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偈钡奶娲
心里总有几分不甘。茶博士送上两碗顶上的君山茶,我们接着没有回话。之后才由我那同伴发出来一个这样的议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不如和那里面的驻兵去交涉交涉!”
由茶楼的侧门穿过去就是岳阳楼。我们很谦恭地向驻兵们说了很多好话,结果是:不行!
心里更加不乐,不乐中间还带了一些儿愤慨的成分,闷闷地然而又发不出脾气来。这时候我们只好站在城楼边,顺着茶博士的手所指着的方向,像看电影画面里的远景似地,概略地去领略了一点儿“古迹”的皮毛。我们知道了那兵舍的背面有一块很大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的字儿就是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了那悬着一块“官长室”的小牌儿的楼上就是岳阳楼。那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古今名人的匾额,那里面还有纯阳祖师的圣像和白鹤童子的仙颜,那里面还有——据说是很多很多,可是我们一样都不能看到。
“何必呢?”我的同伴有点不耐烦了,“既然逛不痛快,倒不如回到茶楼上去看看山水为佳!”
我点了点头。茶博士这才笑嘻嘻地替我们换上两壶热茶,又加上点心和瓜子,把座位移近到茶楼边上。
湖,的确是太美丽了:淡绿微漪的秋水,辽阔的天际,再加上那远远竖立在水面的君山,一望简直可以连人们的俗气都洗个干净。小艇儿鸭子似地浮荡着,像没有主宰;楼下穿织着的渔船,远帆的隐没,处处都欲把人们吸入到图画里去似的。我不禁兴高采烈起来了:“啊啊,难怪诗人们都要做山林隐士,要是我也能在这里作一个优游水上的渔民,那才安逸啊。”回头,我望着茶博士羡慕似地笑道:
“喂!你们才快活啦!”
“快活?先生?”茶博士莫明其妙地吃了一惊,苦笑着。
“是呀!这样明媚的湖山,你们还不快活吗?”
“快活!先生,唉!……”茶博士又愁着脸儿摇了摇头,半晌没有下文回答。
我的心中却有点儿生气了。也许是这家伙故意来扫我的兴的吧,不由的追问了他一句:“为什么不快活呢?”
“唉!先生,依你看也许是快活的啊!……”
“为什么呢?”
“这年头,唉!先生,你不知道呢!”茶博士走近前来:“光是这岳阳楼下,唉!不像从前了啊!先生,你看那个地方就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上吊的!”他指那悬挂在城楼边的那一根横木,“三更半夜,驾着小船儿,轻轻靠到那下面,用一根绳子……唉!一年到头不知道有多少啊!还有跳水的……”
“为什么呢?”
“为什么!先生,吃的、穿的,天灾、水旱、兵,鱼和稻又卖不出钱,捐税又重!……”看他的样子像欲哭。
“那么,你为什么也不快活呢?”
“我,唉!先生,没有饭吃,跑来做堂倌,偏偏又遇着老板的生意不好!……”
“啊——”我长长地答了一声。
接着,他又告诉了我许多许多。他说:这岳阳楼的风水很多年前就坏了,现在已经不能够保岳州的人了,无论是种田、做生意、打鱼、开茶馆……没有一个能够享福赚钱的。纯阳祖师也不来了,到处都是死路了。湖里的强盗一天一天加多,来往的客商都不敢从这儿经过,尤其是游君山和游岳阳楼的,年来差不多快要绝踪。况且,两个地方都还驻扎着有军队……
我半响没有回话。一盆冷水似地,把我的兴致都泼灭完了。我从隐士和渔民的幻梦里清醒过来,头不住地一阵阵往下面沉落!我低头再望望那根城楼上的横木,望望那些渔船,望望水,望望君山,我的眼睛会不知不觉地起着变化,变化得模里模糊起来,黑暗起来,美丽的湖山全部幻灭了。我不由的引起一种内心的惊悸!
