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诤糜巡g向他投降后,毫不手软地以法杀之,这样的人,能被义愤所激吗?最大的可能,是于禁揣摩准了曹操想拿青州军开刀而不忍心的矛盾心态,他替曹操出手给青州军一点颜色看。这样的人,每做一件事情,必定是理性的选择,必定要精心地策划。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于禁对青州军下手,是想在曹操面前出风头,在青州军告状后他不急于申辩而是忙于工作,是想在曹操面前出更大的风头。
  宛之战中,于禁没像典韦那样杀敌,只靠勒卒、讨青州军、修工事三件作秀的事情,曹操“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一个“于是”,说得很明白,如果没有在宛之战中的出色表演,曹操也不会“录”于禁的前后功的。很多时候,老黄牛往往得不到提拔,那些对着主子摇尾巴的哈巴狗,往往备受宠爱。
  三国第一大忽悠曹操被泰山第一大忽悠于禁忽悠了,曹操就在最关键的时候,把三万精兵交给于禁,让他去最关键的樊城,充当最关键的解围人物。时穷节乃现,当个人危险到来的时候,于禁再也不装给曹操看了,就现出自私自利的本质,投降了!就连昌豨,也被好朋友于禁忽悠掉了性命。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昌豨是一个皮球,你一打他,他就瘪了,你一松开手,他就鼓起来。
  历史并没有记载昌豨是哪里人,《三国志·武帝纪》里,在记载曹操的伟业时,提到昌豨是“泰山寇”。那时做寇的,一般都是在自己老家附近,看来昌豨也是泰山人,和于禁是老乡。历史记载,二人还是老朋友。
  这一天,小于和小昌在一起喝酒。小于说:“现在到处打仗,我们去当兵吧,最起码比做泰山挑夫强吧。”小昌连连摇头:“当兵还得为人家卖命,不如给自己卖命,我们拉一支队伍自己干吧!”于禁从一开始就显示了自己高度理性的一面,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理性的人生道路———从军。而昌豨,则因为自己随意而轻率的性格,做了一名泰山寇。
  于禁顺风顺水地在曹操那里一路升官,他的朋友昌豨先是跟随了吕布,吕布失败后,昌豨投降曹操,曹操让他做了东海郡太守,昌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叛。190年昌豨揭开了反叛的序幕,曹操亲自出马把他摆平;袁绍被曹操打败后,昌豨又反,被张辽劝降。可是,不久,昌豨又反了,曹操派遣于禁征之,结果于禁在与老朋友的较量中失败,曹操就又把夏侯渊派去帮助于禁,昌豨投降。冀州平定后,曹操正捋着胡子喝大茶,突然得报:有人造反!曹操说:“莫非又是昌豨那小子?”汇报的人说:“主公英明!”
  昌豨为什么如此喜欢反,又为什么如此容易降,史书无记载,想来是性格使然。陈宫杀了,高顺死了,张辽和昌豨是吕布势力的代表。张辽归顺后,安稳得很,一路提拔,让从吕布那里投降过来的人安心了不少。可是,昌豨习惯性反叛,就是一锅好汤里的老鼠屎,曹操却不敢轻易杀他,因为昌豨也代表着“吕布余孽”,杀了昌豨,兔死狐悲,原先吕布的人,例如张辽,就会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最不安全,曹操深知这一点。当初他逃亡路上,就是在内心感到极不安全的情况下,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留下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来被《三国演义》窜改为挑战人类道德的“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因此,昌豨反反复复地反叛,似乎只是为了考验曹操对吕布降将的态度,所以他每次反叛绝不顽抗到底,曹操派来的将领表个态,昌豨就降了。因此,经过前两次与昌豨的较量,曹操也把握准了昌豨的特点,所以第三次就派去了于禁。昌豨喜欢投降,那怎么也得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去劝降啊。于禁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和昌豨是老乡兼朋友。
  这一次,也就是第四次,曹操派去了双保险:于禁和臧霸。臧霸也是吕布降将,曾率领过泰山寇攻打曹操。一个是老朋友,一个是老领导,昌豨这一次能不降吗?派臧霸和于禁去,曹操很明显是要他俩劝降昌豨,并且是让昌豨看看:别闹腾了,跟着我好好干,亏待不了你,你的老朋友和老领导在我这里混得都不差呢!
