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之猛将召唤-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04章

    第十一人,明末满清降将孔有德,武力89,统帅90,智力74,政治80;

    孔有德大约出生于万历三十年,是铁岭矿工出身,“长于弓马,不识字”。天启元年,后金占领辽沈后,孔有德同其兄孔有性投奔明将毛文龙,参与了镇江大捷,后转进朝鲜皮岛。

    他与同乡耿仲明过从甚密,据说拜耿仲明为义兄,后来人们多以“孔耿”连称。孔有德“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累升至参将。毛文龙收他为养孙,赐名永诗。他对毛文龙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以至于在贵为清朝藩王后依然“每言大将军时事,辄于色不自胜”。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战役以后,后金政权在东北迅速崛起,到崇祯年间,已基本上控制了东北地区,山东半岛已成为明朝防御后金军渡海南下的前线。

    自天启年间到崇祯初年,毛文龙部以辽东沿海金州、朝鲜皮岛一带为根据地,屡次袭击后金的后方,给后金造成了威胁。然而这支部队军纪败坏,不听明朝政府指挥,冒领军饷,骚扰地方,引起明政府的忧虑。

    崇祯元年,袁崇焕督师辽东,借机处死毛文龙,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统辖。孔有德认为毛文龙“无罪横受屠酷”,感到非常寒心,终日闷闷不乐,于是投奔了孙元化,随孙元化去了登莱。

    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率后金兵攻大凌河城,祖大寿受困城内。十月,孙元化派孔有德从海上支援大凌河,因在三岔河遭飓风而还。随后兵部又令其从陆路进军,孙元化率八百骑赶赴前线增援,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人素不和,沿途闭门罢市,士兵苦不堪言。

    闰十一月二十七日,当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风雪,部队给养不足,士兵在大户王象春家吃东西不给钱,其子向孔有德控诉,孔有德对违纪士兵施以贯耳游营之刑,于是士兵大哗,焚烧王家庄园。翌日,李九成说服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回军登州,在耿仲明的内应下破城,自号都元帅,孙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称王,孔有德放他逃离登州。

    崇祯五年正月,孔有德部东进围登州,登州告急,而在此防守的孙元化仍相信自己能招抚孔有德,疏于防范。孔有德乘机让部下300余人诈降,混入登州城,与在城里的耿仲明等密谋策划,并趁夜间人们熟睡之时,里外夹攻,占领了登州城,活捉了孙元化及明守备宋光兰、分巡道王梅等官员。

    总兵张可大坚守水城数日,终因寡不敌众,水城陷落,张可大杀死妻妾后自尽于太平楼。孙元化不久逃回天津,被明政府处死,余大成也被罢免。不久以后,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又攻破黄县,明廷急令谢琏为副都御使巡抚登莱,擢参政徐从治为山东巡抚,让徐从治驻守莱州城,以防备孔有德部西进。

    崇祯五年二月,孔有德部率军围攻莱州,徐从治与谢琏拼死抵抗,同时向朝廷求援。但自北京南下的总兵刘同柱,虽抵山东境内,却迟迟不敢到莱州解围,大学士周延儒与兵部主事张国臣等又提议招抚,张国臣等也自愿到阵前招抚孔有德等人。

    明主力部队的迟疑不前和主抚派的huódòng,更加助长了孔有德等人的气焰,他广招原部下,驻守皮岛的明将陈友德等3000人,也加入到叛乱的行列。叛军更是全力攻打莱州城。对于明朝一些官员的招抚行为,坚守莱州的徐从治、谢琏等人坚决反对。

    在徐从治、谢琏和莱州知府朱万年等的带领下,守卫莱州的军民“备刍粮,设守具,据敌数月”。在叛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尽管城中已到弹尽粮绝的地步,仍拒不开城投降。而明总兵邓圮、王洪已率川兵万人自昌邑来援,距莱州仅40里,却接到命令驻足不前,指望招抚成功。孔有德见状,拼命攻城,巡抚徐从治亲上城楼,被叛军炮火击中,重伤而死。他的死更激发了莱州军民守城的决心,“莱人感其义,卒坚守不下”。

