官学读书。
除此之外对于均田户的政策,裴青也向他们公布,当他们听说只要能够在分给耕种的土地上连续耕作五年,土地的一半就可以归他们所有,而另一半他们也可以一直继续耕种到身死之后才会转交给官府之后,一个个全都激动的不能自已。
这样高的待遇青州黄巾的部众们连听都没有听过,所以在听了裴元绍的介绍之后一个个全都呼吸粗重,眼睛瞪得通红,大声鼓噪着要求立刻向裴元绍归降,看他们这幅架势,如果他们的首领不允许的话,他们将会立刻造反,将那些阻碍他们财路的首领们全都杀死。
所以三四十万的黄巾部众们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投降了,而且凡是有一点力气的,都大声嚷嚷着要参军入伍,不过裴青还是对他们精挑细选,这才选了五万将士。
“如此一来我麾下的军队其实已经不比西凉军差多少了,只不过这五万青州黄巾军刚刚成型,还没有经过整训,战斗力肯定很渣,而汝南、沛国等地的防御还没有部署妥当,即便是一切都差不多了,我最多也只能抽调三五万军队去勤王,这样一来比起西凉军还是差的不少,所以想要率兵勤王,最好的办法莫如建立同盟,一起出兵,这样的话也能够避免自己孤军作战,既能减免伤亡,也能显示出自己的号召力,不过当务之急,还是要安排好汝南的建设事宜。”
裴青想到这里,于是对裴元绍说道:“贤弟,我这里有一样比较艰巨的使命想要托付给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裴元绍听了这话连忙说道:“主公无须这么客气,末将是主公之弟,主公的事就是末将的事,无论任何事情,只要主公吩咐,末将定当竭尽全力。”
“好,既然如此,我也就不拐弯抹角了,事情是这样的,袁术在我军的接连打击之下已经无力守卫汝南,于是他主动撤离汝南,不过在离开之前将汝南的百姓全都强迫迁移到了寿春,就连水源都给封了,所以现在的汝南是一片荒凉,只有两三万人逃到了我豫州,可是汝南既是我豫州所属郡县,我自然不能看着它荒废,于是决定重建汝南,可是那里人口太少,而且有没有一个有威望的郡守。。。。。。。”
“主公的意思末将明白了,末将愿意带着这些黄巾部众前往汝南,只需主公给我一万兵马,我就足以守住汝南,只不过末将内政能力有些不足,恐怕难以有效推动汝南开战建设。。。。。。”
“这一点贤弟不用担心,我会派遣强力的内政人才辅助你的。”
随后裴青表裴元绍为汝南太守,并且将其军职提升为建威中郎将,拨给他一万五千青州黄巾军,拨给器械马匹和粮草,连同他的本部人马,一共凑够两万人,负责建设汝南的防御。
与此同时任命郑浑为汝南郡丞,协助裴元绍处理政事,安排屯田事宜,同时又命周裴为汝南文学从事,让他去汝南负责教化之事。
第121章 豫州统一
周裴这些日子在颍川教化百姓,修建郡学,兢兢业业,教化一方,确实做出了不少的事情,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虽然前后算起来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是颍川的许多百姓全都安居乐业,当地的治安虽然还达不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然而却也十分稳定,这都跟周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周裴建立了一整套的乡老体系,让颍川对百姓的治理直接深入到百姓之中,虽然这其中有裴青的指点,可是他的效率这样高,实在是令人称道不已。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汝南的教化问题上,裴青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裴,像这样又有能力又肯勤恳做事的人,裴青怎能不好好照顾?
所以在周裴上任之前,裴青命他拔下一根头发,检测他的属性和人才类型,结果如下:“周裴,内政型人才,武力25,统率46,智力65,内政74。。。。。。”
其实周姓在历史上有许多知名的武将,文人谋士、内政人才也有不少,但是对于裴青目前最欠缺的教化人才来说,最符合他需要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儒周敦颐。
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一生著述不过五千字,然而却成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大学问家,被誉为理学创始人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就是周敦颐的弟子。
周裴所在的汝南周氏本身就与周敦颐身属同族,而周裴又在教化方面立下大功,为其匹配周敦颐的基因自然是最合适的。
所以在为周裴匹配周敦颐的基因完毕、乘着周裴昏迷之际,裴青看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的周裴的信息之时,裴青的心中极为兴奋:“周敦颐,内政人才,武力38,统率62,智力86,内政90,特性为教化,特性效果,在教授弟子之时,自身智力提升5点,内政能力提升10点,所教化弟子和百姓对所属君主忠诚度大幅提升,且难以使之下降。”
“如此强大的教化能力,果然不愧一代大儒,得到他一人就相当于是得到了无数人的集体效忠,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殷浩和殷仲堪的能力还要强大许多,像这样的人才绝对是别人做梦都想得到的,这一个人的作用简直不弱于任何一支强大的军队,因为就算再善战的军队,也不能保证治下的百姓发自内心的忠诚啊。”
裴青现在笑得简直合不拢嘴了,拥有这样神奇能力的一代大儒,一旦到了汝南,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让移居到那里的黄巾部众们敦礼仪,务廉耻,成为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孝悌忠信的人间乐土。
汝南的问题算是初步得到了解决,虽然还是草创,可是发展的后劲绝对无比强大,如今颍川产盐、南阳产铁,不仅能够实现自给,而且还能售卖给其他的地方来获利,不过盐铁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外卖的,最起码也不会卖给临近的势力,比如曹操和袁术等人,因为这可是他的竞争对手,尤其是曹操,虽然双方现在都正在努力积蓄力量,彼此之间相安无事,可是早晚有一天,双方会成为逐鹿中原最大的竞争对手,尤其是曹操现在吸收了六七十万的黄巾部众,再加上原本兖州的人力物力,很可能会比裴青还占据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裴青怎么能够再卖给他盐铁呢?
