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想把湖陵县的经济搞起来,不注重农业发展是绝对不行的。
今天赵振中询问的这个问题,恰好就是刘洋这段时间都在思索、探讨,渐至于成型的东西。只是现在湖陵县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他只是停留在预想当中,还没有实施罢了。
今天就算是赵振中不问,只要是机会合适,刘洋自己都会像这位大伯请教的。赵振中主动问起来,实在是骚到了刘洋的痒处,你现在不让他说都不行。
“不,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你先听我说完……”刘洋这个时候好像已经我那个机了赵振中的身份似得,语气稍微一顿,又接着说道:“第三,是以色列模式的特点,实际就是高科技农业模式,以新加坡、香港、以色列为代表。几乎没什么耕地的以色列,靠科技种地的,因为成本高,所以要靠补贴生存,算是“补贴模式”。对我国实在没什么借鉴意义,这里我就不说了。
“我重点要说的,我在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着一些错误,而又基于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错误的农业政策,延误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并且,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得到纠正……”
一个小县长,居然就敢当着大哥的面批评国家政策有错误?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听到这里,就连赵振邦都不由得为这小子捏了一把汗。
心说你小子够胆啊,你这不光是在批评现一届的领导班子,只怕连我们家老爷子在位时候都扫进去了。
无怪他一开始就强调说这是长辈和后辈之间的闲聊呢,原来这小子早就知道,他自己说的话太过骇人!
为了提醒他口下“留情”,赵振邦起身,拿起了水壶,居然给刘洋倒了一杯水放在了面前的茶几上面。
可谁知道,这小子居然说迷症了,根本就刹不住车。
“谢谢!”刘洋伸手虚挡了一下,任凭赵振邦把茶杯放在面前,口中的声音不停,继续说道:“六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的生产关系经历了多次反复:农村最重要地生产资料——土地,从封建地主所有,转变为农民所有,然后又转变为国家(人民公社)所有,现在又回到农民集体手中(家庭联产承包)。而我国农业的发展,正是随着生产关系的这些‘反复’而‘反复’的。但是,无论如何千变万化,有一个事实一直没变:土地只有掌握在农民手中的时候,农业才会发展,反之亦然……”
“问题是,马克思早就充分阐述了私有制的腐朽和万恶,预言其一定会被公有制代替,可为什么在我们的实践中,‘公有制的人民公社’反而不如‘私有制的联产承包’?是马克思错了,还是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错了?”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对马克思倡导的‘公有制’一直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们以为只有‘全民所有’才是公有制,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不把‘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看成是马克思的公有制。甚至‘联产承包’明明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我们却误以为是通过调整分配方案解放了生产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出了哪些问题呢?”刘洋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连赵振邦给他使眼色都没有看到。
“一、我们的农业目前还是‘计划经济’的,但是却自以为是‘市场经济’了。充其量,我们的农业模式只能算得上是‘有计划的小农经济模式’。因为我国农业从根本上说是计划经济的,但生产方式是小农式的。问题是,我们至今不承认这个事实,导致我们出台的大多数政策不符合农业的实际。”
“众所周知,一个行业是否市场化起码要满足三个条件,而且缺一不可:一是生产资料必须能够自由交易。比如,工厂的设备甚至工厂都应该能自由买卖;二是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国家还必须打击垄断市场价格的行为;三是生产者生产什么,应该由生产者决定,而不是由国家计划决定。”
“可是,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却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耕地’是不能自由交易的;最主要的农产品(粮食)是国家定价的;国家严厉执行‘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70%以上的农田被国家指定为‘粮食主产区’只能种植粮食,甚至连玉米都不让种。连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国家每年还向上海下达20亿斤粮食的生产计划。”
