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中风选方x
通神散 治中风痰涎壅塞。用此吐之。
白僵蚕七枚。焙研为末。生姜汁调服。立吐风痰。少时。再用七枚。根据法再吐。仍用煨熟大黄。含津咽下。若
口不开者。用僵蚕煎汁。以竹管灌入鼻中。男左女右。
稀涎散 治中风痰壅。用此吐痰。(一方无江子)
江子仁(六粒) 猪牙皂(三钱切片) 明矾(一两)
先将矾化开。入二味和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一字。吹鼻内。则涎流口开。若痰涎塞喉者。以五分。灯心汤
调灌探吐。
破棺散 治中风切牙。无门下药。(五月五日午时合)
南星(半钱) 龙脑(二分半)
为末。频揩左右两傍大牙。令牙热自开。然后用药。
一法。用乌梅肉揉南星、细辛末。以中指蘸擦牙。自开。又用香油加麝香一二分灌之。或姜汁亦可。
开关散(宝鉴) 治中风痰盛。用此通关窍。
白僵蚕(炒去丝) 枯白矾(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水调灌下。
涤痰汤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中脏症。
胆星(姜制) 半夏(制各二钱五分) 枳实(麸炒) 茯苓(各二钱) 橘红(钱半) 菖蒲
人参(各一钱) 竹茹(七分) 甘草(五分)
加木香三分。生姜五片。水煎。
三化汤(洁古) 治中脏。风痰瘀塞脏腑。大便不通。人壮实者。
浓朴(姜炒) 枳实 大黄 羌活(各等分)
每服一两。水一升。煎半。终日服之。利下为度。
滋润汤 治中脏便燥。人虚血少。不任前下药者。用此润之。
当归(二钱) 杏仁(钱半) 桃仁 橘红 枳壳 浓朴(一钱) 苏子(钱) 牛膝(钱半)
水煎。调白蜜三匙服。
三生饮(易简) 治中脏闭症。口噤喉塞。两手握固。卒然昏倒。
南星(一两) 川乌(去皮) 生附(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每用半两。姜十片煎服。如遗尿手撒。口开鼾睡。为不治。用前药亦有得生者。夫三生饮乃行经络治寒
痰之圣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驱其邪。而补助正气。否则适足以取败耳。
防 蒸汗法(叔征) 治卒中风邪。药不能入口者。
防风 黄 (等分)
煮汤令沸。盆盛病患榻下。关闭门户。令药气熏蒸口鼻。盖以无形之气。透开有形之窍也。
小续命汤(千金) 治中风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 斜。手足战掉。言语蹇涩。肢体顽麻。精神昏乱。头目
眩重。痰涎壅盛。筋脉拘挛。及香港脚缓弱。
麻黄(去节) 川芎 杏仁 甘草(炙) 人参 黄芩 芍药 防己(各一两) 桂枝(一两) 防风(两半) 附
子(炮五钱)
加生姜煎。热服取汗。如恍惚。加茯苓。如骨节疼痛。素有热。去附子。倍加芍药。烦燥大便闭。去附
子。倍芍药。加竹沥。大便利。素有寒。去黄芩。加白术、附子。骨节冷痛。加辣桂、附子。呕逆腹胀。加人
参、半夏。自汗。去麻黄。加芍药。大便结热。去附子。加枳壳、大黄。痰多。加南星炮切数片。风虚。加
当归。渴。加栝蒌根。身疼痛。加秦艽。喘急。加炒桑皮。
大秦艽汤(洁古) 治中经。邪在血脉中。口喑肢废。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秦艽 石膏(各二两) 甘草 川芎 当归 芍药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术 白芷 茯苓 生地 熟地(各
一两) 细辛(五钱)
每服一两。水煎。
乌药顺气散 治男妇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痹。卒中瘫痪。言语蹇涩。先服此药。以疏气道。
乌药 橘红 麻黄(各二钱) 川芎(一钱) 枳壳(炒) 白芷 桔梗 僵蚕(炒各一钱) 干姜(五分) 甘
草(三分)
加姜枣。如一身俱麻。加人参、白术、当归、门冬。手足瘫痪。筋骨疼痛。加防风、羌活、天麻、当归、威灵仙、
乳香、没药。腰痛。加杜仲、小茴香。手足拘挛。加木瓜、石斛。手足浮肿。加牛膝、五加皮、独活。湿气。
加苍术、白术、槟榔。左瘫右痪。加当归、天麻。如二三年不能行。合和独活寄生汤。如妇人血风。加
防风、荆芥、薄荷。口眼 斜。加防风、荆芥、姜炒黄连、羌活、竹沥、姜汁。
活络丹 治中经。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风痹手足挛蜷。筋脉不舒。因风寒湿气。流滞经络。故周身疼痛。
或脚心腰腿一点作痛。邪气壅甚。诸轻剂不效者。用此。
南星(炮) 川乌 草乌 地龙(各六两) 乳香 没药(另研各三两)
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
