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业之动力帝国-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钻石级别的会员待遇除了更低的折扣、年度返利等优惠之外,还能获得可观的信用积分用于采购大市场内的日用商品,对于小本经营的各路倒爷来说,这个信用积分就是变相的小额贷款,对扩大倒爷们的营业规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个级别的会员,若按个体作战倒爷们的贸易量缓慢积累,需要接近两年的时间才能获得,这些事情对于在倒爷堆里打滚的安德烈来说简直是在清楚不过的了。

    遇到贵人了、走路捡钱了、天上掉馅饼了……。

    挥手打断了安德烈要说出口的感激言语,梁海平哈哈一笑说道:“我马上要去领事馆,这批货物和大兄弟算是有缘无分了,不过大家都是同胞买卖不成仁义在,大兄弟有时间回国中国城那里还请多多关顾。”

    谢绝了安德烈领路的建议,留下安德烈在莫斯科的联系地址之后,梁海平和梁远绕出了莫斯科红场。

    由于共和国当年在社会主义阵营里份量极重,因此共和国大使馆同克里姆林宫相距不远,离开红场后两人步行了不到二十分钟,就来到了莫斯科友谊大街6号——中国驻莫斯科领事馆。

    大使馆是一幢典型的粉灰色会堂式建筑,方方正正的楼体没有任何的曲线过度,七层高的大楼表面镶嵌着一排排整齐的窗户,唯一有些另类的就是大楼的建筑设计师把大楼的承重框架外凸了一部分,使得大楼的风格更加硬朗。

    推开大楼底层的旋转玻璃门,梁远跟在梁海平的身后走进了领事馆。

    可能是因为中苏两国还没恢复正常国家关系的缘故,使馆一楼的接待大厅悄然无声,只有两位看似接待人员的使馆工作人员坐在大厅左侧的办公位置上。

    梁海平拿出护照和从国内带来的文件,在接待人员有些好奇的目光中说明了来意,片刻过后,一位四十出头的中老年和三位三十左右的中青年从大厅右侧的楼梯上快步走了下来。

    “欢迎梁总来莫斯科考察访问。”离着老远,中老年就对梁海平伸出了双手,扑面而来的洋溢热情把梁远吓了一跳。

    “我们接到梁总赴苏的消息后和国内确认了几次,可惜都没得到梁总的具体行程,没能第一时间为梁总接风真是万分遗憾。”

    “孔大使太客气了,最近一直在深圳处理公司的业务,没法确认动身的时间,烦劳大使挂念实在惭愧的很。”梁海平微笑的说道。

    梁远看着梁海平和共和国驻苏大使孔华荣相互之间紧握着双手相互吹捧,略一思索才弄清了孔华容热情背后的真相。

    此时的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绝对是个冷得不能在冷的衙门,中苏两国自珍宝岛冲突进入表面化对抗以来,双方的大使馆全都是有名无实,在断掉了任何层面的官方交流之后,基本沦落成对方国民出气的靶子。

    仅仅在七十年代共和国驻苏大使馆就被抗议游行的苏联民众砸了4次,每次风波过后大使馆的玻璃都会彻底更换一次,还能从院子里清理出几车的臭鸡蛋,砖头,墨水瓶之类的杂物,进入八十年代后虽说中苏关系略有缓和,不过对于大使馆来说也仅仅是代表着不用频繁更换玻璃罢了,距离恢复使馆的正常功能和业务依旧是遥遥无期。

    中苏关系解冻度的明显加快,关键还在于不久前刚刚获得最高权力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眼下大使馆的核心工作就是打破外交坚冰促进戈尔巴乔夫访华,进而为中苏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官方支持的梁海平打着买飞机幌子来到苏联,对促进戈尔巴乔夫访华有着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

    对于苏联来说刚刚恢复基本交流就有钱赚,若是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岂不是更加财源滚滚。

    “这位小同志是……?”和梁海平寒暄良久的孔华容终于注意了站在大厅中间,正无所事事乱看的梁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223章 十年

    “亲侄子,我哥哥嫂子忙,他放寒假没地方去就跟着我过来了。”

    国内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早在五天前就全部正式开学了,梁海平又不能说身后这个才是货真价实的老板,只好满嘴跑火车的胡扯。

