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89-证治汇补-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木郁治法x 
胁胀满。目赤暴痛。此木郁也。治宜达之。达者。通畅之义。如怒动肝气。火因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 
者。则用升发之品。加厥阴报使之药以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清气在下为飧泄者。则用轻扬 
之剂举而升之。又如木实为病。脉弦而急。用降气苦寒不愈者。则吐以提之。使木气舒畅。则痛自止。此皆 
达之之法也。 
x火郁治法x 
咳嗽痰喘。风疹潮热。此火郁也。治宜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如腠理外闭。邪热怫郁。则解表取汗以 
散之。又如生冷抑遏。火郁于内。非苦寒降沉之剂可治。则用升浮之品。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势穷 
则止。此皆发之之义也。 
x土郁治法x 
食滞中焦。痰凝脾藏。热壅肠胃。皆土郁也。治宜夺之。夺者。攻下也。劫而衰之也。如邪热入胃。用咸寒以攻 
下之。如中满腹胀。湿热内甚。其人壮实者。则亦攻下之。其或势甚而不能顿除者。则劫夺其势而使之衰。 
又如湿热为痢。非轻剂可已。或行或通。以致其平。皆夺之之义也。 
x金郁治法x 
癃闭气喘。胀满不眠。皆金郁也。治宜泄之。泄者。渗泄而利小便。疏通其气也。如肺受火烁。化令不行。致水 
源郁而渗道闭者。宜清肃金化。滋以利之。又如肺气 郁。胸满仰息不得卧下。非利肺气不足以疏通之。 
此皆泄之之法也。 
x水郁治法x 
水肿胀满。二便阻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如胀满之病。水气浸 
淫而渗道以塞。乃土弱不能制水。当实脾土。资运化。使能制水而不敢泛滥。则渗道自通。或病势方锐。非 
上法所能遽制。则用泄水之药。伐而挫之。或动大便。或利小水。或发表汗。三法酌举迭用。以渐平之。此皆 
折之之义也。 
x调气总法x 
五郁之治。各有其法。然邪气之客。正气必损。故必调平正气。以复其常于治郁之后。苟调其气而尚未平 
复。则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如木郁不已。当清肺金。火郁不已。当滋肾水。水郁不已。当补脾土。金郁不已。 
当引火归源。土郁不已。当养肝调气。此皆以其所畏而治之。即过者折之之理也。(汇补) 
x用药x 
主以二陈汤。加香附、抚芎。如湿郁。加苍术、白芷。热郁。加黄芩、山栀。痰郁。加枳实、贝母。血郁。加桃仁、 
红花。食郁。加山楂、麦芽。气郁。加枳、朴、乌药、木香。盖气血痰食之病。多有兼郁者。故必以开郁药佐之。古方 
越鞠丸。是得治法之要也。(汇补)若夫思虑成郁。用归脾汤。恚怒成郁。用逍遥散。俱加山栀。盖郁则气涩血耗。故用 
当归随参补血。白芍随术解郁。复用炒黑山栀。取其味清气浮。能升能降。以解五脏热。益少阴血。若不早 
治。劳瘵之由也。(入门) 
x【附失精脱营】x 
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病从内生。其先富后贫而病。曰失精。先贵后贱而病。曰脱营。外 
症身渐瘦。无精神。(钱氏)又有郁结在脾。不思饮食。午后发热。酉戌时退。或烦闷渴呕。或坐卧如痴。喜向暗 
处。妇人经少。男子溺涩。皆郁病也。更有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图。过于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因而内热。亦郁病也。宜归脾汤随症调之。(入门) 
x郁症选方x 
越鞠丸(丹溪) 一名芎术丸。统治诸郁。 
香附 苍术 抚芎(各二两) 山栀 神曲(各一两半) 
为末。水泛成丸。如绿豆大。白汤下百粒。 
气郁汤 治郁怒。气滞胸膈不行。胀满嗳气作酸。 
香附 苍术 橘红 半夏(各一钱半) 贝母 茯苓 抚芎 山栀 苏子 甘草 木香 槟榔(各五分) 
水煎。加姜五片。如胁膈痛。此血滞也。参血郁汤。 
湿郁汤 治湿气熏蒸。身重倦卧疼痛。天阴则发。 
苍术(三钱) 白术 香附 橘红 羌活 独活 抚芎 半夏 浓朴 茯苓(各一钱) 生姜(三片) 甘草(五 
分) 
水煎服。 
血郁汤 治挫闷跌仆。身有痛处。胸膈不宽。大便黑色。 
