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他在做官时却遇上了一件尴尬之事。因为崔橹嗜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非要喝个大醉方休不可;更使人难以忍耐的,他在喝醉后往往还不想让同伴早些走。知道他这性格的朋友都曾劝慰过他,但崔橹却仍没有把人们的忠言当回事儿;直到最后出现他向人道歉这一结局时,他才不得不改变那令人难堪的坏习惯。
那天在公宴场合,原本爱好喝酒而且确实也已经喝醉了的崔橹,这时仍拉着郎中陆肱的手不放,说是他得再陪他喝上一盅。知道崔这性格的陆已然站起来却又只得违心地坐下,心想,免得由于这事把他跟同事间的关系给闹僵了。谁知这业已醺然颓然了的崔,却开始用极为难听的话语侮辱起陆来。陆当即拂袖而起,并愤愤然地扬长而去;当下遂把整个宴会闹得不欢而散。
大家终于把崔给劝回家去。第二天早上一醒来,对于昨晚的事情毕竟还有点记忆的崔橹,越发觉得由于自己贪酒并强要人陪喝不算,居然还去侮辱了人家!想想自己这坏毛病也确实令人难以接受,他遂在悔恨之余写了一首七绝诗来向陆谢罪,其诗云:
醉时颠蹶醒时羞,曲蘖催人不自由。
叵耐一双穷相眼,不堪花卉在前头。③
陆肱读了崔橹这出自肺腑的真诚的谢罪诗,不觉对之宽厚一笑,也就原谅了崔昨晚那鲁莽的行为了。此后,崔便再也不敢像原来那样死纠蛮缠着人家来喝酒;到了最后,他索性就把平生贪酒的坏习惯也给戒了。这也该算是他在吃过前亏,并在痛改前非之后的令人叫好之事。
按:① 此据《唐摭言》、《唐诗纪事》、《新唐书·艺文志》及《直斋书录解题》等,唯《唐才子传》作“崔鲁”。② 一说为僖宗“广明间进士”。③ 醒、相,此处皆为仄声。
长安米贵居何易——大诗人在京立足凭什么
《唐诗三百首》“五律”卷里有一首据说是讽刺诗,同时也可谓是寓言诗;当然,它原本就更是一首咏物诗——它就是大诗人白居易所赋写的《草》。虽然其标题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但其意义却大致是一样的。所谓“赋得”,是一种体式,“古原草”是题目,这比普通的《草》的涵义固然缩小多了;而“送别”则系由此所衍生出来的内容。
这首被编著者蘅塘退士称为“诗以喻小人也”的诗,其实还蕴涵有一个极为有名的而且被后人作为典故广泛使用着的故事。
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乐天,自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又迁居到陕西韩城,最后定居在陕西下邽。据说白居易刚生下来才两个月,①奶妈抱着他,并指着家里的书让他看,他虽然口不能言,但心里却早已认识“之”、“无”二字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谦逊地称说自己所识别的东西不多抑或知识有限时,便往往会用上这典故,说是“略识之无”。稍微长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忆力之好极为惊人,凡是他过目的书,就没有不把它紧紧记在了脑子里的。而他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便更是让人吃惊不已了。
诗才已经不同凡响的白居易,在16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亲切指点。而苏州人顾况却是一个自视甚高、很少对他人有所推许的著名诗人,尽管他家门口车水马龙,来拜访和求教的人很多。那天傍晚,仆人就要掌灯开饭了;一个行色匆匆的小青年竟在此时此刻递上了他自己的名刺,并在他诗稿的封面署上“白居易”这三个工整的楷体字。
因频繁接待来访客人业已有些疲惫了的顾老诗人,一眼瞥见“白居易”三字,遂禁不住大笑起来:“呵呵,好大的口气!要知道,京城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平时就是想居住下来也挺不容易呀,更何况居然要想白白居住!”说完,他趁家人还没有把饭菜摆上桌来的当儿,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白居易呈给他的诗稿。一打开扉页,里头第一首就是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律,其诗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②
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蓦然一亮,顾老诗人就再也不能移开目光了。可以想见,此时他固然已不敢再漫不经心了。他一手捻着他那把略已花白的胡须,一手紧握着诗稿,转而细细地品味起来,并不时点了点头。然后他又腾出了那只轻捋胡子的手拍案叫绝道:“能写出如此之好的诗句,要想在长安居住下来,又有何困难可言哉!老夫刚才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的啊!”
