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至此处,你还要问起八爷吗?
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从别后,嗔恨痴念, 皆化为寸寸相思。不知你此时,可还怨我恨我?恼我怒我?紫藤架下,月冷风清处,笔墨纸砚间,若曦心中没有皇帝,只有拿去我魂魄的四爷一人! 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
——若曦
……
……
……
若曦之绝笔,结束了她在这个原本不属于她的时空里的一切;香消玉殒,她带走了四爷未及重现的身影,带走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爱恋,带走了昔日所有的无可奈何;他们的故事再也得不到续写,一切都宛若从未发生过,却又教人永难忘记。
信封上的“皇上亲启”,宛如一把利剑,残忍的刺入四爷的心,他恨自己先前的淡漠和忽视让他错过了若曦最后的心声,恨自己的不能释怀让他和若曦之间就此不再有任何的机会,更恨命运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决定了两人的阴阳永隔。
从别后,忆相逢,两人间的点点滴滴如杯盏中的茶,虽然微小得漂浮不定,却只有越浸越浓……
初相逢,她年少活泼,他马上英勇,匆忙中的擦肩而过,终究料不到此生的爱恨纠葛;
再相遇,他看透她寻死的企图,霸道的宣布:你的命是我捡回来的,以后没有我的允许,别再妄想能够自杀。
……
入宫后,他对她处处照应,她也对他与众不同,但初衷却是因为,她知道,他是未来的天子。
而彼时,八爷的温柔多情,在一点点触动若曦那颗在异度时空里孤单落寞的心,她一面抗拒着四爷的霸气,一面沉溺在八爷的温情与关爱里,渐渐不能自拔。
八爷的爱总是触手可及,不似四爷,只是偶尔的躲不开这张“冰块脸”,才会有些简短的交谈;可是,未来世界的认知,终究是若曦心底最大的彷徨。
跟了八爷,他们不会有明天。
她要八爷在皇位和她之间做出选择,她逼着他必须忍痛割爱,而八爷无奈可惜的神情给了若曦答案——即便是她对八爷的爱,也不能改变历史既定的命运。
只是,冥冥之中,又仿佛是她的一席话,才让事情更加顺应历史的轨迹。
……
越来越受到皇上的宠爱,若曦的归属也成了权利和欲望的天平上一颗举足轻重的砝码。她的自主和叛逆主宰着她那颗不肯屈服的心,只是,她太小看了那个时代。
太子的索要让若曦避无所避,只能折磨自己的身体,抱恙拖延,这最初埋下了日后夺其性命的恶果之根源,却也教若曦真正的对四爷敞开了心扉。
风波暂平之后,若曦和四爷经历了他们自相识以来最甜蜜幸福的一段时光,虽然只是偶尔匆匆的见面,只是皇上面前小小的“恶作剧”,只是四爷“无情”的“小惩罚”,只是一遍遍临摹心上人的字迹,只是……只是,岁月静好。
……
可上天的捉弄似乎无穷无尽,八爷设计陷害,十三爷蒙冤遭禁,四爷抽身朝政,十四爷请旨赐婚,若曦被贬浣衣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若曦说,四爷的身影是那样的疲惫,仿佛被千斤重担压着,只因那皇位于他而言不仅仅是皇位,更是十三爷的命运、她的命运。
