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刘原的这个消息就如同炸了窝一样,茶楼里顿时一片吵嚷之声,近百人围着刘原。要抢他手中的报纸,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 “轰!,地一声炮响,茶楼里霎时间安静下来,突然有人指着河面大喊:“快看!船队,船队回来了。”
众人涌到窗前。果然在远方的时面上出现了一排白点,正快速向这边驶来,他们已经看到了船帆,果然是船队,茶楼中欢声雷动,数百名商人争先恐后地冲出茶楼,向码头奔去。
巨大的码头上已是人声鼎沸,几千名码头工人吵吵嚷嚷,等待着船队进港,一百多名士兵在码头上维持着秩序,商人们尽管心急如焚,但是他们都无法靠近自己购入的货物,按照规定,所有的货物必须先进税仓。完税后才能出仓被货主领走,当然,绝大部分商人都有伙计或子侄随货,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买卖的清单。
在商人们翘并盼望下,船队缓缓靠岸了,大家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悄的事情,去的时候是二十艘大船,回来时却变成了二十五艘船。多出来百艘只州几是勃泥的商船队来了,众人立刻有了兴趣,从勃泥国的船上能捞到不少好货,宝石、香料、名贵木材,
大船开始陆续靠岸卸货,这时从勃泥国的船上下来几人,为首男子约六十余岁,他表情十分激动,下船后竟然跪在地上,向大地叩首,抬起头时已是满脸泪水。
“那不是罗南生吗?”一名商人忽然认出了这个老人,紧接着其他商人也认出了他,对!就是罗南生,当年广东的第一首富,因被牵连到秦王走私案中而全家逃亡南洋,他居然回来了。
来人正是当年被李维正放走的罗南生,一直就住在勃泥国,他们在勃泥国拥有大片土地,他的弟弟罗北生甚至还是勃泥国的权臣之一,离乡七年,他的到了大明变天的消息,再也按耐不住思乡之情,带着五船货物返回故乡了。
“各位乡亲,还认识我吗?”罗南生走到众人面前,拱手致意。
商人们纷纷围住他,七嘴八舌问道:“罗东主。你没死吗?当年传闻你们全家都被偻寇杀死了。”
罗南生万分感慨,人还是原来的人,大家都还记得他,他高声道:“没有被偻寇杀死,当年是迫不得已,远走他乡,听说当年的李千户主掌了大明。我便回来看一看故乡。”
众人纷纷向他询问南洋的行情,这时主管广东市舶司的司正陆谦也闻讯赶来。他原来是东莞县知县,和罗南生十分熟悉,他老远便笑道:“罗兄;多年不见,你居然回来了。”
罗南芒立刻上前施礼笑道:“陆大人,你也高升了啊!”
“哪里!哪里!朝廷去年成立了广东市舶司,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管理,布政使曹大人便推荐了我,一切从头开始,我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罗南生笑了笑,他连忙把陆谦拉到一旁,低声问道: “我想进京去见李相国。陆大人能否给我写一封推荐信?”