    崇祯五年七月,莱州被围已有4个月之久,但明政府的一些官员却并不急于解莱州之围,而是一直采用招抚的手段对待孔有德。由于莱州城防坚固,叛军一时也难以得手。孔有德见攻莱州不下,就又施展诡计,给总督刘宇烈写信,表示愿受抚归降,但要面见谢琏谈判。刘宇烈派推官屈宜阳入莱州城,谢琏信以为真,先让知府朱万年出南门面见孔有德,孔有德告诉朱万年,表示愿意投诚。

    朱万年回城将情况告知谢琏,谢琏与朱万年及翟、刘两个派来监军的宦官出城与孔有德见面,宣读朝廷让他投降的诏书。孔有德早有准备,立即让部下将4人捉住,乘城门大开,急令攻城。朱万年见势危急,大喊关闭城门,被孔有德杀死。明军紧急关闭城门,孔有德破城计谋未能得逞。

    谢琏被俘后,明政府招抚不成,遂急令各路援军向孔有德进攻。孔有德见情势不妙,撤回登州城,明总兵吴襄率军克招远、黄县,莱州之围方解。同年九月,明军将孔有德叛军围于登州城中。十月,明军开始攻城,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明副总兵丁思侯、裨将程仲文、祖邦楼在攻城中战死,叛军主要将领李九成也被明军炮火击毙。

    孔有德见登州难保,于崇祯六年二月十三日率叛军近万人突围,弃城登船而逃。驻守在旅顺、长山、鹿岛的明总兵黄龙,预计孔有德兵败后必经长山、旅顺而投奔后金,早已严阵以待,周文郁等也穷追不舍。孔有德部在旅顺一带登陆后,黄龙率兵伏击,擒获孔有德部将毛有顺、毛承福等人,大败叛军。孔有德、耿仲明等率余部逃到盖州,转投后金,上书乞降曰:

    为直陈衷曲,以图大事:照得朱朝至今,主幼臣奸,边事日坏,非一日矣。兵士鼓噪,触处皆然,非但本帅为此也。前奉部调西援,钱粮缺乏,兼沿途闭门罢市,日不得食,夜不得宿,忍气吞声。行至吴桥,又因恶官把持,以致众兵奋激起义。遂破新城、破登州,随收服各州县。去年已有三次书札,全未见复,始知俱被黄龙在旅顺所截夺。继因援兵四集,围困半载,彼但深沟高垒,不与我交战。

    彼兵日多,我兵粮少,只得弃登州而驾舟师,原欲首取旅顺为根本,与汗连合一处,谁知飓风大作,飘至广鹿岛。本帅即乘机收服广鹿、长山、石城诸岛,若论大海,何往不利?要之终非结局。久仰明汗网罗海内英豪,有尧、舜、汤、武之胸襟,无片甲只矢者,尚欲投汗以展胸中之伟抱;何况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余,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备,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此出于一片真热心肠,确实如此。汗如听从,大事立就,朱朝之天下转瞬即汗之天下。

    是时明汗授我何职,封我何地,乃本帅之愿也。特差副将刘承祖、曹绍中为先客,汗速乘此机会,成其大事,即天赐汗之福,亦本帅之幸也!若汗不信,可差人前看其虚实如何。本帅不往别地,独向汗者,以汗之高明,他日为成大事,故效古人弃暗投明也,希详察之。

    崇祯六年四月,他们率叛军及家眷10000多人在鸭绿江口与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率领的后金兵会合,被要求剃发,登莱之乱遂告结束。

    由于孔有德带来了后金急需的舰队、红夷大炮及匠人,所以皇太极对他们的投降极为重视,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并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相待,仍以他为都元帅,安置东京,自成一军,称“天佑兵”,给予特殊待遇,随后便引后金兵攻占黄龙所在之旅顺。