  于禁此行,先劝降昌豨,先礼后兵,是一个对主子和朋友都能说得过去的做法。如果劝降成功,对主子是兵不血刃地完成任务,对朋友那就避免了兵戎相见。这是一个曹操高兴、昌豨乐意的结局。如果劝降不成,到时再打也不迟,最起码于禁能和朋友交代:我仁至义尽,是你逼我下手的。可是,于禁急于告诉曹操:主子啊,我对你太忠诚了,我为了你,可以舍弃一切,他昌豨算个什么啥!所以,于禁就“急进攻豨”。见过讨好领导的,没见过为了讨好领导而对朋友如此冷血的。于禁“急进攻豨”,心里全无朋友,昌豨却还傻乎乎地相信友谊地久天长,就在于禁面前放下武器:“哥们儿,我降了!”
  于禁眼里没有朋友,昌豨投降却是奔着他这个朋友才投降的。其实,昌豨拥有数万军队,不是那么容易打,也不是那么随便降的。第一次反叛,曹操派去了刘岱、王忠平叛,打不败昌豨,曹操亲自出马才制服了他。第二次,夏侯渊和张辽一直打了三个月还没结果,军粮耗尽,夏侯渊准备无功而返,张辽只身上三公山,在昌豨家住了下来,赖着不走,讨好昌豨的家人,才说服昌豨投降。第三次,先是于禁自己一个人打,打不下来,后来夏侯渊去,昌豨耗不过曹操的车轮战,只好投降。这三次,都可以看出昌豨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可是,第四次,于禁却没花多少力气,昌豨就投降了。
  昌豨这一次怎么这么容易就降了?《三国志·于禁传》上写得明白:“豨与禁有旧,诣禁降”,很明显,也许是于禁最后时刻说服了昌豨投降,也许昌豨以为投降于禁,于禁能善待自己,能为自己在曹操面前说好话。
  昌豨投降后,身边将领都说应该把昌豨交给曹操发配。诸将的建议很符合程序,他们被派来平暴,现在恐怖分子自首,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当”就是应当,把昌豨押解到许昌,才是合理的做法。毕竟,军队只负责攻占,不负责惩戒。特警部队在犯罪分子自首后,再开枪将其击毙,是要受处理的。大家都在考虑路上是否给昌豨戴枷锁,因为他是主将于禁的朋友,这点面子怎么也得给吧。昌豨的好朋友于禁开口了:“大家不知道主公有个法令吗?被围后再投降的,一概不能赦免。奉法行令,这是我侍奉主公的原则。昌豨虽然是我的旧友不假,可是,我能为了他而丧失自己的原则吗?”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很快,所有的人都明白了于禁的真实想法,内心都开始鄙视于禁。
  有人想:主公那个命令只是用来唬人的,也就是你借此来杀自己的朋友。有人想:要是真的围而不降,主公在昌豨第一次投降就该杀了他,还轮得到你献殷勤!事后,就连曹操也认为昌豨不该杀。曹操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叹息说:“昌豨不找我投降,却去找于禁投降,结果被杀,这难道不是命吗?”曹操也只是用“命”来让昌豨死,在他看来,那个“围而后降”的法令,只是一条“抗拒从严”似的标语,没想到于禁当真了。
  让人感到更加心寒的是,于禁竟然亲自监斩昌豨。从此,昌豨只能做成鬼,造阎王爷的反了,于禁终于替曹操吞下了昌豨这颗老鼠屎。于禁一出手,震慑了所有降将,曹操又没得罪人。于禁用朋友的鲜血,来书写对曹操的忠诚。从此,曹操更加重视于禁了。
  奸雄如曹操,也忽略了一点:一个漠视情义的冷血动物,是不可信的。他今天能对不起昌豨,明天就可能对不起曹操。所以,樊城之役,于禁把曹操对他的希望与信任扔到了水里,投降关羽,只是亲斩昌豨的一次翻版而已。
  “围而后降者不赦”,是一条蒙满灰尘只用来做宣传的口号,被于禁翻了出来,杀了昌豨。当他投降关羽的时候,难道没想起“为人谋而忠,受人托而信”的为人底线吗?