“这个……好吧!”陆谦点点头答应了,他笑道:“其实你和李相国是旧识,不需要我介绍,他也会见你。”
罗南生有重大事情要向李维正禀报,来换取他们的家族的利益。
当天晚上,罗南生便乘坐官府的邮船北上了。
……
京城和广州不同,京城大部分民众对海外贸易都没有什么兴趣,他们更关注时局的变化,入秋后,京城的民众开始变得期盼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几乎盯着河北,一个月前,朝廷出兵六十万,兵分四路,同时向河北和山西进军,北路辽东军出山海关。东路山东盛庸率二十万大军北上。中路平安率十万河南军进山西,和陕西出潢关的高巍大军汇合后,进军太原,燕王的两个儿子为争王位自相残杀,实力已经被削弱了大半。根据最新情报,二人手中的军队加起来已不足八万人,彻底剿灭燕王势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这一次。朝廷的进军非常谨慎,没有孤军深入,而是步步为营,每到一地则巩固战线,肃清残敌,刚网传来的战报,东西两支大军已经分别把朱高炽和朱高煦围困在北平和太原城。破城指日可待。
这天上午。是休朝日,李维正呆在家中休息,那里都没有去,他坐在书房里看着刚出来的报纸,有的时候。报纸的消息比朝廷的军报还要迅速,报纸以号外的形式一天三次报道着北平和太原的情况,更有一些特约评论者分析最后的结局。
但李维正对北平和太原的报道并不是很关心,拿下两个城池是迟早的事情;他这几天关心的是大明远征舰队的成立。这是一支由十艘宝船,四十艘战船和两百多艘补给船组成了强大舰队。一共有五万余人,配备着大明最先进的火器,由大明水师副都督陈万里率领,而大明水师都督正是他李维正本人兼任。
现在是十月份,再过三个月,这支远征舰队将护隋百艘商船赴波斯湾和红海进行贸易,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名商人报名了,再加上广东和福建的报名人数,这次远航可以成行,将重走唐宋时代的海上丝绸之。
在李维正的计划中,远征舰队的第二次航行就会绕过非洲之端,向中世纪的欧州远航,而第三次航行,他计划与阿来伯人合作,利用阿拔斯帝国留下来的运河故道,开拓一条沟通红海与地中海的运河通道,建立起一条亚欧间的海上商道。
尽管郑和下西洋已经不可能了,但是大明的海上扩张却依然会出现,甚至会更加强大,就在李维正深思远航之事时,门卫来报:“有一个叫罗南生的广东商人求见大人,有广东市舶司官员的推荐信。”
“罗南生?”李维正忽然想起了遥远的往事。
“快快请他进来!”
第二百九十六章 喜讯传来
罗南生心情忐忑地走进了李维正的府邸,此时李维正的相国府已经不在郊外了,而是他刘军师桥的府邸扩大了几倍,将原来那家破落道观也一并买下来了,府宅并不奢华,但满眼皆是绿色,罗南生在两名侍卫的带领下来到李维正的外书房,这里又有几名侍卫对他进行严格的拨身检查,一名书童出来道:“罗先生,相国已经在书房等候了。”
罗南生进了书房,只见李维正笑呵呵站了起来了,“罗东主,多年不见,在海外如何?”
在罗南生的记忆中,七年前的李维正年轻英武,浑身充满了锐利,而此时的李维正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下颌留了长须,使相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更重要是他气质的变化,此时李维正的身上已经看不到当年那种锐气如虹的气质了,而变得内敛、沉稳,在温和的笑容中却隐隐蕴含着一种权者的霸气。
罗南生立刻跪下磕了一个头,恭恭敬敬道:“草民罗南生参见相。
李维正上前把他扶了起来。淡淡一笑道:“男儿膝下有黄金,我昨天还在报上呼吁废除跪拜制度。我为相国,当以身作则,罗东主以后见了我就不要再下跪了。”
“谢相国开明。”
“来!坐下谈话。”
李维正请他坐下,又让人给他上了茶,这才打量他一平笑道:“看样子罗东主在南洋混得不错,这次回来是否打算重建广东第一海商的门?”
“不瞒大人说,我这次回来是专门找大人而来,有重要事情禀报。”
“什么事?”
李维正眼中的笑容渐渐地消去了,他认真地看着这个曾经的大商人,去了南洋七年,回国第一件事却急着向自己汇报情况,会是什么大事呢?
“大人,属下在勃泥国有个大种植园,雇用了不少当地土人,还有一些是从南洋以南的岛屿上逃来的奴隶,我听他们说,在勃泥国的极南之处有一块大陆,面积勘和大明国土相比,只有少量的当地土人……”
“澳大利亚”。李维正脱口而出。
“什么?。罗南生惘然地望着相国。
李维正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当然知道,澳大利亚、新西兰,他还知道大洋彼岸有着更广袤的土地,现在离哥伦布发现美洲还有一百年,大明完全有机会。
“大人,你知道那块大陆?”