    孔华容久经风雨,听着梁海平的胡扯不仅毫无异色,反而频频点头说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摆出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

    孔华容又介绍了自己身后的大使馆参赞,然后带着梁海平和梁远乘电梯去了大使馆顶楼。

    大使馆八楼的布局和共和国一般办公机构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整个空间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空间,联通各个房间的走廊款宽窄不一、曲折无比,孔华容领着梁远和梁海平转过五六个弯角之后,才推开一扇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房门把两人让了进去。

    深红色的地毯,深红色的落地厚绒窗帘,数组打着清漆的红木沙,浅黄色的天花板上镶嵌着几对长管日光灯,若非墙壁上挂着几张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照,整个房间看起来和共和国国内的高层领导小会议间别无二致。

    “这个会议室看着不起眼,当年主席、总理、老帅们访苏,都是固定在这里开会的。”孔华容有些意味深长的说道。

    梁海平虽然经商天赋不错,不过终究是混江湖日短接触的资讯有限,没听出孔华容的言外之音,到是梁远结合着前世得知的苏联克格勃。在各国驻苏大使馆的水泥墙里预埋窃听器的劣迹,听出了孔华容真正的意思。

    看起来通过空军给大使馆打了招呼的威力挺大的,使馆方面可能误以为自己身负什么特别任务呢,否则大使馆那么多会议室哪里会特意挑上这么一间。梁远转着眼睛片刻间就把事情蒙了个**不离十

    现在大使馆和国内的信息联络安全也够差的了,应该不比筛子强哪去,梁远想着共和国八十年代末,驻香港新华社社长在新世纪写的回忆录吐槽着使馆的信息安全,当时新华社的保密规则是假如某个消息想让西方知道,就使用新华社在香港本地的电报或电话直接联系北平,若是不想则一律回深圳联系北平。

    “孔大使。我这次来苏。主要目的是采购图154客机,不过我对苏联情况是两眼一抹黑,希望使馆能在信息和语言方面给予支援。”梁海平落座后开门见山的说出了来使馆的目的。

    “没问题,支持祖国企业的快展本就是使馆的核心工作之一。只要梁总不嫌弃。梁总在苏期间。使馆的一秘小方就是梁总的工作助理。”孔华容指着坐在自己斜对面的使馆一秘方建杰说道。

    搞定了翻译,孔华容摆出推心置腹的架势和梁海平聊了一会中苏之间的外交走向贸易趋势,双方气氛大好之后孔华容才试探的问起梁海平赴苏除了买飞机还有没有目的。

    “不瞒梁总。我和外交部的驻民主德国大使黄家明是大学同学 ,从他那里得知了许多梁总当年在民主德国创建远嘉时的轶事,实在心向往之,真不知道日后能否有幸看到梁总在莫斯科重演传奇。”孔华容道。

    梁海平听着孔华容借吹捧的机会绕着圈子打探远嘉下一步动向,不由得心中苦笑,这事情哪里是自己能决定的,在墙边看开国元勋留影照的那个才是正主。

    对孔华容的心思梁海平也猜出了几分,就外交方面来说,使馆所驻国在国际地位的高低和使馆本身对所驻国影响力的大小,对该国大使的仕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民主德国的国际地位不仅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样板,在经济数据的统计上也是越英国的达国家,而远嘉在民主德国折腾出了这么大动静,深刻的影响着民主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些事情对于驻德大使黄家明的仕途来说无异于火箭推进器,孔华容对梁海平有所期待也是人之常情。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也不瞒孔大使,有关对苏投资问题已经纳入到集团的战略规划之中,不过具体实施的时间我是真的没法明确,毕竟目前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还处于冰冻时期,许多事情都是无法做决定的……。”

    梁海平在保留美好希望的前提下,直接把东德远嘉用于糊弄普京的说辞,略做修改后拿出来应付孔华容。

    孔华容也知道这种涉及资金庞大的计划马虎不得,能从梁海平口中得知这种程度的答复,代表着远嘉对苏联市场是非常感兴趣的,也意味着远嘉在民主德国创造的商业奇迹很有可能在苏联进行复制,届时大使馆跟着水涨船高的机会还是存在的。

