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笑傲尘世-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只是心里话。

    他笑道:“我也是琢磨了好长时间才写出来的,哪能和人家专家学者相比。”

    “别谦虚了,你什么水平,我比其他人都清楚。”张文燕看着永梁,眼里满是爱慕和敬佩。

    “好了,你消化消化,无论如何要在一周内发表。”永梁说道。

    他知道,那位老人是在1月18日才到深圳的,其后二个月就会为这场大讨论划上句号,张文燕如果适时地表现出在政治上的远瞻性,对她今后的发展无疑是有巨大帮助。

    张文燕没有历史的透视眼,当然看不清历史的走向,出于对永梁的无条件信任,她署名的《从苏联解体看我国发展道路》一文,于1月16日在省报上发表了。

    此文一发,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报纸媒体的主流思想,是唱衰改革开放,唱衰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民族政策的,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路。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张文燕的文章跟这些观点大唱反调,立即迎来各方势力的反扑。报纸上以学术探讨的形式,几乎一边倒地批评张文燕文章中的观点,省里也有领导甚至在公开场合批评张文燕的观点,不过,省里的主要领导都在冷眼看着这场争论,都没有就此表态。

    就连张文燕退休在家的老父亲也坐不住了,打电话来,让她回去一趟,跟她谈了很多,也表达了异常的担心。她丈夫甚至打来电话要跟她离婚,以避免波及到他的家族。

    张文燕尽管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也被这些疾风骤雨打得有点懞,甚至对永梁的信心也产生了一丝动摇。

    她开始患得患失起来,如果永梁的判断失误,那么她失去的不仅是家庭,前期创造的政绩也将付之东流。

    政治人物最忌东摇西摆,她既然已经表明了态度,只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所以,除回了一趟京城跟丈夫办理了离婚手续以外,她都是按时上下班,照常处理公务,并没有露出什么情绪来。
………………………………

第十八章 波澜再起(二)

    第十八章波澜再起(二)

    来张文燕这里汇报工作的越来越少了,除非必要,再也没有人到她办公室来,甚至到她办公室所在楼层的人都少了,唯恐被人误解为去张部长办公室汇报工作。就连她分管的文艺处和外宣处的两位处长,轻易也不来她办公室,有工作都是让他人代为汇报。

    不仅如此,机关里的小道消息,也在迅速传播。

    “听说了吗?张部长的丈夫不要她了,说是已经办了离婚!”

    “听说了,还听说省委主要领导对她很是不满,这回她怕是要倒霉喽。”

    “你说也是,一个女人家那么好强干什么?”

    “就是!好强不要紧,别出风头啊,不知道出头的椽子先烂吗?”

    “你们不要说了,其实我倒是觉得她挺可怜的,女人当官本来就不容易。”

    “是啊,她父亲是老书记,有这样的政治资源,稳稳当当地干,四十岁以前当个市长、市高官也不是什么难事。瞎折腾什么呀。……。

    各种议论像长了腿一样在省委宣传部内传播,它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张文燕的头上。

    张文燕面上不显,但内心是焦虑的。她有点后悔,不该脑子一热,听了王永梁的忽悠,不过现在她也没有了退路,只好一条路走到黑了。

    好在她并没有完全众叛亲离,除了永梁外,李美娜和纪玉河两个人还是表现得跟原来一样,并没有跟其他人一样躲着她,避着她。

    见识了官场上的人情冷暖,看清了一部分人的真实嘴脸,这可能是她在这场风波中唯一的收获,当然,这只是就目前而言。

    王永梁作为她的秘书,当然也感受到了这一切,甚至比张文燕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张文燕,别人可能还有所忌惮,对他一个还没有级别的新兵蛋子,别人可就不会有任何掩饰了。

    张强和房志明倒是恪守着做人的底线,除了房志明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叹息一声外,其它的倒是没有表现也幸灾乐祸。

    其它处室的人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有的当面奚落他,虽然话说得很客气,但内里的意味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哟,王大秘,最近没有跟张部长出去调研啊?”

    “也是,估计像赈灾义演那会儿的风光,怕是不再有喽!”

    等等,诸如此类的冷嘲热讽多了去了,永梁倒不以为意,这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官场上这种随风倒的墙头草多了去了,也是人们趋吉避凶的本能,要是为这个生气,是不适合混官场的。

    永梁在期盼着三月三十一日的到来,到那天他就会看到这些人被啪啪打脸,他倒真想看看这些人被打脸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永梁倒是觉察到了张文燕内心的焦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她眼神中透露出来的意味,永梁还是看得出来。这是对自己有所失望,有所埋怨,怪自己给她出了一个溲主意。那天还说爱自己,还说要给自己生孩子什么的,现在才这么大一点风浪,她的爱情小船就要翻了?