当然,我们不能低估帝王之心,但是,若曦所觉,也必定是四爷心系之一部分。
走出浣衣局,重回皇帝身边,若曦亲眼见证了这千古一帝到了弥留之际是怎样一番孤家寡人的凄凉景象,也同样见证了,她的四爷是如何谋权篡位。但是,她选择了沉默。
因为爱。
也因为,历史不能被改写。
……
若曦终于跟在了四爷——现在的雍正皇帝——身边,十三爷也终于结束了十年的幽禁岁月,他们兄弟、知己、爱人纷纷团聚,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一切苦难都结束了,他们的幸福将从此拉开序幕……
我们会这么想,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在这场皇位的角逐中,有多少人失意,有多少人心有不甘,有多少人仍要伺机而动,又有多少人会把若曦作为着手点。
最不愿回想的就是若曦是怎样在李公公、玉檀、姐姐、八福晋的死亡中一点点心力交瘁,是怎样在失去孩子之后满眼热泪的安慰四爷“孩子都是折翼凡间的天使,上天不忍我们的孩子来凡间受苦才又把他带了回去”,是怎样在八爷的指责和十三爷一时气不过说出她无法再孕的事实时痛不欲生,又是怎样为挽救所有的人而告诉四爷这一切的起因都是自己当年对八爷的一番提醒……
若曦给了所有人机会,却亲手断送了她和四爷的幸福。
我已不能想象当四爷说出“不要再碰朕!朕说过,我最怕的就是你离开我,现在,我什么都不怕了”的时候,若曦的心到底有多痛,因为我也不能想像当四爷听着八爷描述他和若曦当年的缠绵情意时内心是如何一寸寸变得千疮百孔。
……
紫禁城,于若曦而言,已无法容身,她想逃,只想逃,而能帮她的,唯有十四爷。
在两个深爱彼此的人都将对方深深地伤害了之后,分开也许是唯一的结果,只可惜,若曦看不到,她的马车朝宫门驶去的时候,四爷一直看着,一直守着,一直流泪着……
脱离了一切的若曦,终于得到了她曾经无比期望的自由、轻松、闲适,如果不是她的身体有死亡近在咫尺的守候,这一切,也不失为一种好时光。
唯独,没有爱情。
但在若曦心里,这又何妨呢?
“尘世似乎将我遗忘,我也毫不客气地将它遗忘……没有了外物所隔,在我心里只剩下四爷和我,我和四爷。我自私地把其他人全部忘记,只留下他与我相关的一切。第一次没有任何人可以打扰他和我,第一次我什么都不顾忌地开始爱他。”
“我最享受的嗜好就是燃一柱香,泡一壶茶,微眯着双眼回忆他和我的一点一滴。一个笑容,一句讥讽,一声叹息都会反复品味,他在我脑中越发分明……相思像野草一般疯长,我再把它们全部倾注在笔端……每日只是练字,坐在院子中看云聚云散,花开花落。”
“思念无处可去,从心里蔓延到全身,日日夜夜,心心念念不过是他。离开他才知道我身上满是他的烙印,写他写的字,饮他喝的茶,用他喜欢的瓷器式样,喜欢他喜欢的花,讨厌大太阳,喜欢微雨。”
……
……
……
又记起四爷曾对若曦说过的话:
“我不信我们无缘!就是老天不给,我也要从他手里夺来!”
“我们蹉跎了多少时间?从我答应娶你到现在已经十年,我如今只想尽可能多在一起,我怕……我们还能有几个十年呢?”