罗南生从李维正的表情中明白了什么,他心中惊讶到了极点,那块大陆他是偶然才知晓,为此他觉得这是他罗氏家族的机会,他想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国度,可是他们家族人口太少,根本就不是当地土人的对手,据说那里的土人可是吃人的。而勃泥国的势力也一样太弱,不足以占领这样大片的土地,他唯一想到的就是大明,只有大明才能征服那片土地,为此,他等待了整整两年,忽然从往来的商船那里听说大明取消了海禁,他终于意识到机会来了。
李维正笑了笑道:”那片土地我自然从别人那里听闻,我是这个打算,不过不是现在,最少也要十年之后。”
罗南生听说李维正对那块土的有意,他不由心中大喜,立方起身要跪下,却忽然想起李维正的交代。立刻改成躬身施礼道:“相国大人,草民也有一支船队,愿意为先锋,替大明前往新大陆探路,绘制出海图。”
李维正瞥了他一眼,见他目光里有一种掩饰不住的炽热,李维正心里明白了,他沉思了片刻便不急不缓道:“难得你有这份报效大明之心,我同意你的计划,如果你在新大陆之事上确实有大的贡献,到时我会考虑在新大陆或者附近岛上。划一块土地给罗氏家族准予你们建国。”
罗南生心中激动之极,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道:“大人在七年前就给我们再生的机会,现在又给我们发展之机,我罗氏家族将生生世世铭记大人恩德。”
罗南生告辞了,李维正坐在书房里久久不语,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就在考虑大明向海外扩张的问题,大明的海外扩张会以外力的方式刺激大明的内部变化,更加强烈地刺激大明向资本主义发展。
事实上他在几年前便开始这样做了,从耽罗岛、台湾岛、到高丽以及北部的库页岛,这些都只是他第一阶段的目标,当他掌握大明的实权,便开始考虑第二阶段的目标。那就是成立远征舰队,重建海上丝绸之路;和阿拉伯人甚至欧洲人发展贸易往来,用五六年的时间使这条贸易路线成熟稳定下来,到了第三阶段便是寻找新的殖民地,澳洲、美州,这些广袤的土地带给了西方的崛起,对大明也同样是个机会。
李维正也意识如果全部靠国家的力量是无法培养出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把这个海外冒险寻找财富的机会让给他们,罗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将来还有顾英这样的大商人,不仅是他们,他李维正的子孙也将会走这条路。去海外建立自己的国度。
正当李维正在未来的海外扩张蝉精竭虑时,院子里忽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奔跑声,有亲兵激动得大喊道:“大人,最新战报”。
李维正一把推开窗,问道:“什么战报?”
亲兵屈膝行了个军礼,高声道:“太原和北平同时传来消息,太原城被攻破,朱高熙在突围中被我军乱枪射杀,太原已经被平安将军攻占。”
“吕思远可有消息?”
“吕思远被高巍将军抓获,目前正押送进京的路上。”
李维正一颗心放下了,他又问道:“那北平情况如何?”
“朱高炽在盛庸将军的劝告下已经投降了,他同时下令所有燕军放下武器投降,明军已经占领了河北全境。”
“好啊!”李维正长长出了一口气,他欣喜地望着天空,“终于结束了。”
一颗心忽然松懈了,他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这时远方忽然传来了鞭炮声,一阵接着一阵,越来越多,越来越响,渐渐的向全城蔓延,半个时辰后,大明王朝的京城都被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淹没了。
启元二年十一月。明军攻克了太原和北平,朱高熙阵亡,朱高炽向朝廷投降,随着遵化的最后一支燕军投降,历时四只的燕王叛乱终于结束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被彻底改写了。
……
半个月后,京城郊外的碧峰寺,碧峰寺是一座占地极广的寺庙,有近五百僧人在这里修行,每天烟雾缭绕,香火不绝,这天一早,数千士兵开始对碧峰寺进行清理,所有的香客都被疏散到附近的另一座大寺天界寺去上香,碧峰寺大门紧锁,已经没有任何人进出了,中午时分,李维正带着他的父亲、继母、妹妹以及妻妾儿女共十几人分乘三辆马车来到了碧峰寺烧香还愿,几年前李维正妻女离开京城时曾在这座寺院许过愿,如果国内乱局结束,她们将重回寺院还愿;现在燕王之乱已经结束了,自然就是她们还愿的时候了。
碧峰寺的大门开了,智仁方丈率领全寺数百名僧人出寺迎接,他走下台阶向李维正合掌施礼,“阿弥陀佛,欢迎相国一家人到鄙寺烧香还愿。”
李维正也合掌施礼笑道:“还愿是我家人多年的心愿,不过今天我来贵寺是另有用意。”
智仁方丈会心一笑道:“相国放心,他一切很好,非常平静,和他在一起,我佛法收益良多。”
“那好!我去看看他。”
寺内响起了悠扬钟声,紫童、苏童姐妹、瑶姬小倩,还有刚刚抵达京城的赵顺姬等五名妻妾带着一群孩子们在亲兵的严密护卫下向观音院走去,智仁方丈亲自陪同她们烧香还愿,李维正则在一名老僧的引领下来到了后院,这里有一座独立的偏殿,供奉着弥勒佛,院子里很安静,只有一名小沙弥在打扫落叶,他忽然见大群士兵簇拥着一名官员进来,吓得他丢下扫帚便跑,“师傅,有俗人来了!”
