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试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必须借助录像和录音,由终审小组作出最后决定。尽管复旦的面试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这种“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的录取手段和方式,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认分不认人”的高考选材模式,至少在现阶段可以弱化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毫无疑问,复旦的高招改革是进步的!但也有人要我算一笔 账:十几年前,北大招一个学生就得1 000多元,按这个标准,现在北大招2 000多个学生就得200多万元的经费。因此,成本太高,无法承担。    
    这是反对者的“成本说”。我倒想用“代价说”跟他们算一算高考的代价:中国所有的高中都用整整一年来准备高考,每年都有数百万到上千万的高三生以及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高中老师要耗在整整一年的备考上,再加上数不胜数的年复一年地浸泡在重重复复的题海中的复读生,这个成本有多高?代价有多大?这本糊涂账,有人算过吗?如果我们再往深里算,高考把一代代的孩子训练成考试机器,严重影响了全国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个代价又算得清楚吗?听说,这次复旦自主招生的成本不低,但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值!    
    也有人用我在《“高考”在美国》里说的“美国高招面试的结果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反对复旦的“一面定终身”。    
    一般来说,美国只有顶尖大学才有面试,而且多是委托当地的校友会搞面试。我没有听说过有谁因为面试被录取,倒是听说有人因为面试的问题没有被录取。这就是我说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高中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可信度很高,而且很全面、详细,大学可以从阅读申请材料中就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基本不需要通过面试去证实什么信息,因此是“成事不足”。当然,如果在面试中申请者被发现有什么不良的表现,将可能是“败事有余”。复旦的情况不同,一方面是申请材料的可信度相对偏低,另一方面申请材料也没有详细、全面到足以让审核人员能根据申请材料就作出决定的地步,所以不得不用面试作为最后决定的手段。同样的道理,为什么美国一流大学对其海外申请者的面试非常重视?就是因为海外申请者的可信度偏低,学校无法仅仅根据申请材料就作出决定,因此面试的分量有时甚至达到举足轻重的地步。    
    为了面试的公平和公正,尽管复旦采取随机抽五个教授的方式,但仍然解决不了外人的疑虑重重。我认为,针对人们的疑虑,复旦还可以组建“公证监督团”——借鉴美国陪审团的组建方式,根据随机抽调、利害回避、资格审查等程序,组成由一定比例的上级纪委代表、媒体代表、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市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监督小组只负责公正与否的监督,不参与录取与否的资格判定。    
    有人还用我在《“高考”在美国》里概括的“用多种检测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用考试甚至用分数一种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来反诘复旦的“一面定终身”。把复旦的录取方式说成“一面定终身”不免有些夸张。复旦的实际录取程序和方式是“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这是一种既认分又认人的选材标准,考分并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因此是一种进步,是对“认分不认人”的传统高招方式和高考选 材标准的改良。什么时候,复旦能够把“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变成“高考成绩+申请材料(包括高中三年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教授面试”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改革,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革命”。当然,这个新“三合一”的各部分的考量比重,可以逐步变化,直到各部分的比例足以影响和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2006年复旦招生“面试”情况及其讨论(一)

    “破冰”观察    
    ——2006年复旦招生“面试”情况及其讨论    
    面试报道       
    过程:     
    复旦选拔过三关      
    上海交大设二关    
    根据改革方案,这两所高校各拿出300个上海地区本科录取名额进行试点,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选拔的形式和内容,考生的高考成绩不再作为录取的硬性标准而只做参考。据了解,复旦大学的选拔内容包括学生申报、综合知识笔试和最后面试。上海交大只有材料申报和面试两关,两所高校都把面试作为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决定录取的关键环节。      
         
    复旦申请资格测试      
    很多题目课本没有    
    3月19日,复旦举行首次自主选拔录取的申请资格测试,考试内容涵盖高中阶段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10个科目的知识,5 828名考生参加测试。“总体感觉题目不太难,但是很多题目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却又有些似曾相识。英语词汇量的要求也蛮高的。”参加测试的考生评价试题时说。       
         
    考官考生抽签分组      
    “一对一”全程录音    
    复旦大学的面试专家团由150名教授、副教授组成,每组5人,由文、理、工、医不同学科和学生社会工作五个领域的专家组成。学生也是5人一组,每人分别接受一个专家组五位教授各15分钟的面试。专家和学生都是随机分组,学生组和专家组的配对在面试前抽签决定。    
    每位专家和考生的面试都一对一进行,并全程录音接受上海市和学校的纪检监察部门监督。       
         
