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鸿章家族-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洒。    
    60年代他和弟弟李家景在香港棉纺织界已经挺有名气了;1963年;又一起去非洲尼日利亚这个新独立的国家去开拓。在非洲他们人生地不熟;没有任何依靠;天气又炎热;北方人很难适应;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尽管当地政府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刚刚独立的国家政局还不稳;时有政变和战事发生;随时都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在非洲期间;竟遇上了七次大小政变。 而且那里当时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一个能停泊一百多艘船的港口;码头上的起重机只有九台;等候卸船也要等死人;办厂的电力也不够;而且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断电;影响棉纱的质量和均匀度;水资源也不够;生活都碰上困难……总之这个万事开头难的创业;比一般的“万事”还要难。他们不得不买来发电机自己发电;自己在厂里挖井取水;自己配备了车队;到远处拉了油回来发电;对付码头上的事情也要拿出灵活机动的方法;才能顺利卸货上岸;因为厂里所有的机器配件和生活所需;都要从香港和台湾地区运去;原料也要从别处运来。船一旦靠了岸而不能及时卸货;厂子里等不及……陆地运输也是困难重重;自己办车队;自己办货箱;来解决运输问题;这些都是事先难以预料的。     
    在非洲办个纺织厂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艰苦努力;总算顺利投产;逐渐赢利;企业生产走上正轨了;他老人家又出“新花样”了———又要办钢铁厂和搪瓷厂!别人不免要为他们担心;这些年吃苦吃得还不够啊?这到底行不行啊?可是李家昶似乎天生一个军人性格;只要有成功的可能性;困难面前是从不低头的。不多年;他们的环球钢铁厂就成了尼日利亚私营钢铁企业中的“大哥大”;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搪瓷厂也是当地极有名望的大厂。当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油车、水车和大型货车;几乎都是他们公司的。他善于出“思想”;出任了他们的钢铁厂、搪瓷厂和棉纺印染厂的董事长;而他的弟弟李家景则善于企业管理;善于把宏观的目标;“变成”隆隆作响的机器轰鸣和山积海囤的产品;出任这一系列工厂的总经理;兄弟俩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 对待公益事业他照样大手笔。他是香港苏浙同乡会的赞助人、上海总会永久名誉会长;为缅怀先父;还以香港苏浙同乡会的名义;在上海大学捐献了“国源厅”;并捐赠香港佛教中学;设立了仰尼奖学金。     
    李家昶的夫人许韵苏女士;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他们有三儿一女;都已成才立业;都是美国名牌大学的硕士。儿子李道明和李道樑;现在都是在美国拥有自己的公司的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当初都在老爸尼日利亚的厂子里“实习”过;对于那段充满挑战性的商海生活印象极深。 或许;只有这样的充满挑战的生活和商海实战才适合李家昶;才能把他的军人气质挥洒到极致。所以他的工作方法也与众不同;乐于大赏大罚;大刀阔斧;一旦遇上很讨厌的事则又是一番军人气概:“枪毙!枪毙!”…… 钢铁;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 李家景是李国源的第四子;在老六房李经叙一支的大排行中;排行老十。他曾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到香港后曾任职于香港五州纺织厂和宝星纺织厂。60年代初随家兄李家昶去非洲创业;在李家的环球钢铁厂、环球搪瓷厂、西茂钢铁厂、捷丰纺织印染厂担任总经理和常务董事。他面如其心;生就一颗菩萨心肠;样样事情总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宽厚待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困难再多;也只知奋进;是位永远受人爱戴的老先生。    
