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9-证治汇补-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气肿水肿x 
皮浓色苍。四肢削瘦。胸腹痞满。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嫩。肿有分界。自下而上者。多属水。又按之不 
成凹而即起者气也。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入门) 
x风肿瘀肿x 
风肿走注疼痛。皮粗麻木。即痛风身肿是也。瘀肿皮肤光亮。现赤痕血缕。乃血化为水也。(入门) 
x风水石水x 
风水面浮身肿。自汗恶风。脉浮体重。骨节疼痛。不渴。宜表散。石水腹满不喘。其脉沉。宜利便。(准绳) 
x水分血分x 
妇人身肿。有水分血分之殊。水分者。中州停湿。心下坚大。病发于上。先水肿而后经断。治在中焦。血分者。 
血结胞门。脐下胀。病发于下。先经断而后水肿。治在下焦。且血分之病。小腹硬痛。手不可按。而水道清长。 
与脾虚之候。大腹柔软。水道涩滞者各别。宜破瘀之剂。若属怀孕。亦有气遏水道而肿者。但宜顺气安胎。 
俟产而肿自消。(汇补) 
x喘胀相因x 
先喘后肿。此肺不化气。水流为肿。治在肺。先肿后喘者。乃脾不运化。水泛为喘。治在脾。(杂着)治肺宜清金 
降气。而行水次之。治脾宜实脾理湿。而降气兼之。(汇补) 
x肺肾相传x 
脾病则肺金失养。不但肺气孤危。且浊气上升。喘急咳嗽者有之。必土实而后肺金清肃。以滋化源。又脾 
病则津液不化。不特肾精损削。且湿热下注。足跗浮肿者有之。必土强而后肾水收摄。以归隧道。(入门) 
x脉法x 
脉洪大者。易治。微细者。难治。又脉乍出者。死。(脉经) 
x治法x 
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营运。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丹溪) 
x分治六法x 
治水之法。行其所无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 
变化莫拘。(汇补) 
x治分阴阳x 
阳水。宜辛寒散结行气。苦寒泻火燥湿。阴水。宜苦温燥脾胜湿。辛热导气扶阳。(入门) 
x治分汗渗x 
身有热者。可汗。身无热者。可利。肌肤痛者。可汗。溺赤涩者。可利。腰上肿者。可汗。腰下肿者。可利。所谓 
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之也。(汇补) 
x湿热宜清x 
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生热。热亦成湿。母子相感。气之变也。故湿热太盛。火势乘脾而肿者。宜 
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脾无贼邪之患。清浊营运。湿热气化。而渗道又且开通。其败浊之气。清者复 
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浊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去矣。(丹溪) 
x寒湿宜温x 
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藏。元阳寓焉。命门火衰。不能自制阴寒。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精化为 
水。故水肿有属火衰者。外症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大便泄泻。呼吸气冷。此真阳衰败。脾肺肾俱 
虚。(立斋)法当暖中州。温下焦。俾少火生气。上蒸脾土。元阳复而阴翳消。三焦有所禀命。决渎得宜。水道自 
通。(必读) 
x阴虚宜补x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聚水生病。故水肿有属阴虚者。肺金不降而浮肿。其症腹大脐肿。腰痛足硬。小水 
短涩。咳嗽有痰。不得卧倒。面赤口渴。但饮食知味。大便反燥。此水附龙起。相火溢水故也。宜滋阴补肾。兼 
以保肺化气。(准绳) 
x邪实当攻x 
有外触怒气。内伤饮食而肿者。盍肝常有余。触怒则益旺而伤脾。脾愈不足。伤食则不运而生湿。湿热太 