“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个不是市场经济的行业,你把它当成是市场经济的行业来对待,或者说生产是计划的,销售是市场的,就意味着政府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就意味着政府自己解除了自己应该在销售上承担的‘计划销售’的责任。所以,今天的农民恰恰是在销售上面临最大的困境。导致了粮食高产、丰产,却卖不上价去。有的人可能会说,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放开价格,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可是,为什么别的行业都能自主定价,偏偏农民不行?这样,吃亏的只是农民……
听到这里,赵振邦的心尖子不由得就是一颤,从心而论,他觉得刘洋的话好像也有几分道理。但是,这种说法却又不能被他这种从小就听惯了“正统”理论的人所接受。
看了看老大赵振中,发现大哥脸上的神情也有了一丝不很明显的变化,赵振邦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儿。
沉吟了一下,赵振中凝视着刘阳问道:“依照你这么说,你认为,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高端化、组织化、城镇化。”刘洋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高端化,这个很好理解。只不过这些年很多人断言,发展高端农产品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缺乏普遍意义。因为他们认为,国人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对高端农产品的需求还十分有限。其实,对于一个农产品短缺的国家,农业的方向当然应该首先立足于产量,30年前我国这样做好说得过去。但对于一个农产品生产已经供过于求的国家,情况就不同了。
我国只有3亿城市居民,即使按照年人均吃掉3000元农产品计算,全国的总消费也只有9000亿。表面上看这个数字不小,可是被10亿农村人口一平均, 人均就只剩900元了,去掉生产和流通成本,能够到农民手里不过三五百元而已。因此,即使农民能生产更多的农产品,但是城市消费的能力就这么大,购买力的 不足导致农民的收入是无法通过简单增产而增加的。
除非扩大农产品的需求市场。而国内农产品的消费量短期内难以扩大,所以我们只能走高端化的国际市场。
但是,高端农产品起码必须是安全的,所以我们的高端农产品进不了国际市场,毒奶粉,毒饺子等等不安全食品的出现,是我们的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原因。
另外一点,其实早就有人明白生产高端农产品能够增收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农民们还无法富裕?除了上面讲的安全机制有缺陷以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或者叫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太落后了。
东瀛岛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的流通利润也在农民手里。而我们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农产品利润在流通环节,不在农民手里,所以农民就难以富裕。如果由政府出面组织农民的产品直接进超市,农民的收入起码能提高几倍、几十倍。
人是社会性动物,适合集中居住。所以,城市化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化能节约耕地,节约能源,增加就业。城市化才能实现低炭而高质量的生活。所以,人类生活的方向应该在城市。
毕竟农村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城市的数倍甚至数百倍。尤其是太多的农村人口住在根本不应该住人的地方,这才会有玉树、汶川、舟曲这样的悲剧不断重演。
要停止城市化进程而去发展农村,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发展观。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主要的成就莫过于我们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已经是工业国家了。因为我们的工业gdp已经大大超过农业gdp。估计今年农业gdp占总gdp的比例可能连10%都不到,从事农业的人口也已经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0%都不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为什么要发展“新农村”?
分散居住,仅仅道路就不知道要浪费多少耕地。村村通路就起码要花费几万亿,组、村之间也通路起码得花上百万亿,我们根本没那么多的资金!
而且,建新路又要占用大量耕地。退一万步说,即使道路也有了,新农村也建成了,可农村人口中,大部分的人都去了城市打工,建设好的新农村给谁住?
