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卫长答应了一声,立刻安排人在城楼上升起一杆黑色大旗。
不多时,张琏也被五花大绑推进了城楼中,押到了杜重威的面前。
“跪下!”一名亲兵一脚拽在张琏的腿弯处,张琏“咣”的一声跪倒在地上。
苦笑一声,张琏道:“杜帅,你要末将如何配合,末将照做便是,何必如此!想必杜帅已经与伪汉的皇帝,说好了条件。”
杜重威上前扶起跪倒在地的张琏,道:“事不得已呀!不错,昨夜本帅已经命王敏奉表请罪,陛下已经答应不再追究。
张将军,本帅也不愿如此,不过料想张将军,还有张将军那些部下,恐不会同意投降陛下,为防另生枝节,不得已而为之。”
“既然如此,何不放末将与燕兵离开邺城?末将绝不会让大帅为难!这次中原之行所得来的财物,末将愿全数奉送给大帅。”张琏垦求道,眼中带有一丝希翼。
杜重威轻叹一声,答道:“那恐怕不成。陛下说了,燕兵可以离开中原,遣散回幽州,但是张将军,还有张将军部下的几员众将,却要留下。陛下劳师出征,总要有些结果,不然何以服众?
本帅也只好将张将军献上,以成全朝廷的脸面,平息陛下的怒火,还请将军谅解、配合。”
张琏眼睛一闭,心知自己是活不成了,忽然睁眼猛地向杜重威吐了一大口唾沫,大声骂道:“杜重威,你果然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卖友求荣,你算什么东西,老子倒要看看,你会落个什么下场……”
“把他的嘴堵上!”杜重威擦了擦脸上的唾沫,不耐烦地怒道,“敬酒不吃吃罚酒,果然是辽人的孽种!不错,本帅是算计了你,可是你何尝没有算计本帅?”
由于张琏被抓,燕兵群龙无首,杜重威又早有准备,以有心算无心,杜军又人多势众,几乎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张琏所率近两千名燕兵便尽数被杜重威的部下俘虏。
次日,杜重威大开城门,派遣其子杜宏遂和妻石氏出城迎候大汉皇帝刘知远,与汉军交接了城防之后,杜重威也换上了一身素衣,出城跪倒在城门前请降。
大汉皇帝刘知远让杜重威重新穿好官服后相见,并授予杜重威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之职,只是却不许他再领麾下的兵马。
至于张琏,及手下什长之上数十名将领,却被刘知远下令处斩。其余的燕兵,放回幽州。
注1:北周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
注2:唐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
注3:唐僖宗:名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873年至888年在位,初名李俨,唐懿宗李凗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武则天除外),在位15年。
注4:朱粲(?-621年),亳州城父(今安徽亳州)人,隋末唐初割据军阀。朱粲年轻时曾任县中佐吏,后来趁乱为祸,自称迦楼罗王,为人非常残暴,他攻打下来的城市,多是抢劫一空,连人都不放过,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武德四年(621年),被李世民所擒,杀于洛阳。被斩时,围观的百姓争相用瓦石投击他的尸身。
注5:此处指的是安史之乱中,张巡守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城时,以城中百姓为食的事情。张巡的行为,史书上多做褒扬,笔者却认为,无论以什么名义,吃人就是吃人。
………………………………
第六百一十四章 受降(1)
李风云赶到邺城之时,正值杜重威投降之时。
听到杜重威投降的消息,李风云呆了一呆,他没想到,杜重威的使者还在藏军谷苦苦哀求藏军谷出兵援救杜重威,而杜重威自己却已经投降了刘知远。
李风云心中一阵侥幸,如若不是他对杜重威心中窝着一股难以消解的恨意,不肯出兵援救杜重威,此刻,他将要面对的,恐怕就是刘知远的兵锋。
虽然藏军谷并不惧刘知远的围剿,但是一场大战打下来,藏军谷还能剩下多少弟兄?毕竟,刘知远现在是一国之君,而风云营只是占据着狼山周围百余里的地方。藏军谷的兵马虽然精锐,但刘知远足以用人数将风云营耗得精疲力竭。龙只有在大海中才有腾挪之地,如若是在浅滩之上,转身也难。
听说李风云来了,刘知远立刻召见了他。
刘知远的大帐,比不得耶律德光的金帐那般金碧辉煌,装饰得非常简单,无形中多了几分肃杀之气。
“风云卫李风云见过大汉皇帝陛下!”进到大帐中,李风云急忙拱手施礼道。刘知远比印象中的消瘦了许多,脸色也微微有些苍白,头发也花白了许多。但在一身龙袍帝冕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的威武。
“大胆李风云,见到陛下,还不跪下行大礼!”帐中的一名侍卫高声喝道。
“不必了!”刘知远开口道,“李爱卿刺杀贼酋,有大功于社稷,以后见朕免跪拜之礼!”
