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后五年春,吕后突然下诏禁止中原铁器及雌性马、牛、羊等运往南越国,并颁布所谓“别异蛮夷,隔绝器物”的政令,不但有断绝与南越国贸易的内涵,而且有歧视南越国的意味。
秦平岭南,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在岭南许多地区逐渐推广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使岭南地区对这些生产工具的需求量日渐增大。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岭南地区发展到了南越国时期,仍然不能制造这些用于生产的工具,而必须从中原输人,也就是说在经济领域,南越国对中原有着相当程度的依赖关系。如今吕后突然下诏禁止向南越国输出这些生产工具与牲畜,无异于对南越国实行了经济封锁,给南越国的经济以重大打击。面对吕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歧视,南越王赵佗迅速作出反应。在没有得到确切情报,也不知道吕后为什么下这道诏令的情况下,赵佗凭着自己的政治嗅觉估计,“今吕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也就是说吕后听信了长沙国的谗言才颁布这道诏令的。谙于政治的赵佗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派人向汉廷说明才是上策。如若此时反汉,则未必能取得胜利,想到这里,赵佗强按心中的怒火,先后派遣南越国的高级官员“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前往汉都长安,请求吕后改变政策。但令赵佗意想不到的是,吕后不但毫不讲理地扣留了赵佗派去的三位南越国的高级官员,不久还派人诛杀了赵佗在中原的宗族,并捣毁赵佗父母在老家真定的坟墓。
自古以来,对葬礼的重视已成为各民族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之一。在孔子时代就强调孝事父母的中原汉族人民更是这样,焚毁别人父母坟家之举被认为是不共戴天之仇。这一点,早在以前的战国之时就有实例可证。如燕昭王与其他几国联合进攻齐国,占领了齐国的绝大多数城池,这时齐仅剩下即墨、营两城,攻即墨的燕军十分残暴,公然在即墨城外“尽掘垄墓,烧死人”,焚毁即墨人民逝去亲人的遗体,使守城的“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由此可见人们对祖先坟家的重视程度。
当吕后残忍、暴决无常的做法传到岭南后,赵佗怒不可遏,愤然说道:“先前高皇帝任命我当南越王,准许两国自由贸易往来,而今吕后采纳奸臣的建议,把我们视为蛮夷,不准卖给我们东西,这一定是长沙王进献谗言所致。”悲愤交集的赵佗终于忍无可忍,决心拒汉称帝。
这年春,赵佗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并“恨长沙王图己”,而发兵攻打长沙国,连破数县而回。
吕后听到赵佗竟敢抗汉称帝,并进攻长沙国的消息后,大怒。立即下令削去赵佗以前受封的南越王的爵位,并派遣汉朝将军隆虑侯周灶、博阳侯陈澳率兵征讨南越国。由于赵佗在南岭战略要点早已派兵据险筑城,严加防守,所以汉军进军受阻。加之由于此时天气酷热,汉军士卒因水土不服而多染疾病,汉军的玫势始终未能越过南岭,致使汉越两军在以五岭为主要争夺地的战略区域形成了长期的僵持对峙局面。这种局面直到第二年吕后死后,汉军见难以获胜,才开始罢兵休战。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造成汉越关系紧张,甚至兵戎相见的局面,完全是由于吕后政策失误所致,究其原因,则是她缺少对东南地区形势进行充分认识的缘故,南越的反叛不仅使汉朝在东南边睡战火重燃,而且留给后世许多隐患和函待解决的难题。其中最大的隐患是,汉伐南越,不但没有达到降服赵佗的目的,反而使赵佗以一个抗击汉中央王朝的叛逆者的形象而获胜。这个结局使得南越国在它周围地区的威望陡然增高,许多邻国不得不对南越国谨小慎微地另眼相看。不仅如此,赵佗借着他在汉越战争中的余威和汉王朝无暇南顾的机会,以兵威边,迫使相邻的闽越、西};骆等王国和部族向南越国臣服,由此建立起一个东西万余里的庞大王国,对汉王朝的南部边睡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血溅长安城