本文来自看书辋小说
第九十八章别有用心
“老头子,你们谈完了没有?谈完没谈完,现在都去给我洗手吃饭,要想谈的话,吃完饭有的是时间。”就在这个时候,赵静静的大伯母张霞推门走了进来。
刘洋赶紧站起身来,看着张霞却不敢乱招呼。
“哈哈,我是你大伯母。走,小伙子,跟伯母吃饭去,别理那两个老怪物……”对于刘洋,张霞却显得十分热情。
对于这位大嫂,赵振邦还是很尊重的,看到她进来,赵振邦也赶紧站起身来,看着他这么亲热的和刘洋说话,赵振邦就把眼神瞄向了大哥。
刚才刘洋的一番高谈阔论,让赵振邦对他很是改变了看法,心说不管他说得对不对,能说出这么一番话来,就证明这小伙子绝对不会只是一个吃软饭的草包。
要知道,刚才老大问的这个问题,现在在朝在野一直都在争论个不休。就连那些专家学者也是各说各的理由,并没有什么人说出来的道理这么全面,更没有人敢说自己的道理就是真理,是对的。
这都是国家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孩子能说到这个程度,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他的一些观点,自己听了都觉得很受启发。
当然,这其中有一些观点自己却不敢赞同。但是,这并不影响自己对他观点的改变。看起来,他这个县长还算得上有些真材实料。
赵振中也站起身笑着说道:“哈哈,既然你大伯母来催,那就先去吃饭吧。刚才你说的这些,还有很多不详不尽的地方吧?看起来,对我这个老头子,你还是有所保留喽。趁着这几天在京城,把你说的和没说出来的东西写个材料给我。刚才咱们是先辈和后辈之间的谈话,你说话有些保留也是对的。但今后成了一家人,我希望你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逼问的话刘洋听了都可以不在意,但赵振中说今后成为一家人这个话,刘洋却听得格外清楚。
这么说,刚才对自己的考验过关了?并且,只考了这么一场,说明赵家人还是很有诚意的,并没想要故意刁难自己。
“好,我会尽快写出来的。”刘洋答应着,已经被大伯母拽了出去:“都说了不说这个事情了,你们怎么还说?走,孩子,静静都等的担心死了,你赶紧安慰安慰她去。”
刘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赵家宽敞的客厅里面,却是坐满了男男女女。这些人大多都还算年轻,其中有两个中年男子脸盘长得和赵国栋很像,年龄也不过在三十五六岁到四十岁左右的样子,正低了头和坐在身边的女人说着什么。
大厅的门口,还有一堆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的小朋友,正在吱吱喳喳的吵闹着。这一派景象,倒是很有一点儿其乐融融。
赵静静换了一身白色的衣裤,脚上穿了一双白色带着红道的平底休闲鞋,独自坐在东南角靠窗的单人沙发上,一只雪白的小手支着下巴,双眼却是眨也不眨的看着客厅通往会客厅的过道出口。
看到刘洋从里面走出来,除了那几个小朋友之外,其余的人全都把眼神盯在了刘洋的身上。
赵静静却第一个站起身来,带着一脸的紧张问道:“怎么样,你没事吧?”
刘洋知道她是在担心自己,就笑着说道:“没有,我能有什么事啊?不过是和大伯闲聊了几句。”
这个时候,赵振中和赵振邦两兄弟也从会客厅里面走出来。赵振中看着站在一起,金童玉女一般的刘洋和赵静静,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
“你们年轻人自己认识一下,然后过来吃饭……”说完了之后,老头儿自己背着手先往餐厅去了。赵振邦和大伯母自然也在后面跟着走了过去,把空间让给了同一代的小辈。
赵振中的这个话,代表着赵家对刘洋的认可。这个时候,刘洋很敏锐的发现,房间里面站着的几个女人里面,有两个的脸色就变得有点儿阴沉。
