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贫ā妒窨啤罚馕甯鋈耸侵罡鹆痢⒎ㄕ⒁良⒘醢汀⒗钛稀U馐橇醣傅谝淮稳美钛嫌胫罡鹆链畹怠�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刘备开始重新认识李严。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大军在汉中交战正酣,蜀中土豪马秦、高胜以为有机可乘,在郪(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口一带)聚众数万造反,很快攻占了犍为郡的资中县。当时几乎所有的兵力民力都在汉中前线,与夏侯渊正是拔河相持的阶段,谁一放松,就会失去主动权。刘备知道马秦、高胜造反的消息,顿时有崩溃的感觉:要是这几万人在后方闹大了……刘备不敢想下去了。
  刘备正为不能变戏法般地抽出兵力回援李严,李严已经变戏法一样地带领郡兵五千人,直奔资中县的数万叛军而去,斩下了马秦、高胜等人的首级,他们的部众支党,又被李严打得星散而去。这的确是个奇迹。越嶲郡的彝族土著高定,派遣军队翻越大凉山,包围了新道县。李严领兵驰援,高定大败而逃。刘备想:看不出来这小子还是个军事奇才呢!
  让刘备刮目相看的事情还在后边。大战后,李严把郪、资中等地的奴籍百姓全部恢复了民籍。也就是说,过去由豪族直接控制的百姓,开始向政府交租纳粮、服役。这一来,刘备不但GDP提高了几个点,而且打击了土著豪族的势力。刘备连连点头:李严小子,也颇有政治手腕呢!
  一时间,益州中南部闻李严而色变。
  李严的精彩表现获得了认可,刘备尚在汉中,就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为刘表守秭归,曹操还没打过来,李严就弃城而逃;为刘璋守绵竹,刘备一到,李严就举城而降。李严在刘备眼里,毕竟是有“前科”的人,刘备虽然给他升了官,但也只是不得已的按例提拔而已。
  现在,及时雨李严搞出了一个“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为刘备找到了“不得不”做皇帝的理由。这一点,诸葛亮没做到,张飞没做到,赵云没做到——李严做到了。
  关羽在向李严学习。虽然远在荆州,陷于襄樊之战中,但是关羽也没忘了打发两个襄阳男子张嘉、王休来成都献上一块玉玺,并附一个说明书,说这块玉玺本来潜在汉水之下的“渊泉”里,灵光闪耀,照彻天空,于是被人发现了。襄阳在汉水下游,这说明汉中王应该把汉水下游也纳入统治。
  关羽煞费苦心,但是他正在樊城血战,没有心思对玉玺进行后续炒作,所以,这块玉玺并没有起到预期的轰动效应。
  刘备所期望的,就是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有“不得不”做皇帝的理由。李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发现黄龙之后,李严有条不紊地开展起“留住黄龙,帝象永存”的活动:第一步,铸一个黄龙鼎,浇注龙形,沉入江底,留住龙脉;第二步,在距离县城二十八里的导江东岸,修建黄龙庙,香火供奉,敬拜龙气;派人去益州各地和荆州关羽那里,联名签字,勒碑纪念。
  黄龙庙是个紧急工程,以神奇的速度建成了。庙落成的那天早晨,露水很大,从草地上走过,鞋裤都被打湿了。李严急忙上奏刘备,说是又现甘露祥瑞,益州定有王气。“蝎子”变“龙”,冷露变“甘露”——刘备变皇帝——李严于是也从降将变成宠臣。
  有黄龙,有甘露,李严立了一座黄龙甘露碑。宋代的洪适在《隶续》中记载了碑的详细资料:宽三尺,高五尺,碑文十行,可惜字体磨灭,仅有数字可辨,群臣列名上下四排,每排二十余人。黄龙甘露碑侧面题字:太守南阳李严正方、丞宋远文奇、武阳令阴化……(省略号部分为已磨灭文字)。李严把自己的名字刻下来,是要告诉刘备,黄龙甘露碑是他李严带领郡丞宋远和武阳县令阴化辛辛苦苦立的,其他人诸如诸葛亮啊,法正啊,张飞啊,马超啊,赵云啊……都是在他的组织下在碑上留名的。
  面对黄龙甘露碑,刘备不能表态。这就仿佛有人送来了锦旗,说该送,是不谦虚,说不该送,人家把锦旗拿回去怎么办?所以,刘备对李严什么奖励也没有,但是心里乐开了花,暗暗地给李严记了大功一件。而这时,刘备浑然忘记了关羽正跋涉在逃向麦城的血路上。
  很快,远在许都的曹丕听说了李严立的黄龙甘露碑,急了,下令群臣:中原之大,难道找不到黄龙吗?黄龙是最好找的,只要是有人想做皇帝,肯定能找到黄龙。果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三月,殷登说曹丕的老家谯县出现了黄龙。既然有了黄龙,十月,曹丕就“迫不得已”地把汉献帝刘协赶下台,自己做起了皇帝。