     他在事业成功之后;常常想到如何服务社会。他与夫人黄洁梅女士都信仰佛教;若干年来;他们将佛家“慈悲为怀;积善成德”的思想在具体的生活中充分表达了出来。他们参与了重建香港的志莲净苑的工作。香港志莲净苑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教育、福利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唐式佛寺;在社会上很有影响。他们为该寺的重建;不仅捐献巨款;而且躬身亲历;一木一竹;一事一物;莫不上心;和其他有志之士一起;兢兢业业;历时数年;终于于1998年顺利完成。现在的志莲净苑;重新以古朴、庄严、典雅而崭新的大唐风貌;屹立在香港九龙钻石山上;成为香港又一处文化名胜。 有其父必有其子。    
    他的儿子李道邦也笃信佛教;也是服务社会、慈悲为怀的著名人士。当他在投资大陆房地产的时候;听说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名刹古寺华岩七佛塔年久失修;该寺心月方丈为之筹资多年未果时;毅然捐献巨款;助其把重修的善举落实到实处。经过他的重庆万邦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帮助和努力;这处古寺的七佛塔苑终于于1998年11月圆成开光。重新修建的华岩七佛塔苑;是一处集佛教文化、传统文化、旅游观赏、殡葬改革功能于一体的仿明清园林建筑;既能供奉舍利、玉佛;建习习山庄;营华岩经舍;为僧俗死者寄骨;又适宜市民游览;的确能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佛塔肃观;双峰当面;暮鼓晨钟;香烟缭绕”的景观;既抢救了文化名胜;推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又为当地开发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殡葬改革的发展;于国于民;功莫大也!这座塔苑建成至今;已连续五年获得政府行业系统的最高荣誉奖励;成为一座优秀的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文化观光塔陵园。 李家景还做了大量扶贫救助的好事;内地洪涝灾害常牵动他的心。但他从不愿登报张扬;不愿上镜头;他认为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个“义工”(义务工作者)当中的一个;始终保持了一颗善良的平常心。这在目前这个极其浮躁的社会环境里;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至高境界。


第三部分 短命侯爷第45节 闯荡原始森林的李家曙

    李家曙是李氏家族家谱上最后一房的子弟;他的父亲李国沆是老六房中第五房的最小的儿子。抗战中李家曙从芜湖跟大人逃难时才十岁;所以找他的名字要从李氏家谱的最后往前翻才便当。 抗战中他随家人千辛万苦到了上海后;先后进圣约翰中学和圣约翰大学读书;那时他们这一房的家族领袖是他的姑夫刘攻芸;因为其父和大伯父都去世得早;爷爷奶奶去世得更早;这一房三户人家二三十口人;只有两个人挣钱;即二伯李国源和三伯李国济;其余全是女人和孩子。    
    而姑夫刘攻芸是惟一一个能与官场打交道的人;自然成了家族的依靠;所以他们兄弟姐妹一谈到姑夫刘攻芸;总是一往情深。 转眼到了1949年;解放大军一路南下;蒋家王朝崩溃在即;上海的有钱人家又面临了一次走与留的抉择。刘攻芸当时已是国民党中央银行的总裁(他太听话;竟充当了该行在大陆的最后一任;也是最倒霉的一任总裁);还是财政部次长;不得不跟国民党南逃的。但他不忍抛下如此一大家人不管;要全带走又不可能;就设法把国源、国济、国沆的后代;一家带走一个。李家曙就是其中一个。临上飞机时;李家曙的母亲从手上退下一只金戒指递给他;权做盘缠吧;虽说是跟姑夫走;总不能分文不名呀。他从此离开了大陆;先在香港;后去新加坡谋生。     
    大概人们很难料想得到;当初这个赤手空拳的小伙子;数年后摇身一变;竟变成了亿万富翁;成了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之一。 至于他们在海外的创业史;那堪称是华人闯荡世界的典型。开始的时候什么杂务都干过;时间久了;才摸出了门道;抓住时机;逐步走向成功。李家曙去过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干过银行业、纺织业和矿业。在新加坡1963年独立后;他随姑夫刘攻芸去新加坡发展;还到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开发过钨铁矿。那时;原始森林里不仅没有路;需一边开路一边上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有毒的虫子;有时走路时要把整个脑袋都包起来;只露两只眼睛;回到驻地才发现身上已经被咬了不少的包块……生活艰苦倒还在其次;要紧的是事情并不顺利;从办理开采权证、探路、开路、采矿、洗矿;到租码头、建码头、办运输;任何一项工作都困难重重;关卡林立。    