愚按。二乌虽走经络。然性太刚。不若用海风藤、灵仙等。为稳当也。(神效活络丹出心法可同看)
增补省风汤(和剂) 治口眼歪斜。痰涎壅塞。壮实人风邪盛者。
半夏 防风 全蝎 胆星 甘草 白附 川乌 木香
三一承气汤(宣明) 治膏粱之人。湿痰滞于脾经。四肢不举。属邪实症。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各五钱) 甘草(一两)
姜三片。煎后纳硝。煎二沸。服之。令微利。
愈风汤(洁古) 治中风后真气渐复。邪气未尽。用此以养正化邪。
羌活 甘草 防风 黄 蔓荆 川芎 骨皮 人参 知母 薄荷 甘菊 细辛
枳壳 大黄 白芷 枸杞 防己 当归 杜仲 秦艽 柴胡 半夏 浓朴 前胡(各二两)
茯苓 黄芩(各三两) 生地 苍术 石膏 芍药(各四两) 肉桂(一两)
每服一两。姜水煎。按此方从小续命汤变化而来。用药繁杂。学人不可执守。若病久正虚邪未去者。
当随人见症。以前药加减。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渐次见功。诚不可出其范围者也。是在用之
得宜。姑录之以存其法。
正舌散(圣惠) 治中风舌本强硬。语言不正。
蝎梢(去毒二钱半) 茯苓 薄荷(各一两)
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调服。或擦牙颊间亦好。
转舌膏 治中风螈 。舌塞不语。
即凉膈散加石菖蒲、远志。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薄荷汤化开。食后或临卧服。
史国公浸酒方 治四肢瘫痪。半身不遂。及风寒湿痹。麻木疼痛。
当归 虎骨(酒浸酥炙) 羌活 鳖甲(炙) 萆 防风 秦艽 牛膝(各二两) 枸杞(五两) 松节 蚕砂
(各二两) 茄根(八两蒸)
绢袋盛药。入酒内。蒸好窨服。
x长春浸酒方x
白术(炒一两) 白茯苓 人参 当归 虎胫骨 川椒 肉苁蓉 枸杞 砂仁(各五钱) 干姜(二钱) 陈皮 川
芎独活 麻黄(各一两) 五加皮(五钱) 牛膝(三钱) 浓朴 白芷 香附(各一两) 乌药(五钱) 枳壳(二
钱) 何首乌 川乌 草乌(各五钱) 生地 白芍 熟地 羌活 官桂 半夏 天门冬 麦门冬 苍术 破故纸 五
味茴香 防风 沉香 细辛 甘草(各一两) 酥油 红枣 蜂蜜 核桃仁(各八两)
上绢袋盛之。用烧酒一大缸。浸三日。放锅中重汤煮三个时取出。掘坑埋一二日。出火毒。每日清晨服
一二钟。饮酒将尽。渣晒干为末。烧酒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秦艽升麻汤(宝鉴) 治风寒客冒。口眼歪斜。恶见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
升麻 干葛 甘草(炙) 人参(各半两)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各三钱) 芍药(半两)
水煎。加葱白三茎。
归脾汤(济生) 治心脾两虚。不能调气摄血。健忘盗汗。不寐惊悸。食少体倦。心脾作痛。
人参 白术 茯神 枣仁(炒各二钱半) 远志(一钱) 当归(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黄 桂圆
(各二钱半) 生姜(五片)
水煎。薛立斋加丹皮、山栀各一钱。名加味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立斋) 治肝脾两虚。血少火旺。
当归 白芍(酒炒) 茯苓 白术(炒各一钱) 柴胡(五分) 丹皮 甘草(炙) 山栀(炒各八分)
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和剂) 治脾肺气虚。发热恶寒。面黄肌瘦。倦怠少食。作泄泻者。
人参(一两) 白芍(钱半) 陈皮 黄 (蜜炙) 桂心 当归 白术 炙草(各一钱) 熟地 茯苓 五味(各
七分半) 远志(五分) 姜、枣煎。
六味地黄丸(仲景) 治肾水不足。发热伤渴。咳嗽痰喘。溺淋癃闭。燥结头眩。耳聋齿痛舌痛。腰膝痿软。足
跟作痛。自汗盗汗。失血烦躁。
熟地(八两) 萸肉 山药(各四两) 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三两)
蜜丸。加门冬、五味。名凉八味丸。能保肺滋肾。
七味地黄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喉咽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八味丸(仲景)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衰。饮食少思。大便不通。脐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阴极
