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性论 的研究-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有性無性異故。有佛性則修種種妙行,無佛性者,則起種
        種□惡(裕16)。

            小乘諸部派根據上述的兩種經文,對佛性有無有不同結
        論。例如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不信有無性眾生,
        因為「一切凡拢娚瑏K以空為其本,所以凡拢娚詮
        空出。空是佛性,佛性即大涅槃。」但是若依薩婆多部
        (‘Sarvastivadin‘),則眾生洠в行缘梅鹦裕挥行薜梅鹦
        ,因而分別眾生成三種:(1)定無佛性,(2)不定有無,(3)
        定有佛性。

            對小乘有情無性的執見,《佛性論》以「五難六答」的
        論難加以評破。這些問答與《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聲聞
        地」、《顯揚拢陶摗肪矶兴釂栴}相同。有趣的是《
        瑜伽論》和《顯揚論》的「五難六答」(裕17)是為了建立「
        無性有情論」而設。而《佛性論》則是巧妙地應用此二論的
        問答來建與它們相反的「悉有佛性論」。由於《佛性論》傳
        統上被認為是世親所造,而世親又是屬於瑜伽學系,因
        ────────────
       (裕16)《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7下)。
       (裕17)《瑜伽論》和《顯揚論》的「五難六答」分別是五難:
              1。說無疑起難,2。有情無根難,3。諸界互轉難,4。應
              具諸界難,5。無應轉有難。六答:1。教理並摺穑2。
              假設非例答,3。非喻無理答,4。互喻無別答,5。背法
              不齊答, 6。縱轉不成答。(詳見《瑜伽師地論》卷六
              七,《大正藏》卷三0,頁669中。)


                                53頁

        此有人對世親《佛性論》中的佛性觀存疑。《一乘佛性權實
        論》會通說:
              或信世親菩薩,破無性說,謂瑜伽為邪執。或信慈氏
              菩薩破有性之論,謂佛性非真譯。不知佛性論破有部
              等無,瑜伽破分別部有。非是世親菩薩指瑜伽為邪執
              ,慈氏菩薩斥涅槃之佛性。(裕18)

            引文中試圖淡化世親和彌勒彼此間對佛性的歧見,其辯
        解世親僅破有部的無性說,而彌勒僅是破分別說部的有性論
        。此說恐難令人信服,因為其將佛性有無論爭過於簡單化。
        況且,《佛性論》不僅破有部等的無性論,同時也強眨コ
        對佛性的執有。
            《佛性論》對小乘無性有情說的「五難六答」是:

            第一難:無性有情說之疑難

            有佛性論者首先問難:「云何有無性眾生,永不涅槃?
        」無性論者的問答是:因為眾生有種種□妙善惡不同,故知
        理有有性、無性。

            第二難:有情無根難

            有佛性論者問難:如果汝認為眾生因有□妙不同,所以
        有無性眾生,則汝也應信有無根眾生(裕19),因為由眾生之
        有根無根,才有種種□妙境界。若汝說不會有無根眾生,我
        亦可說無有無性眾生。

            無性論者答辯說:不可以有根、無根來例比有性、無性
        ,因為無根者若是眾生,則有「泰過」和「不及」二過失。
        「泰過」過失是謂
        ────────────
       (裕18)引文出自賢洲之《佛性論節義》卷一,頁12。
       (裕19)根(indriya)共有二十二:眼、耳、鼻、舌、身、意、
             男根、女根、命根、樂、苦、撫、喜、憂(五受根)、
             信、勤、定、慧(五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
             根、三無漏根等,可見不會有無根眾生。


                              54頁

        若無六根而還是眾生,則一切無情草木石等皆是眾生。「不
        及」過失是說:眾生本來就應具六根,既無六根,何能稱眾
        生,故「無根眾生」這個名詞根本不能成立。因此不能以有
        根、無根,而是以有性、無性說眾生之□妙。

            對以上的論辯,有性論者的答辯是:若立無根眾生有二
        過失,則立無性有情亦有二過失。「泰過」過失是:眾生因
        摺丝展势馃o明,進而造業受報。若不摺丝眨瑒t無無明業
        報等,亦即可超凡入拢5侨粽f眾生無佛性,則「但拢秊
        凡,無凡得拢梗统伞柑┻^」過失。「不及」過失在於:
        「若謂有眾生無佛性者,既無空性,則無無明。若無無明,
        則無業報。既無業報,眾生豈有,故成不及。既不信有無根
        眾生,那忽信有無性眾生,以二失同故。」(裕20)引文的意
        思是說因為佛性即空性,如無佛性即無空性。若無空性,就
        不會對空性有所執著或铡狻<热粺o空執,則不會起無明等
        等,乃至無有眾生,如此則有「不及」過失。因此,既然不
        信有無眾生,亦不可信有無性眾生。