    当他们费尽艰辛弄出了矿石;准备出口的时候;才发现那时的出口权是被日本公司操纵的;而日本公司又百般挑剔、找茬;致使好不容易开发出来的矿石;利润都被日本人赚去了;做事情只能事倍功半;最后只好放弃。 吃了这一亏,李家人开始聪明起来。李家曙后来自开纺织厂;创办利勤工业公司、沾利李有限公司;走生产和贸易一条龙的经营路线;终于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闯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期间;他还曾因电脑质量问题与王安公司打官司。王安公司那时仗着财大气粗;起先不予理睬;而李家人做事的脾气是不大肯马虎的;结果官司打了十年;王安公司不得不以高出原索赔四倍的价钱作一了结。 现在的李家曙;还是收集、整理李氏家族史料的热心人。近几年来他多次回大陆探亲;每次总要召集亲友们欢聚;动辄就是上百人参加;不仅是叙旧;还积极收集各种资料;组织家族会议;研究家族网站的建设;鼓励青年人积极努力;把李家人为国尽忠;发愤自强;屡败屡战的传统继续下去。他还与李家昶、李家景一起;出资印制了《合肥李文安公世系简况》一书;使世人对李氏家族这个中国的超级大宅门;起码有了一个规模上的了解。     
    几年前;他还在新加坡设立、主持了一个李氏家族寻根网站;不断将海内外李家人的情况;以及专家学者们研究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的论文;在网上发出;以期增加了解;互通声息;联络感情;共同奋进。他决心把这个网站长期办下去;他办不完;就叫年青人接下去。这大概是中国以家族内容为主题的第一个网站;为中国家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例;也很能说明李家人的心性。


第三部分 短命侯爷第46节 屡·败·屡·战(1)

    李氏家族“道”字辈的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崛起的一代;出现了一大批卓有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如俗话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李氏家族也没有死去;他们走过一个长长的“蛰伏”期;一旦苏醒;又格外地活跃起来。 李家人在回顾往事的时候;常用这样一个开头:“我们李家……”“李家人这些年……”家族的影子;是渗透在他们血液里的;无可排遣的印记;有时令他们自豪;有时令他们遗憾;有时令他们无奈。    
     但是作为一种客观的传承;李家的“根”;似乎无形中总在规范着、约束着他们的行为———李家人就得有李家人的样子———他们就比其他一些家族的子弟;更多了些沧桑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文字契约的、中国传统式的、心灵上的标尺。 他们曾经背着很重的历史包袱;有的人甚至受到过残酷的迫害;在苦难中磨砺、修行。但是一旦大的形势好转;个人的命运也时来运转;他们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细胞就又开始亢奋。     
    他们的执着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有着几分悲壮———李道就因为高祖在海军问题上栽了跟头;他就执意要参加海军;立志让李家人在海军建设中重新站起来;李道在人家去听苏联专家讲课;而把他拒之门外的情况下;就更加发愤图强;力争要比别人学得更好;李道善、李道林、李道稹、李道稔、李道楷、李道芸、李道凯、李道森、李道平、李道韫……都曾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委屈;但他们没有向命运低头。 因为有着不同凡响的背景;有着不同凡响的心性;有着不同反响的烙印;那一行行的脚印;就不同凡响地醒目。     
    梁思成的高足李道增    
    李道增先生是李家老三房李鹤章的后代;即李经羲的曾孙,李国松的孙子,李家炯的大儿子。他长期任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工程院院士;是李氏家族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学者。 他1930年生在上海跑马厅边他曾祖父的老房子里;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大家族经济破产;只好把老房子卖掉;全家几十口子人从里面搬了出来;分开过。 他的爷爷李国松早年在商业经营上曾经很成功;后来在上海不小心上了当;损失颇巨;这大概就是李国松不喜欢上海的原因。    
    分家后;他带着夫人和几个小一些的孩子到天津去了;因北方民风纯厚;有不少亲朋故旧;心情能舒畅些。李家煌、李家炜、李家炯是李国松的元配夫人生的儿子;年龄稍大些;这时都已成家立业;大家就各奔前程。老大李家煌、老二李家炜;似乎继承了祖上从政的细胞;与国民党政界人物时有交往;一个与吴国桢是把兄弟;一个还当上了蒙藏委员会委员;所以去了北京;老三李家煃已去世;老四李家炯即李道增的父亲;因在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工作;只能留在上海;先搬到兆丰别墅;不久又搬到永嘉路四百八十五弄那条著名的弄堂。他们的堂兄弟李家骕(李国筠之子;李道豫之父)一家也留上海;另谋居处。从此结束了大家族四代同堂的生活格局;李经羲名下的这个住了二十几年的大宅门;开始解体。     
