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官商-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动静一出,四方八里顿时便轰动了,店门外层层叠叠几百号人,满是围观的,私底下还一边交头接耳:“兄台,这家唱的哪出啊?”“不知道。这里做的什么生意?”“看幌子很像是吃食店罢?”“那怎的不开门啊?”“这不还没悬牌开张嘛。”“你说谁人在里面弹的一手好琵琶?”“我也不会意啊,或是个大家闺秀,不好见人的。”“不知道开业时分这弹琵琶的可还在,说不得要过来看上一眼。”……

    这会儿,冯虞就在人群外不远处,瞅着这些个看热闹的暗自得意,一会儿工夫眉头又锁了起来,心中念叨着:“这乐坊要价着实太狠,两天下来竟是五两银子,还真是开张吃一年。”又站了一会儿,看看无事,冯虞转身离开,登门给梁公公、杨千户送请柬去了。

    第二天一早,店里又响起丝竹之声,却是古琴、洞箫合奏。这回来的人更多,免费音乐会,不听白不听。到得中午时分,一些居民渐渐散去,得回家用餐去了,听曲毕竟当不得饭吃。同时却有附近福建省三司衙门和福州府台衙门的吏员,趁着午歇时分纷纷过来看个热闹。这时不知打哪儿飘来一阵扑鼻的香气,引得大伙儿胃肠咕噜噜直叫。

    只见两个伙计模样的搬来一张长桌,又有三人每人拎了两只大号食盒,往桌上一搁。开了盖子,热气腾腾,隐约见着里头摆满了拳头大的小号紫砂盖碗和竹筷。这时一个伙计朗声说道:“各位乡贤,明日本店开张,今晌东家有话,请在场各位先品为快。若是觉得口味差着点,请诸位不吝赐教,若是觉得还入得尊口,万望各位明日午时拨冗赏光。”

    说罢,几个伙计开始发放碗筷。围观众人一听还有这等事,争先恐后抢了过来。盖碗入手,觉着热度适中,掀起碗盖,香气四溢,只见里头拼了两款菜肴。左右看看,各人手中菜色似乎都不相同。品一口,竟是从未体会过的滋味,有些食客已经是叫出好来,有几个老饕回身还想再要一份。

    这会儿,只听先前那伙计说道:“诸位客官乡贤,今日只是试尝,诸位若是满意,明日午时小店开张,诸位就可大驾光临一快朵颐了。各位手上的碗筷是本店精心烧制,诸位不必还回,尽管携回留念。”

    听了这话,不少人拿起碗筷细细端详,这才发现上头雕了梅兰竹菊等图案,线条纤雅,不似寻常,还有“鼓西大食堂”五个篆字,果然精致得紧。看到这儿,众人更是喜上眉梢,拿了碗筷各自离去。只有些闻着风声来得迟的还在一旁张望,听着边上运气好的高谈阔论那些菜肴如何美味,心中垂涎不已,想着再等会儿看还有没有下一拨。却见伙计已经在收拾东西准备走人,更是懊恼,直想明日一定要早些过来等候。

    看这番情形,冯虞心中暗自欢喜。看样子,这场造势的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些,前头关子已经是卖得十足,单等明日见真章了。

 第十二章 开张大吉

    弘治十八年腊月初六,天色微明,冯虞便翻身起了床。 洗漱完毕出屋一看,嗬,全家都起来了。今天对冯家来说,算得上是个重振家声的大日子,谁能睡得踏实,一家人都存了到店里助阵的心思,只是彼此没通气罢了。

    看这情形,冯虞不禁莞尔一笑,“既是都起了,那就一齐去吧。”一家人浩浩荡荡奔店里去了。到地方一看,厨子伙计都已到齐,忠叔一早还带了两人到市上采买,这会儿也到齐了。没什么废话,冯虞带头祭过财神、土地,一声令下:“开工。”收拾的收拾,备菜的备菜,一直忙活到巳时,万事俱备,大伙才拢到一块歇息了一阵子。

    看看午时将近,冯虞令厨房开始烹饪,其余人等准备开门迎客。这会儿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食客,想来多半是昨天没吃着的那拨。冯虞自己站在虚掩的店门外,抻着脖子静待贵客光临。

    别看他面色如常,心中多少有些打鼓。毕竟这是穿越后的头一单,对市场的判断,店里的管理制度是不是合理,说实话,他心中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另外,今天请的两位贵客虽说收请柬那会儿都答应的蛮痛快,可待会儿到底能不能准时过来捧场,也是没准的事儿。这会儿也没别的办法可想,等吧。