之后,我催促着我的同伴快些会过账,像战场上的逃兵似地,我便首先爬下了茶楼,头也不回地,就找寻着原来的路道跑去。
一路上,我不敢再回想那茶博士所说的那些话。我觉得我非常庆幸,我还没有真正地做一个岳阳楼下的渔民。至少,在今天,我还能够比那班渔民们多苟安几日。
选自《文学》,1935年1月1日4卷1期
·160·
香山碧云寺漫记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满族。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草原》、《曹雪芹》、散文集《端木蕻良近作》、《花·石·宝》等。
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
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
——刘梦吉:村居杂诗
城市里的居民是不能常常看见山的,但是,住在首都的人便会有这种幸福,倘你路过西郊,猛然向西一望,你便会经历一种奇异的喜悦,好像地平线上突地涌现了一带蓝烟,浮在上面的绿树,也几乎是历历可数。当这个时候,你就会记起元代爱国诗人刘梦吉的村居杂诗来:“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你就会恍然地更明白这诗里所包含的感情,就会更爱上这首诗了,多么简单啊,偏偏能道出你心中要说的话来。刘梦吉很爱陶渊明,他有许多诗自己标出是拟陶渊明的。他急着要看山,就是这急得好。原来中国人看山,也并不都是那么“悠然”的呢!
当那西郊的居民或者是一个幸福的过客,纵目望着西山的时候,眼睛就会止不住的看在山腰一片松林上,这一片密密的松林就是驰名的森玉笏,从森玉笏爬上去便是鬼见愁,游过西山的人常常会以爬到鬼见愁上面引为骄傲的呢!原来香山的最高峰一个是鬼见愁,一个是翠驼子,鬼见愁和翠驼子之间有个山坳,山坳里有个八义沟,八义沟下面有片大松林,松林下面便是碧云寺,这一带都是风景最美的地方。
最早的香山寺,有记载可寻的,是建在1188年,这见于孙星衍的《京畿金石志》,那上面记着,香山寺碑,李晏撰,大定二十六年立,见《天下金石志》。元碧云寺碑至顺二年立于香山寺中。又有元碧云寺碑,元统三年立在香山寺中。并且还记有碧云寺卖地幢,末云:卖与中丞阿里吉。还有元耶律氏词刻,在香山七真洞壁上。现在碧云寺里有乾隆时的御制重修碧云寺碑文和两个刻着梵文的经幢。碑文上说元耶律楚材的后人名叫阿利吉的舍宅开山,修建庙宇,那也是根据卖地幢来说的。耶律楚材(1190~1244)曾随成吉思汗西征,到过西方很多地方。他的墓现在颐和园里,他的后人开山造寺,想是为先人祈福的。可见西山在当时已大事开发。《马可波罗游记》里面曾提到北海、琼岛,我们今天首都的西苑一带、北海和南苑一带在元代都是御用的池沼园囿。
北京在唐代是幽州范阳郡,宋代改作燕山府。元人本来自称为大朝,所以把京城叫作大都。元杨著的《山居新话》说万岁山太液池都是金代开发的。待到1292年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又引了昌平县的水源,扩大了今天的颐和园里的昆明湖。那时北京的河流池沼多是相通的。在清代由颐和园后宫门出来上船,坐船还可过青龙桥直溯玉泉山。现在青龙桥那儿还有过去泊船码头的遗迹。香山麓下从前也可能聚有河水,因为还有古河道可寻,旧河道旁边还有一口井,井边龙王庙上还有一块碑,叫作“盘河帝碑”,所以这里从前可能叫作盘河。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从碧云寺走到颐和园,走在路上的时候,我就想,谁知道踏在我们脚下的圆石子,不就是当年郭守敬在察看河道时候所踏过的呢?而郭守敬也会想到今天北京的人民能创造出像官厅水库那样的水源吗?
