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文岳离开岛内选择到香港创业也是对岛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不满。不客气地说,虽然光头校长歼敌一亿转进台湾之后,痛定思痛对国民党进行了大幅度的整改,但奈何整个国民党都已经烂掉了。
别的不说共和国创建者186为了共和国的建立牺牲了数位亲人。而光头校长倒是把亲友都弄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上梁已经如此了还能期待下梁如何?
作为国民党世家子弟中的一员。刘文岳正是对国民党党内的种种弊端已经深刻认识到了骨子里,才会对当年把党国赶到海峡一隅的对手所信仰的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继而做了深入的研究。
当初刘文岳应聘远嘉在民主德国的职位。也是因为在远嘉的工作范围和自身所学有着较为密切关联,只是让刘文岳想不到是远嘉的老板居然是梁远这种怪胎。
“家父虽是国民党的老党员,不过直到退职也只能勉强称得上是中级军官而已,不过家父的入党介绍人确是国民党知名的高层,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一级上将的陈济棠将军……。”
刘文岳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家庭出身和梁远说了一遍。
听刘文岳说完梁远才恍然大悟,难怪老刘不在台湾岛内混居然跑到了香港,从大革命时代起,陈济棠和光头校长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虽然都是披着国民党的外皮但根本就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其一生中讨蒋数次,民间传说甚至连扎小人此等偏方都试用过,和光头校长哪怕不是生死大敌也相去不远。
很明显刘文岳的父亲肯定属于曾经的粤系军阀派系,以国民党在大6统治时的表现来看,其在岛内不得志简直是一定的,想着刘文岳刚刚提起的陈教授,又说两家是世交,莫非刘文岳口中的那位陈教授是陈济棠的后人?梁远暗自猜想着。
梁远和刘文岳两人说话间,身材高大满头银的老者在周远航的带领之下,从罗湖火车站站前广场远端的地下通道方向走了过来。
应该是刘文岳和老者详细说过梁远的种种,银老人来到梁远身前站定凝神看着梁远,微笑着说道:“过年时听文岳谈起远嘉创立的种种事情如闻传奇,今日冒昧前来打扰梁董实在是愧疚的很。”
老人边说边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双手递给梁远,说道:“我叫陈树柏,在美国加州圣克勒拉大学任教。”
“都是一衣带水的同胞,哪有打扰一说,欢迎老先生来祖国大6参观访问。”梁远边说边接过陈树柏手中那张满是中国山水墨画风格的名片。
梁远一边用无比成熟的语气和陈树柏寒暄,一边极力回忆着陈树柏这个有些印象的名字,通过刘文岳刚刚的简单介绍,很明显眼前这位老者应该国民党元老陈济棠的后人,不过这个名字在梁远的记忆里有着模糊的印象,梁远觉得自己前世应该在什么新闻媒体上看过这个人名。
在火车站广场这种闹市区哪里是谈事情的地方,寒暄之后祁连山叫过等在一旁的海狮面包车,几人直奔刘文岳等人下榻的芙蓉宾馆。
很明显陈树柏也知道自己来得匆忙,促使自己来大6的刘文岳,应该还没有把整件事情来龙去脉报告给梁远的机会,因此在车上也没提自己此行目的,只是随意的和梁远谈着台湾和大6风土人情。
数分钟后车至芙蓉宾馆,下车后梁远要了一间大号套房,办理完琐碎手续之后陈树柏知趣的回了房间,留出远嘉高层内部交流的时间。
把自己随意的放在宾馆宽大的皮质沙里,梁远有些舒服的伸了个懒腰,看着另外两组沙上坐着的刘文岳、祁连山、周远航笑着说道:“好大的阵仗呢,老刘干了什么事情,大过年的居然把你们都惊动了,这要是在加上老苏他们都快赶上开年终大会了。”(未完待续。。)
ps: 半路出去了,更得晚了,实在抱歉,若无意外今天还能有更的^_^
第213章 中国实验大学(上)
“果然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大少,要不是老苏他们初二启程去了美国,这次也会一起来的。”祁连山笑着说道。
老外可没有农历年过春节这一说,在远嘉内部简称港基集电的香港基础电子与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同美国迷ps公司签署的关于基于迷ps构架的日cs处理器和解协议刚好在大年初四正式生效。
对r2ooo处理器已经望眼欲穿的苏良宇、方兴东、简至康等人都是坐立不安在家过了一个大年夜,初二就集体启程赴美处理r2ooo芯片及相关技术的回国事宜。
“哦?这位陈老先生到底是做什么的?居然连老苏他们都想过来?”