李风云心中一轻,急忙谢道:“多谢陛下圣恩!”
刘知远呵呵笑道:“李爱卿从北国回来,便来见朕,可见李爱卿一片赤诚之心。朕听闻爱卿在风云卫中立下规矩,不许麾下部属向任何人跪拜,朕又岂会不成全爱卿?”
原来藏军谷中暗藏刘知远的暗探,李风云明白过来,刘知远这话不止是在施恩于他,也是敲打他。刘知远想告诉李风云,李风云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多谢陛下对臣的一片成全之意!”李风云再次拱手道谢,趁机称臣。
“报陛下!”一名亲卫冲进帐来,单膝跪倒在地,道:“降将杜重威在营外求见陛下!”
刘知远朝李风云呵呵笑了几声,道:“李爱卿不必多礼,好久不见,爱卿英武胜昔,你能来见朕,朕甚为快慰!爱卿且在一边休息片刻,待朕见过杜重威后,还有许多话要于爱卿说。”刘知远与当初忻州城下留给李风云印象的那位大帅改变不多,还是那么大气、和蔼。只是在提及杜重威之时,李风云感到似有一丝冷意。
“看来刘知远对杜重威芥蒂颇深啊!”李风云退到大帐的一边后思忖道,却见大将郭威向他眨了眨眼,笑了笑,正在向他打招呼。李风云心头一暖,难得郭威还没有忘记他。急忙朝郭威笑了笑,微微点了点头。
安顿好李风云,刘知远这才正色道:“传杜重威报名入帐!”
李风云心中一惊,报名觐见,这无疑是对杜重威的巨大折辱,刘知远为何这般做?
“传杜重威报名入帐!”
“传杜重威报名入帐!”
……
刘知远的口谕很快便传了出去!
营外的杜重威脸色一沉,心中怒意升起。不管怎么说,他也曾是与刘知远平起平坐的藩镇诸侯,刘知远怎么能对他这么做?报名入帐,等若是当面打他的脸。
“爹,退一步海阔天空!”杜重威的长子杜弘璋见状不妙,悄悄地拉了拉杜重威的衣襟。
杜重威长吸了一口起,脸色恢复如初,大步踏入汉军军营,口中大呼道:“罪臣杜重威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说罢,深深一拜!又朝前走了三步,再次大呼道:“罪臣杜重威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又是深深一拜!再走三步,大呼道:“罪臣杜重威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跪倒在地,朝大帐方向叩首……
就这般,杜重威三步一拜,九步一叩,直弄了小半个时辰,杜重威才来到大帐之内。
李风云心中一阵发酸,虽然他对杜重威恨意颇深,但毕竟杜重威也是一代枭雄,被刘知远这般折辱,李风云也为杜重威不值。同时,隐隐中李风云也对杜重威有了几分鄙薄之意。
杜重威反叛刘知远并不让李风云觉得奇怪和反感,但是杜重威为了自己一条小命,竟然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如此之辱,李风云却难以接受。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身为一代枭雄,就应当敢作敢当,既然做出来了,就不应该再苟且偷生。乌江边霸王自刎,那才是英雄的死法!