    梁海平和孔华容聊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下午三点多才和梁远离开了使馆,不过去的时候是两个人,回日光酒店时却变成了三个,使馆一秘方建杰也跟随梁海平回了酒店。

    隔日,在方建杰的带领下,梁海平和梁远在莫斯科逛了足有大半天,算是对苏联的商业氛围有了大略的认知。

    虽说梁远前世看过不少关于苏联解体前的资料,对苏联民生经济相关的情况有着大略的认知,不过让梁远万万想不到的是,真实的情况比文字所形成的历史还要荒唐数倍。

    莫斯科国立百货商场是始建于1893年,这片位于红场东侧,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宫殿式商业建筑群,在后世被誉为全球十大商业购物中心之一,即使在苏联时代,也是全苏最顶级的商业中心。

    坐在莫斯科国立百货商场顶楼的休息长椅上,梁海平转动着手中装满了格瓦斯(注1)的玻璃杯,有些感慨的说道:“真想不到,苏联建国已有7o余年,作为人民群众冬季常备的羽绒服居然一直只生产男款没有女款,真让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梁总在苏联呆久了就知道了,苏联中央计划委员会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飞机、导弹、坦克、潜艇上,一款羽绒服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式,哪怕是排上3o年也不会进入委员会的工作日程安排的。”方建杰苦笑着说道。

    “看起来现在苏联的情况和我们改开前有些类似,一款产品的样式不仅数十年如一日的固定不动,而且产量很低,刚刚我们经过下边卖日用品的柜台,现和民主德国差不多,很多东西都是剩下了几件样品,缺货现象非常严重。”梁海平说道。

    方建杰点了点头。

    “方哥,这里应该是全苏联最好的商业中心了吧,一般缺货的商品需要多久才能补上”梁远好奇的问道。

    由于某人的心理障碍,除了至亲,中青年人士被某人统称为某哥或是某姐,倒是让梁海平的辈份在无意中增长了好多。

    听着梁远极顺口的叫着“方哥”,梁海平只能略带尴尬看着方建杰笑了笑,倒是方建杰不以为意,微笑着说道:“我说个故事,小远就知道缺货的商品要多久才能补上了。”

    “有一个苏联小伙子辛辛苦苦的工作了五年,终于攒够了买汽车的钱,小伙子兴匆匆的来到汽车销售中心买车,交完购车钱款后小伙子柜台人员自己要什么时间来提车,柜台人员说十年以后的今天你来就可以了。”

    “小伙子点了点头,又问那我是上午来取还是下午来取,这回轮到柜台人员诧异了,问到上午和下午还有什么分别吗,小伙子说我家的水龙头也刚刚坏掉了,那天上午我要在家等着维修水龙头的。”

    听着方建杰一本正经的说完故事,梁远和梁海平先是大笑,继而相顾无言。

    梁远回想着前世老梁同志曾经仔细研究过的,苏联解体前几年的经济数据,慢慢的把记忆中枯燥的数据和现实对上了号,好比回光返照一般,1986—1988这3年,苏联经济有着较高的增长度,不过有钱买不到东西,这种无法满足需求的现象依旧严重。

    此时的苏联社会正陷于经济增长,人民收入增多,商品供应矛盾加剧这种恶性循环,在1988年,仅仅事关个人生存、社会稳定的食品短缺总额就达21o亿卢布,这一缺口相当于全苏食品工业年总产量的六分之一,而服装之类的轻工业品缺口更高达全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以苏联3亿人口的购买力而言,这种商品短缺所造成的市场已经近乎于无限大。

    “梁总和小远下国际列车的时候有人接站,出站时走的是贵宾通道,没遇到莫斯科火车站站前的本土倒爷,下周t3次国际列车到站,梁总若有时间去站前广场看看,就知道苏联商品缺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了。”

    “只要走出出站口,每个中国人都会被一大群人重重围困,会有无数人拉着你的衣服、裤子、皮带,旅行包问你卖不卖,什么价钱卖,去年休完年假我坐t3国际列车莫斯科大使馆,出站后连纽扣都被扯掉了两颗。”方建杰感慨的说道。

    梁远和梁海平终究没等到每周一次的t3次国际列车,三天后普京打来电话,说位于古比雪夫的图154生产线刚好有四架新客机下线,邀请梁海平和梁远去古比雪夫飞机厂看新客机试飞,并参观生产车间。