梁远听祁连山这么一说好奇心更大了,此时的远嘉虽然离财团的规模甚远,按共和国的传统称呼叫成特大型企业也绝不过格,能把整个远嘉高层都惊动了的事情,至少也得和梁海平目前筹备组建商飞一个水平。
“这事情应该和梁总组建的香格里拉基金会关系比较大。”周远航接过话茬答道。
当初梁远为了自己在东大少年班无法无天的混日子,撺掇梁海平出头成立了一个专门赞助东大科研费用的香格里拉基金会,最开始时基金会主要是和东大的冶金系打交道,随着基金会的良好运转,加上简至康回国后芯片实验室规模快扩张急需大量的工程师充实,苏良宇等人索性借着基金会的渠道和东大谈判。打算借助东大雄厚教育资源为科技园培养后备的技术力量。
不过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可不比后世那般烂大街直接丢向市场自己挣扎求存,眼下全是由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虽然远嘉和摩托罗拉、可口可乐等全球性企业一样也获得了在国家部分大学直接招聘的资格,不过以远嘉的知名度和从事行业的敏感性来说,能招到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年前那会苏良宇等人还向梁远抱怨过档案、编制之类影响科技人员正常流动的人事问题。
“和香格里拉基金会有关?难道老先生打算回国讲学?”梁远顺口问道。
“大少这事情头绪太多,实在是难以说清,这里有一份详细资料大少先看看了解下大概。”刘文岳打开身边携带的公文包,从里边拿出一份厚厚的资料递给梁远。
接过刘文岳递过来的资料,梁远只看了一眼资料的封皮,前世的记忆猛地从脑海中泛起。难怪自己刚刚听到陈树柏这个名字感到十分的耳熟。看着资料封皮上“中国实验大学筹备事宜”这几个大字,一丝苦笑从梁远的嘴角浮现。
刘文岳这回可是真的捡了一个无比烫手的山芋回来。
陈树柏是美国知名的计算机、网络专家,在局域网、数据链方向有着深厚的造诣,曾任美国ieee电路及系统学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是华人在计算机网络方面顶级的专家之一。由于在网路和系统理论研究以及教学上的杰出成就。陈树柏教授在1979年获得了美国“总统特别奖”。
早年在圣克勒拉大学执教时,目睹美国硅谷日新月异的科技展,陈树柏就萌生了一个日益强烈的愿望:创办一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技大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由于出身的原因,最开始陈树柏找的是国民党当局,1973年,陈树柏在台湾任客座教授时,曾向当时执政的蒋经国建议,参照美国硅谷经验,在台湾新竹创办一所科技大学。不过蒋经国对陈树柏的建议不太重视,最终陈树柏的办学计划夭折。
共和国在七十年代末改开之后,国内教育和计算机等相关部门曾两次邀请陈树柏回国访问,最开始陈树柏考虑到父亲陈济棠曾与**为敌,心有顾虑,试探着给286写了一封信,最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老先生回信说,286收到他的信,欢迎他回国讲学,希望他解除顾虑,早日启程。
198o年9月9日,286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陈树柏夫妇,会见期间286不仅高度评价了陈济棠治粤的功绩,还为陈树柏夫妇亲笔题赠了鲁迅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达了期待两岸统一的愿望。
陈树柏教授在第一次回国的三个月里,对共和国国内二十多所大学进行了考察,返回美国后,陈树柏教授写下一份建议书,计划在共和国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充分吸取美国大学的经验,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科技人才。
经过细致的交流和严密的调研之后,1982年陈树柏教授在中科院主持研究生院暑期讲学期间向286建议,在共和国创办一所“中国实验大学”(netiver私ty),把共和国的电子工业赶上去,并依托新成立的“中国实验大学”将大学的所在地开成共和国的硅谷。