今天的碧云寺主要的建筑物多是明代的遗物。从现存的嘉靖九年造的钟,天启四年造的磬,还有崇祯二年造的钟,都可以看出明代历朝对碧云寺都有扩建。正殿的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势至阿难陀塑像都是明朝塑的,表情生动,线条灵透,人物显出是中国人的脸型,最能表现当时雕塑的风格。正门两厢塑的二金刚力士像和二殿的弥勒佛都是正德时代造的,已经有四百多年了。
这里还有明代的木制的香炉、签筒、烛台,一色红地金漆,都描着夔纹、回纹、串枝连等花纹,形制古朴,一看就是明制。明代监修碧云寺的都是最有权势的内监,魏忠贤也是其中的一个。当时最优秀的工艺工人都是掌握在这批人们的手里。因此,这些制作也必然是当时最优秀工人的最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也是不可多得的,何况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了。所以这些东西最好都用玻璃罩子罩起来,应该严加保护才是。
从正殿出来,西边便是清代(1748年)建造的罗汉堂,里面有508尊罗汉像,一律都是木胎贴金的,各个姿态不同,是很好的艺术品,但是最具有情趣的,而且创造性地突出了十八世纪中国建筑的特色的,我以为是罗汉堂的建筑。真算得上别具风格。这是元明时代的十字楼形的一个发展,朱元璋派人去拆掉的元代宫殿,当时禁城的角楼就是十字形的。后来明朝建的角楼也是十字形的,因为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美的,中国的建筑最讲求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样好看,而罗汉堂不但是继承了这个传统,而且还加以发挥。这个建筑物,不但不管从东南西北哪方面来看都是一样好看(它没有背面),而它利用容积又是最合理的,照理你应该记得,这并不算大的建筑物里面是容纳了508尊罗汉呢,这真是科学和美结合的好榜样,它把空间和形式利用得这么妥当,可算得我国建筑史上一个好标本。但是更妙的,是使走进这个建筑物的人,并不容易察觉出它是一个十字形的。假如你也真的爱上了这个建筑物,那你就会发现屋顶上装饰着的五座小白塔,这也是特异的,中央高耸的屋顶上面有一座,四个屋角上面各安一座,它是很像北海白塔的模型。这五座精致的小塔和中国的起脊斗拱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可能还是第一次吧,但是,它竟会表现得那么成熟,那么应该如此,仿佛只有这样才好。天方艺术的影响就是这样被我们前辈的巨匠接受下来,这正和我们在瓷器方面也创造过一种奇异的青色一样,一般人都管它叫做回青。
从正殿向后面去,便会碰到一座石牌坊,那上面雕的麒麟和北海铁影壁的浮雕是一脉相传的。后面雕着八仙过海,前面雕着八位古人,这八位古人最可注意。他雕的是:狄仁杰,文添(天)祥,赵必圉,谢玄,陶远(渊)明,诸葛(亮),李蜜(密),(蔺)相汝(如),从这上面的别字看来,可以断定这完全都是按照石刻工匠自己传授的图谱来雕刻的,这个牌坊不仅是人物雕得如生,而整个白石牌坊都是用云纹填满,在半山腰的绿树丛中,它真的就像是由山里白云堆就的一样。从这牌楼上去,便是中印式的金钢宝座塔,修建于1748年。我爬到塔上的时候,正是游人最稀少的时候,一阵鸽铃从我的头顶上斜过,我才看到有一群鸽子正在蓝天上展翅飞翔。我站着的地方正是一个伟大先驱者的衣冠冢,这时,使我默默地复诵他的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今天中国不只是得救了,而且和世界上进步的力量一道成了世界和平的捍卫者!
待我走下石塔的时候,游人更少了,鸽铃早已不闻,寂寂的堂前只听松子落地有声。一棵由印度传来的娑罗树静植在院子的西边,乾隆曾有御制娑罗树歌,现在在双清别墅里面。这时,太阳西斜,山里已有些阴影了,红鱼在石桥下面浮游,水色深翠,松影在下,愈显得水潭深沉无比,其实这不过是个浅浅的水潭。夏天的时光,人们都愿意坐在它的周围,吃这里山泉煮水沏的茶。