就在陈王刘宠被刺之后,裴青向天子上书,将此事详细禀明天子,数日之后天子下诏,褚陈国,改为陈郡,并且让裴青举荐陈郡太守的任职人选。
裴青立刻表奏骆俊为陈郡太守,怀义校尉,然而诏命下达之后,骆俊却极力推却军职,请求将军队交给裴青管理。
对此裴青坚决拒绝,勉励骆俊好好治理陈郡,并且做好防御。
骆俊没有想到裴青竟然对他如此信任,顿时心中感动,虽然他依旧控制着军队,但是心中却暗暗发誓,今后一定会对裴青效忠,不论何时都绝不会有有二心。
而恰在这时,梁王刘弥和梁相赵琰联袂来访,裴青闻言顿时大喜,连忙亲自出迎,因为梁国是现在整个豫州唯一一个没有归属裴青直接控制的郡国了,现在这两个人联袂来访,肯定是跟这件事有关。
事情果然没有出乎裴青的预料,梁王刘弥和赵琰联合来访的目的就是关于向裴青彻底投降一事,因为目前裴青已经统一了整个豫州梁国之外的其他地方,只有梁国孤悬于外,再加上曹操的军事威胁,让他们心中不安,于是他们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到裴青这里探探态度,只要裴青能够答应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就归附于裴青。
双方的会谈十分简单直接,裴青还没有等他们开口,就表明自己的态度,保证梁王的衣食租税,同时还保证让赵琰继续连任梁相。
赵琰闻言十分高兴,当下便将梁国的户口典籍和为数不多的军队移交裴青,并且还将梁国这半年来的赋税一并上缴。
这就意味着赵琰已经正式承认是裴青的下属官员。
刘弥作为梁王来说,本来是没有民政的权力的,而在军政方面,他又没有陈王刘宠那两下子,这几年里一直依靠着刘宠的庇护这才能够安然的衣食租税,这一次拜访裴青也不过是表明一个态度而已。
这样一来整个豫州终于完全被裴青整合在一起,虽然骆俊目前还掌握着军队,但是却完全听命于裴青的调遣,而且在得知梁王和梁相赵琰的态度之后,骆俊主动提出将陈郡的军队调往梁国,以防备兖州方面的军事威胁。
对于这一点裴青倒是没有拒绝,因为目前的陈郡的确没有保留军队的必要了,所以裴青下令让殷开山率众镇守梁国。
其实裴青知道殷开山的智力值有些低,想要防住曹操实在有些困难,不过自己麾下真正智勇双全的良将还是太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暂时也只有先这样了,等到自己真正寻找到智勇双全的名将再换人也就是了。
“看起来我麾下的人才还是太少了,好期待着能够再多一些绝世名将帮我守土开疆。”裴青的心中对人才充满了极度的渴望,可是他也知道,过犹不及,自己在匹配基因方面可要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匹配给一些不忠不义之人,尤其是镇守一方的名将,一旦对方不够忠诚,那就相当于是把后背交给对方。
第122章 四方俊才
裴青全部统一豫州,声望日隆,徐州牧陶谦因为感激之前裴青的帮助,同时介于裴青如此强大,有意结纳,于是表奏裴青为豫州牧。
在成为豫州牧之后,裴青拜裴潜为豫州别驾、沛相,陈群为治中,又拜荀攸为前军师,张超为后军师,蔡邕为从事祭酒,周裴为典学从事,周仓为兵曹从事,谢灵运为议曹从事,唐伯虎为簿曹从事,繁钦为仓曹从事,至此,整个豫州的官吏体系终于完整的建立了起来。
裴青没有想到,他之前打败袁术的一战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在此之后许多名士前来相投。
第一个来相投的是江夏平春人,名叫李通,字文达,小字万亿,以游侠闻名于江夏和汝南,麾下有部众三五千人。
裴青自然知道李通之名,此人在历史上辅佐曹操,虽然不及五子良将,却也算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物,所以心中大喜,任命李通为朗陵县尉,率军屯驻朗陵县和江夏的边境。
随后又有颖川人胡昭前来投奔。
其实胡昭之所以前来投奔,主要是因为蔡邕,这时候蔡邕还在豫州的消息已经不再是秘密了,胡昭素来佩服蔡邕,一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就来到了沛国前来相投。
裴青听说胡昭来投,心中大喜,立刻拜胡昭为左军师,他近来熟读三国史书,知道这个胡昭虽然看起来名声不显,然而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都多次征召,而且根据传说,胡昭还是司马懿的老师,虽然未必是真的,可是司马懿受到过他的影响这一点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一个能够对司马懿造成影响,又让曹操和袁绍追捧不已的名士,其才能自然不言而喻。
而且裴青也与胡昭一起谈论过经书兵法,对胡昭的才华很是满意,觉得以他的才能,未必不能调教出司马懿这样的弟子。
正在欢喜之时,忽然有谢映登禀报,说是南阳人李严前来相投。
裴青一听也大为欣喜,他可是知道李严的大名的,这是蜀汉重臣,刘备当年死前,将刘禅托孤的两位大臣之一,再蜀汉中也是少有的文武双全的人物。
所以裴青同样是亲自出迎,经过一番交谈之后大为喜悦,即刻拜为安众令,建武都尉,拨给其一千人,又命李严自己招募两千人,共得三千人,率众镇守安众县,以防刘表有什么意图。
之后又有王璨自关中而来,前来投靠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