    崇祯九年大清帝国成立之际,孔有德受封恭顺王,并且作为汉官代表劝进。同年冬,孔有德等三顺王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带领6千清军攻打朝鲜,迫使朝鲜投降清朝,使明朝失去了可靠的邻国和在东面牵制清军南下的重要力量。在以后清朝对明战争中,孔有德也大多参与其中,立下汗马功劳。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后,孔有德随多铎追剿李自成及南明武装力量,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凯旋后还驻辽阳。

    顺治三年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政权,从此孔有德开始单独统兵。他占领了湖南地区,但在桂林被瞿式耜等打败。顺治五年六月至武昌候旨换防,其间金声桓、李成栋反清,各地清军向孔有德求救,孔有德却不发一兵一卒。

    孔有德班师回京后,南方局势趋于稳定,清廷又打算调三顺王南征,起初决定以孔有德守福建,尚可喜平广西,但尚可喜认为广西地处偏僻,情况复杂,有意推辞,这时孔有德“毅然以粤西为请”,于是清廷予以批准,改封他为定南王,率军二万出征广西,并携家镇守。

    顺治七年十一月,孔有德率清军破桂林,俘虏南明重臣张同敞、瞿式耜及靖江王朱亨歅等,孔有德住进了靖江王府,改为定南王府。起初孔有德对待他们如座上宾,后因截获瞿式耜暗约焦琏攻城的密檄,便将瞿、张二人处死于桂林风洞山仙鹤岭下,靖江王朱亨歅则在西门外民房中被缢死。

    孔有德在随后一年时间中几乎占领了广西全境,但表面风光的背后却是强弩之末。顺治九年,西宁王李定国率东路军收复湖南大部,并南下广西,直趋桂林。

    六月,清定南王孔有德亲自率军前往兴安县严关,扼险拒守,明军以象阵大破清军,取得严关之战的胜利。孔有德狼狈奔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惶惶不可终日。

    李定国乘胜追至桂林,将城包围。七月初四,明军登云梯攻城,孔有德额头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无路,便令其妻妾上吊自杀,自己在王府纵火,北向再拜,自刎而死。其子孔廷训逃跑过程中被明军俘获,仅有一女孔四贞逃脱。

    顺治帝听说孔有德死讯后,赐谥号武壮,两年后孔四贞奉其父遗骸还京,顺治帝命三品以上大臣郊迎,给予厚葬。孔有德之子孔廷训在顺治十五年被李定国下令处斩,孔有德绝嗣,女儿孔四贞则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


第205章

    防盗。正文内容见作者有话说。六点左右修改正文。

    1430年(宣德五年),宁远城(今辽宁兴城)筑成当年,原籍安徽的军官祖庆率全家老小迁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袭明朝宁远卫军职并不断提升,成为宁远望族。

    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号双泉,是明朝万历年间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官祖仁的次子。随辽东(今辽宁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东征西伐,因抵御蒙古骑兵作战有功,不断得到提拔,出任辽东副总兵。'3'

    祖大寿于1620年(泰昌元年)为官,授职靖东营游击,曾被经略熊廷弼上奏表彰。1621年(天启元年)为广宁(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部属,任职中军游击。'4…5'

    宁锦大捷

    参见词条:广宁之战、宁锦大捷

    1622年(天启二年),后金与明朝发生了广宁之战,明军战败,后金□□哈赤占领了广宁,祖大寿带领部队避到觉华岛。大学士孙承宗督师,以大寿辅佐参将金冠守觉华岛。

    1623年(天启三年),孙承宗和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墙,祖大寿负责宁远城工程,将城墙加高增厚,加强防守功能。

    1626年(天启六年)正月,□□哈赤攻宁远,被守城的祖大寿的将士用大炮炸伤,大败而退的□□哈赤不久后伤重不治,皇太极继位。大败后金军之后,祖大寿以军功升副总兵。

    1627年(天启七年)农历五月,后金皇太极率军再攻宁远。袁崇焕令祖大寿带领精兵四千人绕到敌后,总兵满桂、尤世威等率军至敌前形成犄角之势,和清兵激战于宁远城下。同年农历六月,清军败走,是为著名的“宁锦大捷”。