    学生要过“五人关”      
    复旦面试不打分数    
    学生经过五个不同背景的教授的面试,然后共同作出判断,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过分依赖教授个人的好恶,过分依赖某些偶然的因素,从技术层面把它均匀化了。    
    复旦大学的面试成绩不打分数而是由专家对面试考生划分四个等级。当天下午面试全部结束后每个专家组五位专家再综合评定本组面试考生的等级而产生最后成绩。       
         
    特点:     
    从“人纸较量”到“面对面”    
    这是一次新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入学考试:考场内,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计时器。桌上摆放着前来面试学生的自荐信、个人基本信息表、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单、两封推荐信———至少一封为任课教师推荐,还有平时表现的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    
    与传统的高考不同,没有了答卷的“沙沙”写字声、没有了紧张难耐的考试气氛,“人和纸的较量”变成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里,这样的考场有150个,150位面试教授分居其中,1 208位学生分别走进此前电脑排位所定相应的5个房间,每位学生分别在5个房间各进行15分钟“一对一”面试,总计75分钟的面试后,教授们将进行综合判断:此生是否能被复旦大学录取?    
    一位姓杨的高三学生在自荐信中写道:“最心仪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于是在面试时他被问道:“不少媒体披露过医生收红包的事件,对于医德问题,你有何看法,应如何避免‘红包事件’发生?”    
    “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矛盾,你有何观点和看法?”“有些演算题可能需要经过冥思苦想才能得到答案,你有无这样的经历,举例说明,并分析当时的心情。”这是上海七宝中学高三学生路鹏程面试时被问及的问题。老师的推荐信中认为,小路在数学、管理方面有突出才能。    
    招生方的说明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 :我们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在上海安排了300个名额的自主选拔录取,这300个名额是占用了上海的招生计划,所以不影响全国的招生计划。这300名学生和过去不同的是主要以面试作为依据,这点受到广大考生的关心和关注。因为我们传统上的招生选拔都是以笔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就像我们高考是以分数作为依据的。现在我们是以面试为依据。我想从现在关于人才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的发展是全面的,笔试可以测出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掌握的面,其他方面我们是无法通过笔试表达的,比如思维敏捷性,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分析、归纳能力,这样的看法越来越被广大社会、学校所接受和认识,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通过一张试卷可以反应出全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和它相适应的办法就是申请和面试。复旦大学坚持向社会公开报名,所以我们今年有6 200多名学生来参加我们的自主选拔录取,报名之后通过文化成绩测试,按照方案,今年有1 208名学生进入了申请的资格,这些学生在申请阶段提供了关于他自己的一个陈述,也就是对自己的主观认识,提供了其他人对他的推荐,表明了他人对他的认识。还有提供自己在中学的学习成绩证明,这是一个客观的学习表现证明。另外也提供反应他特长和特点的资料,这反应他特长受社会认可的程度。我们关于多方位对学生的描述,是由五位教授对他进行面谈,这样一种了解和考察的方式,使得我们对一个学生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想这个和我们前面关于人才的观点是一致的。经过这样一个程序,我们最后确定298名学生获得我们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经确认有290名学生接受预录取资格,这些学生也在加紧复习,还将参加高考,我们希望他们可以考出比较好的成绩,进入复旦大学。这个改革得到大家的关注也是自然的,这也就是一个信号,我们的高中、初中、小学对学生的观察,对他们自我的培养应该是更全面的,这样对社会也是更放心和安全的。……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当代大学生最缺失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考指挥棒不改变,“唯分数论”的培养人才模式不改变,中国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希望以此次改革带动中小学改变“唯分数论”的传统培养模式,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意识地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下工夫。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素质教育之所以在我国中小学校中的发展遭遇阻力,其根源在于“高考指挥棒”一直没能改变,复旦此次改革,对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有着示范作用。      
    ■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教授:自主招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集中录取制度,高考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以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录取手段,如果将高考认定为一种标准化测试,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2006年复旦招生“面试”情况及其讨论(二)

