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太平圣惠方
作者:王怀隐、陈昭遇等
朝代:宋·淳化三年
年份:公元992年
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内容:朕闻皇王治世,抚念为本。法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以照临;行道德而和惨舒,顺寒暄而
知盈缩;上从天意,下契群情,罔惮焦劳,以从人欲,乃朕之愿也!且夫人禀五常,药治百
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药之征应者,则世之良医也。至如风雨有不节之劳,喜怒致非理之患
,疾由斯作,盖自物情。苟非穷达其源,窥测其奥,徒烦服食以养于寿命,消息可保于长生
矣,自古同,多乖摄治,疾之间起,积之于微。势兆已形,求诸服饵。方既弗善,药何救焉
?书曰∶药不螟眩,厥疾弗瘳。诚哉是言也!且如人安之道,经络如泉。或驰骋性情,乖戾
形
体,莫知伤败,致损寿龄。盖由血脉荣枯,肌肤盛弱,贪其嗜欲,不利机关,及至虚羸,不
防他故。四时逆顺,六气交争,贤者自知,愚者未达。是以圣人广兹仁义,博爱源深。故黄
帝尽岐伯之谈,虢君信越人之术。揆度者,明于切脉;指归者,探乎幽玄。论之,则五音自
和,听之,则八风应律,譬犹影响,无不相从。求妙删繁,备诸方册,讨寻精要,演说无所
不周,诠诂简编,探赜悉闻尽善,莫不考秘密,搜隐微。大矣哉,为学乃至于此耶!则知天
不爱其道,而道处其中;地不爱其宝,而宝舍其内。夫医者,意也。疾生于内,药调于外。
医明其理,药效如神。触类而生,参详变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执见庸医,证侯难晓。
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
贵在救民,去除疾苦。并偏于翰林医官院,各取到经乎家传应效药方,合万余道。令尚药奉
御王怀隐等四人,校勘编类。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载其内。凡候疾之深浅,
先辨虚实,次察表理,然后依方用药,则无不愈也。庶使天高地浓,明王道之化成;春往秋
来,布群黎之大惠。昔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民播种,以省杀生;尝味百草,区别药
性,救夭伤之命,延老病之生,黔首日用而不知,圣人之至德也。夫医道之难,昔贤犹病。
设使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尽,穷此之道者,其精勤明智之士欤
!朕尊居亿兆之上,常以百姓为心,念五气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尽生理,朕甚悯焉!
所
以亲阅方书,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同我生民,跻于寿域。今编勒成一百卷,
命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华夷。凡尔生灵,宜知朕意。
卷第一
叙为医
内容:夫清浊形分。阴阳位设。四时序矣。万物生矣。滋味既兴。疾恙斯作。神农尝之百草。
黄帝立以九针。岐伯雷公。备论诊脉。华佗扁鹊。广着群书。分弦钩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
之用。立神圣功巧。判虚实浮沉。迩后伎士分镳。名医接踵。皆穷玄奥。尽播声光。自古迄
今。更相祖述。道符济国。志在救人也。夫为医者。先须谙甲乙素问。明堂针经。俞穴流注。
本草药对。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虚实。阴阳盛衰。诸家方论。并须精熟。然后涉猎诗
书。该博释老。全之四教。备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门。达喜舍慈悲之旨。傥尽穷其大体。
即
无
炫耀声称。泛滥名节。心中未了。指下难明。欲别死生。深为造次。故曰医者意也。非常之
意尔。是以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
医疗未病。中医疗欲病。下医疗已病。夫如是则须洞明物理。晓达人情。悟造化之变通。定
吉凶之机要。视表知里。诊候处方。常怀拯物之心。并救含灵之苦。苟用药有准。则厥疾必
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学之。则为医之道。尽善尽美。触事皆通矣。
卷第一
叙诊脉法
内容: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是以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
常人同域。造次必在于医。颠沛必在于医。故医者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
以依凭。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隳坏。使夫物类。将何仰焉。由是言之。学人必当摒弃
俗情
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
血未乱。乃可诊脉。视其五色。察其精明。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决
生死
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故呼而脉再至。
吸而脉再至。呼吸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中适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脉至
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不同。为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
呼吸。昼夜变通。效于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长短。
而岁功日数无遗也。若人状貌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接续。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
吸象昼夜。变通效于四时也。
卷第一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
内容:夫寸关尺位。多有不同。然脉法始于黄帝。难经起自扁鹊。此之二部。俱是祖宗。诸家
所述。盖并枝叶。今则分其尺寸。定其阴阳。的举指归。用明大要。俾令后学。免更狐疑。
经曰∶凡寸关尺者。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
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
也。夫人之三部。寸口在上。关脉在中。尺脉在下。经云∶先言尺。后言寸。不从上而言。
反从下起者。缘尺泽是人性命之根本。寸口者人身之本。故有命然后有身。所以先言尺泽在
上。盖取命之根本。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经脉。有病之时。先于尺泽寸口而见之。
故尺寸者。是脉之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脉取中。而上下分之。
从关中下至尺泽为内。是属阴。故言内阴之所治也。言尺泽者。尺脉一寸之外。余脉下入不
见。如入深泽而沉。故曰尺泽也。凡诊之者。若寸口关脉不见。唯尺脉在者。其人必不死。
亦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其根气元活。故寸关者枝叶也。尺泽者根本也。从关至鱼际是寸
口内。阳之所治者。夫自关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关至鱼际也。鱼际者是掌骨后际。
如鱼之颈际。故曰鱼际也。言从关上至鱼际。下占一寸属阳。是内阳之所治也。然寸口虽占
一寸。而脉见九分者。言阳数奇。阴数偶故也。是以关上属阳。故言九奇也。关下属阴。故
言寸偶也。故分寸为尺者。夫关以上。虽取一寸。而脉见九分。故曰分寸。为其先取一尺而
言。盖先从根本言之。故一尺内取一寸。一寸内取九分而诊之。故言分寸为尺。从尺而取寸。
从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从关以下至尺泽也。盖取脉长一寸而诊之。其一寸之脉。盖
先取一尺之分。而其中除却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
始至终。寸尺位脉长一寸九分。此则尺寸始终之法也。凡寸后尺前。两境之内生于关。为寸
关尺也。上部属阳故法天。下部属阴故法地。中部阴阳相共。故法人。关者穿也。言上可以
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关通。而取其中。故言关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
凡古法定尺寸者。皆先取一尺而言之。从尺而取寸。此则是其大纲也。又凡人长短不同。其
形各异。又曰人长则脉长。人短则脉短。据此之言。岂可执其一概。必在医者以意审详。今
则以鱼际骨下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间为关部。以安三
指
不欲备载。深为冗繁。故不可以依凭尔。
卷第一
辨九候法
内容:黄帝曰∶余闻九候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
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
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岐伯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
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
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
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