这是顾老诗人欣赏白居易该诗中野草所蕴涵着的顽强生命力,纵然在历经野火焚烧之后,但它一经那春风(请注意,此二字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蕴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吹拂,它便又生机勃勃地绽出嫩芽,并开始生长和迅速繁衍起来了。作为一个人,难道就不应该像这株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斗争,以期倔强地生存下来吗?而这,该是多么需要精细观察和深刻领悟呀!不用说,这正是作为诗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所以顾老诗人不禁为眼前这位天才少年所深深折服了。
接下来,得到了老诗人顾况的大力赞扬和多方介绍,少年白居易的诗名顿时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但非常遗憾,由于白居易还没能得到更为强有力的引荐,虽然在长安居住了三年,他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于是只得黯然离开了。直到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他才以高科考取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再就是他的诗名不但在全国知名,到处流传着他许多杰出的作品,而且他的诗名还传到了鸡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可见,顾老诗人当年并没有看错白居易。
按:① 然据白居易《与元九书》则称七、八个月也。② 现在许多选本亦据《唐才子传》仅仅选录该诗前四句,要知道这并不科学;而且,它也是对白居易诗作的肆意阉割。至于其颔联,乃系是流水对的构句方式,同时它还使用了“隔句拗救”这作诗技巧。
任是女人难动心
——陈陶的坚贞操守连小妓都感动
在女人尤其是漂亮女人面前,一个男人的真实面目大概很少能不确切地袒露出来;这可真是一桩令人称奇但也是极为无奈的事情。
诚然,也会有一些即便是女人百般调弄都不会动心的男儿,这无疑就更是使人赞叹不已了。而这里要讲述的,就是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有关晚唐诗人陈陶的故事。
陈陶,字嵩伯,他的生卒年及其出生地址现在都已不大明确。①我们只知他在武宗会昌初年(841年)前后在世。他工诗,且以平淡的风格见称于世;但很不幸,他考了许久也没能考取进士,所以他就到深山里隐居去了。在陈陶所写的多首下第诗里,有两句诗特别脍炙人口,道是:
中原不是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可见他对自己正是负有不可小觑的期望,只是他由于老是未能按照世俗的做法考取进士。随着时间一久,他这博取功名的心情也就慢慢地变得灰冷,遂不再去赶考进士,而是去漫游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
这位自称“三教布衣”的陈陶,懿宗大中年间(859年~860年),因为战乱而避地到了洪州。当时的节度使严尚书知道陈陶很有道德操守,②所以特别敬慕他的为人,便经常到山中跟陈陶攀谈;有时两人一谈就是一整天,还都不感到倦怠。由于往来多了,这严尚书就想跟陈陶开开玩笑,特地派了一名颇富才情的小妓去伺候他,看能不能使陈的坚贞操守产生动摇。
然而,任凭眼前这长相漂亮甚至可说是妖冶的小妓百般挑逗,陈陶却纹丝不为所动。看看实在没有办法的小妓,遂对着陈陶不无惆怅地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
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送妾来。
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 ③
这诗里使用了一个男女欢爱的典故,陈陶的心中当然是非常明白的,但他依然如故地坚持着自己的坚贞操守,面对眼前这小妓的挑逗,他也用诗歌的形式回赠道:
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
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④
这里,诗人用卓文君这古代美女来比喻这小妓,也可谓很能掌握分寸了,但只是他仍然不为动心而已。
这样一来,这洪州小妓遂只得含泪离开;回去后,她跟严尚书汇报起这情事的一切经过时还不禁红泪直流。严尚书听后,便不觉对陈陶更为敬重了。陈陶后来经常焚香坐在巨石上,身披鹤氅,终日不说一句话。到了晚上,他居然俯身叩拜星星和月亮,别人也很少有看见他有睡觉的时候。一天,天空原本非常晴朗,忽然竟是狂风暴雨大作起来,把陈陶所居住的茅屋都给震坏了;而陈陶却已经杳然不知去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听到有人说起深山里还偶尔能见到陈陶的行迹。
按:① 其籍贯至少有三说,有说他是岭南人的(如《全唐诗》);有说他是剑浦人的(如《唐诗纪事》);也有说他是鄱阳人的,甚至有合二为一,说他是鄱阳剑浦人的(如《唐才子传》),这真可谓不一而足了。② 严尚书一说名宇,一说名撰。③ 号,去声;为,平声。“尚书”之“尚”,据权威韵书,属于仄声,但唐人诗中则多作平声使用;一说此为专有名词,故可通融也,亦自有一定道理。④ 思,此为名词,读去声。
情断可堪桥不断——雍刺史情意难尽改桥名
时代不同了,以往的许多事情也都显得支离破碎,乃至迷离惝恍起来。就是说当年人们在别离之际那种别有风致的做法,现在也早已烟消云散,几乎难觅旧日那令人心旌摇曳的踪迹了。
话说成都人雍陶,字国钧,他由于少年时期特别贫苦,加以那时四川内乱,他便只得到处流浪,用他自己的诗句表示就是:
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
但雍陶在学习上却非常刻苦用功,所以在文宗大和八年(834年)就考取进士,并得到了当时多数名流的大力肯定,从而为他踏入做官一途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但刚开始时,他为人有点“恃才傲物”,而且对亲戚朋友也不大去理会。所以,他的老舅李敬之在没能考上进士却又受到他这外甥的傲慢对待后,①一气之下就要回到老家云安去了。在途经三峡时,由于心中愤然不平,李便写了一首诗来讽刺雍,其中有句说:
地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
雍接到这诗,细细体味之下,他很为自己的失礼而惭愧。从此以后,舅甥俩的书信来往就多了起来。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雍陶做上了国子监《毛诗》博士。这时候,雍的诗名越发大了,并且跟一班著名诗人如贾岛、殷尧藩、章孝标等都有了来往;而他也因自己的诗作而颇为得意,以为可跟六朝时候的著名诗人谢宣城、柳吴兴相媲美了。
当时有一个名叫冯道明的秀才,人们都说他机敏而巧辨;一天,冯来到了雍居住的官所外,要求雍接见他。门卫就问他跟雍使君有何交情,冯就说他跟雍太守是故交。于是冯被引入门去,但起来迎接的雍并不认识冯,遂生气地斥责道:“我跟你一向不认识,你怎能胡说咱俩有交情呢!”
而这冯道明居然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平时就拜读过您不少大作,虽说您人不在身边,但是我们的心灵难道不是相通着吗?”说完这番话,冯便开始用高亢的声调念起了雍那比较著名的诗句来:
立当青草人先见,
行近白莲鱼未知。
雍陶一下子就给震住了。此时此刻,只见冯还在往下背诵着:
闭门客到常如病,
满院花开未是贫。
背了七言,冯便开始背雍的五言诗句道:
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
面对自己这些很为得意的诗歌被人传诵着,而一向在诗歌方面也颇为自负的雍陶,此时便高兴地跟冯交谈起来。而且在冯辞别时,雍由于对方爱慕自己而深表感动,遂拿出了一笔颇为丰厚的礼物赠给冯,让他作为路费,并以志自己的深切谢意。