    1628年(崇祯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同年农历六月,祖大寿升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6'

    后金皇太极曾经给祖大寿写信,商议派遣使者吊唁明熹宗之丧,并且恭贺新君崇祯登基,祖大寿回信拒绝了皇太极的要求。'7'

    满门皆荣

    随着祖大寿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满门都获封官职。祖大寿的兄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今辽宁凌海市)、锦州诸城。为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明朝崇祯皇帝即位后,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4'

    己巳之变

    参见词条:己巳之变

    皇太极打锦州、宁远不下,便改变了战略,于1629年(崇祯二年)农历十月率十万大军从蒙古方向攻入长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当时,明朝军队主力都在山海关外布守,袁崇焕急率祖大寿驰援北京城,并在广渠门外与皇太极展开激战。孤军深入的皇太极怕袁崇焕与北京城内外合击,不得不撤军而走,清人销毁明朝的大量原始记载,为神化自己编造谣言说临走时布下所谓反间计。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问罪,祖大寿既寒心又愤怒,率部东走,崇祯皇帝无奈之下让袁崇焕写信招回祖大寿,孙承宗也遣使抚慰,请祖大寿立功赎袁崇焕之罪,祖大寿便又回到了关内。'8'

    收复永平

    1630年(崇祯三年)春,后金军攻克明朝永平等四城,皇太极听说祖大寿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就命令军队去抓人,得到祖大寿一个侄子及其亲戚家属。皇太极给祖大寿侄子一所住宅,并派兵监视。

    不久,崇祯皇帝命令祖大寿与山西总兵马世龙、山东总兵杨绍基会师,率领副将祖大乐、祖可法、张弘谟、刘天禄、曹恭诚等进攻滦州,攻取滦州之后,进逼永平,贝勒阿敏等丢弃四处城池领兵返回后金。于是,祖大寿又回到锦州前线防守。但祖大寿从不只身离开军营,生怕叫东厂的特务抓了去。'9'

    大凌河之战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七月,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城墙雉堞还没修完时,皇太极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包围。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了不几天城中就断粮了。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皇太极在围困大凌河城十天后,便开始了对祖大寿的劝降工作。但祖大寿不为所动,对皇太极根本不予理采。

    皇太极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寿盼望援军心切,急忙率军出城相迎,欲前后夹攻,实现突围,结果上了大当,被杀得大败,损失十分惨重,祖大寿再也不敢出城应战。

    皇太极于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这两天先后致书祖大寿、何可纲、副将张存仁,劝其速降。但仍遭到祖大寿的拒绝。

    于是皇太极又亲自写信给祖大寿,他解释说:“过去杀辽民确有其事,我深为懊悔,我们早就不那样做了。至于永平屠城那是二贝勒阿敏所为,他因此也受到了严惩,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见。但祖大寿等还是不信。

    明军几路救兵四次援救,都被后金军击败。祖大寿的多次突围也没有成功。大凌河城被围了三个月,城内的粮食吃完了就杀马吃,马吃没了,就杀人相食。大凌河城百姓被充作军粮杀尽。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初七,皇太极再次致书祖大寿,又派降将姜新赴城中面谈。祖大寿派出一位叫韩栋的将领到金营中谈判。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最后下了决心,他邀后金将领石廷柱进城商议降金事宜,当晚祖可法、祖泽润、刘天禄、张存仁等四人随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营,皇太极亲自迎接,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极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然后设盛宴款待,四人被请至座中。

    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杀死宁死不降的何可纲,大开城门,率众将来到金营。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一齐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后双方登坛发誓祭天,盟誓祭天毕,皇太极携祖大寿手进入大帐,为祖大寿设宴庆贺。'2'

    逃回锦州

    投降后的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言: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城。

    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城就组织防御,抗击清军。辽东巡抚丘禾嘉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率队献城投降,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领锦州。

    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