公元前180年春三月,吕后在霸上主持祈福驱灾大祭,回宫途中,经过软道(古亭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北),看见一个东西,像一只青毛狗,前腿微屈,流星般直扑吕后腋下,惊愕之间,那个东西忽然不见。吕后心里发毛,就命令巫师占卜,巫师说:“那是赵王刘如意的冤魂。”吕后听罢毛骨惊然,立刻就觉得腋下痛楚,与日俱增。
这年秋七月,吕后病情越来越沉重,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这生命的最后时日,她清楚地知道刘氏集团决不会甘心屈居吕氏集团的淫威之下,似乎已经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阵阵凉意,因而精心做了应变的准备。她任命外戚集团中的箭垛式亲信人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帅北军;梁王吕产统帅南军,控制了首都和宫廷的卫戍部队。
吕后临死前,觉得有件事总是放心不下、又把吕禄、吕产等人找来,谆谆告诫说:“高皇帝平定天下以后,曾和大臣们订立盟约‘非刘氏子弟而封王的,天下共击之。’现在吕姓的封王,大臣们都不服气。我死之后,皇帝年幼,大臣们恐怕要发动变乱。你们一定要牢牢地掌握兵权,严密保卫宫廷,千万不要为我送葬。否则,一旦离开军营,万一有变,你们就要为人所制了。”吕后的一番话,吕禄等人信以为然。
不久,吕后死去,遗诏大赦天下,任命吕产为相国,以吕禄的女儿当皇后,审食其为太傅,为巩固吕氏集团政权做了最后的努力。
吕后大肆封王诸吕的活动,势必排斥刘氏贵族及其他功臣宿将的仕途,自然要引起他们的不满与反抗。当然,吕后健在之时,凭着她的权威和智谋,暂时谁也无可奈何。但是,这个靠山却不能构成永久的防线,一旦吕后死去,这些靠裙带关系受封或升迁的吕氏宗族成员,必然要遭受到刘氏集团的猛烈反击。
吕后之死,为刘氏集团向吕氏集团发动进攻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借助这个机会,刘氏集团加快了准备发动政变的步伐。吕禄、吕产也感到形势严峻,一场血战不可避免,便打算先发制人,利用手中掌握的南北军向刘氏集团发难。
南北军是西汉初年设置在长安城内的禁卫军。南军归卫尉统领,分别驻扎在未央、长乐两宫之内的城垣下,负责守卫两宫。北军归中尉(后改名为执金吾)统领,负责掌管宫城以外、京城内的治安。未央、长乐两宫位于长安城南部,所以卫尉统率的军队称南军;长安城北部归中尉,所以中尉统率的军队称北军。南军从各郡国选调,总数约有一两万人;北军由三辅(京兆尹、左冯姗、右扶风)选调,总数达几万人,实力上超过南军,成为护卫和稳定京城秩序的重要力量。
诸吕暂时控制着关中和京城的局势,把持着朝廷大权,但他们也深知刘氏集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而对于是否立刻在首都动手以诛杀刘氏集团还犹豫不决。而此时太尉周勃、垂相陈平以及刘章等人为首的刘氏集团,也正加紧密谋着诛除诸吕的行动计划。在刘氏集团的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太尉周勃设法取得对南北军的控制、指挥权。但北军营门森严,无法进人。这时,刘氏集团中的襄平侯纪通担任尚符节(负责掌管皇宫印信),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冒险派人“持节”假传圣旨,诏令吕禄控制的北军接纳太尉周勃。同时,周勃又让自己的心腹郦寄和典客刘揭骗吕禄说:“皇上令太尉接管北军,叫你回到封地去。你赶快把将军大印交出来吧,否则就要大祸临头了。”
吕禄不知是计,他跟郦寄号称是生死之交,相信这位哥们儿不会欺骗、出卖自己,一念之差,就痛快地解下上将军印信交给刘揭,让他转交周勃。
吕禄离去后,周勃迅速集合全军将士,大声宣布:“效忠吕氏的人请袒露右臂;效忠刘氏的人,请祖露左臂。”霎时,全军将士一律袒露左臂。由此,周勃掌握了北军的统帅权。
此时南军还控制在吕产手中,因而,周勃还不敢贸然发动对吕氏集团的进攻。陈平得知周勃控制了北军的局势,就让刘章去协助周勃,敦促他迅速发动兵变。周勃一面命令刘章守卫辕门以防南军突袭,一面令曹参向卫尉《南军主帅)传达他的命令:“阻止相国吕产进人殿门。”
这时,吕产还不知道吕禄已经离开北军,仍然按原计划准备人据未央宫发动政变,当他来到殿门口时,殿门紧闭,不得人内。吕产一边在宫门外徘徊,一边思谋对策。曹参不敢行动,飞报周勃。周勃仍没有必胜的把握,担心吕产劫持少帝(刘弘),使形势发生逆转,于是命令刘章:“快进宫保护皇上!”