盛。郁极而发。上达于头。下流于足。中满于身之前后。浮肿如匏。坚实如石。寒冷如冰。坐卧不得者。最难论 
治。本当利便。然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其大便。以逐其 
水。随下而随补。则邪去而正无损。渐为调理。庶可得生。(寓意章) 
x渗忌太过x 
治湿当利小便。虽为常法。然执此一说以治虚症。往往多死。盖脾气虚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正气 
阴损。(丹溪) 
x水肿禁法x 
水肿初起。其势方锐。最忌甘温助湿作满之药。尤戒针刺。犯之流水而死。当绝酒色。却盐酱。戒忿怒。以全 
太和。否则不治。(入门) 
x水肿死症x 
先腹胀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肢肿而后归于腹者。难治。若唇黑耳焦。人中胀满。背平肉硬。赤肿如绯。 
腹多青筋。阴囊无纵。五谷不化。大便滑泻者。俱危。又面黧黑者。肝绝。掌无纹者。心绝。神阙突者。脾绝。缺盆 
平者。肺绝。涌泉平者。肾绝。断绝饮食者。死。胃气已亡也。又股间出水者。死。脾伤KT 破也。(汇补) 
x水肿用药x 
主以四苓散。加苍术、木香、陈皮、浓朴、枳壳、姜皮。阳水。加黄芩、山栀、防己。阴水。加椒目、干姜、肉桂。 
肿在上。加苏叶、防风汗之。肿在下。加木通、木瓜利之。中满。加腹皮、浓朴泄之。便溺闭。加牵牛下之。肺气喘。 
加葶苈泻之。气下陷。升柴提之。脾虚羸弱。加人参、白术补之。脉实便实者。用牵牛、甘遂、大戟、芫花泻之。脾肾 
两虚者。用金匮肾气丸救之。阳衰水冷者。术附汤主之。阴虚水溢者。地黄汤加门冬、五味主之。血瘀成水者。椒仁 
丸主之。虚弱泻利脬肿者。四君加减治之。 
x【附肺胀身肿】x 
肺主皮毛。风邪入肺。不得宣通。肺胀叶举。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亦能作肿。其症眼胞先肿。初起即喘 
急不卧。小腹无恙。宜清肺葶苈丸主之。 
清肺葶苈丸 
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 防己(各二两) 
为末。枣肉丸。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x水肿选方x 
加减胃苓汤 统治水肿。随症虚实寒热加减用之。 
苍术 茯苓 大腹皮 猪苓 陈皮 泽泻 浓朴 砂仁 桑皮 
水煎。加生姜皮三分。实滞。减去白术。虚寒。加肉桂。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两败。水溢于外。土囚于中而成水肿。(方见湿症) 
复元丹(三因)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浮。心腹坚。小便不通。 
附子(炮)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 浓朴(炒) 独活 白术(炒) 桂心 陈皮 吴萸(炒 
各一两) 泽泻(半两) 肉豆蔻 
槟榔(各半两) 
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 
实脾散(济生) 治阴水发肿。 
白术 茯苓 木香 浓朴(姜炒) 炮姜 陈皮 大腹皮 草果 木瓜(去穣) 附子(炮各一两) 甘草(五钱 
炙) 
加姜、枣。水煎。 
四将军汤 人壮病实。便闭可下者。先攻后补。 
甘遂(下) 大戟(下) 苦葶苈(中) 大黄(上) 
水煎服。待大便行二三次后。用 
实脾调气丸 
白术(上) 陈皮(中) 人参(中) 神曲(下) 
水丸。米饮送下二钱。 
牵牛散 治脾湿太过。遍身浮肿。喘不得卧。腹胀如鼓。大便不溏。小便涩滞。 
黑牵牛 白牵牛(各一两半生半炒) 大豆(一合) 白术(五钱) 甘遂(二钱五分) 
为末。米饮调下三钱。以利为度。 
琥珀丸(秘方) 
沉香(镑) 木香 乳香(箬上炙) 没药(各三钱箬上炙) 琥珀(一钱半研) 白丑(六钱生用) 
黑丑(一钱六分去头末一半生用一半用牙皂水浸) 槟榔(一两一半生一半用牙皂煎汁浸焙熟) 
上为末。牙皂水打糊为丸。每服二钱七分。砂糖汤下一服。稍行其水。即服补剂二三帖。再下琥珀丸一 
服。又去水后。仍复补剂二三帖。以行尽水为度。 
椒仁丸 治水气太盛。泛滥皮肉。挟血化瘀而成水肿。 
椒仁 甘遂 续随子 附子 郁李仁 黑牵牛 五灵脂 当归 吴萸 延胡索(各五钱) 芫花(一钱) 石膏 
青(十枚) 斑蝥(十个) 胆矾 人言(各一钱) 