    走出大宅门的李家人;经济上衰落了;可心性还是很高;尤其对孩子们的学业抓得很紧。 也许是长期的租界生活的关系;李道增的父母思想非常海派;他们主张孩子们从小要读好英语;将来一定要出国留学;哪怕家里再没钱也要设法让孩子出国留学;所以从小把孩子都送进教会办的学校里读书。他们自己本身就是洋学堂里出来的洋学生;李家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其妻唐贤元是中西女中毕业;都是上海一流学校的高材生。他们对当时上海教会办的学校的严格管理非常赞赏。中西学校是基督教办的学校;一律住读;学生一个月回家一次;校纪校规与国外同类学校接轨。    
    中西女中的附小从三年级就开始教英语了。所以李道增和姐姐李道基、弟弟李道堉都从中西女中的附小读起;从小接受了严格而规范的教育;这为他们后来的建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李道基在中西女中附小毕业后升入中西女中;又考上北京燕京大学;赴美国后从事经济师工作多年;还是中西女中在美国东部地区的校友会主席。她把女儿培养成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改革开放后回国演出过。    
    李道堉则从中西中学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现任苏州林业机械厂总工程师。 李道增书读得比他们还要好;在李氏家族所有的孩子中是公认的学习榜样。他在中西女中附小毕业后考入南洋模范中学初中部;又考入上海中学(那时是江苏省立高等学校)读高中;1947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这是号称中国最高学府里的最难读的一个系。至此;他读书的几个阶段似乎都很走运;不仅步入了最好的学校;而且碰上了最好的老师。谈起他的几位老师及求学生活;李道增总是充满了深情。     
    上海中学的教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李道增的班主任竟是清华大学第一届的物理系毕业生;他总是用高昂的激情鼓励他的学生;不仅传授知识;而且给人以精神力量;鼓动他的学生铁心报考清华大学;学校采用的物理和化学教材都是英文原版的;使学生在学专业的同时又加强了语言训练;校长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博士;他亲自上课;而且是用英语为学生讲授哲学课;学校为培养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还常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李道增曾夺得第一名……整个学校的校风;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的、锻造优秀人才的环境;谁也不甘落后;谁都憋着一股劲;这正是一片适合李道增心性发展的环境土壤。    
     进入清华大学;他来到一个更加严格的;甚至几近冷酷的学术环境。老师都是名教授;上课一律用外国原版课本;每一节课都是用英语讲课。有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按照自己的思路一分钟也不停地讲下去;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上一黑板;下课铃一响;老师收起教案走人;至于学生听懂听不懂他才不管呢;他认为只要你是清华的学生;你就应当听得懂!听不懂那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应当抓紧赶上去!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什么课还没讲呢;上来头一堂课先考试;那题目都是很难的;考下来竟有三分之一不及格;教室里小伙子们一片大惊失色;大家一头雾水———他们中有的是全市第一名;有的是全省第一名;如今这是怎么了……后来学生们才知道;那是老师特意安排的“节目”———你们不是天之骄子吗?你们不是国家的栋梁吗?谁让你们进了清华就沾沾自喜的?清华的风格最看不来沾沾自喜的腔调;老师就是要打掉你们身上的傲气和骄气;让你们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此后的日子是每周一小考;每月一中考;学期一大考;大家谁也不敢懈怠;总是想方设法找难题做。    
    同班同学中有个周光召(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认识学校的一位助教老师;叫张伟;是钱伟长先生的助教;大家就常常去求他;向他要些题目做。那时老师一般不布置作业;可是大家倒宁肯老师布置些作业。这种学习氛围;对于一个真正想做些事业的人来说;显然是太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