接到陈树柏教授的建议之后,286表示将认真考虑。之后,陈树柏教授的建议获得了时任共和国科委主任方毅和教育部长何东昌的复信,表示感谢,不过从1982年秋到1984年春,实验大学这件事一直没有新消息,陈树柏教授以为已石沉大海。
1984年1月24日,286第一次视察特区深圳,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梁湘,在汇报时重点提及相关人才的缺乏问题时,286说:在深圳特区要办一所大学,这所大学要由华侨和外国实业家,用西方科学与管理的办法来办,教员请外国学者来当。请外籍华人来当校长。
286第一次深圳特区之行结束后,当时特区的市容市貌给286留下兴旺达的深刻印象,回到北平之后,286邀请当时中央高层领导人谈话时重点提到:在深圳那里现在至少有两件事情可以办,一件是兴建核电站,还有一件是华侨投资办所大学,华侨在那里办大学,教授的水平高,很多人是第一流的学者,教学设备也是人家出钱从国外买来。这件事要认真地搞。我们花不了几个钱。可以给我们培养一批人才。
第一次巡视特区结束之后,286决意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按照286的意见,中央决定开放吴淞、大连、青岛等十四个沿海城市。由此掀起共和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浪潮。可以说当时深圳筹建的中国实验大学是286深化改革中十分关键的一步棋。
1985年夏季。得知中国实验大学筹备工作已经正式开始的陈树柏欣然回国,起草了 “中国实验大学”创办协议书,也就是眼下梁远手中拿着的这份厚厚的资料。
梁远前世的得知中国实验大学。还是一次闲聊航空动机人才问题时偶尔听母亲李远玲提及,别的方面印象不深,到是李远玲一句这所大学没有党委使得梁远记忆犹新。
梁远先略过手中资料的基建和规划部分,直接找到手中资料的核心部分——当时陈树柏教授和深圳特区政府签署的创立中国实验大学的协议。
整份协议异常的短小精干,只有区区十条。
一、特区政府授权陈树柏教授主持创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定名为“中国实验大学”。
二、中国实验大学之办学宗旨是借鉴先进工业国家教育之长处,探索一套先进而适合中国国情之教育制度,培养新一代具有先进科学知识之建设者。
三、校址定于广_东_省深圳特区,政府将为学校征得一块大小及位置合适,交通方便之土地作为校址。
四、办学经费由政府拨款及陈树柏教授募捐解决,先进仪器设备将主要由募捐解决。
五、建立校董事会,由政府领导人和国内外之社会著名人士组成,校董事会决定学校之预算及其他最重要之事项。
六、校长是学校之最高负责人,全权负责学校一切工作。校长由校董事会提名,报政府任命。政府同意任命陈树柏教授为第一、二任校长,每期六年,共十二年。
七、校务委员会由校长任命,报政府备案,该委员会协助校长,负责全权教学及行政工作。学校实行党政分离原则。
八、政府授权学校在本人自愿之条件下,从全国各部门调入教职员工,对不称职人员,有权退回人事部门重新分配工作,学校有权确定教职员工之编制及职称。
九、校务委员会全权负责按照校董事会批准之预算支配全校经费,包括设备与工资经费,并有权调整工资及学杂费之水准。
十、学校参加全国招生,毕业生不参加国家统一分配,而由学校根据学生品学情况和本人志愿,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政府承诺提供人事及户口方面之支持。
被资讯大潮洗礼过的梁远,看着手中资料党政分离那几个字眼苦笑不已,这四个字看起来简简单单,不过其所能激起的风浪恐怕连286弄不好都无法掌控;想着几个月之后那场差点席卷了整个共和国的风波,梁远更觉头大无比。
坐在梁远右侧的沙上的周远航回国不久,对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感触不深,看着梁远面带苦笑看着手中的资料有些焦急地说道:“远大少,这所大学对集团来说算是至关重要,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为湾流宇航服务时,单单负责研湾流3公务机的航空工程师就多达五千余人,间接关联的开人员大致有两万多人,若是加上产业链至少有十万以上的航空工程师为湾流项目服务。”