接下来,赵静静就拉着刘洋给做了一番介绍,这个是二哥赵国梁,这是二嫂黄懿容。赵国梁是外语学院的教授,戴着一副厚重的眼睛,一看就极有学者风度。他老婆黄懿容和他是一个学校的,却是在后勤工作。
在介绍到三哥赵国富的时候,他笑嘻嘻的从身上摸出的一张名片却把刘洋吓了一跳。
华夏环球贸易公司总顾问?悦达集团理事长?长江进出口公司名誉董事?黄河证券公司……这牌子有点儿大,可看了半天,刘洋也没有看明白他具体是做什么的。
三嫂姜珊在京城东城区工作,职务已经是副区长了,行政级别副厅。
四哥赵国基是画家,却没有留现代艺术家最喜欢的那种长头发,下巴上的胡茬刮得泛着青色,全身收拾得很整洁。四嫂周晓琳在陆军总医院工作,穿着军装,肩膀上的军衔居然是上校。
五哥赵国强三十二三岁的样子,现在在中宣部工作,行政级别是副厅。他这个年龄,虽然有赵家的关系作后盾,但能够坐上这个位置,可见肯定自身也要有一定的能力。他老婆叶娴娴在央视工作,留着短发,打扮入时,很精明强干的一个女人。
老六赵国刚和赵静静的年龄一般大,但生月比赵静静小了两个月,却要叫赵静静姐姐。赵国豪是刘洋原来就认识的,但赵静静这一次还是很郑重的给他做了介绍。
也不知道赵国刚是没有结婚,还是对象有事情来不了,反正赵静静没有介绍。同时,刘洋也没有见到于莉莉,想必她还没有正式获得赵家的认可,这种场合她还没有登场的资格。
到现在刘洋也算是弄清了赵国栋和赵静静的真正关系,原来自己还以为他是赵静静的亲哥呢。
不过,看赵家这个几个排位的顺序,倒是按照亲哥们一般,按照年龄大小排列的。
只不过,这几个嫂子里面,黄懿容和叶娴娴对刘洋很热情,而周晓琳和姜珊的态度却让人感觉到了清冷。
刘洋自然不知道,这两个人为了家族的利益,都想着把赵静静这位小姑子介绍给自己的本家兄弟。现在赵静静找了刘洋这么一个农民,两个人自然满肚皮的不高兴,对刘洋自然也就没什么好的态度。
以前的时候,周晓琳和姜珊因为是竞争的关系,这两个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现在大家都是失败者,互相看着对方,一时之间也没有这么话好说。
“走吧,咱们吃饭去。”刘洋不知道原委,赵静静却是知道的,她却是怕刘洋在两个嫂子面前受了委屈,介绍完了之后,就扯着刘洋的手玩餐厅走去。
“姑姑……姑姑……”就在这个时候,在门口正玩耍的一个小女孩儿突然就跑了过来。“姑姑,你还没介绍我呢?这个大哥哥是谁啊,你干嘛牵着他的手?”
粉团儿似的小宝贝,穿着红色的短裙子,头上扎了两条羊角辫,也不过只有五六岁的样子,她歪着头打量刘洋的样子,看上去就非常的可爱逗人。
赵静静对小姑娘好像也很喜欢的样子,就弯了腰,伸手把她抱了起来:“啊…是姑姑的不对,姑姑怎么就忘了我们家妞妞呢?来,姑姑给你介绍啊,这个你要叫他姑父,不能叫大哥哥,知道不知道啊?”
说着,赵静静又对刘洋说道:“这是四哥的孩子,叫蕊蕊……”
刘洋还没有来得及和小蕊蕊打招呼呢,小蕊蕊却摇了摇头说道:“不对,姑姑你骗人。妈妈说,姑父是小舅舅,小舅舅就是姑父,其实是一个人……”
却原来,当初周晓琳打算把自己的弟弟介绍给赵静静的时候,和孩子说过的话,小蕊蕊居然一直都记在心里。这个时候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却很是让周晓琳尴尬。
姜珊看着站在一旁的周晓琳,心中又是一阵感慨。心说你这也有点太急了吧?就算没有这个年轻人,只怕孩子“姑父”这个名头,也到不了你弟弟那个歪瓜裂枣吧?
周晓琳的脸色一阵白一阵红的,本来穿着军装的她,看上去倒还有几分英武气息,但在这一刻,那气质和形象在刘洋的心目当中却打了一大半的折扣。
这个时候,刘洋心里也恍然明白了过来,这位四嫂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冷淡。那三嫂呢,她对自己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