            第三難:諸界互轉難

            有性論者論曰:人有剎帝利、婆羅門、六道等性,故在
        輪迴中,或先為剎帝利,後作婆羅門,或人或天或畜生,可
        見無決定相,諸界可互轉,如此的話,則應可有無性佛眾生
        而得涅槃。

            第四難:應具諸界難

            有性論者又難云:如剎帝利等眾生具一切界,即可或生
        為剎帝利,或吠舍,或天等等,則無般涅槃法的眾生(一闡
        提者),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究竟成佛)呢?無性論者答道:
        有般涅槃和無般涅槃二
        ────────────
       (裕20)《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8上)。

                              55頁

        界,彼上是相摺虿幌噙‘耶?若相摺瑒t難「無般涅槃法,
        何故不有涅槃法者」,不應道理(因為此二命睿緛砭褪窍
        摺H舨幌噙‘,則「補特伽羅是無般涅槃法,亦是有般涅
        槃法者」,不應道理(因無別體故)。有性論者反辯云:若言
        有無二性相摺瑒t「應一有一無。是義不可。若無涅槃性眾
        生,則不應有涅槃性。汝言具二性,義亦不然。何以故?如
        剎帝利無婆羅門性,二性相摺瑳Q定無故。後則不得為婆羅
        門,乖世道故。又若俱有性義者,得時決得,若不具性義者
        ,後決不得。若一人具此二義,定何所屬?」(裕21)引文中
        的意思是若無性論者言「有」「無」二性相摺瑒t有「乖世
        道」,因為若剎帝利無婆羅門性(二性相摺剩瑒t後決不得
        為婆羅門,但這有摺聦崱S终撸粞远圆幌噙‘而具二性
        ,則具有佛性,後時必得涅槃,反之,則不得。而若一人具
        此二性,到底是「何所屬」呢?



         第五難:無應轉有難

            有性論者難曰:眾生無有佛性是定無或不定無?譬如大
        地,初無金性,後時或有,有已更無。立無佛性亦如是否?
        若如此者,則「得二乘性竟,後更不得(大乘),得大乘性
        竟後應更失。」亦即雖修得解脫等功德後更失,則修道無用
        。「決定立性並成無用」,如此則摺鸱āS行哉撜咴匐y說
        :若立無定性眾生住於下性,是人性不定故,若能轉為涅槃
        ,是今生轉或未來轉呢?若謂今生轉,云何得轉呢?是否得
        值三寶故轉,或不值也能轉?若說修功德故現在轉,則「無
        佛性眾生永住下性(不得成佛)」不能成立。相反的,若說
        今世雖修善根終不能轉,未來才轉故名住下性。則吾人可問
        此性於未來中,是因修善才轉,或不修也能轉?若


                              56頁

        修故轉,為何今世修不能轉呢?若說未來不修善自然能轉,
        則現在若未修,為何也不能轉呢?因為無性論不能成立。

            又者,若立佛性為「定無」,則此「定」是由因故定,
        或不由因故定?若由因故定,此定不成定,因為本來不是定
        ,由其他因緣方定,再者,若說定等共無因,則「非理之事
        並應得成」。總之,由於「有本定有,無本定無,有不可滅
        ,無不可失」等三種過失的邪執,而有無性論。

            以上是《佛性論》作者世親對小乘無性論的評破,基本
        上,他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無性論的五難六答論辯架構上
        ,更立六難論破。本來《瑜伽師地論》的五難六答是用以建
        立無性論的,《佛性論》卻巧妙地引用以成立有性論。最澄
        在《守護國界章》中,將五難六答列舉如下:(裕22)

            一。說無起疑難  教理並摺稹J烙H破云:執不平等難
            二。有情無根難  假設非例答。世親破云:二失同故難
            三。諸界互轉難  非喻乖理答。世親破云:無決定相難
            四。應具諸界難  互喻無別答。世親破云:定何所屬難
            五。無應轉有難  背法不齊答。世親破云:並成無用難
                           縱轉不成答。世親破云:三種過失難

            如此多番的問難之後,無性論者反問如果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為何經典中還有佛說眾生不住於性,永無般涅槃?《
        佛性論》解釋說:憎背大乘法是一闡提因,為令眾生拾此因
        ,以免輪迴不斷,故經作是方便說,而佛性說的真正意義是
        :
        ───────
        (裕22)《守護國界章》卷下之中(《大正藏》卷七四,頁229
              …231上)。


                            57頁

            若依道理,一切眾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若永不得般
        涅槃者,無有是處,無故佛性決本有,離有離無故。(裕23)
        有性論自始至終最基本的堅持,都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佛性論》不但如此,而且主張佛性本有。不過,《佛性論》
        的最大特點還是在於其強眨鹦缘摹鸽x有離無」。使佛性不
        落於實有和虛無的二邊。因之,「佛性本有」的「本有」超
        越本體性「有」或「無」的觀念,其真正的旨趣是為肯定眾
        生皆有成佛的屬性。