刘章率领1人赶到未央宫时,看见吕产正在庭院,遂下令将他团团围住。双方僵持到傍晚,刘章开始发动攻击。正在这时,天空忽然刮起大风,吹得吕产的卫队和随行官员乱作一团,丢盔弃甲,无法跟刘章交战,纷纷跪地投降。吕产眼看大势不妙,就逃进郎中令府的厕所里躲藏起来,可还是被刘章发现,冲过去一刀砍死。接看,刘章又带兵冲进长乐宫,斩了长乐宫卫尉吕更始,然后直奔北军,回报周勃。周勃肃然起立,向刘章拜谢说:“我所担心的就是这个吕产,如今把他杀掉,天下大事定矣。”
随后,周勃分别派出军队,搜浦诸吕在京城的宗族,不论男女老幼,全部屠杀。于是,一场血腥的大屠杀迅速展开,长安城一时鬼哭狼嚎,血流成河。吕禄从北军回到府上,正兴致勃勃地拥着爱姬喝酒,忽听喊杀声四起,还没回过神来,士兵已冲杀进来,将他团团围住。这些士兵以前都归他指挥,不忍下手,就请求他自裁。吕禄平时作威作福,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手里提着佩刀,却怎么也举不起来,还是他的爱妃性格刚烈,夺过刀,闭着眼睛就是一剑,正好从吕禄的心窝穿过,然后她自己也伏剑而死。
在京城的吕氏集团被屠灭后,周勃又派人诛杀了燕王吕通以及其他吕氏集团的各色人物。
至此,以周勃为代表的刘氏集团,几天之内通过一场宫廷军事政变,便痛快淋漓地扫荡了吕氏集团,在他们举杯庆祝胜利的时候,又考虑到对少帝(刘弘),以及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济川王等人的处理问题,大臣们共同商议后作出决定:少帝、淮阳王、常山王等,都不是惠帝真正的亲生儿子,是吕后诈取别人的儿子,杀死他们的生母,送到皇宫养育,命令惠帝收作儿子,立为皇太子,晋封王爵的,目的是力口强吕姓家族的力量。而今吕姓家族已全部屠灭,而皇帝也好,亲王也好,年龄一天天长大,一旦掌握了权柄,那么诛杀诸吕的这些人就要付出代价。与其冒这种风险,不如从刘氏诸王中选择一位品德贤明的人为天子,以绝后患。
继这个决定之后,众大臣又经过一番商量,秘密派出使节,前往晋阳(代国都城,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迎接刘恒继登大位。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薄姬又称薄夫人,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秦朝的时候,薄姬的父亲跟故魏王宗室女子魏媳私通,便生下了她。秦末农民战争中,魏豹被项羽封为魏王时,魏姐把薄姬献进魏宫做宫女。楚汉战争之初,有个叫许负的人给薄姬相而,说她能生一个天子。魏豹本来和刘邦合纵攻楚,听了许负的话,暗想自己会取得天下,所以一面把薄姬带在身边,加紧临幸,一而背叛刘邦搞中立,与楚连横。不久,刘邦派韩信等讨伐魏豹,结果魏豹兵败被俘,薄姬被输到织室(王宫中的纺织工场)劳作。魏豹死后,刘邦有一次到织室寻欢,见到薄姬,很是喜欢,就下诏把她选进后宫。薄姬原以为会得到刘邦的宠幸,可刘邦在织室逢场作戏后早把她给忘了,竟使薄姬一年多没有机会接近刘邦。
薄姬小时候,和管夫人、赵子儿都是密友,曾在一起相约说:“将来谁先富贵了都不要忘了好朋友!”这时。管夫人、赵子儿都先于薄姬成为刘邦的姬妾,而且很受宠爱。汉四年,管夫人、赵子儿在成皋服侍刘邦,闲来无事便互相窃窃私语,说起了跟薄姬儿时的约定,觉得很好笑。刘邦隐约听到了她们的对话,就询问是怎么回事。两人不敢隐瞒,遂说了实情。刘邦听后,顿生爱怜之情,觉得薄姬很可怜,当天就召薄姬侍枕。薄姬喜不自胜,对刘邦说:“昨暮梦龙据妾胸。”刘邦听后兴奋地说:“是个好梦,我今晚就成全你。”薄姬由此怀孕,生下刘恒。薄姬有孩子以后,逐渐失宠,刘恒在皇子中也不得势,因此从小就养成了宽仁、随和的性格。
刘邦死后,吕后嫉恨刘邦生前宠爱的戚夫人等姬妾,把她们统统囚禁起来,不准出宫。而薄姬因为失宠,因祸得福,被允许前往)L子的封国代国,尊称代国皇太后。