香附(二钱) 丹皮 苏木 山楂 桃仁 赤曲 穿山甲 降香 通草 麦芽(各一钱) 红花(七分) 
水酒煎。入姜汁半盏。和匀服。 
火郁汤 治火郁于中。四肢发热。五心烦闷。皮肤尽赤。 
连翘 薄荷 黄芩 山栀 干葛 柴胡 升麻 芍药 
水煎服。 
保和丸 治食郁吞酸。腹满噫臭。身热便硬。(方见伤食) 
润下丸 治痰郁肠胃。脉滑而沉。变生百病。 
南星(一两) 半夏(三两) 黄芩 黄连(各一两) 橘红(五钱) 白矾(三两) 
姜汁竹沥和丸。 
逍遥散(方见火症) 归脾汤(方见中风) 二陈汤(方见痰症) 

卷之二内因门
脾胃
属性:x大意x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经文)脾胃盛则善食而肥。多食不伤。过时不饥。脾胃衰则少食而瘦。多食易 
伤。过时易饥。或虽肥而四肢不举。此脾实而邪气亦盛也。或善食而四肢削瘦。此脾强而邪火旺也。脾胃 
盛衰可见也。(东垣) 
x内因x 
胃可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生化气液。(指掌)乃传于脏腑。故胃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 
(经文)若饮食饥饱。寒暑不调。则伤胃。胃伤则不能纳。忧思恚怒。劳役过度。则伤脾。脾伤则不能化。二者俱 
伤。纳化皆难。而恶心胀满。面黄倦怠。食不消化等症作矣。(汇补) 
x外症x 
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肠鸣泄泻。脾胃既 
病。下流乘肾。土来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东垣)气血精神。由此而日亏。 
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指掌) 
x受病分辨x 
饮食劳倦。则伤脾胃。(经文)故有劳倦受伤者。有饮食受伤者。有劳倦后继以食伤者。有食伤后加以劳倦 
者。大抵劳役伤脾者。心口按之不痛。饮食伤脾者。心口按之刺痛。(谦甫)又食伤。则其症初寒。后变郁热者 
多。劳倦。则其症初热。后变虚寒者多。故经曰。始受热中。末传寒中。即是谓欤。 
x变病分辨x 
脾属阴。主湿化。胃属阳。主火化。伤在脾者。阴不能配阳而胃阳独旺。则为湿热之病。如痈肿疮疡。食 黄 
疸。消渴肉痿。噎膈痰火。食少之类是也。伤在胃者。阳不能配阴而脾阴独滞。则为寒湿之病。如身重肢麻。 
面黄浮肿。痞胀噫气。倦怠积块。泻利之类是也。又不能食者病在胃。能食而下能化者病在脾。(汇补) 
x四肢不用x 
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以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能自至其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 
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经文) 
x头足浮肿x 
四肢属脾。眼胞上下亦属脾。脾衰则清气不化。浊液不输。水湿停留。故头足浮肿。(东垣) 
x九窍不利x 
凡人饮食入胃。先行阳道。阳气升浮。散满皮肤。充塞巅顶。则九窍通利。病患饮食入胃。先行阴道。阴气降 
沉。遽觉流于脐下。辄欲小便。当脐有动气。隐隐若痛状。是真气谷气不能上升。故九窍不利也。(东垣) 
x食后嗜卧身重x 
脾旺则饮食运动。脾衰则运动迟难。故凡食入后。精神困倦。沉沉欲睡者。脾气馁而不能运动也。至于身重。亦属 
脾湿。或因内受。或从外袭。俱当健脾分利。若无湿气。止属脾虚。并宜补益中气。升腾下陷。大禁渗利。(汇补) 
x脉法x 
脾气受伤者。脉浮大而无力。胃气受伤者。脉沉弱而难寻。此皆不足之脉。易于寻按者也。更有脉大饱闷 
有似食滞。误用克伐疏利。而郁闷转甚者。此乃脾虚而现假象。即洪大之脉阴必伤。坚强之脉胃必损也。 
宜温理黄宫。发育自治。若再用攻伐。变患蜂起矣。(汇补) 
x脾气变现x 
脾附于胃之外。形如马刀。闻声则动。动则磨食。以健运为体。喜燥而恶湿。其味甘。其臭香。其色黄。其声歌。 
其液涎。有病则五者变现发露于外。(六要) 
x瘥剧日期x 
脾病者。愈于庚辛。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日 慧。日出甚。下晡静。(经文) 
x治法x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损于脾则肌肉削瘦。饮食不能为肌肤。故宜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脾欲缓。急食甘 