上末之。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虚者人参汤下。 
快捷方式方 用大戟、牵牛各一两。大枣二斤同煮。去药食枣。又法。用田鸡和黄瓜煮食亦好。 
外治法 用商陆根打烂。入麝香少许。贴脐中。外以绵裹暖。引水下行。又用蝼蛄劈作四块。分上下左右 
烘脆。研末和入药中。术家以此称奇。终非正法。又法。用田螺、大蒜、车前草研为膏。作大饼。敷于脐上。 
使从便旋出。数日可愈。 

卷之三外体门
破伤风
属性:x大意x 
破伤风由伤处着邪。传播经络。荣卫不得宣通。怫郁之气。遍行身体。热盛生风而成风象。(医统) 
x内因x 
破碎小恙。视为寻常。卒遇风邪。渐变恶候。有因疮口未合。失于调理。而为风邪所乘者。有因白基易长。疮 
口遽合。不得宣泄。热极生风者。或因淋洗过多。或因艾火灼灸。热毒妄行。乘虚内攻者。(汇补) 
x外候x 
凡金疮伤处。胀闷无汗者。中风也。边出黄水者。中水也。并欲作 。其在表也。振寒善欠。摇头斜视。角弓反 
张。筋脉挛急。为中寒也。寒热更作。涎唾稠粘者。为入里也。舌强惊惕。口噤切牙。胸臆满塞。便浊秘涩。为入 
阴也。身凉自汗。伤处反陷者。毒瓦斯内走也。(汇补) 
x破伤重症x 
初虽在表。旋即入里。非若伤寒郁热不解而传里也。但伤寒气血未耗。邪入少缓。此症气血外亡。内已空 
虚。邪入甚速。比伤寒更重。(汇补) 
x死症x 
若头面青黑。须臾数发。汗雨如珠。脉散无根。为入脏者死。又痛不在伤处。而在经络者死。又服发汗药后。 
前症不退。伤处不高。渐醒渐昏。时发时止。口噤不开。声音不出者。终为死候。(汇补) 
x脉法x 
浮而无力者。太阳也。长而有力者。阳明也。弦小而急者。少阳也。(医统) 
x治法x 
治分汗下和解三法。初见表症。宜辛热治风。冲开结滞。邪在半表里。宜和解兼以祛风邪。传里症。宜寒凉 
下其郁热。若伤处出血过多者。又不可专执汗下。以致荣血愈亏。宜滋阴养血。仍用按摩引导。勿令口噤。(汇补) 
x用药x 
表症无汗。羌活防风汤。表虚自汗。白术防风汤。半表半里症。寒热不止者。小柴胡加蝉蜕、荆芥。里症便秘 
者。大芎黄汤。里症搐搦者。江漂丸。表里盛者。防风通圣散。荣血虚者。当归地黄汤。入阴分者。其毒内走。用 
万灵丹发汗。令风邪外出。次以玉真散贴患上。得脓为效。如伤处不起发。外症不退者。危。 
x破伤风选方x 
羌活防风汤 治破伤风表症无汗。脉浮数紧者。 
羌活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本(各八分) 
甘草(八分) 细辛 地榆(各四分) 
热盛。加芩、连四分。便闭。加大黄一钱二分。自汗多。加白术一钱。 
九味羌活汤 治表里见症。 
羌活 防风 苍术(各八分)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各六分) 
白术防风汤 治服药已过。脏腑已和。自汗多者。 
白术 黄 (各一钱) 防风(二钱) 
水煎。 
小柴胡汤(方见疟症) 防风通圣散(方见火症) 
大芎黄汤 治破伤风脏腑秘。小便赤。自汗不休。知无寒也。用此下之。 
川芎(一钱) 黄芩(二钱半) 羌活(一钱半) 大黄(三钱) 
水煎。 
江漂丸 治破伤风惊而发搐。脏腑秘热在里者。 
江漂(炒) 左盘龙 僵蚕(野鸭粪炒各五钱) 雄黄(水飞一钱) 蜈蚣(一对) 
加巴霜五钱。烧饭为丸。朱砂为衣。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未下再进。以利为度。 
当归地黄汤 
即四物汤加秦艽、钩藤、天麻、防风。 
玉真丹 治破伤风牙关紧急。角弓反张。甚则切牙缩舌。 
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 
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服。更敷伤处。甚者三钱。童便调服。虽内有瘀血昏死。心腹尚温者亦效。若 
为风犬所咬。便用漱口水洗净。搭伤处亦效。 
万灵丹 治疮毒初起。脉沉实。及服汗药后。毒瓦斯在里不尽者。 
朱砂 盐花(各一钱五分) 雄黄 明矾(生用) 枫香(各二钱) 赤石脂 
黄丹 琥珀 轻粉(各一钱五分) 麝香 片脑(各一钱) 巴豆(去壳水煮十沸) 蓖麻子(另研各四十九个) 
上为末。用巴豆、蓖麻子膏。和药为丸。如和不就。加炼蜜就成膏。收瓷器内。如用时。旋丸芡实大。每服一 
丸。井花水下。或汤亦得。忌热物半日。 

卷之三外体门
疠风
属性:x大意x 
疠风乃天地间杀物之风。燥金之气也。客于人身。故疮而不脓。燥而不湿。荣卫之行涩。令人麻木不仁。毛 
脱眉落。最为酷烈。常见患此者。忽略懈怠。不知绝味断欲。终成无救。深为惜哉。(汇补) 