长安的使节到了代地,向刘恒递交了秘密信件。时年23岁的刘恒,对这个飞来的洪福,且喜且惊,举棋不定,于是召集谋臣们商议。郎中令张武等抱怀疑态度说:“汉中央大臣都是高皇帝时代的将领,精通战阵,长于谋略。他们不会满足现有的地位,只是畏惧高皇帝、吕太后的威望,才不敢轻易表现。如今,他们已诛灭吕氏家族,喋血京师,此时前来迎接大王,不可轻信。我们建议大王声称有病,静观京城的变化。”
中尉宋昌持不同意见,他说:“大家的判断似是而非。当初,秦王朝失去控制,六国王族后裔和英雄豪杰,风起云涌,有数万人之多,都以为可以夺取天下。然而,天下终于归于刘姓,大家早已绝望,此其一。
“高皇帝把子弟们封王各地,犬牙交错,互相牵制,已像磐石般地稳固,再没有人可以起来对抗,此其二。
“汉王朝建立以来,废除秦朝的暴政,法令简单,广施恩德,人民相安,任何煽动都难以动摇,此其三。
“以吕太后的严厉,强立吕氏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周勃一旦‘持节’进入北军,登高一呼,将士们都袒露左臂,愿为刘氏而战,吕氏家族终归灭亡。这是天意,并非普通人力可以办到。如今即使大臣们想发动政变,人民不听驱使,他能靠一小撮党羽就干起来吗?
“现在,首都长安之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刘章之弟),是皇族血亲;在首都长安之外,有吴王刘澳、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琅邪王刘泽、齐王刘襄,以及我们代国,都使大臣们畏惧。现今高皇帝儿子中,只有你跟刘长,而你是兄长,人们又知你仁爱忠厚,所以大臣们顺应人望,迎你登极,请不要怀疑。”
刘恒觉得宋昌说得有些道理,便把此事报告给母亲薄太后,同时派人到长安探听虚实。当派去的入回来相告长安方而的举动完全出子诚意,可以相信后,刘恒才放下心来,日夜兼程,赶奔长安。
公元前180年闰九月二十九日傍晚,刘恒进人长安,并于代邸正式即天子位,这便是享誉古今的汉文帝。
汉越罢兵再言和
文帝即位不久,便颁诏大赦天下,修改苛刑酷罚,以松弛自秦王朝以来过分紧张的政治局面,缓和对民众的压迫程度,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他与大臣们商议说:“一人犯法,定罪即可,为何要把父母、妻子连同治罪?诸位可议改此法!”众臣经过一番讨论,很快废除了一人犯罪全家连坐的法令。不久,又废除了诽谤妖言罪。同时,文帝还颁出一道诏命,救济各地的娜、寡、孤、独之人。规定so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发给米、肉、布帛,地方官吏必须按时按节去慰问年老的人。各地官吏在宣布这道诏命时,老弱病残者都扶杖驻听,拍手称赞。与此同时,还规定了赦免官奴脾为庶人的办法。
多少年来,百姓被称为黔首,绝对不允许谈论政治,更不用说对皇帝的所作所为提出批评。针对这一情况,文帝颁诏,允许百姓向皇上进谏。如此一来,上奏章的,当面规劝皇帝的日益增多。,除在朝廷中接纳众人的进谏外,就是在道边路旁,凡有人上书,文帝也总是停下车来,把奏章接过去审看。对于这种做法,有些臣僚提出异议,但文帝却对大臣们说:“可采用者则采用,不可用者搁在一边,这有何不好?”文帝还很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强调农业是天下之本,百姓赖此生存。他一方面仿照古代的“籍田礼”川,作出带头耕田的样子,以鼓励农耕;另一方面还多次减免田租,有时减一半,有时全免。口赋和摇役也减少三分之二。他还倡行俭约,有效地控制朝廷上下的开支,不新建宫室苑囿,并陆续撤销旧有的苑囿,将土地赐于贫民。除了自己带头节俭以外,文帝又坚持保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