“而国内航空产业的情况大少应该清楚,目前国内整个航空工业能胜任民用航空工程师职称的,绝对不会过六万人,而眼下国家航空方面的院校每年毕业的相关大学生还不到六千人,就算除去所有的外因,单从人力资源上来说,哪怕国家所有的航空资源都归我们支配,目前国内航空工业的水准也支撑不起集团战略规划。”
“再考虑到集团目前运作的mpc75客机项目已经接近大型干线客机,所需的人力资源相对较小的湾流公务机来说要远远的出,除非未来的远嘉只做组件组装,否则人力资源问题注定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听周远航说完,梁远暗自点头心里对当初找到周远航的那家猎头公司格外的满意,虽说要价高些,不过从目前周远航表现出的能力来看绝对是物有所值。
假如总结共和国航空工业落后的因由,从研体制到资金投入、从技术水平到国际环境,洋洋洒洒写个百十万字也绝不稀奇,不过周远航没去扯这些有的没的,直接抓住了问题最为主要的核心——人。
1988年,连航空部部长和看大门的老大爷都包括在内,整个共和国航空工业所有从业人员在五十万左右,以八十年代共和国国有企业职工结构来说,除去行政、管理、生产、后勤、附属企业等等非研人员,总人数里能有五分之一是搞技术的科研人员就烧高香了。
这十万技术研人员分散在共和国两百多家航空类企事业单位之中,平均每家五百人,若是再除去军事方面的人员和知识结构重复的人员,周远航所说的整个共和国合格的航空工程师不过六万人应该还是客气的说法,按梁远自己估算能有两万人都是乐观的。
就算有钱、有设备、有技术没有人才能干什么?一样是啥也做不了,虽然中国人的智商在这个星球上是一流水准,但在科研领域可以一个顶五个这种神话梁远是决计不会相会的。
后世共和国大型客机c919项目号称研人员过百,在懂行人的眼里简直和小丑无异,这简直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21世纪翻版,不客气地说这点技术人员不用说研,哪怕是真正的组装都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所谓的自主研若仅仅指得是汉化翻译的话,这百十多人的团队还是靠谱的。(未完待续。。)
第214章 中国实验大学(下)
到是刘文岳生于国民党世家,对两岸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具有中华特色的政党政治都有着较深的了解,基本对梁远苦笑的因由心中有数。
等周远航说完筹建中国实验大学对集团实施战略规划的意义,刘文岳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大少,坦率的说,前几年由于特区政策的反复,中国实验大学的开办事宜遇阻,当时陈树柏教授就曾说过,对办校的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处理、方法、制度等方面有意见,都可以提出来摆在桌面上,大少对手中资料的任何一处不满意都可以讲出来,我相信通过开诚布公的沟通过后应该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一定能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共识。”
从1985年到1995年这十来年间,共和国的改开历程完全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以286为政之老辣都差点抵御不住国际政治大气候的变迁和共和国保守势力的反扑,改革历程数度险险夭折,中国实验大学的下马只是这种政治大背景下无数个牺牲品之一罢了。
中国实验大学项目的不了了之,很多人都归结为中国实验大学里不设党委,其实在当年的政治氛围下,这只是众多因素不算主要的一个。
从陈树柏这十点办学建议来看,中国实验大学的建立涉及到共和国的党务、教育、科技、经贸等数个部门的权益,再加上深圳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