“杜将军,起来吧!”杜重威施礼完毕,刘知远方才淡淡地道,声音低沉,显得无比的威严。
“谢主隆恩!”杜重威站起身来,整理好衣冠。
“杜将军,你可知朕为何要你报名而入?”刘知远双目炯炯,紧盯着杜重威问道。
杜重威呆了一呆,急忙答道:“罪臣知道,罪臣不该忤逆犯上,不遵圣意,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错!”刘知远有些不耐烦,打断杜重威的话,挥袖道,“朕有雄心,拯救万名,你杜重威也有野心,觊觎宝位。不较量一番,又怎知谁才是真龙天子?朕还有这个心胸,还容得下此事,不会因为此事折辱于你。
朕要你报名入帐,是恼你当初滹沱河边不战而降,三十万大军齐卸甲,丢尽了我中原将士的脸面,让胡虏长驱直入,几乎让中原大好河山沦落入契丹人之手,更让黎民百姓惨遭涂炭,妻离子散,惨绝人寰。
每想起此事,朕就恨不能杀了你,寝汝之皮,食汝之肉!
杜重威,你说,你欠下的这笔笔血债,朕这般对你,过不过份?”说到此处,刘知远脸色一片潮红。
“是臣之错,是臣之罪!”杜重威嚎啕大哭,拜倒在地,“罪臣一时糊涂,就算陛下杀了罪臣,也难赎罪臣罪之一二。”杜重威连连叩头,鼻涕眼泪流了一脸。
………………………………
第六百一十四章 受降(2)
“你放心!”刘知远长吸了一口气,平息了一下心中的怒火,道,“朕答应过你,不会杀你,就绝不会食言杀了你。
说实话,朕真不愿接受你的投降,可是,看到从城逃出来的饿得奄奄一息的百姓,朕心软了。那都是朕的子民,朕不能因为你一个人,让朕的子民跟着你一齐受罪!所以,朕不但同意了你的投降,还会授予你重勋。这一点,朕一定会做到,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朕要让天下诸侯看到朕的诚意,早些平息中原的战乱,还百姓一个郎朗乾坤!”
听了此话,一边的李风云心中心潮澎湃:“看来,刘知远并不是一个忘本之人,天下交到他手中,未必不是一件坏事。我又何必再做出那些多余的事,舒舒服服做一个安乐公岂不快哉?”
但旋即李风云又想道:“当年大唐太宗皇帝,又何尝不是一代明君?可是大唐又兴盛了多少年?算起来也不过百余年的光景,安史之乱之后,黎民涂炭,国势日促,始终逃不脱一鸡死一鸣的盛衰格局。
即便刘知远是李世民那样的旷世明君又怎样?那样的治世又能保持多久?到头来还不是几堵残垣,数堆败瓦!既然明知如此,又何必因循守旧?世上的事,只要敢试,总能找出路来。”
想到这里,李风云的目光又坚定起来。
“……好了,杜将军,你能明白最好,总之,你以后,朕是不会再让你带兵了。这是为你好,也是为天下黎民着想。
你,朕可以保你平安,可是你那些助纣为虐的部属,专横跋扈,目中无人,朕却要一一清查,若有为恶者,朕必明正典型,绝不姑息。杜将军,你可有意见?”
杜重威哪敢说半个不字,当即表态,咬牙切齿道:“老臣这一生,不能保全名节,最终沦为罪臣,都是为这些贼子所误,如今想来,悔不当初,陛下直管下重手惩治,莫要顾及罪臣颜面。”
听到此处,李风云心中一阵冰凉,杜重威那些部属爱将,虽多有行为不端,但也是天下武将的通病,若真要一一细究起来,恐怕天下武将中,没有几人是干干净净的。刘知远此举,无疑是要去除杜重威的羽翼。
杜重威的这些心腹爱将,纵使有百般不是,但一直都对杜重威忠心耿耿,即便是最危难的时刻也不离不弃,现在杜重威竟然为了保全自己,竟然一句情也不求,反而将自己的罪责都推到部属的身上,实在让人不齿。
想当初,李风云初见杜重威时,还觉得他是一位善长仁翁,是一代枭雄,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一种人,无情,无义,也无德。在他心中,只怕只有利害,任何人在他心中,只是一把工具,当还有利用价值之时,便百般礼遇与笼络,一旦涉及生死利害,便立刻变脸,弃之若破履。仔细想来,杜重威对自己的女儿杜如月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样的人,难怪符彦卿会离他而去,又难怪王重胤会战死疆场。
思及至此,李风云心中暗自感叹,幸亏当初他李风云被石重贵调离了杜重威部下,要不然,纵使李风云再骁勇善战,也未必能落得比王重胤更好的下场。
难道天下间的枭雄都是如此?都只不过是玩弄人心的好手,所谓的臣子、家人、万千子民、社稷江山都不过是他们手中的棋子,随时都可以舍弃。
所谓君王以天下为棋局,难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李风云摇了摇头,想把这个念头甩出脑外,谁知这念头却深深地扎根于他脑中,怎么甩也甩不掉。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岂不是说天下的君王,其实都不过是这世上最无耻、最无情、最无义的自私之徒?所为天地君师亲,不过是他统治天下百姓的方法;所谓忠义理智信也不过是他愚弄臣民的手段;所谓以德治国,不过是摆在街头小摊前的狗肉招牌……
李风云越想越盛,越想越害怕。他感觉他似乎已经撕开了那裹在君王表面的一层层华丽衣衫,露出了天下君王充满腐臭的那丑陋不堪的肉身。
该怎么办?