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经文) 
x脾虚升阳x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内经)奉者。脾胃和。谷气升。行春夏之令。故人寿。降者。脾胃不和。壳气 
下流。行秋冬之令。故人夭。升降之理。所关甚钜。所以脾虚久病。宜升阳扶胃药中。每寓升发之品。(汇补) 
x脾虚补肾x 
脾肾交通。则水谷自化。(杨仁斋)若房劳过度。下焦阳虚。不能上蒸脾土。熟腐五谷。致饮食少进。胸膈痞塞。或 
不食而胀。或食而呕吐。或食而不化。大便溏泄。用补脾不效者。当责之少火不足。以火能生土故也。其症 
必兼肾泄遗精。宜八味丸或四神丸治之。(汇补) 
x胃症补心x 
有前富后贫。身心悲苦。或锐志功名。或劳神会计。气散血耗。皆令心主不足。无以生长胃气。由是饮食减 
少。肌肉瘦减。宜补养心脏。盖脾为己土。以坎中之火为母。胃为戊土。以离宫之火为母。所以补胃必兼补 
心也。其症每多惊悸怔忡。健忘不寐。宜归脾汤加益智仁。寒症见者。加炮姜。(汇补) 
x用药总法x 
凡养胃必用参、术。健脾必用枳、术。健者。运也。动也。脾气不运。而助其健运也。与天行健之义同。故七情郁 
结。饥饱失常。膏粱浓味。酿成痰火。使脾胃不和。必用枳、术二味。若饮食伤脾。用二陈四君之类。劳倦伤脾。 
用补中建中之类。各以见症有余不足加减。补火生土。以八味丸、理中汤。补下焦阴火。以归脾汤、人参养 
荣汤。补心火。寸关滑数无力。恶心口渴。不喜饮食。胃有虚火也。二陈汤加姜炒黄连、枳、术。后加人参。气口 
缓弱。或迟而无力。或虚大无神。呕吐不食。胃有虚寒也。必过服寒凉生冷所致。宜香砂六君子加浓朴、苍 
术。甚者加炮姜。气口滑实。呕吐不食。体浓多郁。属湿痰。仍宜吐之。吐定。以二陈、二术、香附、川芎。开郁行 
气。气口脉芤。胸间作胀。口中血腥臭。或胃脘痛。面痿黄。乃胃有死血。加韭汁。后以越鞠丸加血郁药。倍 
山栀。凡过食炙爆浓味多怒人。有此症。若四肢倦怠。饮食不进。乃脾虚也。以参、术、白芍补脾。山楂、麦芽 
健运。关脉沉缓。能食不化。停滞心下。痞满嗳气。咽酸噫臭。乃脾弱食滞也。宜二陈、枳、术、山楂、麦芽。后用补 
剂。平时食不消化。枳术丸最效。随症加减。痰。加半夏。火。加黄连。寒。加砂仁。久病后。吐泻后。食不消化。 
脉涩或弦。重取无力。属脾阴血少。津液不能濡润。以致转运失常。宜养血润燥健脾。若四肢倦怠。面黄手 
心热。脉大无力。宜补中益气汤。久病不食。或食不消化。或过服克伐。致损脾胃。六君子汤。脾胃两伤。 
纳化皆难。或吐或泻。面色痿黄。倦怠乏力。参苓白术散。衰年久病。脾胃不和。食少不磨。或吐或泻。补脾药 
中。加砂仁、肉果、补骨脂等。温暖下焦。或用八味丸以补命门。皆虚则补其母也。所以健脾不应者。用之屡 
效。浅见者去桂、附。即不效。肥人体倦。脾胃不和。食少饱闷。胃中有湿痰也。宜燥之。二陈、二术、香附、浓朴。 
少加枳实。气下坠不行。加升、柴。丹溪谓升柴二陈二术汤。能使大便顺而小便长。盖为湿痰滞于中。致清 
阳不升。浊阴不降。痞塞填闷。以致二便阻塞。甚至小水不通者设。二术燥脾湿。二陈化痰气。升、柴引清气 
上升。清气一升。浊气自降。郁结开通。津液四布。湿流燥润。而小便长矣。瘦人脾胃不和。传化失常。大便 
干燥。口中燥渴。心下饱闷。多属血虚。宜健脾养血。忌渗涌分利。以白术、白芍、陈皮、甘草、麦芽、浓朴、姜炒黄 
连、当归、麦冬之类。如中焦湿热太盛。即是有余。须五苓平胃之类。削其敦阜之土。若病久。或禀赋怯弱。 
生冷油腻伤脾。而虚闷痞满不食者。必以白术为君。茯苓、陈皮、香、砂和中药为佐。若喜食而运化迟者。以 
枳术加神曲、山楂、二陈、谷芽之类。砂仁、白蔻。气味辛香。俱能快膈开胃。但恐积湿成热。故无火者宜之。如 
胃弱面青。面白淡黄。手冷脉缓者。稍加二味于参、苓、术、草中。最效。今人不知其性。动言白蔻太克。岂知杨 
仁斋云。虚人脾胃弱而痰食交滞成疟者。加白豆蔻使元气运动。而脾胃流通。寒热自解。且东垣于补中 
调中诸方。尚用草豆蔻之辛烈者。何惮白豆蔻之辛平乎。又食入倦怠迷闷。辄欲小便者。此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倍升、柴。膈间痞闷不食。面惨脉沉。此是气郁。当从郁治。不可填补。凡补脾胃药中。须入 
补心药。盖火能生土也。即古方用益智仁之意。 
x脾胃选方x 
二陈汤(方见痰症) 六君子汤 八味丸 补中益气汤(三方俱见中风) 枳术丸(方见伤食) 平胃散(方见暑 