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
即七味地黄丸加附子一两。
还少丹(杨氏) 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真气衰损。肌体瘦弱。
怀熟地 甘枸杞(各二两) 苁蓉(酒净) 远志 茴香 巴戟(酒浸去心)
山药(各一两五钱) 菖蒲 山萸 牛膝(酒浸) 杜仲(姜汁酒炒) 楮实 五味子 茯苓(各一两)
为末。枣肉和蜜为丸。温酒或盐汤下。
虎潜丸(丹溪) 治肾阴不足。筋骨痿软。不能步履。
黄柏(四两) 知母 熟地(各二两) 虎骨(酥炙) 锁阳 当归(各一两) 陈皮(七钱半) 白芍(一两半)
牛膝(三两半) 龟板(四两)
为末。煮羯羊肉丸。盐汤下。冬月加干姜半两。
天王补心丹 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
人参 茯苓 玄参 丹麦 远志 桔梗(各五钱) 五味 当归 麦门冬 天门冬 枣仁 柏子仁(各一两) 生
地(四两)
为末。炼蜜丸。朱砂为衣。一方。加黄连二两酒洗。
四物汤 治血虚。风中血脉。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挟瘀血。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煎服。
参附汤 治中脏脱症。手撒气喘。遗尿不禁。(方见泄泻)
二陈汤 治中风痰盛。顺气化痰。此方生之。随症加减。(方见痰症)
四君子汤 治气虚卒中自汗。及偏枯在右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
虚甚者。加黄 、钩藤。痰多。加竹沥、姜汁。
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恶寒发热。烦燥作渴。大便不实。饮食少进。小腹胀病。眩晕昏愦。及气血虚。
即四君四物合方。薛院使于四君四物中。加竹沥、姜汁、钩藤。流行经络。取效颇捷。
十全大补汤 治虚羸之人。血气不充。四肢不举。属正虚者。
即八珍汤加黄 、肉桂。
补中益气汤(东垣) 调理脾胃。升举下陷。病后扶元胜邪。功难尽述。
黄 人参 甘草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加生姜、大枣。水煎。
卷之一提纲门
似中风
属性:中风之有真假。限南北而分治者。不过曰病有标本。初无二途。如百病中。俱有因有证。盖因为本。而病为
标。古人尚论。仅言其证。三贤析论。并道其因。缘西北土地高寒。风气刚猛。真气空虚。卒为所中。名曰真中。
已列前幅。颇详审矣。若夫大江以南。两浙八闽。及滇南鬼方之域。天地之风气既殊。人之禀质亦异。且肥
人气居于表。瘦人阴亏于内。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煎熬津液。凝结壅蔽。以致气道不利。蓄积成热。热极生
风。亦致僵仆。故曰类中。似与前论稍异。殊不知三贤虽各出一见。开示后学。其言似异。其旨实同。河间以
将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以东南卑下。湿热生痰。痰热生风。东垣以气虚卒倒。力主培补。究竟真中者亦
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然后感于外邪。其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绝无外邪侵侮而作也。若夫外邪侵
侮。则因火因气因湿。各自为症。又何暇为歪僻瘫痪。暴仆暴喑之候乎。乃知古今一理。幸毋岐为二途可也。
x火中x
风自火出。(易经)故火病多因热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良由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甚。肾水
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热气怫郁而卒倒无知。轻者筋脉虽挛。发过自醒。重者阴气暴绝。阳气后竭
而死。故痰涎者。瘫痪者。口噤者。筋急者。皆为风热之症也。其阴虚者。地黄汤。阴阳两虚者。地黄饮子。若风
火相煽。忽然昏冒。脉洪大。发热恶寒者。防风通圣散。不恶寒反恶热而烦躁者。此风热内郁。宜泻青丸。面
赤昏闷。心神不爽。此心火太旺。牛黄清心丸。若胸闷烦渴。便闭脉大。此火热内盛。宜滚痰丸。(微论)若发热
面赤。脉弦大而虚。足暖者。此肝血虚而肝火旺。宜加味逍遥散。(立斋)均一火。中有虚实不同如此。可不详辨哉。
x痰中x