    日中时分,午时一刻,越聚越多的人群外忽然一阵骚动。冯虞心中暗喜,来了。只见围观人等忙不迭往两边一分,几个锦衣校尉在前把住通道,梁公公、杨千户,还有个冯虞不认识的官儿信步走了过来,后头还有一大群随从跟着。

    见是正主,冯虞赶忙迎上前去,躬身一礼:“小店开业,几位大人拨冗光临,可是带来不少喜气,小店沾光,真是蓬荜生辉啊。”

    梁裕听了这话哈哈大笑,“你倒是能说。我与杨大人既然应了这事,自然是要来的。我还另给你引来的贵客。”他一指身边穿正四品文官袍服,长相略有些獐眉鼠目,面色倒是颇为和蔼的那位,“呐,福州知府叶如荫叶大人。”

    一听这话,边上围观人群“嗡”的一声,当场议论开了。这家店主人什么来头,竟然有这么多大人物过来捧场?冯虞赶忙冲着那叶如荫补上一礼:“父母官驾到,不曾远迎,恕罪,恕罪。”

    “呵呵,不必多礼。听梁公公说这边有个新奇去处,一时兴起,便过来看看。你自忙你的。”

    一番客套过后,冯虞冲身后一摆手。只见一个伙计高声喊喝:“吉时到,请店牌——”只见两个伙计扛了一块红绸覆着的牌匾来到店门口。

    冯虞做了个“请”的手势,梁裕等三人会意,上前扯下红绸,只见一块大幅红边黑地牌匾,上书三个毛体金色大字:“大食堂”,落款是一行行楷:“弘治十八年冬知行客书”。周边顿时有不少人喊一声“好字”,其中就属那叶如荫与杨雄嗓门最亮。叶如荫又念了一遍,叹道:“这笔法恣肆磅礴,睥睨,霸道凛凛,王气略逊。自永乐、正统以来,台阁体滥觞多年,不想今日复见开国气象。不知这是谁的笔体,何人所书?怎的之前从未领略?”

    冯虞一旁答道:“大人谬奖了,这是小人涂鸦之作,上不得台面。”

    边上杨雄听了大吃一惊。“小小年纪竟有这等笔法!知、行、客……莫非开元寺铁佛殿那新楹联也是你的字?”

    “正是。”

    莫看杨雄是个特务头子、世袭锦衣百户,自小却读过不少诗书,说来也算是锦衣卫中的异数了。这位也曾下苦功练过书法,虽说自己的字算不得上乘,眼光总还算不差,一看冯虞这字,总得淫浸其中二三十载,还得颇有些天赋,才能有这等功力,眼前冯虞也就十来岁的半大小子,居然能有这样的造诣,奇了!

    边上叶如荫又问:“这大食堂做何解?”

    “回大人话。所谓食堂,自然是进餐之所。这个‘大’字,一来有大庭广众之意,二来所谓‘民以食为天’,这饮食烹饪,自然也是‘大’事了。”

    “原来如此。有理,有气势。”

    不说众人如何的惊诧,伙计已经将那块牌匾悬到店门上方。随着长串的鞭炮声响,门窗次第开启,冯虞抱拳拱手:“三位大人,里边请。”

    梁裕等三人抬腿跨过门槛,进了店内。只见厅堂中摆放了十来张黑漆圆桌,周边一概列着十张靠椅。墙边角落还有几张四人、两人桌,少说能坐下一百五六十号人。每张桌上各有勺笼、筷筒、牙签罐子、酱料壶,还有一扎毛边纸。

    四面墙上挂着几块竖幅黑地木牌,上头分别是金色篆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如羹焉”、“饮德食和万邦同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等等饮食格言。屋中还间杂陈放吊兰、水竹、盆竹、盆景松等盆栽,又添了几分雅致。

    右手是一排明柜,里头搁满了大份的菜肴。边上另有一柜台,想来是结账之处。两方柜台只见是一张方桌,上头整齐摆放着百十只托盘,想来是自行取菜之用。

    柜后墙上悬了十块竖幅黑漆竹牌,上书“饮食不可偏耽”、“味薄神魂自安”、“三餐量腹依时”、“适温而食养胃”、“饮食有节则寿”、“食宜缓饮细嚼”、“食不语寝不言”、“当食须去烦恼”、“选食宜慎宜精”、“食毕当漱当行”。下头整齐堆放了碗碟等物什。柜后靠内院墙上还有上小下大两个方洞,想来是传菜用的。