症) 小建中汤(方见劳倦)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食少不进。呕吐泻利。或大病后。扶脾助胃。极效。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 扁豆(姜炒各一两半) 甘草 
桔梗 薏苡仁 莲肉(各一两) 
末之。每服二钱。枣汤下。张三锡加麦芽一两。砂仁三钱。山楂五钱。为丸屡效。有痰。加半夏八钱。若 
脾弱多燥结者。以前本方入猪肚中。缝紧煮烂。捣丸服。 
健脾丸 如无他症。但食后不能传化。因而食少者用之。 
人参 白术(各四两) 山楂肉(一两半) 麦芽 橘皮(各一两) 
或再加砂仁。或木香、荷叶煮陈谷芽。米粥为丸。如四肢倦怠。面色痿黄。口淡食少。耳鸣。本方加炙甘 
草五钱。茯苓二两。便泻。加山药、扁豆、莲肉、肉果。如有湿痰。加半夏一两。胆星一两半。蛤粉、赤苓各 
一两。以神曲糊丸。如有火。嘈杂恶心。加炒山栀一两。黄连五钱。水泛丸。如多郁。心下不舒。食少倦 
怠。妇女多有此症。去人参。加香附五两。川芎一两半。神曲糊丸。如血少肠胃枯涩。口干便秘。皮肤枯 
燥。食不能运。妇人经血衰少。淡白色。加当归、白芍各二两。抚芎、麦冬、柏子仁各一两。建糖丸。 
治中汤 治脾胃不和。中满呕逆。恶心泄泻。 
人参 干姜 白术(各一钱) 陈皮 青皮 甘草(各七分) 
水煎。 
枳缩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枳壳、砂仁。 
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着寒。停食。 
陈皮 浓朴 干姜 茯苓(各八分) 甘草 木香(各五分) 
水煎。 
人参开胃汤 治脾虚停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神曲 麦芽 砂仁 浓朴 丁香 藿香 莲肉 生姜 枣肉 
水煎。 
七味白术散 治脾胃虚而伏火。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干葛 藿香 木香 
椒术养脾丸 治脾胃虚而着湿。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椒 麦芽 苍术 干姜 砂仁 
实脾饮(济生) 治脾虚挟寒湿肿胀。 
白术 茯苓 浓朴 木香 木瓜 草果 干姜 大腹皮 附子(炮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服四钱。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卷之二内因门
劳倦
属性:x大意x 
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元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名也。若劳役过度。胃气本弱。则元 
气不能自生。诸病生焉。(东垣) 
x内因x 
劳力过度。起居不时。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脾既病。胃不能独行其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 
胃俱病。纳化皆难。(东垣)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内经) 
x外候x 
中气不足。下流肝肾。阴火独旺。上乘土位。故发热头疼。营卫失守。故恶风恶寒。气短而烦。气高而喘。口不 
知味。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自汗不敛。无气以动。无气以言。(东垣) 
x症似阳明x 
有体虚怯弱之人。饥困劳役之后。肌肤壮热。燥渴引饮。目赤面红。谵语闷乱。或日晡转甚。或昼夜不息。症 
虽有余。脉实不足。洪大空虚。重按全无。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证似白虎。而脉不长实为异。(准绳) 
x症似伤风x 
有劳役辛苦。肾中阴火沸腾。或脱衣。或沐浴。歇息凉处。其阴火不行。还归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以护。被风 
与阴凉所遏。以此表虚。不任风寒。与外感恶风相似。但气息短促。懒于言语。困倦无力有别。(准绳) 
x始受热中x 
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