一个疑问在李风云心头升起。
平等?
平等只是一个理念,如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却是另外一回事,李风云觉得这件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即便日后风云卫取得了天下,建立起来的,也不过是另一个王朝,即便能拥有大唐的辉煌,也难免最终沉沦腐朽。
难道永世的辉煌,人人平等只是一个梦?
不会,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总该能找出一条路来吧!
忽然之间,冯道曾对他所说过的三代之治涌现在李风云的心头。据冯道说,那时百姓过得很幸福,老有所养,少有所依,除了发了一场大洪水。天下帝王之位,也不是靠武力夺来的,而是有德之人居之,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又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可能吗?
李风云忽然觉得这个传说荒诞不经,难以让人相信。
他曾到过辽国,也曾遇到过一些部族,听说过部族不少的事情。这些部族有一些还维持着推选族长的传统。可是这些部落推选族长,从来都不是按照“德”来推选的,而是按照实力来推选的。也许在这些部族眼力,实力才是“德”吧!
更多的部族,这种习俗早已经沦为了形式,族长之位代代相传,直到一个新的强者,打败了旧族长,杀光了旧族长身高超过车轮的子嗣,于是那新的强者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有“德”之人,成为新的族长。因为认为这强者是无德之人的人,脑袋早已经被砍下,挂在木杆上化作了一堆白骨。
仔细想来,那些野蛮部族所施行的这些东西,跟中原如今的情形又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中原有一件华丽的外衣将真相掩盖起来,可以用来愚弄千千万万的百姓罢了。相比之下,李风云更欣赏草原部族的直接与坦诚。
谎言,原来这一切只是一个谎言。
解开这谎言的面纱,究竟该何去何从?
李风云觉得自己的头几乎要炸开,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皇帝,不能再有了。什么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都是谎言,显得那么可笑。当初的清平镇就没有,也没见怎样。
“李将军,李将军!”李风云感觉有人推了他一把,顿时惊醒了过来。
推他的原来的刘崇,刘知远的兄弟,刘崇见李风云清醒了过来,笑道:“李将军,陛下正问你话呢,你发什么呆,究竟在想什么?”
………………………………
第六百一十五章 天下之志
“哦,哦!”李风云看了看四周,杜重威已经不在帐中,看来他一愣神错过了许多事情,李风云急忙出列,答道:“臣刚才想到了一个武学问题,不知不觉竟然走了神,请陛下恕罪!”
刘知远哈哈笑道:“李爱卿沉湎于武学,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师,何罪之有?朕刚才想要问爱卿,当年泰巅争锋,爱卿曾夺下一本《归藏经》,不知译出来没有,可否借朕一观?”
李风云此次来,本就是打算用《归藏经》译本作为礼物,送于刘知远,换取易州之地,为风云卫谋取一处生存之地,又怎会不将《归藏经》译本带来。况且,当初他以献《归藏经》行刺耶律德光之事,恐怕瞒不住刘知远的耳目,如果他不想现在与刘知远闹翻,那么,《归藏经》是必须要献给刘知远的。
此是刘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