  你无我有,你有我多。李严与曹丕展开了黄龙竞赛,在黄龙甘露碑的旁边又立了一块碑,由第一块碑的三尺宽变为二尺宽,碑文十四行。这个石碑有多少人题名,因为文字漫灭而不可考,据《隶续》记载,只能分辨出最上面两排是每排三十人。看来题名的人比第一块碑多了不少。
  在李严的带动下,群臣纷纷说各地出现符瑞,一共八百多人上书。刘备开心地翻看着这些“恳求”他称帝的奏章,内心满是对李严的感激。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刘备在几番“推辞”之后,“经不住”群臣的百般“请求”,“无奈”称帝,圆了小时候乘羽葆盖车的梦,改年号为章武。
  坐在龙椅上,听着群臣跪在脚下山呼万岁,这感觉,不知道要比当年在涿县摆地摊卖草鞋被城管追得钻死胡同,要好多少倍。哼,现在老子愿意在益州的哪条街上卖草鞋也没人敢管了!
  刘备忘记不了黄龙 “发明者”——李严的功劳。没有李严的黄龙,这皇帝当得还真不踏实呢!不知道刘备是否知道:他要是还在涿州卖草鞋,李严断断不会为他找到黄龙的。
  称帝大典是给群臣看的,老百姓是没有机会观看当朝天子的“开幕式”的。为了让老百姓知道谁是天子,天子就会搞籍田活动,亲自去耕田,于是就有了籍田。天子去籍田耕地,也就是做做样子,但绝对是举国大事,就像领导春季植树一样,铲上几锹土,那就是电视新闻的头条。
  籍田的地点和植树的地点一样有说道。刘备一生仅有的一次籍田,把地点选择在哪里呢?
  发现黄龙的地方,现在已经改名为黄龙溪。在距离黄龙溪十里的地方,李严恭恭敬敬地等候,迎来了前来籍田的刘备。李严跪下的田地,因为刘备曾来籍田,在北周孝闵帝时,设为籍县,刘备籍田后沐马的江,被后世称为沐马川(四川双流县东南之府河)。
  八百多人上书发现祥瑞,刘备唯独选了李严治下的黄龙溪。当年的降将李严已经成了刘备心中的福星。
  李严是个善于创造机会的人,他“创造”黄龙,洗清了降将身份。最起码在刘璋旧部里,他成了刘备最信任的人。
  二 托孤遗患
  用小人对付君子——
  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万多人,进入三峡,兴兵讨吴,被称为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彝陵之战(另外两次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在秀色可餐的长江三峡开始了。
  鲜血染红了长江,山崖上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滴着血。
  一开始,正如刘备所期望的那样,东吴军队一触即溃,节节败退,刘备的七万大军长驱直入,旅游一般在三峡节节推进。次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连胜的喜悦,洋溢在军中。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刘备距离成都越来越远了。君在外,往往担心后方起火。可是,刘备根本不考虑成都的问题,因为那里有一个最让他放心的人——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在成都的心脏。当时,诸葛亮不但是丞相,还是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总领尚书台,掌奏章文书、政令诰制,是皇帝身边众多“尚书”们的头目,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秘书长之类的官职。堂堂丞相大人,为何还要做一个秘书?汉代的皇帝们为了方便自己的权力运作,减少中间环节,往往直接通过尚书台下达命令,群臣奏章疏表,也得通过尚书台,这样一来,尚书台就代替了原有的丞相府成为了帝国的政治中心。尚书是皇帝属官,不是朝臣,尚书台的首席是尚书令。有时,强权大臣会兼管尚书台,那就是录尚书事了,录尚书事在尚书令之上。刘备的第一任尚书令是法正,法正死后是刘巴。法正还是亲信,但是刘巴是不被刘备亲近的。既然不信任刘巴,刘备为何还让他担任尚书令?这是因为刘备找到了另外一个更适合主管尚书台的人——诸葛亮。刘备登基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领录尚书事,刘巴就只成了一个摆设。而且,他在第二年就死了,尚书台更是诸葛亮一人说了算。