        (二)對外道的評破

            《佛性論》論主對外道的評破,主要是針對鞞世師(勝
        論Vaise?ka)和僧佉耶(數論s?hya)二外道不知二空所
        顯的佛性義而主張諸法有自性說的論難。有自性論的外道認
        為:諸法各有自性不空,且其自性定而各異,如水性定濕,
        火性定熱,涅槃生死,亦復如是,不可互相轉作,因其各有
        自性。他們認為若互可轉,則修道無用。《佛性論》論主反
        駁道:自性決定不可得,因為如自性真實存在的話,除了八
        不可見因(裕24)之外的諸法,當決定可見。但是,如兔角
        及蛇耳等,決不可得,定永無故,諸法自性亦如是。再者,
        若「有自性」者是自性有,則不離空有二處。若「有中有」
        者,則二有相並,無能、所用。法既已有,何必復須自性有
        。若「無中有」者,何以不能令兔角等有,故知自性空。
        ───────
        (裕23)《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8下)。
        (裕24)《金七十論》舉八不可見因如下:最遠(atidurat)
              ,最近(samipyad)根壞(indriyaghatan),心不
              定(manas anavasthanat),細微(sauks…mya),
              覆障(vyovadhana),伏逼(abhidhava),相似聚
              (samana…abhiara)。(《大正藏》卷四,頁1246中。)

                                58頁


            其次,《佛性論》作者再舉語言自性不可得,以證成諸
        法皆空,語言須八緣方成:(1)覺,(2)觀,(3)功用
        ,(4)風氣,(5)八處(臍,胸,喉,舌等),(6)音聲
        ,(7)名字,(8)開椋А>叽税司墸月暤蒙艺Z言
        之間不同的組合,又可產生不同意義,因此,可說語言性空
        不可得。《佛性論》更引《中論》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
        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偈解釋諸法之無生自性
        空。諸法雖無自性,並不會陷入虛無,因它們隨眾因緣和合
        而有。

        《佛性論》舉例曰:

            譬如前種能生後榖,此前後榖,不一不異,不有不無。
            若一者,則無前後。若異者,則前榖後豆,故無一異。
            自性不有不無者,因滅果生故。因滅故不有,果生故不
            無,因時未有果故,不可說有,果生時必由因故,不可
            說無,以是義故,因果憶知並得成就,故說無自性。
            (裕25)

            引文中強眨T法自性不有不無,因為「一切法如實無自
        性,唯真實空,是其體性」(裕26)。因為在「真實空」中
        ,諸法不是靜止消極的存在,而是動態積極的過程(process)
        。世親遵循佛教傳統無我的教義評破外道的自性見,其目的
        乃在明示其佛性思想並不踰越佛教無自性見的基本教示。


        (三)對大乘見的評破

            《佛性論》對大乘見的評破,主要是針對偏執的有無觀
        和二諦觀
        ──────
        (裕25)《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93上)。
        (裕26)同上,頁793下。


        加以破斥。傳統上,中觀學派認為諸法含攝於二諦中,一切
        諸法無有自性是真諦,於無自性中,說假有是名俗諦。因此
        說:「一切有皆由俗諦。一切無皆由真諦,以於無中假說有
        故。」世親對此二諦觀破斥說:

              二諦不可說有,不可說無,非有非無故。真諦不可說
              有,不可說無者,無人法故。不可說有,顯二空故,
              不可說無,俗諦亦爾。分別性故,不可說有,依他性
              故,不可說無。復次,真諦不定有無人法,無一無二
              ,空有不有,俗諦亦爾,分別性故,非決定無,依他
              性故,非決定有。(裕27)

            引文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否定了「真諦中無,俗諦中有」
        的傳統二諦觀,而強眨^的非有非無。世親伲蓪φ嬷B無
        自性的執見,因為對「真諦無有自性」的認識,還是建立在
        俗諦上才能成立,而世俗語言非實,由此建立的認識自然不
        可說是真實。因此世親認為正確的二諦觀應重超越「有」「
        無」。

            世親認為真諦的非有非無,是因為在真諦中無有人法,
        故不可說有,但是真諦顯人法二空,不可說無。這是《佛性
        論》非常重要的觀點,此顯示世親完全排除將「真諦」或(
        人法二)「空」視為純粹否定或虛無,而是在真諦和「空」
        中建立無限的可能性,尤其在解脫論上。換言之,亦即在諸
        法空無自性的當下,發摚鋭討B積極的性格。

            對俗諦非有非無的解釋世親引進了瑜伽系的三性說。在
        世俗諦中,由於諸法的分別性(遍計所執)假有的存在,不
        可說
        ──────
        (裕27)《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93下…794上)。



                          60 頁

        有。然而,諸法雖不能說真實的「有」,但是約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