  四 心灵镣铐
  给自己立起牌坊又为娼——
  三国时候,投降的人如过江之鲫,但是像于禁这么丢人的,这么气人的,还从来没有过。
  张辽是降将,但那是在吕布死了之后,他仿佛是守寡后再嫁的,寻找个人幸福,无可厚非;姜维是降将,但那是奉诏投降,他仿佛是被老公勒令改嫁的,何况姜维“改嫁”后准备策反钟会,想把“老公”救出来;黄权是降将,但那是在刘备打了败仗无路可走之后的,他仿佛是赌徒老公输给别人的赌注,实在是心有不甘;夏侯霸是降将,但那是被司马懿逼走的,仿佛是承受不了家庭暴力出走的小媳妇;关羽是降将,但那只是被曹操羁押,仿佛是被人抢走的女人,给人家做了几天新娘又跑回去找老公了;许攸是降将,但那是因为袁绍不听他的建议,仿佛是一个与丈夫性格不合的女子,离婚后嫁给了前老公的仇人。他们这些“降将”,降了也就降了,并且降了之后有的还混得不错。降,不一定是背叛。
  宛之战,于禁砍杀逃卒,惩戒青州军;昌豨之乱,他痛杀好友。于禁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纪律严明、公而忘私的形象。因此,于禁之降,不但是当时的背叛,而且成了三十年的欺骗。于禁一降,人们都愤怒了,因为人们都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想一想也是,先前对着神顶礼膜拜,拜完了,发现那个神却是一个披着崇高外衣的猥琐男。
  本来,于禁也是走投无路了之后才降的,“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天意如此,保命的想法人人都有,人人都可以接受。可是,你本来就是一个不能舍生取义的凡夫俗子,以前别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来蒙人呀。
  对于禁的投降,《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上都只有“遂降”的字眼。显然,于禁是在无人劝降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的。于禁,就是一个势利女子,为了在老公那里得宠,假装清纯,为自己立了一座牌坊,可是,歹徒一来,这女子二话不说就投怀送抱:“我从你!”从此做了娼女。
  人背运喝凉水也塞牙缝,于禁被人格外鄙视,还因为他有了一个参照物:庞德。庞德是从马超那里来的降将,和曹操并非“结发”,但是他力战被俘后,对关羽大骂不止,誓死不降,直到最后被杀,也是立而不跪。
  有人说:庞德是不能降,他是降将,本来就受猜疑,家小在曹操手里,要是他降了,那他的全家就完了;于禁是可以降的,他和曹操并肩战斗三十年,深得曹操信任,他要是降,曹操不会忍心杀他的家人。这是一个唯利是图的逻辑,降不降,不能以家人安危为标准。今天的法律不搞株连,那你就可以安心去做卖国贼?再就是,朋友越信任你,你该更加对得起朋友才是,又怎么能借用朋友的信任而背叛朋友呢?船上只能坐两个人,但是现在三个人在船上:你,我,他。我和你是朋友,我一下把你推下去,对沉在水中的你说:“我们是朋友,我把你推下去,你不会变成鬼来寻仇的!”你乐意吗?
  于禁自领七军,担负了曹操对他的信任和期望。没能力也好,老天捉弄也好,对手关羽太强也好,于禁总该战斗到最后一刻吧!官渡之战,校尉于禁除了性命什么都没有,他就以性命换前程,敢以两千人拒袁绍大军。樊城之役,于禁已是左将军,假节銊,儿子也封侯,什么也都有了,关羽水军向他搭弓射箭时,他就以前程换性命了。就这样,于禁主动投降了。
  选这样的人率领七军急救樊城,老天呀,是你瞎眼了,还是曹操瞎眼了?曹操以前瞎过一次眼,当初吕布偷袭兖州,曹操很自信地告诉手下:“兖人皆可叛我,唯独魏种不会抛弃我。”结果第一个叛变的就是魏种,曹操听说后恨不得找个蚂蚁窝跳进去摔死自己。被骗次数多了,就有了心理强迫症,曹操就养成了多疑的性格。
  于禁呀于禁,你怎么能投降呢?你没看见庞德在那里死战吗?你忘了你曾经被曹操称赞“有不可动之节”吗?你忘了你曾经为了维护法律节操而毫不手软地杀死了自己的老友昌豨吗?你难道不知道你在曹军中早已经是一个道德偶像了吗?你难道不知道别人可以投降,但是你不可以投降吗?你一贯惩罚逃跑的士卒,为什么关键时候你自己却失节而降了呢?