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人以
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
成人。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
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
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
伯
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
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中
卷第一
辨两手五脏六腑脉所主法
内容: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
人无
与胆
神门
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门三焦脉
之所
皆沉
仿此
卷第一
辨五脏六腑经脉所合法
内容:肝脉曰足厥阴。与胆脉曰足少阳合。心脉曰手少阴。与小肠脉曰手太阳合。脾脉曰足太
阴。
足太
二经
卷第一
诊五脏脉轻重法
内容: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是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
来疾
卷第一
辨脉形状
内容:浮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但浮于指下。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涩
脉。
却。
细脉。小大于微。恒有但细尔。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弦脉。举之无。按之
如弓
来但
按
伏
一曰指下无。两旁有。软脉。极软而浮细。曰软。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下豁豁
然。曰虚。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 然。曰实。促脉。去来皆疾。时止曰促。结
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结者生。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不
可治。散脉。大为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革脉。有似沉伏。实大长微弦。
弦与紧相类。浮与芤相类。软与弱相类。微与涩相类。沉与伏相类。缓与迟相类。革与
实相类。滑与数相类。
卷第一
分别脉病形状
内容: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
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
肺。
脉
诸
下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
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时汗出。阴气不通
两臂不举。
尺脉沉细。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阴干阳。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此为阳干阴。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尺脉浮而大。为阳干阴。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脉紧者中
风。风攻头痛。
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久久按之细而牢。苦腰腹相引痛
。不能食。足胫重。
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脉来洪大袅袅者。祸祟。寸
口脉
脉来
者。
脉来
脉
入
有积聚。击痛。脉沉而细。下焦寒。小便数。苦 痛。下重痢。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
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
飞尸。至困而不死。脉沉而迟。腹藏有冷病。脉浮而细滑。伤于寒饮。脉沉而数。其人中水
。冬时不治自愈。脉滑者。阳气盛。脉微而紧者。有寒。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
为下重。背膂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之乃愈。脉微弱者。
有寒。少气。脉实紧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当难治。脉弦而紧。胁下痛。脉
大细滑。中有短气。脉微小者。血气俱少。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多血少气。脉大者。
气血俱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口中热。脉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痛。发痈肿
。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头重鼻塞。脉微浮。秋吉
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者为寒。滑为鬼疰。弦为切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腹间。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脉来中散绝者。病 渴。脉沉
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
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微。即阳气不足。沾热
汗出。凡无阳即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
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邪来。见
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洪大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
滑之脉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坚而滑者。蛔(音回)虫也。尺脉沉滑者。寸白虫
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脉紧而急者。为遁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
疰病。关脉浮。积热在胃中。尺脉浮者。客热在下焦。
诸浮。诸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
若在
之所
关为
卷第一
平寸口脉法
内容: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即有积邪。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
寸口脉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沉而紧。病在中。浮而盛。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寒中疝瘕。小腹痛。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者。为无病。
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自愈。
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下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血实目肿。
寸口脉双弦。两胁下拘急而痛。淅淅恶寒。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
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则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脉微弱。气血俱虚。男子即吐血。妇人即下血。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
寸口脉紧。伤寒头痛。
寸口脉缓。皮肤顽痹不仁。风寒入肌肉。
寸口脉滑。阳气实。胸中壅满。吐逆。
寸口脉弦。心中 。微头痛。胃脘痛。心下有水气。
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
寸口脉涩。是胃气少虚竭不足。
寸口脉芤。即吐血。微芤者衄血。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诸气上冲胸中也。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膈有水气。
寸口脉软弱。汗自出。是虚损病。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
寸口脉实。上焦生热。
卷第一
平关脉法
内容:关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弱。不欲食。如疟状。
关脉涩坚大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胃中。
关脉滑。乍大乍小不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