    永梁倒是没怎么在意,他认为张文燕内心焦虑是正常的,毕竟这是政治上的一次风浪,很少有人会在它面前那么理智。

    这天下班以后,永梁照例把张文燕送回家。

    “永梁,坐一会吧,我心有些乱,你陪我说说话。”张文燕站在家门口说道。

    “行,我让梁师傅把我拉回去,然后再开车过来。”永梁痛快地答道,他也想和她好好聊一聊。

    “好,我给你做好吃的。”张文燕高兴地说道,自那天以后,永梁还没跟她亲热过,她真有点期盼。

    永梁下楼去了,张文燕进了家,连忙换好衣服,扎上围裙。

    到厨房拉开冰箱一看,里边还有一条鱼,那就做个酸菜鱼吧,这是自己的拿手菜,今天做给永梁尝尝。

    永梁敲门进来的时候,她已经把菜做好了。

    两人坐在餐桌前,张文燕拿出一瓶红酒,给永梁和自己各倒上浅浅的一杯,两人一碰,一饮而尽。

    “永梁,这是我的拿手菜,尝尝好吃不?”张文燕说道。

    永梁夹了一块鱼放到嘴里,尝了尝,还别说,鲜、嫩、香,配合着酸菜对味蕾的刺激,真是好吃。

    “姐,好吃。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永梁夸赞道。

    “是吗?好吃就多吃点。”张文燕得永梁夸奖,自是非常高兴。

    “姐,你是不是对那篇文章的前途表示怀疑啊?”永梁夹了一块鱼,边说边问道。

    “是啊,我这心里是真没底。永梁,你的信心来自何处?”张文燕问道。

    “好。我跟你说说我的判断。”永梁放下筷子,郑重地说道。

    “姐,现在唱反调的主要是两种声音。一种是经济过热论,认为81到84年的改革开放导致经济过热,应该稳一稳;一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认为我们应该改变国家性质,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还在议论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就是这一部分人,他们希望改变我们国家的性质。”

    “先说第一种,什么经济过热?那是长期压抑下的生产力一经解放,暴发出的巨大活力,它确实导致了物价上涨,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吧?如果不改革开放,不是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根本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要我看,经济建设的步伐不应该放缓,相反,更应该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再说第二种。我们的国家是二千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那些老一辈革命家是不会看着国家的性质改变的。一些事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苏联和东欧巨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不行,而是有其复杂的原因,归根一条,就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

    “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你不用心虚。”

    王永梁说了一大堆,张文燕这回是听进去了。

    “好吧,永梁,我对你的判断是信服的。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模式。不说别的,就是国家改变性质这一条,我就接受不了。这个副部长不干了吧,我也不希望咱们国家变色。”

    永梁见张文燕解开了心结,也非常高兴。

    饭后,心情愉悦的张文燕自是缠着永梁疯狂了一把……。
………………………………

第十九章 波澜再起(三)

    王永梁安抚张文燕没几天,到了一月底的时候,他收到了李风鸣从香港寄回来的一份《明报》,这份报纸报道了老人家在深圳的讲话要点。

    永梁看到这份报纸的时候,心算彻底放下了,看来历史没有变化,还在沿着它巨大的惯性向前进。

    当永梁悄悄地把这份报纸拿给张文燕时,张文燕看完以后,把办公室门关好,兴奋地抱着永梁亲了一口,她压抑着自己的声音,兴奋地说道:“永梁,看来咱们又赌对了!谢谢你啊,你总是给我带来惊喜!”

    “不是前几天对我产生怀疑的时候了?”永梁斜了她一眼说道。

    “对不起啊,当时的压力太大了,以至于对你产生了一丝怀疑。其实,这一丝怀疑都不应该有,因为你的心是向着我的,我向你道歉。”张文燕说道。

    “道歉什么的,倒是不必。以后还质疑我不?”

    “再也不会了。你的政治嗅觉真是太敏锐了,我远远不如。佩服佩服!”张文燕在永梁嘴上啄了一口,放开他,然后伸出双手,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压在我心头的乌云,终于散了!”

    “是啊,春天就要来了,阳光明媚的日子不远了。”永梁也兴奋地说道。

    他知道,从此,中国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他也可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奋斗了,重生以来,始终不敢放手干,虽然不停在钻政策空子,让他拥有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但心里一直是忐忑的,不过,这个忐忑只有自己知道。

    ……

    国内的媒体虽然对南巡的消息没做任何报道,但省里的领导们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他们已经得知了南巡讲话的要点。随之而来的,对张文燕那篇文章的批判的声音渐渐小了,以至于到了春节快放假时,那些反对的文章再也见不到了。

    张文燕的脸上又重新出现了优雅的微笑,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从开始的奇怪,到感觉到风向的转变,也就是一两天的事情,那些鄙夷和冷嘲热讽不见了,代之谀词如潮。

    “看看,我就说还是人家张部长有远见,有水平吧。那些说人家没有政治眼光的人,说人家是花瓶,说人家是靠着父辈上位的人,撞南墙去吧!”

    “不是你说人家不稳重来着?怎么现在又变了说法了?”