东南之人。气温地湿。多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所谓亢则害。承乃制也。故凡卒然麻眩。舌本强直。痰涎
有声。四肢不举。脉象洪滑者。悉属于湿热。重者不醒为痰中。轻者自醒为痰厥。宜导痰汤主之。(丹溪)醒后
见虚症者。清燥汤主之。(东垣)又有酒湿痹症。口 眼斜。舌强肢废。浑似中风。当泻湿毒。从微汗微下之法。
(元戎)其脉滑数。或沉弦而数。口角流涎。偏枯口噤者。皆痰热在内。上溢于阳明也。筋挛急者。痰凝不利也。
筋反纵者。血液衰耗也。然筋挛易愈。筋痿难复。(立斋)
x气中x
恚怒太过。逆气上升。每多卒厥。有类暴中。牙关紧闭。身冷脉沉。口无痰沫。此为中气。与中风身温脉浮。口
多涎沫为异耳。若作风治则误。宜八味顺气散。(许学士)重者竹沥姜汁。调苏合香丸。经言。无故而喑。脉不至
者。不治自愈。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此乃轻症。若重者。亦见五绝。死。(汇补)少壮之人。真水未竭。适因怒动
肝火。火畏水而不能上升。所以身凉无痰涎。其须臾自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气。衰老之人。真水
已竭。适因怒动肝火。火寡于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温有痰涎。其多不能治者。水竭无以降火也。此名中痰。
然少壮亦有不治者。男子色欲过度。女人胎产经后。血弱水亏。忿怒动火。阳无所附。则随火而发越。可不
谅其根本乎。(绳山)
x食中x
饮食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恼怒。食填太阴。胃气不行。须臾厥逆。昏迷不醒。口喑肢废。绝似中风。但气
口急盛。或沉伏。非比中风。左脉浮盛。若作中风中气治之。必死。宜盐汤探吐。吐不出者死。吐后无别症者。
平胃散调理。(杂着)大抵忽然仆倒。不可即断是风。须审其曾着怒气否。曾用饮食否。若系饮食前后感气
而发者。藿香正气散。(茭山)
x情志x
神伤于思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挛。魄伤于喜乐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脊
难以俯仰也。(经文)此情志所伤。而有似于中腑中经之风症。宜调荣养血。不可用风药。昔有孀妇。十指蜷
挛。掌重莫举。肌肤疮驳。风药杂进。绝不奏效。竟以舒郁结调气血药而愈者。不可不知。(立斋)
x似中风选方x
地黄饮子(宣明)治舌痿不能言。足痿不能行。肾弱气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
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 远志(炮去心) 官桂 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七分。水一盏。煎服。
防风通圣散(河间) 治中风。风热之剂。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四分) 石膏 黄芩 桔梗(各八分)
滑石(二钱四分) 甘草(一钱) 荆芥(三分) 白术(炒三分) 栀子(三分)
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自利。去硝黄。自汗。去麻黄。
解利伤寒两感。每两加益元散一两。葱白十茎。豆豉一撮。姜五片。水煎。
牛黄清心丸(和剂)
白芍药 麦门冬 黄芩 当归 防风 白术 柴胡 桔梗 川芎 茯苓 杏仁(麸炒各一两二钱) 神曲
蒲黄 人参(各二两半) 羚羊角 麝香 龙脑 肉桂 大豆黄卷(碎炒) 阿胶(炒各一两七钱半) 白蔹 干姜(炮
各七钱半) 牛黄(研一两二钱) 犀角(二两) 雄黄(研飞八钱) 山药(七两) 甘草(五两) 金箔(一千二
百片内四百片为衣) 大枣(一百枚蒸捣)
各为末。炼蜜和枣膏为丸。每丸重一钱。金箔为衣。温水化下。
导痰汤(济生)
半夏(四两) 南星(炮) 枳实(麸炒) 赤茯苓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服。
清燥汤(东垣)
黄 (钱半) 黄连 苍术 白术(各一钱) 陈皮(五分) 五味子(九粒) 人参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当
归(一钱二分) 泽泻(五分) 柴胡 麦冬 生地 神曲(炒) 猪苓 黄柏(酒炒) 甘草(炙各二分)
每服半两。水煎。
八味顺气散
人参 白术 陈皮 茯苓 青皮 白芷 乌药(各一两) 炙草(五钱)
为末。每服三钱。水煎。
苏合香丸 治中风中气。牙紧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