    三人走近一看,柜台还分了四个区。第一区专卖荤菜,菜色有爆炒双脆、醉排骨、糟鱼排、粉蒸肉、荔枝肉、煎糟鳗、当归牛腩、宫爆鸡丁、油焖石鳞、荷包里脊、煨火肘、清蒸鱼、爆炒河虾等二十来款菜色。每道菜边上都有黑漆金字小竹牌,写了菜名菜价。饶是这三位吃遍山珍海味各地名馐,其中多半菜肴却是闻所未闻。

    第二区专卖素菜,蔬、瓜、菇、笋各类皆有,也是二十多款,爆炒、浸汁的都有。

    第三区专卖羹汤酒类,茸汤广肚、乌骨鸡汤、泥鳅豆腐汤、鱼丸汤、肉燕汤、猪肝汤、葱肉汤、牛杂汤、鱼滑汤等等,加上黄白青红酒水,各用大瓮装了。

    第四区专卖主食小点,米饭、面条、粉干、馒头、包子、八宝芋泥、海蛎饼、鼎边糊、葱肉饼、发糕等等,总也有近二十样了。每个区各有一名站柜,专为客人盛菜。

    梁裕等三人还是头回见着这么多稀奇菜色,不说尝,单单看一圈就得花点工夫,闻起来各式菜香充溢,不禁勾得腹中馋虫大动。冯虞见机凑上去低声问了句:“三位大人中午就在此赏光用些便餐如何?”

 第十三章 轰动效应

    看梁公公点了头,冯虞请三位落座,招呼伙计过来帮手,专拣那些原本在清代之后面世、如今却成了他的发明的汤菜小点,林林总总点了二十多样,拿小碟小碗各盛了一份,拿托盘托到桌前,一一摆放完毕,又取了勺子、筷子,站到一旁候着。

    三个人想是馋得紧了,也不再推辞,立马开动。菜一入口,那叶如荫、杨雄还斯文些,只是频频点头,梁裕梁公公却是第一个大叫:“好味道!”门窗外站立围观的人群又是一阵骚动。谁不知道这镇守太监锦衣玉食,什么好吃的没见识过。今日竟能让他如此忘形,可见这家菜色确实是好的。

    三人是越吃越来劲,本来冯虞是按五人份点的量,谁知道这仨竟是风卷残云一扫而空,吃饱之后方觉着有些过了,坐在椅子上有些动弹不得。冯虞见状暗自好笑,又给三人各端了一碗酸梅汤,慢慢嘬几口通通肠胃。

    看三人确实没有再进食的意思(想吃胃里也得有地方啊),冯虞就桌上取了三张毛边纸递给三人:“三位大人,这个擦手拭嘴用的。”这年头吃完饭,讲究的用汗巾擦嘴,不讲究的就随手那么一抹,还有的干脆擦都不擦,就这么油光锃亮地扬长而去。面巾纸这东西也让三人颇觉着好奇,一试之下,果然好用。

    又歇了一会儿,看看待得也够久了,三人起身离去。临了,梁裕拍拍冯虞的肩头:“呵呵,咱家果然是没看错你。这么着,那点小钱也甭还了,就充了今日的礼钱。下回还有什么新鲜主意,过来说一声,咱家真金白银与你合股。有趣,有趣。哈哈哈哈……”说罢,扬长而去。

    三个大官儿一走,锦衣校尉自然撤了警戒。早就等得不耐烦的食客一拥而入。刚才的流程大家都看在眼里,也不用人教,争先恐后拿了托盘,点菜、落座、就餐。

    每人坐下之后,都有个跑堂的过来,拿了张纸,用个小章对着点的饭菜在上头盖了几个戳,接着往食客边上一放,嘱咐说用餐完毕后拿这单子自去收银柜上结账。这一招又让众人觉着新鲜,纷纷拿起那纸看个究竟。只见上头左边一溜下来印着“五文”、“十文”、“十五文”……直到“五十文”。右边按不同菜价在在边上相应一栏盖戳。如此格局,还真是一目了然,结账时算起来也不费劲。

    ……

    开业第一天,冯虞就赚了个满堂彩。大食堂终日客流不断,还有听着信儿专程从城外赶过来。众食客尽往多了要,仿佛这些个菜肴不要钱似的。一时没位子的就在店门外条凳上坐了,看着里头大吃大喝垂涎三尺。食材消耗也大大超过预期,忠叔与采妍先后跑了两回菜场。

    直到戌时收摊,店里众人方才长出一口气。尤其是锦衣卫派过来那些个跑堂、站柜,一屁股坐地上就不起来了。娘的,平日操练也没这么累人啊。冯虞一核当日账目,当日纯利少说有八十两!他心中不禁暗叹,明朝这帮人,有钱呐!