  刘备为何这样安排呢?这是因为诸葛亮虽是丞相,但是刘备并未让他开府。丞相不开府,没有自己的办事机构,也就近似于一个虚衔而已。刘备不让诸葛亮开府,是为了限制他的权力。那刘备又为何让诸葛亮领录尚书事呢?这是因为刘备在登基时就做好了亲征东吴而留诸葛亮打理成都的打算,他必须要保证与诸葛亮之间毫无障碍地沟通,所以,赋予诸葛亮录尚书事的权力,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刘备既要限制诸葛亮的权力,又要他鞠躬尽瘁地效力。权力的排他性,决定了刘备对诸葛亮不可能完全不设防。
  刘备是这样想的,尽快与东吴军队决一死战,突破三峡,踏平荆州,扫荡孙吴,然后邀请诸葛亮来荆州品尝武昌鱼。那时,益州就是偏隅一州了。可是,东吴的新任大都督陆逊,虽然只有三十九岁,却显得比马上就要六十岁的刘备还要有耐心,他扼守要地,坚不出战。刘备无奈,在巫峡、建平(今重庆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与陆逊对峙,一直到六月炎夏。当蜀汉士兵躲在树丛里纳凉时,陆逊却展开火攻,全线出击,这就是三国演义上著名的“火烧七百里连营”。历史上虽然只烧了刘备营寨40余座,但是也击溃了刘备军队。刘备带来的人马,死的死,降的降,数万之众被歼。东吴先前的撤退,原来是为了让刘备军队进入“火场”。刘备带领残兵败将,逃入鱼复。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曹魏果真攻打东吴,孙权与刘备讲和。
  带着耻辱、痛苦、愤懑,刘备病倒在东征路上,他一开始是痢疾,后来转为其他病。后人分析,刘备可能得的是胃肠癌症。
  铩羽而退的刘备,也许意识到了平安才是福,就把鱼复改名为永安,屯兵于此。滴血的现实让刘备开始思考未来,他似乎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开始为刘禅铺路,为“封禅永理”提供保障。
  大约是在九月份,在永安安顿好,刘备开始安排后事了。谁也想不到,他为此做出的第一个动作是急召李严入永安宫中,让其担任尚书令。
  这个任命在成都尚书台引起了震动。刘巴担任尚书令时,不是在皇帝刘备身边而是在录尚书事诸葛亮身边,尚书令要对皇帝负责,离开了皇帝,尚书令就和下岗了一样。何况刘巴上面还有诸葛亮。现在,刘备不但任命李严为尚书令,而且让他留在身边,很显然刘备是要在身边建立与成都分庭抗礼的尚书台。这样一来,诸葛亮在成都的请示决策等,要通过李严的永安尚书台,才能传到刘备那里。
  诸葛亮很快感觉出了受制于这一人事变动。他要提拔某人,给刘备打报告,李严直接把报告扔在一边:不合规定!他要建议在哪里新设县,给刘备打报告,李严直接把报告扔在一边:圣上日理万机,文件排队审!
  刘备把李严调到身边,隐含着一个重大信号:培植李严,制衡诸葛亮。
  刘备为什么选择李严呢?当然是李严对黄龙的系列炒作很得刘备欢心。就在这一年的三月份,孙权也找到了他的“黄龙”,鄱阳一带传言说出现了黄龙。刘备笑了:哈哈,我的黄龙都一岁多了,你们的黄龙才刚刚出生!领先东吴拥有了黄龙,刘备是感激李严的。
  刘备最需要一个毫无势力但是又有能力的人来辅佐刘禅。诸葛亮有能力,但是诸葛亮自从走出茅庐,一直处于核心层,有意无意地会扶植一些人。庞统和刘巴,就是诸葛亮极力推荐给刘备的。刘备到广都游玩,等着县长蒋琬高接远迎时,却发现蒋琬喝得酩酊大醉。为了节约粮食,刘备在益州施行禁酒令,不准私人酿酒。不仅对私自酿酒者施以重罪,还规定拥有酿酒器具者一律同罪。堂堂一任县长,不但喝酒,而且喝醉,何况还是工作时间醉酒,更何况皇帝来了,还是一副醉醺醺的样子,蒋琬这罪可不轻。刘备当即大怒,把蒋琬抓起来: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这时,诸葛亮站出来说:“蒋琬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人(‘社稷之器’),不适合做县长。”蒋琬当时只是一个因酒耽误工作的县长,从哪里能看得出是“社稷之器”?诸葛亮这样说,只不过是给刘备施加压力罢了。诸葛亮一贯法治严明,蒋琬明显违法,但是诸葛亮不但反对处理蒋琬,反而主张提拔蒋琬,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骨子里是名士的诸葛亮,是抵触禁酒令的,莫非他是在利用蒋琬事件与刘备叫板?我们还是善良地认为诸葛亮是爱惜人才——虽然后来“挥泪斩马谡”看出诸葛亮还是法制为上的。诸葛亮与自己叫板,刘备怎么也得适当妥协,放了蒋琬,但是他不甘心受诸葛亮所制,免除了蒋琬的官职。可是,后来诸葛亮还是把蒋琬吸收进自己主管的尚书台,让他成了一名尚书郎。诸葛亮在朝中已有着根深叶茂的势力。刘备能放心地把一事无成的刘禅交给诸葛亮一人吗?