    媒体评论     
    对复旦面试招生的一些疑惑    
    首先,我对面试招生是否能达到复旦等校的招生目标表示怀疑。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复旦此次自主选拔录取,希望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希望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是否对科学有兴趣,是否对创新有兴趣等。然而,实际上,如果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下功夫,笔试完全可以考察出应试者的上述种种素质。笔试这些年备受非议,问题出在考试内容上,考试内容重死记硬背,轻分析理解,重循规蹈矩,轻独见创新。而笔试这种形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花大力气研究改革考试内容,同样可以选拔到复旦大学所要求的人才。陈寅恪先生当年建议清华大学国文考试采用对对子的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反过来讲,面试的缺点是明显的,面试对考试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的要求太高了。我承认这也是很重要的素质,在管理、营销、艺术等专业或行业中非常重要,但对于技术、研究等专业或行业就相对不那么重要。    
    (来源:羊城晚报)      
    “面试”定乾坤:让高考方式走向多元化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消息。从“一考定终身”到高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从名校的自主招生到“面试定乾坤”,我们看到高考的形态有了可喜的新变化;尽管“相对模糊”的面试属于“第一个吃螃蟹”,不免让人担心公平公正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只看到潜在的问题,而要瞧见潜在的力量,因为多年一贯制的高考,已经有了强力惯性的路径依赖,非改革而难以突破。对于革除单一高考的弊病,必须做多路径的探索;让高考方式多元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来源:金羊网)      
    面试录取不是可控的公平    
    没有高校自主性的全面保证,面试录取的公平可能会变成一种想像的公平: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想像面试有一个科学公正的程序,想像考官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考”出考生的素质,想像面对面交流的灵活考问能突破僵化的“人纸较量”——这可能仅仅是一种想像,归位到现实环境中之后,“想像的公平”会因为整体环境的复杂而变得不可控。公平并非想像得越完美越好,它最重要的品质是现实中的可控性。很多时候,大环境决定着公平实现的路径选择,很多大环境下只能选择一种次优的公平实现方式。    
    (来源:新京报)      
    自主招生须先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然而,这一被认为是“进一步扩大了学校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自主招生“新尝试”,却没有赢得公众的好感,《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59。2%的人对此举并不赞同。该调查还表明,面对高考制度,公众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人们对目前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表达了不满和指责;而另一方面,公众又对增强高校自主权的改革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更为重要的是自主招生没有完善的保障公平的制度。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面试招生,一次金字塔尖上的尝试    
    无疑,如果复旦大学的这一举动是一次整体布局下的试点,并有望在全国各高校逐步普及,则其示范意义便十分重要,并可能对我国整体基础教育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新华社的报道以《复旦“面试”招生能否“破冰”?》为题,实际上已经有寄希望其“破冰”的含义。 但我们以为,这次的大胆尝试,对复旦大学招收到一批素质高、潜力大的优秀学生,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但对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影响将十分有限,对基础教育结构的“破冰”意义就更为渺茫。    
    (来源:北京青年报)      
    高考改革不能造就新的不公    
    毋庸讳言,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而长期过分注重成绩忽视素质培养的应试教育体制,也导致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是可以预见到的改革大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复旦和上海交大树立起素质教育大旗开展“面试选拔”,是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然而,衡量如此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不仅要看其“破冰”式的辐射影响力,还要看其是否保证了公平和公正。    
    (来源:国际在线)      
    丧失互信,高考改革注定步履维艰    
    说起来有点好笑,别看大家平日里说起“一纸定终身”时义愤填膺,但真有高校迈出招考改革第一步时,舆论却并没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欣喜。纵观坊间的质疑,“怨语”较少来自改革“方向上”的批评,更多是对细节的忧虑。大家各怀猜疑,互不信任,无法凝聚改革共识,成为高考招考改革推广、完善的瓶颈所在。    
    (来源:新华网)      
    高校自主招生应该缓行的N个理由    
    自主招生考试是可以尝试的,但并非像有的领导所说“不自主招生,就难以做到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专业与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也不可能使学生中的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充分发展”。自主招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不是一个招生考试能够解决的,过去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不是也培养了数以亿计的优秀人才吗?“条条大道通罗马”,改革的路径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清轻重缓急,而目前最主要是让大多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因此,自主招生小范围内试验一下还可以,但如果马上全国推广,时机还不成熟,应该缓行。    
    (来源:国际在线)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风向哪边吹:中国高考改革动态(一)

                                          高考制约中国人才战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