    接下来连着四天,除了腊月初八当晚,家家户户要吃腊八粥,其他时日依旧是这么火爆,冯家上下乐得是眉开眼笑,尤其是忠叔,一天到晚嘴巴就没合拢过。忠叔可是冯家的三朝老人了,冯道在世那会儿,大笔的银钱进项也不是没见过。可是小少爷今年才十五呢!和前两代比起来,高了一大截子,这要是假以时日,还真不敢想冯家的生意能做到多大份上。

    底下这帮厨子伙计这几日却着实累得不行,晚上围着冯虞支支唔唔的,透出想请冯虞再招几个人手的意思。冯虞一听就乐了,人家店里都怕东家招人抢饭碗,我这儿倒好。

    他招呼大家坐下,说道:“我知道这几日大家辛苦。若是天长日久都这么着,铁打的也受不了。不过呢,我们店的菜钱虽然与那些个大家酒楼比不得,却比别家小店都贵上三分。虽说口味独一份,但是长久了许多人也未必担得起这多出来的几十文。依我看,不出几天,店中生意就会淡上几分。不过也差不到哪儿去。咱们店周边这一圈衙门官署林立,那些做公的薪饷不高,其他进项却不少。原本午时进餐随处囫囵一番也过得。如今有了这个好去处,吃食可口又便利,同僚们还能小聚一番说东道西,日后必定是此间常客。有他们撑着,生意差不了。”

    说到这儿,冯虞起身去柜台上拿了些个红纸封分给众人。“大家忙了几日,我这做东家的都记在心头。这里不分大小高低,每人三百文辛苦钱。诸位咬牙再做三五日,若是生意果然淡下来,咱们还就这些人抱团好好做,必亏不了大家。若是还这么景气,那就更好不过,我自会多寻些人手来分担。你等意下如何?”

    见东家说得恳切,又有立见的好处,众人哪个不允,欢欢喜喜道了谢,各自到后院歇息去了。冯虞见这一节就此揭过,松了口气,双手托腮,双眼直勾勾盯着面前的油灯,不知又在想些什么……

    想什么?想着怎么广开财源,再狠狠赚它一笔。开速食店,对冯虞来说只能算是投石问路,试试自个儿前生的那些个商场经验与今世能不能对上步点,有没有水土不服的情形。

    几天下来,冯虞的心气足了许多。只要再用些心思,站稳脚跟,时不时加些菜色,这家店理应不会出什么岔子,一年万把两银子的进项是跑不了的。再分些干股给梁裕、杨雄,有他们罩着,泉州府、延平府、建宁府、兴化府、汀州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宁州,连锁、加盟什么的一处处开下去,生意还有得做呢。

    不过,有朝一日,梁裕、杨雄若是离了福建,这速食店还能如此红火吗?再说了,要发大财靠什么?靠的是垄断。可饮食生意门槛太低,自己仗着独门调料,又会些新菜,多少能引领一时,可人家也不是傻子,那些个货真价实的大厨真要发了狠,指不定也能整出个什么新玩意儿。想一统饮食业的江山,门都没有。还得多花心思,理一理前生的积累经历,移植些个实实在在的独门技艺过来,那才是长久之计。

    不过,说来也怪,人越是一心琢磨什么事儿,往往越是理不清头绪。这会儿冯虞也是如此,在灯下琢磨了半天,还是不着四六,只得作罢。累一天了,回去洗洗睡吧。

    之后几天,大食堂生意果然比往日淡了几分,但每天四五十两的纯利还是有的。冯虞留心观察,来的多是佐近商户、老饕,最多的还是周边官衙的公人。这些师爷、文书、皂吏似乎已将大食堂看作一个官场交际的绝妙所在,午、晚两餐,一边凑份子吃吃喝喝,联络情谊,一边交头接耳地交流官场轶事、时局动态、办事心得。

    这么一来,冯虞固然是乐观其成,收获最大的却是那几个充作伙计的锦衣校尉。这些日子,他们交上去的小报告比往日十倍还多。每人都给杨雄狠狠夸了一顿,有俩还立时领了封赏。

    发现这等妙处,这几位也不再唧唧歪歪抱怨什么了,每日里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干得不亦乐乎。再招人?门儿都没有,平白无故再弄几个来抢功,那不是脑子进水么。也就是这年头没有劳模可评,要不冯虞真有心给他们每人戴朵小红花,再来一张最大号的奖状,以资鼓励。

    所谓好事成双。又过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