业已出任雅州刺史的雍陶,这种自负的作风依然如故。而雅州城外有一座桥名叫情尽桥,②人们送别时,一定要在此处分手。有一回,雍送友人路过这桥,手下人竟严肃地告诉他说,老爷现在就可以停住脚步了,因为您已经到了“情尽桥”。雍一听,心中不觉深为纳罕,说:“人们都只说是情感难以穷尽,怎么会出现感情穷尽的事儿呢?”说罢,他便命手下人速速去拿笔来;此时,他想到古代乐府诗《折杨柳》中的涵义,当即就把这桥的名字改为“折柳桥”。同时,他还把他上述这意见写成一首诗,并题写在该桥堍的勒石上: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③
雍陶这首诗传出去后,它很快便脍炙人口了。人们在临别时,即使那些不在折柳桥分别的,也往往会念上雍陶这首诗,以志其深刻的离别之意。
按:① 《唐诗纪事》、《全唐诗话》、《云溪友议》皆作“李敬之”;而《唐才子传》则作“李钦之”,未知何据,盖形讹也。② 此据《鉴诫录》、《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至于一说桥在简县,《唐诗鉴赏辞典》因之,恐非确。③ 呼,一作“名”;为,难,均读平声。
不信萧郎是路人(1)
——两位男主人公悲喜交加的人生
历史上把“萧郎”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借称某一位具体人的,最早的大抵可上溯到《梁书》中所记述的萧衍,亦即后来成为梁武帝的“萧郎”。当年王俭一见年轻的萧衍时,便觉得萧氏长相不凡,深以为异,因而私下对何宪说:“此萧郎30岁内当作侍中(官名),过了这个年龄则贵不可言。”事情后来果然被他说中。因为“萧郎” 萧衍在位时间居然长达45年!这不但在南朝四个朝代独一无二(其他如宋武帝在位三年,齐武帝在位11年,而陈武帝亦仅为三年),就是以中国历代帝王在位时间较长者而言,他也是有数的几位之一。至于在那些功勋显著、官位显赫的大臣中,《唐书》也记载有开国元勋之一的萧瑀,因受到皇帝的宠信而被爱称为“萧郎”。不难看出,这些都还只是属于在当事人的真实姓氏后加“郎”字以表示爱称或昵称,也就是比较亲切的称呼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即相关人物原本并不姓“萧”,却也自称为“萧郎”的;尤其值得一提的,后来人们对该“萧郎”的“点击率”,似乎一点儿也不亚于以上二者凭着功业或地位称雄于世的呢。
事实上,就是这情事的本身,也足以说明它委实令人深思不已了!
这传主就出自《全唐诗话》等书里的崔郊。崔郊的生卒年及其字里,现在早都不详。我们据各种记载所能考知的,他大致在敬宗宝历年间(825年~826年)还在世。此前他在汉上寓居时,尽管家境清贫,但他颇为勤奋苦读,所以在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就能成为秀才。他姑妈家有一个婢女,①长得既漂亮又端庄稳重,尤其还擅长音乐等妙技,被人称为汉南最为漂亮的妹子。崔郊对她极为恋慕,时间一久,两人私下里便好上了,只是崔郊还没有像处境跟他极为相似的晋代名士阮咸一样,为了生育儿子而私通自己姑妈的婢女。但崔郊的姑妈也颇为贫穷,因此她就把这婢女卖给了连帅于頔,并获得40万钱;而这被售卖的婢女也很受于頔的宠爱。
尽管这婢女现已身有其主,但崔郊对她却依然思恋不已,经常在帅府外头徘徊着,希望能够见上她一面。寒食节这天,该婢女由于有事外出,而崔郊这时便正好站在距离帅府不远处的柳阴下;两人相见,不觉就在马上相对着哭开了,而且还相互立下誓言说,两人的感情像山岳河海一样永不变色。崔郊当即赠给心上人一首诗,云: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该诗表达了崔这无限怅惘之情和对她的不尽思恋之意。这里崔用来自称的“萧郎”,固然只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借代”这一修辞格,而非原来真切意义上的萧姓者了。
事实上,世界上总会有许多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即便崔郊他们这样的见面,也引发那些对崔很为嫉妒的同伴的谗言,有的向于长官打小报告,有的竟故意把崔诗写在于帅的座位上,看于怎样处置。于一见这诗,遂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知道该事的大致情况后,他当即让手下人去把崔郊叫来。一干人等一时也不明白于頔要干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