除了这里引来的一股流泉,碧云寺山门前面还有一道流泉,山后也有一道,无冬历夏,都在奔流,这两道泉水似乎有意的给碧云寺带来更多的美丽,它们就像两串珍珠似的把碧云寺圜绕起来。尤其是人们一走到山门前面,悬桥下面,便流泻出碎玉般的一股流泉,叮咚有声,要在夏天顿然使人有种清凉的感觉,禁不住会像孩子似的奔到桥头去看鸣泉下泻,要是在冬天,万物都在封冻了,惟有这注活水依然喷涌不停,而且水边的水草也依然是那么娇绿,人们也还是要奔过桥栏去看的。原来中国人看山看水,也愿看得真认得切,并不是都想隔着一层的呢,据说黄子久就好到泖中通海处(泖就是海湾蓄水的地方)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他还是在看。便是很好的一例。
中国人对山对水的体会特别深特别早,古代人认为玉是山的精华,珠是水的精华,用它们代表山和水的美,后来又用珠玉来形容人。山是高的,水是深的,山和水都是生产的,宝藏是丰富的,又都不是一铲一勺所能影响的,所以中国古语说得好,仁厚的人爱山,智慧的人爱水。我看过俄罗斯山林画家石土金的彩色纪录片,我才知道为什么苏联人民称许他画的内容(只是林木风景,没有人物)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的,这正和一个中国人,看到黄子久、王蒙的山水画,而唤起对祖国壮丽的山河一种庄严崇慕的情感道理相同。我想,到过香山碧云寺的人,也只有会增加他对人民的首都对祖国对今天的爱,而不会是别的。
香山另外一个优美的去处,也已开放;现在正在修缮中,还没有完工呢,那就是从双清别墅到半山亭、红光寺,直到玉华山庄,这一带虽然没有什么古迹名刹,但是都有无限的自然美,一草一木都有意思,特别是双清,要在夏天来到这里,真会感到寒泉齐响,水木生凉。香山的泉水似乎还没有见诸记载,当地的人管这泉水叫瑶通泉,这泉的流量不大,而又分散为许多泉眼,所以很少有大股水泄出,比起樱桃沟的流水要小得多了。樱桃沟在碧云寺东北方,在一个山环里面,有悬崖,有清溪,有乱石,有古树,在山石坪台上面,还有个小小的花园,有草亭,有石蹬,有花有草,人要坐在这个地方看脚下流去的溪水奔腾跳跃,还向乱石丛里拍溅着水花,是谁都会感到生命的欢喜的。我从碧云寺是取道这里回来的,我以为香山碧云寺的游人们,要是从樱桃沟回来,那你便会在北方的山坳里同时又看到了江南的草色波光,当林中传来一两声练鹊的鸣声的时候,使你不能不感到,整个山谷都充满了生命的欢乐。
·161·
海
唐彛
唐彛1913~1992),浙江镇海人。著有《推背图》、《晦庵书话》、《鲁迅论集》等。近年出版有《唐彛募贰
少时候我爱海,现在也还没有改变。
老家是坐落在东海之滨,虽然离岸还得一二十里路,但我曾去闲逛过。那儿没有高大的山,没有葱郁的森林,有的只是一片白茫茫的海。
潮落的时候,也常到海滩上去捉螃蜞,拾螺蛳儿:晚上就宿在近海的亲戚家,听风刮着海潮怒啸。这当儿我是黧黑而健康,小小的年纪,就这么走上几十里路满不在乎。
我们全村子多是务农的。我也爱耕,爱牧,爱绿的田野蓝的天;可是,我的父亲偏不愿我干这勾当。
我分别了这个海,又到别的海滨流荡着。海水也许还是同样的味儿,也许不一样了,我可不大清楚。但当受了委屈或心头不高兴的当儿,我还得跑到海边去,高高的长啸几声。
海,它给我安慰,告诉我什么是伟大。在清晨,地球刚从黑夜里苏醒过来的时候,碧澄澄的水波微漾着,海面罩着淡淡的雾气,渔帆在迷中开始出现;随后太阳上来了,海波闪烁出黄色的,蓝色的,紫色的花纹。
但这可不曾支持多久,近海的天气恁地难以捉摸,一会儿天空给黑云掩住,狂风毫无遮拦的刮起来,从闪电的云端里,下来一阵践踏似的暴雨;天昏地暗,波涛是如临大敌似的呐喊,高掀时仿佛像要从水面飞去,白浪到处奔腾着;大自然像疯了一样。但接着天空重又开霁,依旧是静穆的微漾的一片。
我也曾在幕色苍茫中登临过面海的悬崖,听鹳鸥的长鸣,四顾无人,下瞩洪荒,感觉到天地的悠久和人生的奄忽,不禁流下几点感伤的眼泪。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我各处流荡着,到南又到北,我遇见同样的海,同样的晴和雨,同样的幽静和雄伟,但从不曾再遇见我那黧黑而健康的童年。
6月23日
选自《推背集》,1936年3月,天马书店
·162·
华山谈险
黄苗子
黄苗子(1913~),广东中山县人。著有《美术欣赏》、《画家徐悲鸿》、《八大山人传》,诗集《牛油集》,散文集《货郎集》,杂文集《敬惜字纸》等。
我们这几位“旅行家”在黄河边上的一个小县歇下来。这个地方有许多从各地来的画家们在进行壁画临摹研究工作。当我们宣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