“我要你为我生儿女,我想看到你和他们在一起大笑的样子,那是我心底的幸福。”
“我如今有的就是整个天下,可这些你根本不看重,我能给你的只有我的心,我要你陪着我,在这似乎满是人,却又空落落的紫禁城里,一些也许一辈子都不能对人言的事情,你能懂。”
……
……
……
有人说,若曦来到大清朝,耍了周遭一干人——她害十爷误解,让八爷情伤,与四爷无缘,与十四爷无分……
可重读四爷与若曦,那些被世人所误解的,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在若曦弥留之际,她心心念念的,唯有四爷一人。
若曦梦醒21世纪,很难想象,带着如此沉重的记忆,她要怎么活下去;而大清朝那个失去了爱人的雍正皇帝,又是如何挨过一个个被思念啃噬的寂寥长夜。
无论怎样——
我愿相信,四爷与若曦终会再见,无论在哪一个时空和国度,上天会给他们一个机会,不再顾虑其他人,不再有诸多牵绊阻拦,只为他们的爱情,轰轰烈烈的,重生一次……
……
……
……
c o m
简析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酒醉,方见思想之肥瘦。
t xt ~小 说天;堂
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1963年由香港海滨图书公司出版。若干年前,被著名导演王家卫拍成电影《2046》,风骚一时。电影没有看过,只知道张曼玉和梁朝伟在里面演绎了优雅与气质。今读罢全书,顿觉脑袋肿胀。兴许是在如此短时间读完一本精深的小说而未做过多思考,难免有囫囵吞枣之后遗症。似乎从古至今未有什么与“徒”有关的褒义词,好事之徒、好色之徒,甚至歹徒、凶徒,这一类人游走在某一领域边缘,无所事事,沉溺于某种习惯或者嗜好,甚至给人以低人一等之感。刘以鬯的《酒徒》写的是一名文人,亦是一名酒徒,他生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氛围低迷的香港。他热爱文学,热衷于严肃的文学,他有独特的思想与见解,却换不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与资本。生活欺骗了他,而酒让他的思绪可以逃离现实的丑陋,暂时沉湎于自己荒诞深刻的思想。小说未读完之时,我曾思忖,书名为何叫《酒徒》,而不叫《酒鬼》。酒鬼更侧重爱酒,或许对于酒的品质有着要求,而酒徒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一样迷醉在自责与放纵、自我与他人、过去与现在中不能自拔,强调了一种无望的状态不是吗?小说中的“我”是一个遁世者,而酒只是遁世的工具,酒无好坏,只要是酒,都能让他在醉了的思想里获得些许平衡和忘却。在别人眼里,他是,也只能是个酒徒。
我虽将全书看完,做了一些笔记,但是对于真正的大家的文字仅仅看过一遍远远不够。何况是被世人誉为的“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我给出我自己对于此本小说在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上的一些看法。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能够正确,但是这种缺陷存在于我只是在阅读时隐约的感受而并不存在切实的依据。
第一部分为小说的总体特色。
了解到此乃“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我也算是带着目的去阅读。小说处处有纯意识的语言。说是语言,其实更像梦中呓语,模模糊糊,嚅嚅嗫嗫,断断续续。如同黑暗里不到光芒,磕绊着摸索前进。纯粹的意识流语言,像是西方印象派画家,只凭着脑海里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细微情愫的感知,涂出或明或暗的色块,便是名画。同样,当通过自己最直接的感官感受体会到现实存在,并将这些感受变成简短华丽的词句填满空白,就是最为细腻的表达,没有什么比这样的文字还要能表达人的特殊感情。往往脑海忽闪而过的意象最能表达自己当下感受,尽管不给出主谓宾,尽管写出来不一定会有很多人了解。给出例子:“魔鬼窃去了灯笼,当心房忘记上锁时。何处有噤默的冷凝,智者遂见明日的笑容。”似是毫不搭界的意象,但确实是刘以鬯安排主人公醉酒时最直接的感受,因为意识的流动向来是不规则的。借酒抒情,借醉挥洒情思,乖张、荒谬,却见其思想之肥瘦。逃脱常规,逃离现实,用迷醉时的怅惘回到童年时的幻想。“笑容加上酒液等于一朵正在茁壮中的花。”可以想象笑容加上醇厚酒液变成一朵娇艳花瓣吗?意识里的笑容是不是可以单独萃取,或者能够任君采撷的,将其捣碎,混合酒液,竟开出花朵。