    注1:俄罗斯风格的饮品,战斗种族的“可口可乐”,部分体质敏感人群喝多了会醉 …_…!(未完待续。。)

 第224章 古比雪夫

    古比雪夫坐落于有着俄罗斯母亲河称呼的伏尔加河中游,由于城市建立在伏尔加河支流萨马拉河注入伏尔加河的河口处,在沙皇时代古比雪夫一直被称之为萨马拉,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表示自身和腐朽没落的沙皇王朝截然对立,将萨马拉改名为古比雪夫沿用至今。

    无论在沙皇时代还是苏维埃,古比雪夫是苏联的中部重镇和工业中心,在二战时期斯大林曾考虑过一旦莫斯科失守,苏维埃将把临时都迁移至古比雪夫,由此可见古比雪夫在苏联城市中的地位。

    “古比雪夫不仅是全苏最大的民用航空飞行器生产中心,也是全苏最大的化学工业基地,位于萨马拉河口处的古比雪夫化工联合体,在国际上被誉为苏联的杜邦……。”普京坐在梁远的斜对面,好似共和国旅客列车的广播员,滔滔不绝的介绍着古比雪夫城市的大致情况。

    梁远慢慢的移动着手中的木勺,小心翼翼的把数十粒浅灰色的鱼子酱平摊放在乳白色的切片面包上,拿起另一块面包片盖住,先是轻轻的摒住呼吸,然后才送到嘴边大大的咬了一口。

    眯着眼睛,专心感受着口中轻柔的爆破感和洋溢着海洋清新淡爽的气息在味蕾上肆虐,这玩意才叫鱼子酱,难怪一贯不关心外物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盛赞里海的鱼子酱是人间美味,相比之下后世东洋鬼子推广的那种泛着红光的寿司鱼子酱。简直就是垃圾一般的存在。

    梁远腹诽了几句日本人,拿起餐桌上的香槟喝了一口。又在装着鱼子酱的盘子里挖了一勺直接丢进嘴巴,满足的叹了一口气,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此时此刻就是人间天堂。

    负责接待梁海平的普京没有选择苏联民航或是高等级火车,来完成莫斯科到古比雪夫之间的旅程,而是不知从哪里搞来了一架经过改装无比奢华的图154专机,飞机上除了专门的会议室、休息室之外,居然还附带了一个装修精致满是俄罗斯宫廷风格的小型餐厅。现在的梁远就在上万米的高空之中。

    梁海平一边和普京随意的闲聊东德和苏联的种种风土人情,一边看着自己的侄子半眯着眼睛,一脸陶醉的靠在高背餐椅以上,好似无意识的看着飞机舷窗外快掠过的朵朵白云,很有些哭笑不得。

    传说中的克格勃果然无所不能,登机后的普京直接建议去餐厅喝一杯,来打莫斯科至古比雪夫之间接近3个小时的航时。当梁远听普京指着餐桌上的鱼子酱,说这是原料选自里海野生大白鲟鱼的苏联特产时,口水差点当场流了下来。

    进入新世纪之后,里海的大白鲟鱼已经是和大熊猫一样稀少的濒危物种,纯粹里海白鲟的年捕捞量不会过1oo条,哪怕是对有钱的吃货来说。那东西也基本是传说中的存在,梁远真没想到能在苏联遇到这种东西。

    “看起来,您的侄子对我们的里海特产十分的满意。”普京看了一眼已经被某人清空了一半的盘子,微笑着说道。

    “我这个侄子未来别的成就暂时还不能确定,但美食家的这个称呼绝对是合格的。受他的影响在中国企业里,我们集团的食堂也是一流的。”梁海平也笑着说道。

    梁远目前唯一直接插手的管理。就是远嘉体系的食堂管理,仅国家级大厨,盛京的科技园就收罗了七、八个,除了服务于中南海的这种国家级涉外酒店,在八十年代的共和国,科技园厨师队伍的水平绝对横扫全国。

    听着方建杰翻译过来的俄语,梁远看了看和普京轻松交流的梁海平,脑袋里却想着不知道克格勃有没有眼色,过些天离境时,里海的鱼子酱和北极熊皮会不会作为献给苏维埃老朋友的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