x内因x 
疠风古称曰癞。多由血热得寒所致。或夏月劳甚。入水澡浴。或冬月醉后踢冰。湿热郁于内而不散。风邪 
客于外而不行。内外怫热。(丹溪)久之则血浊气乱。淫气与卫气相干。不得施化。气不得施。血为之聚。血聚 
则肌肉败烂。(指掌)经所谓热胜血肉腐是也。(丹溪)亦有疮痈后。不守禁忌使然者。亦有饮酒浓味。热极生 
风者。是虚为本。而热为标也。(三锡) 
x外候x 
湿热甚则生风。风胜则生虫。如腐草为萤之义。(三锡)内既有虫。外必有应。忽然皮毛脱落。肌肉浮紫。食肝 
则眉落。食脾则鼻崩。食肺则声哑。食心则足穿。食肾则耳鸣。或耳弦生疮。或遍身针刺。状如虫行。肌肉疙 
瘩。溃烂生疮。皆其外现者也。(汇补)气受之。则在上。血受之。则在下。气血俱受。则上下俱有。(丹溪) 
x治归阳明x 
此症皆归重于手足阳明二经者。以阳明为气血俱多之乡。胃与大肠主之。肺脾二经之府也。脾主肌肉。 
肺主皮毛。腑病及脏。而皮毛肌肉应之。况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受。故热毒于中而形于外也。治者。 
必先取阳明而及于太阴。乃本而标之之义。(丹溪) 
x治法x 
治法。必先杀其虫。泻其火。然后生血凉血。祛风导滞。降阳升阴。皆为治法之急务也。(丹溪) 
x疠风选方x 
附姑苏黄氏滇南传归大风神方 是方外父端木黄公。万里寻亲时。土司高松筠念其徒步间关。特出异方赠之。 
转授之余。余亦何敢私秘。刊之以公天下云耳。 
x风病主方x 
苦参(酒洗) 草胡麻(淘净捣末) 白蒺藜(去刺各六两) 防风 荆芥穗 真甘菊(各三两) 
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药酒下。如在头面。加后药。 
僵蚕(三两) 蝉蜕(酒洗) 本(酒洗各一两) 川芎 薄荷 牛蒡(各二两) 
如在手部。加 羌活(酒洗) 风藤(酒洗各二两) 升麻(五钱) 如在足部。加 牛膝(酒洗) 薏仁(各二 
两) 木瓜 防己 石斛(各一两) 如在遍身。加 白藓皮 海桐皮(各一两) 五加皮(三两) 山慈菇(二两) 秦 
艽(一两) 如见口眼歪斜。加 密蒙花 青葙子 决明子(各一两五钱) 竹节白附子(姜汁炒七钱) 如 肿血热 
者。加 黄芩(二两) 黄连(酒浸一两) 黄柏(一两) 玄参 连翘(各二两) 山栀(一两) 犀角(镑) 羚 
羊角(镑各一两) 丹皮(二两) 如顽痹冷麻。加 大附子 川乌 草乌 两头尖(各一两俱姜汁面煨) 石菖蒲(一 
两) 桂枝(五钱) 如肥人有湿痰者。加 苍术(炒) 白术(炒) 半夏(各二两) 天麻(酒煨三两) 草 
(九蒸九晒四两) 萆 (一两) 如血虚者及女人。加 当归(酒洗) 生地(各四两) 白芍(酒炒) 川芎(各 
二两) 
如病深重壮实者。用四桂散。半月一服。服二三次即止。 
大黄(一两半) 白牵牛(头末) 槟榔 皂角刺(净末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糖酒送下。小儿每岁一分。下二三次。用米汤补之。 
x风病省麻换肌收功丸方x 
当归(酒洗) 枸杞(各四两) 草胡麻 甘菊 苦参 白蒺藜(炒) 白藓皮(各三两) 五加皮 何首乌(人 
乳蒸) 明天麻(酒煨) 乌梢蛇(净肉) 白花蛇(净肉各二两) 
嫩桑枝捣汁煎膏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空心。药酒下。 
x药酒仙方x 
白藓皮 地骨皮 乌梢蛇 白花蛇 白蒺藜(炒去刺各五钱) 草胡麻(打碎一两) 
何首乌 荆芥穗 甘菊(各四钱) 风藤(三钱) 皂角刺(二钱) 
无灰酒一埕。入药在内。封固。隔水煮熟。窨七日。开饮。 
风病临浴服丸药 七日一服。 
苍耳苗(洗晒) 紫背萍(净晒) 乌梢蛇(净肉) 
等分为末。用新鲜皂角刺煎膏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药酒送下。 
风病浴汤方 七日一浴。 
桑枝 槐枝 桃枝 苍耳苗 鲜地骨皮 野蔷薇根 紫背萍 
七味不拘多少。煎汤浸浴竟日。择明亮无风处浴。 
风病擦药秘方 治风症肿热。或如云头。或如癣。或成块。或斑疹不穿烂者。 
真 油(二两煎滚黑色去楂) 大枫子(净肉一两捣) 桃仁(五钱去皮) 杏仁(五钱去皮尖) 水银(一钱五 
分研三味内) 以上四味。候油冷未冻。调和 轻粉(一钱半) 樟脑(一钱) 牛黄(一分) 冰片(一分) 麝香 
(半分) 
以上五味研细。候油冻。捣和合好。埋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