    “胡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这种话当然不会当着张文燕的面说,但她从那些变色龙的脸色上,能感觉出这些人的变化。而且,来她的办公室汇报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已经意识到当初那篇文章可能会给她带来莫大的好处。

    可惜,张文燕已经认识了一些人的真面目,说的再好听,在她心里,已经种下刺,这个刺不是一两句好听话就能拔出来的。

    张文燕境遇的改变,当然也带来了永梁境遇的改变。那些刻意疏远他的人,见了他早早地就跟他打招呼,那热情劲跟多年老友一样;那些明里暗里损他的人,见了他却是赞了又赞,什么英俊潇洒,什么才华过人,好听的话让永梁听了直觉恶心。

    人情冷暖,官场常态,他自是不以为意。

    ……

    3月31日,《人民日报》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详细报道了老人家南巡讲话。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见到这些,有心人找出张文燕的那篇文章,虽然语言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核心意思和内在精神,却惊人地契合了老人家的讲话要点。

    自此,人们对于张文燕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似乎见到了一个政治新星正在崛起。

    赈灾义演的成功,如果说表现了张文燕的干才,那么,那篇理论水平很高的文章,则体现出了张文燕很高的政治修养。二者兼备的人,本来就是官场上的翘楚,再加上她身为女性,使人不得不相信,她在仕途上一定会走得更远。

    当然,这些光环加于张文燕身上,全是王永梁的功劳,不过是别人不知情罢了。

    ……

    在这场思想大动荡中,得益的还有林光远和杨剑。他们同样都遭遇了严冬,也同样迎来了春天。

    林光远现在是昌市市长,杨剑是水北市局局长,杨剑还好一点,专业性强,不需要时时刻刻亮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而林光远作为市长,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发表各种讲话,必须旗帜鲜明地亮明自己的政治观点。

    他跟永梁对中国的现状进行过深入地探讨,对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是信服的。

    和张文燕不同,他经历过文革,经历过苦难,经历过党内大大小小的斗争,是从大队书记一步步干上来的,对中国的问题,他有自己深刻的认识,知道只有改革开放,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和永梁的探讨,只是更加坚定了他的政治理念而已。

    所以,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尽管受到的批评和质疑比张文燕大的多,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从这一点上来说,张文燕比之林光远差得太多。好在她最后还是选择了相信永梁,没有动摇,这在政治上是会加分的。如果她动摇了,到最后即使证明她是正确的,也会因为曾经的动摇,在政治上减分。

    ……

    十月份将召开十四大,按鲁省的习惯,在党的最高会议召开之前,市县会集中换届,不知道张文燕能否在这次换届中得到提拔。

    王永梁作为张文燕的秘书,也是她第一谋主,不得不考虑这些事情。

    现在张文燕对永梁已经完全信服,一些机密操作也不会瞒着他。

    这不,她接到老父亲的电话,带着永梁往父母家里赶去。
………………………………

第二十章 与老书记一席谈

    张文燕的父亲叫张向水,今年六十五岁,母亲叫刘平,今年六十岁,退休前是省妇联副主席。

    张向水和刘平共生了四个孩子,在战争年代,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有一个孩子流落到民间,至今也没找到。其他三个孩子是两男一女,大儿子做学问,在京大当教授,二儿子是军工干部,从事科研工作,因为有保密条例,具体做什么,一家人都不知道,张文燕最小,也是唯一留在身边的孩子。

    老两口对两个儿子非常严厉,对这个小女儿,却是宠爱有加。

    张文燕带王永梁进了省委的家属院,父亲作为老书记,这里有他一套独院。

    张向水正在院子里用喷壶浇花,嘴里还哼唱着京剧《空城计》里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哪景,耳听得城外乱哪纷纷……”

    正宗的杨派唱腔,韵味十足。

    “爸,心情不错啊?还唱上京剧了?”张文燕留着齐耳短发,浅蓝色西服,穿着高跟鞋,走在红砖铺的路上,咔咔咔,透出一股干练和心情的愉悦。

    “燕啊,回来了?永梁也来了?快进屋坐。”张向水一见两人进了院子,高兴地招呼两人进屋。

    永梁作为张文燕的秘书,自然少不了跟张文燕的亲人打交道,所以张向水对他也是十分熟悉。

    张向水在战争年代,腰部受过伤,走路需要用拐杖,张文燕过去扶着老父亲走进屋子。

    刘平正在厨房跟阿姨一块择菜,见张文燕和永梁进来,放下手里的菜,迎了出来。

    “刘主席好!”永梁打了个招呼。

    “永梁来了?快坐。”刘平连忙让永梁坐到沙发上,永梁把包递给张文燕,说道:“部长,如果没事我先回去,下午上班我再来接您。”

    “不,永梁,你坐。今天你不能走,陪我喝一盅。”张向水挽留永梁道。

    永梁看向张文燕,张文燕笑着说:“看我干嘛?老书记下令,谁敢不听?”

    “你这丫头!”刘平在一旁推了一把张文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