  为自己立了牌坊又做娼女的女人最为人不齿,把自己塑造成道德偶像又挑战道德的伪君子最让人鄙夷。许昌,大家议论着于英模的投降,莫不义愤填膺,都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种感觉又演化为愤怒。人们纷纷说:“有机会,绝不饶了这小子!”三年后,人们的机会来了。
  曹丕“画”死于禁———
  关羽的牢房里,于禁缩在一角,贪婪地看着铁窗外的一方蓝天。门开了,一个操着吴语的官员走了过来,傲慢地说:“于禁,我家主公把你救了,你该磕多少个头呢?”孙权杀了关羽父子,占领了江陵,于禁便又到了吴军手里。
  孙权捋着紫胡子,睁着碧眼,看着在自己面前大气不敢喘的于禁,如获至宝。于禁是魏国的道德偶像,是标志性人物,也是魏国的失败,是魏国的耻辱。他要让于禁活着,要让于禁成为魏国不可抹去的失败和耻辱。
  这一天,孙权骑马散心,为了让自己更开心,他就把于禁叫来和自己同行,体验胜利者的感觉。于禁自我感觉特好,以为孙权要重用自己了,就趾高气扬地和孙权骑马并行。那一天,阳光明媚,晴空里却响起了一声炸雷。原来是孙权的手下虞翻对于禁大喝一声:“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敢和我们的主公并行!”要是于禁有半点自尊心,就会扑过去和虞翻打一仗,然而,曾被曹操称为“奋强突固,无坚不陷”的于将军却没有任何反应,忍气吞声。这时,他唯一的追求就是活着了。
  人生是尘埃里开出的花,可以如此蒙垢吗?后来孙权和众人在楼船上与群臣宴饮,把于禁也叫了去。于禁听到当时演奏的音乐,忍不住流下泪来,虞翻见状,起身骂道:“你想用眼泪来换取大家的同情吗?你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去你犯下的罪行吗?”于禁无语,原来,作为降虏的他,连流泪也是耻辱的了。于禁对着吴国的狗也得赔着笑脸,虽然备受欺辱,但是起码能活下去。
  一个只想活命的人,从来活不长。221年8月,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魏国说:“你称臣,表忠诚,怎么也得有点实际表示吧!”吴国使者神秘地说:“我们那里有从你们这里走失的人,我们替你们管教扶养了三年了,给你们送回来吧!”曹丕君臣面面相觑,没这么一个人呀!孙权的使者不阴不阳地说:“他是在219年的秋天,汉水洪灾时走失的,和他一同走失的,还有三万士兵!”魏国的大殿上,空气顿时凝滞了,在曹丕的带领下,所有的人都寒了脸。于禁!于禁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在关羽那里丢人,又在吴国现眼,成了三国时期的笑料。曹丕一想起于禁来,就觉得比刘备和孙权矮了一截。
  魏国人说,抓紧时间让他回来吧,别让他进行巡回献丑了。孙权就这样把于禁引渡到了魏国,也没和魏国讨要于禁这三年的生活费。当年,从许昌到樊城,于禁也是出公差。当时被关羽押到江陵,差旅费从蜀汉国库里支出。这三年,战乱纷飞,大家浴血奋战,于禁却始终在公费旅游,真是赚大了。
  现在,于禁回到了出发地:许昌。屈辱中求生存的滋味不好受。当曹丕看到于禁时,于禁头发胡须全都白了,面容憔悴,那么大年纪的人,趴在地上磕头请罪,泪水比219年暴溢的汉水还要汹涌。曹丕不但没有为难于叔叔,还下旨安慰于禁,拿春秋时邲之战、崤之战的败将荀林父和孟明视来为于禁开脱,并且还给他重新安排工作,拜他为安远将军。曹操如此做,可能有两个原因:1。水淹七军应该拿老天爷问罪,于禁无罪。2。于禁是曹操树立起来的榜样,维护于禁,就是维护曹操。
  于禁大喜过望,居然接受了任命!曹丕饶他一死,他就该老老实实地憋在家里寿终正寝,省得出来丢人现眼。他如果以罪臣无德为由推辞任命,应该对群臣更有教育意义,曹丕也会更希望他这样做的。如果说以前大家还理解他是因贪生而投降的话,那于禁坦然接受魏国的任命,大家就认为他有点无耻了。端着魏国的饭碗,送给关羽,吃了关羽的牢饭,又吃孙权的酒食,又回来端魏国的饭碗。妈呀,这小子吃四方啊,脸皮够厚的!
  曹丕终于烦他了,决心鞭打一下于禁的灵魂。曹操用人有一套,曹丕整人有一套。整曹植,整曹洪,整魏讽,整丁仪,曹丕都有绝招,但是都远远不如整于禁来得有艺术性。曹丕先是派于禁到吴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