这是“我”在醉酒的时候才会见到的希望,才能看到的奇景。以上两例均是作者瞬时的短暂意识体现。《酒徒》一书中的意识流也存在于一幅场景,一个持续的镜头。例:我想到笛卡尔的名句:“我思故我在。”但是镜子里的我会不会“思”呢?思是属于每一个个体的,如果我不能思,“我”就不存在,我就不是我——虽然我们的外形是完全一样的,多么古怪的念想。他知道他的想法是荒谬古怪的,但是仍愿意沉溺。一面镜子也能让他有古怪的念头,站在镜子前边,思考自己,思考时间空间。他的感觉已迟钝,偏用酒精来麻痹理性。醉了的理性,无法领悟真实的世界,只好用迟钝的感官去摸索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我想作者自己给出了最好的解释。
第二部分为小说的具体语言特色。
我想比喻是这本小说里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了,包括他诸多意识流的描述中,比喻无处不在,当然比喻还带着拟人,借代,夸张,排比等等。小说中这样的例子不可胜数:“理性进入万花筒,立刻成一块模糊之色”“即使墙角的一只苍蝇,亦可如吹笛人,引导他的思想飞出窗口”“思想是无轨电车”“思想等于无定向风”“问题与答案是一对孪生子”……这些文字不仅可见其传神的描写和丰富到无以复加的想象力,还有他对于文字的驾驭功夫,让人感叹折服。
其实说的更专业化一些,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辞手法的堆砌,它表现出刘以鬯对于小说中的诗与象征的潜质的重视,他希望小说能有诗的意境和诗的语言。他曾在《小说会不会死亡》中说过:“文字之于小说,若颜色之于绘画。如果小说家不能象诗人那样驾驭文字的话,小说不但会丧失‘艺术之王’的地位,而且会缩短小说艺术的生命。”刘以鬯以诗歌之长补小说之短,使自己的作品大都具有凝重、含蓄、整饬和富于节奏感等原本属于诗的优点,形成了一种与自己的气质相和谐的文体风格,展现出与传统小说迥然相异的艺术气象。在小说《酒徒》中充分展现了这一点,诗歌与小说完美融合。小说中既有在人物清醒时以括号标示的心理旁白,又有在微醺或烂醉时意象的跳跃、交感和错综,还有在梦境中无时空顺序、因而也无标点句读的句式排比。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这几句:“思绪凌乱,犹如用剪刀剪出来的纸屑。这纸屑临空一掷,一变而为缓缓下降的思想雪”,竟然将思想想象成有形的物体,狂草的情绪被剪刀剪成纸屑,像雪一般飘洒,遂见作者的狂放不羁与豪迈气质。小说一开始,一连串的意象交叉出现“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霎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读完这几句,我停顿了几分钟,努力去体味勾勒这样一幅百无聊赖中又心绪怅惘的场景。雨滴,烟圈,树枝,花瓣,收音机……可是我无法体会生锈了的感情,无法观望思想的捉迷藏,无法想象雨滴的眨眼,无法听见上帝的声音。这就是我与他的差别。简短的句组,诗般的语言。最传神的表达。表现了“我”内心的烦乱,只想借酒浇愁,但心绪却更加烦乱复杂。
第三部分为小说如何将酒徒与整个时代的特征联系。
一篇文章,一部小说的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更在于它的内容,它的结构。《酒徒》的结构紧凑,清醒时的苦闷绝望,醉酒时的解脱放任,做梦时的荒诞狂放以及细腻必要的心理描写紧凑协调,错落有致,既无拥挤之感,又无松散之嫌,兼之排比段的铺陈描述,使得小说饱满立体。在这部小说里,刘以鬯主要是去表现酒徒的内心深层冲突和矛盾以及他的挣扎,最终做出决定。和现实主义的小说比较,他更注重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追求人物内在最真实的情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实真正压迫主人公的不仅仅是文艺的陨失,更重要的是现实残酷的生活令他无法面对,他离不开酒。当时的香港文坛,商品经济铺天盖地,而作为一个恪守着严肃文学的自由作家,他说作家应该在革命时代最大任务应该是表现时代,反映时代,刻画处于这一时代的物象的内心,并对精神世界作大胆的探险,时代与环境给与作家的责任,绝不是歌颂爱情。可是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又或许是他的意志力实在太薄弱,他没有办法,只有选择了写通俗小说,武打小说甚至黄色文字,只有这样他才能赚的一日三餐的温饱。他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