这时,殿内传来一声佛号:“阿弥陀佛!可是李相国到了?”
“大师高明。竟能猜到是我。”李维正笑着走进了偏殿,只见弥勒佛的像前盘腿坐着一名老僧,他目光清澈,笑容平静,正是燕妾的军师姚广孝,他现在已经抛弃了俗名,正式叫做道衍了。监视他的百名士兵也在十天撤走了。现在他完全是自由身。
“相国请行礼!”道衍一摆手,指着一个蒲团道。
李维正跪下。向弥勒佛像磕了头,这才坐了下来,道:“大师将来就打算在这里长期卑行吗?”
“对于我来说。在哪里修行都一样,多谢相国的安排。”
李维正点了点头。又笑道:“大师不想问问朱高炽的结局吗?”
“如果相国可以告诉我,我很想知道。”
“朱高炽昨天已经到京城了,他现在是燕国公,昨天我和他谈过,他希望能回河北为地方官,造福百姓,替父亲赎罪,我答应了,明天朝廷将正式任命他为河北布政左使,主管河北政务。”
道衍吃了一惊。半响,他的眼睛渐渐柔和起来,他站起身合掌向李维正深施一礼“阿弥陀佛,李相国的心胸,贫僧敬佩之极!”
第二百九十七章 扬帆远航(完)
月的江边凡经微微有了一丝春的气息。一片片红梅迎风怒放,将十里长堤映染成了花的海洋,大江边上数十万京城百姓扶老携幼而来,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江畔,他们并不是来欣赏早春的梅花,而是要亲眼目睹大明开国以来的第一盛景,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即将护隋百艘大商船扬帆远航。前往遥远的西方国度,重建海上丝绸之路。
此时,二百五十艘战船正静静停泊在江面上,这是由五支水师卫合并而成的第一支大明远征舰队,士兵加上水手共有五万余人,但这次出征路途遥远,为了减轻补给压力,只有两万人参加远征,他们将护卫五百艘商船前往波斯湾、红海一带进行贸易,船舷站满了即将远航的官兵,在等待着最后的出发号令。
而五百艘商船在金川门码头上陆续地装载货物,这五百艘商船也是从辽东调来,由遮洋船改装而成,第一次作为商船远航,将无偿把仓位租赁给商人,经过近四个月的筹办和准备,并在报纸上广为宣扬,激起大明商人的极大兴趣,仅仅两个同时间,全国报名的商人已达万人,最后从中筛选出两千人。将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货物前往西方,二千名商人也随同货物一起西去,尽管他们绝大多数产小在此之前都只是跑跑内河的小贩。但对财富的渴望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蔚蓝色的大海中去,遥远的路途和大海的险恶也阻拦不住他们的热情。
二千名商人将分别在京城、福州、广州三地上船,在京城上船的商人有一千余人。
这次远航贸易也并非是李维正的一时头脑发热,早在两年前,辽东商队在南洋吕宋一带便间接和伊尔汗帝国的商人做了几次生意,获利丰厚,商人们都渴望和东方的大明做生意,这次前往西方就是大明王朝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欢迎他们来大明经商,继续唐宋时代的兴盛贸易。
上午巳时,数千骑兵护卫着十几名朝廷重臣从金川门内缓缓而来,他们是来为大明的第一支海上远征军壮行,身着一品文官朝服的李维正骑马行在队伍的中间,他神情凝重,远远地望着停泊在江面上的十艘大明宝船,宝船巍峨庞大,傲视着大江东去。
这一天对他来说已经等候了很久,当年仅仅是因为他露出了一点点海权思想,便被