  相比诸葛亮来说,李严是“干净”的。李严此前最高官职只是郡守,在朝中没有渗透。更“难得”的是,李严人缘奇差。人缘差的人,没有帮派,没有结盟,不会对刘禅形成威胁。李严这人,是出名的“惹不起”。他的家乡流传着一句谚语:“难可狎,李鳞甲”,不要去惹李严啊,他的身上有鳞甲,动不动就要伤人的。这种性格,群众不喜欢,领导喜欢。发动群众斗群众,也是领导智慧。刘备喜欢的几个人,例如法正、魏延,还有李严,都是刺猬性格,难以相处,睚眦必报,这样的人,没有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会出卖给领导。胸有鳞甲的李严,竟然凭着个性缺陷受宠!
  有人分析说,刘备在生命最后信任李严,是因为他代表着刘璋旧部,刘备是借刘璋旧部来限制诸葛亮,或者说是借此来安抚刘璋旧部。事实上,李严是刘璋旧部不假,但是李严却不能代表刘璋旧部:首先,他在刘璋手下时间并不长,是在赤壁之战时才投奔到益州的;其次,他在刘备攻取益州之时,不战而降,是刘璋旧部中的叛徒,不被刘璋旧部认同;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李严人缘极差,没有丝毫号召力,刘璋旧部不会承认他的代表地位。要是李严在刘璋旧部中有着振臂一呼粉丝如云的代表性,刘备能让他有出头之日吗?
  刘备恰恰是看中了李严是个人见人烦、人见人躲的“小人”。刘备,还是没有避免英主的俗套结局:在生命尽头亲近小人。刘备亲近的人,则是李严。
  能用来对付君子的小人,也得有些能量。李严在黄龙事件中大放异彩,体现出了刘备最喜欢的为官能力——善于把握领导意图。善于把握领导意图,是善于工作的前提。领导要吃糖,你一个劲地给盐,什么时候能提拔?何况,李严并非泛泛之辈,他能以五千郡兵平十万叛军,军事才能也不是盖的。
  不过,李严和诸葛亮相比,力量太悬殊了。所以,刘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李严调到身边,他着力扶植李严,用他来对付诸葛亮。用小人对付君子,往往是绝招。
  海水易量,君心难测——
  在李严到永安半年之后,章武三年春二月,诸葛亮被召到永安。也许,人在快要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刻,能听得到死亡之神逼近的脚步声。刘备开始安排后事了。
  诸葛亮与李严的权力博弈,其实早就开始了。
  刘禅当时陪着父亲在永安,一旦刘备山陵崩,李严近水楼台,肯定会占得先机。诸葛亮自有妙计,他在杖二十以上案件都要亲理的情况下,还专门为刘禅亲笔抄写了《申》①《韩》②《管子》③《六韬》④四本书,要刘禅学习,可惜还没等送到永安,诸葛亮辛辛苦苦抄完的这几本书就丢失了。这件事情,刘备一开始并不知道,是临死前才听说的。这很耐人寻味,诸葛亮日理万机,却不惜辛苦地为太子开发培训教材,难道这仅仅是出于对刘禅的关心?虽然,刘禅在封为太子时,册书上有刘禅对诸葛亮“敬听师傅”的说法,但是堂堂丞相大人,居然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